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夯实基础解析训练(含解析共24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夯实基础解析训练(含解析共24套)》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 ‎2019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难度 系数 中低难度 建议学习方法 识图为主,补充一些我国基本区域地图。‎ 重点 关注 我国几大重点区域,及你考试所在的省份的行政区划图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 基本的区域常识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注意:一定的指标≠唯一的指标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10‎ ‎(二)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2.差异性:举例: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3.开放性:举例:经济全球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 外流河 多属内流河 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 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农业 农耕发达 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稠密 较少 很少 10‎ 人口 城市 众多 较少 很少 其他 重要农耕区 牧业、绿洲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 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 ‎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 ②水陆交通便利(铁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10‎ 成长阶段 ‎1.特点:‎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紧张。‎ 转型阶段 ‎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迁移:‎ ‎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 ‎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如:“知识城” 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为“知识城”。‎ ‎【考试时,一定要写我在工业部分给出的那个产业升级的措施,这里的表述略有些简单】‎ 四、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 ‎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 ②水陆交通便利(铁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1.特点:‎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0‎ 成长阶段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紧张。‎ 转型阶段 ‎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迁移:‎ ‎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 ‎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如:“知识城” 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为“知识城”。‎ ‎【考试时,一定要写我在工业部分给出的那个产业升级的措施,这里的表述略有些简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10‎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公平 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 持续 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 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 阶段 性原则:‎ ‎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 ‎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10‎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一)人口战略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实行“全面二胎”,合理利用资源 ‎②人口素质低 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③贫困人口多 坚持开发式扶贫 ‎④人口结构不合理 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 ‎(二)资源战略 ‎ 资源问题 解决措施 ‎①人均资源少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②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 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③科技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 提高科技水平,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环境战略 ‎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 ‎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10‎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中国地形地势图 流域图 中国流域分布图 10‎ 中国行政区划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10‎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路。‎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2.找背景材料:‎ ‎3.删减材料:‎ ‎4.画示意图,形成题目。‎ 往往这项内容与其他知识合考,故而不再单独列出。‎ 试题评价 1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