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积累与运用
1.为加点的字注音,并在横线上将该词语用正楷或行书抄写一遍。
干瘪 驳船
蜗行 胚芽
迷惘 隧洞
绯红 淤滩
纤绳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栖(qī) 解剖(pāo) 气息奄奄(yàn) 恃才放旷(shì)
B.荒谬(miù) 发酵(jiào) 不屈不挠(náo) 长吁短叹(yū)
C.束缚(sù) 拮据(jū) 转弯抹角(mò) 混淆是非(xiáo)
D.庇护(bì) 笨拙(zhuō) 秩序井然(zhì) 一模一样(m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份试卷中第一小题他花了 10 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4.下面宣传语中四字短语之间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凝聚爱心,支援灾区。(街头横幅)
B.反对邪教,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崇尚科学。(社区标语)
C.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生津补气。(药品广告)
D.保护草坪,请勿踩踏;保护花木,请勿采摘。(公园告示)
5.修改下列病句。
(1)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终于认清了错误所在。
(2)为了防止交通意外不再发生,学校多次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为了纪念“卢沟桥事变”八十周年,我校举行了一场演讲的节目。
二、阅读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
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
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
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
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
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
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
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
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
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
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
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
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
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
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
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
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
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
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
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
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
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
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
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
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
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集中营门口 高潮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②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7.文言文阅读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
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
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⑥甘鲜焉。后大饥⑦,母不
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
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
传焉。
(有删改)
【注释】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
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
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 。(填序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父大怒逐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母与其子居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身微贱而其行卓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②钺贩盐市中
③而己有饥色
④奉母终身怡然
(4)对选文画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Biě bó wō pēi wǎng suì fēi yū qiàn
干 瘪; 驳 船;蜗 行;胚芽;迷 惘; 隧 洞;绯红;淤滩;纤 绳
2.D。
3.B。
4.B。
5.(1)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终于认清了错误所在;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认清了
错误所在;
(2)为了防止交通意外再次发生,学校多次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为了纪念“卢沟桥事变”八十周年,我校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的活动。
二.阅读
6.(1)①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②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2)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
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①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
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
或“悄悄的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
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3)①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
务的担忧。 ②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分);同时
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
(4)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
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作用:①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
文章的线索。②“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③以谢达、沙
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7.(1)④
(2)A
(3)①因为这样(或:因此);②市场(或:集市);③脸色;④高兴的样子
(4)示例: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来接您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
好好照顾您的!”后母惭愧地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
走吧。”
(5)①关心后母,给她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回去;③忍饿让食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
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