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课件教案练习(共17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课件教案练习(共17套新人教版)》 共有 1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咕咚》‎ ◆ 教材分析 ‎《咕咚》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主要讲树上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兔子听了后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动物也跟着跑起来,最后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明情况,大家一起来到湖边,看到真相,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动物们都哈哈地笑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教学本课,按照“读文——识字——学文——述说故事”的思路进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图文影音素材。‎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谈话,情境导入:‎ ‎1.设疑: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吗?‎ 3‎ ‎2.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这响声却把兔子、狐狸、猴子、小鹿吓得撒腿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4.认读生字“咕、咚”相机讲解:这两个字可以组成“咕咚”一词,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评价。‎ ‎4.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5.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指导写字:‎ ‎1.齐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师生共评,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4.全班交流。‎ ‎5.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6.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7.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8.组织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认读生字,组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指导读好这些词语或短语:咕咚、木瓜、逃命、野牛、大象、拦住、拔腿就跑、可怕极了。二、品读课文,走入情境:‎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课件出示木瓜图,认识木瓜。‎ ‎2.品读第2—4自然段。‎ ‎(1)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 3‎ ‎(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 ‎(3)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咕咚一定是很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4.教师: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 ‎5.讨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都吓得跑起来?‎ ‎6.全班齐读第5—7自然段。‎ ‎(1)指名反馈:野牛为什么没跟着跑?‎ ‎(2)教师:对,野牛想弄清这咕咚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那么这咕咚是什么呀?‎ ‎(3)理解“拦住”。‎ ‎7.分角色读课文。‎ ‎8.谈收获: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9.教师小结: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自己没看见,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 ‎3.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4.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说说你生活中不盲从,开动脑筋的经历。‎ ◆ 教学反思 略。‎ 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