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训练(含解析38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训练(含解析38套)》 共有 3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 政论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引发世界更多思考。从与世界接轨到与世界相互影响,再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越来越多的重大贡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稳定之锚,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为共同发展的前景带来曙光。‎ 中国方案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一种超越,是发展方式的新选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发展强大,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一些国家甚至陷入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事实上,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不可能到处适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西方文明无论在其主体发源地、生长地,还是受其辐射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内容和实践方式都不是固定不变和单一的,其实践效果的复杂性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中国通过自身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今天的中国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以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让我们有自信有底气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其目的不是强行推广中国模式,而是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有益参考。‎ 中国方案蕴含着自身的改革发展经验和方法论。中国方案源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源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自觉与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价值的改革发展经验。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循序渐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独立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等,都是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认识基础上通过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为人类发展贡献的重要智慧。‎ 23‎ 中国方案也预示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需要更丰富多样的文明支撑。中国方案不是排他的,而是合作的;不是照抄照搬的,而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有自己的文化在听,那就是中国话语体系。走自己的路,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必然要走出“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文艺复兴、言必称启蒙运动等对西方话语的简单、盲目模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新的话语体系来对中国自己的发展进行恰当表达。中国方案的很多内容只有通过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彰显其特色,才能为人所理解。比如,新发展理念、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是中国的,形式也是中国的,用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清晰准确地阐明其思想内涵。中国方案让人类文明话语体系增加了中国元素,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同,也使得中国话语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力量。‎ ‎(选自程美东《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人民日报》)‎ 23‎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在很多国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愈发显现价值和贡献。 B.中国方案以中国发展的事实超越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 C.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其目的一是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二是向世界证明中国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D.中国方案的诸多内容只有通过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彰显其特色,可见其具有排他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放眼国际发展形势,深入阐述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价值。 B.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价值为立论前提,指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美好未来。 C.文章两次论及西方中心论,意在彰显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来之不易及其对人类共同发展的意义。 D.对于西方中心论,文章先交代了其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对其信奉的危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出现重大调整,一些国家遇到了困难,可以思考中国道路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B.中国坚持自身实践,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了西方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而且将会续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C.优化和改进中国方案必须继续依靠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只有不断创造新的说法,才能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形成中国话语,让世界认识中国方案的真正价值。‎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 23‎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最要依据。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B.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D.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国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23‎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 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 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 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 C.文章第5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 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实现乡村宜居。 C.如果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 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23‎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既达意又表情。‎ 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 23‎ 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B.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 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3‎ ‎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党的十九大不仅以新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了重要部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才能让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交相辉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要把握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发展,也是对未来世界秩序演进方向的重要判断。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我们就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   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唇齿相依,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众多共同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以“五个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23‎ ‎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九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B.党的十九大认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转变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C.“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D.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眼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判国际发展趋势,深入阐述了中国外交的立场和使命。 B.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人类的责任为立论前提,指向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共同繁荣所作的努力。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为下文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D.对于“五个世界”,文章第四段先交代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指出了它的意义,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B.只有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才能实现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 C.只有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才能使我国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D.如果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那么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将无法实现。‎ 23‎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但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 ‎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 ‎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救助机制,探索符合贫困群众特点的综合性脱贫机制。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落实国有企业精准扶贫责任,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贫困地区需求信息对接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有效对接。同时,积极组织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 ‎(摘编自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6日,有删改)‎ 23‎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起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一千万。 B.衡量脱贫攻坚成效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因为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 C.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做好教育扶贫,在新的贫困出现时有效兜底。 D.实现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扶贫主导产业的相关风险,制定有效措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措施,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意义重大。 B.文章以脱贫后又返贫的可能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了有关可持续脱贫的建议 C.