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带解析带31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带解析带31套)》 共有 3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作业 17‎ 题组一 专题对应训练 ‎1.[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不同意。本诗从表面上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作者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2.[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之情。‎ 9‎ ‎3.[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瘦马图 ‎[宋]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②闲,马厩。‎ 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 ‎4.[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台①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题目: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 9‎ 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驱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两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答案: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5.[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6.[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题组二 模拟综合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9‎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暮雨中送别诗。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 B.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 ‎ ‎ ‎ 解析:(1)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尾联……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说法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故选D。‎ 答案:(1)D ‎(2)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迟”“重”二字化动为静,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表现出离别之时心情沉重,依依不舍之情。‎ ‎②寓情于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 ‎③“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春闺 明·陈子龙①‎ 满眼韶华,东风惯②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③。‎ ‎【注】 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②惯:照例。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9‎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人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欲抑先扬,美好的被摧残,更能表达凄凉惆怅的情感。‎ B.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 C.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 ‎ ‎ 答案:(1)C ‎(2)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国家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④“杜鹃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9‎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的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 答:………………………………… ‎ ‎ ‎ 解析:(1)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2)答寓情于景亦可。青山清寂愁苦,天空昏暗欲雨,寓情于景,烘托词人内心的千愁万苦。‎ 答案:(1)D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使无情物着有情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苍凉之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险峻的古垒旁,在辽阔的平川上,身背弓箭,臂挥雄鹰,手缚猛虎,直至暮色苍茫,笳声四起,这写的是词人在南郑的从军生活。‎ B.“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是说人们都错误地称赞词人笔有诗情,战有将略,那时的才气超群,“误”不是谦词。‎ C.“何事又作南来”句领起下文,而下文也表明作者由前方南郑到后方成都是为了看重阳药市或元宵灯山,与万人同乐。‎ D.这首词与作者晚年作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一样,都用了班超立功“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2)本词的主要艺术手法是对比,请作简要赏析。‎ 答:………………………………… ‎ 9‎ ‎ ‎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下文也表明作者由前方南郑到后方成都是为了看重阳药市或元宵灯山,与万人同乐”理解错误。一般人忘记了国家危亡,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作者绝无这种情趣,而是蕴藏着悲愤。故选C。‎ 答案:(1)C ‎(2)①上下两阕两种生活的对比。上阕写南郑的从军生活,让人振奋、回味;下阕写成都的繁华都市生活。两相对比,词人心酸落泪,为人们忘记故土还在异族手中而痛心。②上阕写自己才气超群与下阕写自己壮志难酬对比。下阕词人写建功封侯的大事不信由上天安排,表达对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控诉。③下阕中一般成都市民与词人的对比。成都花会,万人游赏,贪享欢乐;而诗人却“欹帽垂鞭”“闻歌感旧”“时时”喝酒流泪,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沁园春 更山齐庵赋,时藐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舍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 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9‎ D.“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濛濛的新景致。‎ ‎(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 ‎ ‎ 解析:(1)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 答案:(1)A ‎(2)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①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意思相近即可)‎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