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9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地表形态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难度
系数
中低难度
建议学习方法
内力作用以理解并背诵课本上文字过程为主;外力作用以课本上图像为主。
重点
关注
(1)背斜谷、向斜山成因 (2)岩层新老关系、形成顺序
(3)流水作用(河流地貌)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 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 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爆发等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
概 念
结 果
关系
水平运动(为主)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相伴发生;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
8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为辅)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六大板块示意图:图中太平洋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重点注意:笑脸所在的位置属于哪个板块?以及是生长还是消亡边界?】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简单记忆,海洋里面基本(不全是哦)都是生长边界;海陆交界处(不全是哦)基本都是消亡边界】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尤其是要关注秘鲁寒流附近是消亡边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8
碰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山地、平原等),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2)背斜、向斜和断层知识表格: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判
断
方
法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上拱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地垒
地堑
断层面
8
地
貌
类
型
常形成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了山岭。
断层相对上升的部分。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断层相对下降的部分。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沟谷或陡崖。
如华山北坡大断岩、东非大裂谷。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①背斜:良好的储石油、天然气构造;铁路隧道(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②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③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4)火山(课本P75)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第二节 地貌形态
(一)外力作用下塑造的地表形态(注意:看图说话,课本上的图最重要!)
具体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有结构疏松、表层颗粒细、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黄土高原的形成
干燥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8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风蚀蘑菇的特点: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作用
流水沉积☆☆☆☆
出山口:冲积扇、洪积扇 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由高到低,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注意,要关注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 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特点:形态多样且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流水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流水溶蚀
(喀斯特地貌)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可归纳为地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景观。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qi第四声)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作用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补:第三节 人教版中河流地貌、山地交通的知识: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影响
交通建设原则
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8
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① 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线网密度大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作用类型
地貌类型
分布
成因
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
作用
V型谷
河流上游
向下和向源头侵蚀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U型谷
河流下游
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宽而浅
注意:考试的时候“U”型谷就是冰川侵蚀,“V”型谷是河流侵蚀!!!虽然学的时候河流确实有U型谷,但考试时切记“U”型谷属于冰川侵蚀!!!
河流
堆积
作用
冲
积
平
原
洪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
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
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堆
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
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
地势平坦
河口三角洲
入海口处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8
河流的作用
① 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农副品;④防御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课本P80图4.21)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本P81图4.22)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 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路。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找背景材料:
一般2种方案:①是生活化的材料,比如直接用XXX地火山附近······②模型图,此题显然为抽象出来的模型图。
3.删减材料:
既然是模型图,那么只需要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出题即可。
4.画示意图,形成题目。
(2018北京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8
这一过程画图容易,出题难。说白了就是几个暗示:花岗岩暗示岩浆与软流层。沉积物、溶洞暗示外力作用等。所以形成的出题思路是“图上给X,但是X与Y相关,那命题就直接问Y”
【解析】甲是花岗岩,暗示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在上地幔上部,所以A错。B断层并没有穿过花岗岩,所以无法得出结论。D选项溶洞由流水溶蚀造成。C选项乙的岩浆侵入,自然会产生变质作用使其变质。
试题评价
中高难度。 这一题难就难在把内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核心知识点都容纳进来了,容易造成考生脑子一下子处理太多知识点,从而思维混乱。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画思维导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