文章立足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立场,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有关主张 D.对于扶贫工作,文章先交代背景,再提出问题,用大量篇幅阐述脱贫不返贫的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困农村目前存在着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两种形式,所以要审视脱贫又返贫问题。 B.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意义重大 C.只要能够发展多种脱贫产业,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就能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D.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需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落实它们的精准扶贫责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 23‎ 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同时,包容性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摘编自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包容性发展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对其核心内涵的认识达成了一致。 B.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决定了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模式。 C.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重要得多,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D.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但在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面还需要大的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 C.文章提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鲜明的立场显示了写作目的是为这个群体呼吁。 D.对包容性发展,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A.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B.通过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的分析可以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C.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 D.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1956年,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明确把什么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以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并且都是将其同国情、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同国情问题、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紧密联系的。‎ ‎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   ‎ 23‎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面对新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谓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有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供需结构不平衡,比如既存在落后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群体发展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个变化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应把对最大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节选自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23‎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政治论断的重要标志。 B.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新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其含义。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尽管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然后详写其变化的过程和具体内涵,最后略写其与国情的关系。 B.本文第二、三段以时间为序写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理论从八大提出,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概括,十九大做出调整。 C.本文从第四、五段从关键词语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内涵。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举例等方法详细阐释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 B.新时期人民需要的层次已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 C.现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差、效率低、不公平、难持续,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D.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将他们有机统一起来。‎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生产和投资一体化时代,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广义上看,当今可进行国际贸易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货币、规则、技术以及产品标准。后者属于全球公共品和地区公共品范畴,也必须纳入到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中,并作为划分贸易强国分类体系的一部分。‎ ‎   贸易强国不是少数贸易大国的专有品,贸易小国也能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小国囿于国内市场规模、资源要素数量等限制,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贸易规模,但它们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因此,能否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中利用已有比较优势以及培育新优势是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更进一步,贸易强国应该具有层级结构。‎ ‎   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视角来看,贸易强国的内涵又有所不同。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能否占据GVC主导位置,能否在GVC某个生产工序上具有比较优势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事实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只是由于参与GVC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才得以很快提高其贸易规模,并在表面上出口高技术产品,但获取的增加值并不高。发达国家仍控制着GVC高端环节,并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加值。所以,GVC背景下的贸易强国更多地应该表现为对GVC的控制能力、关键零部件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 ‎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后者更多取决于跨国生产能力、国际运输能力、国际营销能力等。跨国资本流动和跨国企业并购是形成国际化生产经营网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所以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数量和作用是衡量一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 23‎ ‎   本国货币的国际流通能力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贸易的综合实力。国际交换与国内交换不同,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除了黄金具有世界货币的天然属性之外,在金本位制结束后,纸币在世界上能否具有较强的流通能力,取决于三种功能,即贸易结算功能、投资工具功能和储蓄货币功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功能,流通能力必然不强,那么也就不可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   一个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越强,越能占据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国际贸易必须在一定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下进行,同时也受这种治理框架的制约。依据经济学属性,全球经济治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全球公共品,传统上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国际规则。第二类是主权经济体为国际规则的执行所提供的运行载体、平台或其成本。第三类是企业和私人机构对优化国际经济治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服务。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即跨国公司(或其行业协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准则。国际贸易中必须有各国都遵循的商业规则,这种规则的制订,攸关利益,而贸易强国一般都有较大的话语权。‎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不仅涉及商品与服务,也涉及货币、技术等全球公共品。 B.贸易强国主要体现在贸易规模上,也体现在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上。 C.贸易强国不是在出口最终产品上具有优势,而是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 D.贸易强国既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也体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贸易强国不只有少数贸易大国时,进而指出贸易强国应该进行分类。 B.文章通过比较论证法,有力证明了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对贸易强国的重要性。 C.依据经济学属性,文章在对全球经济治理进行分类时,把它们归纳为三种类别。 D.对于贸易强国,文章先交代背景和评判标准,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贸易强国只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可称得上贸易强国。 B.一国的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强,那么该国就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C.中国只有加强对GVC的控制能力和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能力,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D.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仅是对该问题的一种新阐释。‎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3‎ ‎   法律法规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具体规则,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这里的法律法规当然包括各个部门法,其中,商法也不例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商事法律制度,首要一点是找到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   首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商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门法律,与其他法律一道肩负着构筑社会主义法治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相一致,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法治。同时,商法作为直接以保障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对于促进社会成员创造财富和推动国家繁荣昌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法中调整各利益相关者权利保护与企业治理的诸多制度安排,对于增进社会主义民主尤其是经济民主、推动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升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均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性。‎ ‎   其次,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商法的本质是市场规则。其不仅规定了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设立、经营、变更、终止的法律规则,而且还规定了法人财产权、股权、职工参与权等各类市场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利;不仅规定了为公司提供融资渠道的证券法律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风险防范和保障的保险法律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支付工具的票据法律机制等一系列市场交易机制,而且规定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权利与商法目标实现的法律责任机制。这些规则,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   就此言之,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否真正体现自由是我们审视商法制度是否为良法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要实现市场主体的自治,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 ‎(摘编自郝磊《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找到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才能将二者互相融合在一起。 B.商法也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事法律制度是时代的要求。 C.商法是直接以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 D.商法能够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规则并保障与之相关者的利益及基本权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A.文章从时代的大背景出发,阐述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彰显了论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从两方面阐述商法的性质内涵,并由此分别指向了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C.文章阐述了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内在契合性,没有涉及个人层面。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文:一段是总括段;二、三段是论述的主体;四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法建设的目的是借此在经济领域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B.如果商法无法推动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也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C.商法的主要功能是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基本法律依据,而弘扬价值观是更高的要求。 D.如果商法制度为良法,就能体现自由,实现市场主体自治,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 ‎ ‎ ‎ ‎ ‎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D 解析:1.B项,“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强调的是“破除了 ”,原文信息“走自己的路,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必然要走出……模仿”强调的是“需要破除”或“想要破除”,两者的意思不符;C项,“向世界证明中国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有益参考”;D项,强加因果,“具有排他性”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中国方案不是排他的”“用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清晰、准确地阐明其思想内涵”。‎ ‎2.D项,“文章先交代了其背景和具体内容”中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先交代”,“对其信奉的危害”的说法在原文中也没有依据。‎ ‎3.D项,缺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一前提,应改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形成中国话语,可促使世界认识中国方案的真正价值”。‎ 23‎ ‎ ‎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C; 3.B 解析:1.B项,强加因果,由原文不能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且据常识可知,即使是也绝非唯一的依据。‎ C项,张冠李戴,应是应对“需求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项,以偏概全,选项中“这”指“既要……也要……”两个方面,由原文第五段可知,分好经济蛋糕,“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才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原文第五段确实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但效果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尚不能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不能将其成就归于“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即“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3.“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 ‎ ‎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C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错,文中并未说农业产业不需要创 新。C项,混淆概念,应该是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基础上推动的龙头企业集群,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项,“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于文无据。‎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D项,“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错,应是论述了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 ‎3.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说法过于绝对,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 ‎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3.C 解析: 1.B(与文不符。“五通”,并不包括语言互通。)‎ 23‎ ‎2.C(曲解文意。“少用、慎用”错误。据原文第三段语境,不能使用“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 ‎3.C(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 ‎ ‎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B 解析:1.B项错误,“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分析错误,原文是“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发生了根本转变。C项“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分析错误,原文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可知这是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议。D项“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分析错误,原文是“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分析错误,应是指出了实现它的途径。 3.应是只有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才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 ‎ ‎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3.B 解析:1.A项,“2012年起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一千万”错,原文仅说“年均减少1370万人”,是五年来的平均值,未必每年都有千万人脱贫。B项,“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只是原文的一种假设,未成为事实。C项“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做好教育扶贫”错,教育扶贫只是第二段所举出的一个例子,并不是可持续脱贫机制的全部。 2.C项,“文章立足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立场”错,文章整体的立场是消除贫困、防止返贫。并且,文章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3.A项,“要审视脱贫不返贫问题”的原因是“2020年后存在着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两种形式”,是将来,不是“目前”。C项,“只要……就”表述的条件关系并不充分,表述绝对化。D项,“需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落实它们的精准扶贫责任”错,国有企业有精准扶贫责任,民营企业可以“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并未提及承担精准扶贫责任。‎ ‎ ‎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A; 3.A 23‎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由此可知,机会平等可以缩小结果的不平等,但缩小结果的不平等还有其他方式。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中“核心要义”与“根本标准”内容有误,第三段最后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第四段说“……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C项,“文章提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鲜明的立场显示了写作目的是为这个群体呼吁”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本文的写作意图并不仅仅局限在关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上,如还明确提出“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这一观点。D项,“……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错误,从文中来看,中间充分阐述,最后简述中国现状。故选A项。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错误,选项“如果……就会……”逻辑推导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并非“消除……收入差距”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故选A项。‎ 23‎ ‎ ‎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D; 3.C 解析:1.A 偷换概念。不是“重要标志”,而是“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其含义 ”。C曲解文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九大召开之前这一时间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阐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特点时只运用了举例子,没有运用引用。 3.1. “ 现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差、效率低、不公平、难持续”的说法太绝对。原文只是说“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 ‎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C; 3.B 解析:1.B.关系有误,把原属并列关系误当成主次关系。据原文,贸易小国“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可知“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等重要。‎ C.然否不当。据原文,“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可知最终产品、管控GVC能力等都是评判贸易强国的标准。‎ D.认知无据。原文只说“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认为“贸易强国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于文无据。 2.归类片面。据原文,“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可知为四类。 3.以偏概全。据原文,“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可知至少有两个条件。‎ ‎ ‎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B 解析:1.A项,应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事法律制度”而非“互相融合”。‎ C项,“商法是直接以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错,是以“保障”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 23‎ D项,“并保障与之相关者的利益及基本权利”错,可以“规定”,但不代表能“保障”。 2.文章按照总分的思路结构全文,四段不是总结全文,而是对第三段的总结。 3.程度错误。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存在着诸多内在契合性,即使推动不了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也只是在“文明”这一点上有失,还达不到背道而驰的程度。‎ ‎ ‎ 2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