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数学)
五年级 上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求积 商的近似数。
2 更好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知识点。
3 熟练计算小数混合运算。
4 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解决有关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指导练习,练习交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基础训练
1、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习二第1题。 师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除法,你能不计算直接说出答案吗?(师点名)
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2、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习二第4题。
你会列竖式计算下来各题吗?
师点名让生上黑板板演。
1、生独立思考,点名回答,全班讲评。
乘以>1的数,积>本身
乘以<1的数,积<本身
乘以=1的数,积=本身
除以>1的数,商<本身
除以=1的数,商=本身
除以<1的数,商>本身
2、生上前面板演,全班点评,个别坐错的题要重点讲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提高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二第5题,师说:书上有4题,你能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吗?
(点名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2、教材第19页练习二第2题
教师课件出示。
教师让生讲述思路。
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列式计算。
教师统一讲解。
3、教材第20页练习二第8题
教师课件出示。
教师让生讲述思路。
教师总结:这两题都是生活中的近似值问题,所求结果要保留整数。
1、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顺序。
教师讲评。
2、 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点名的学生上黑板计算做题。
3、 分小组完成题目。
各小组汇报。
教师询问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三、拓展训练
1、教材第20页练习二第9题
教师课件出示。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材第20页练习二第10题
教师课件出示。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1、生读一读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交流解决方法。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小组汇报
全班讲评,集体订正。
作业
设计
教材第19页练习二第3·6题,教材第20页练习二第7·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二
这只军犬平均每分钟跑:21.7÷50=0.434千米=434米
答:这只军犬平均每分钟跑434米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再认识(一)、轴对称再认识(二)、平移、欣赏与设计及练习三。本单元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学习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轴对称和平移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教材通过设计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轴对称图形也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更加明确。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自主探究平移,再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和平移的相关知识来欣赏与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为以后图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和轴对称现象,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位置。
4、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增加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准确找出关键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利用所学图形,通过轴对称或平移的方法设计各种美丽的图案。
教法
引导探究法 ,动手操作引导法
学法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5课时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轴对称再认识(一) 1课时
轴对称再认识(二) 1课时
平移 1课时
欣赏与设计 1课时
练习三 1课时
学 科(数学)
五年级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1、2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能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其对称轴。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各种图形纸
2、学生: 各种图形纸、直尺、剪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导入新课
师:还记得照镜子的游戏吗?我们来玩玩照镜子的游戏吧!
引导学生回答出镜子里和镜子外面所形成的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
板书课题:
轴对称再认识(二)
。生:照自己、图形、数字
......回忆通过照镜子的游戏我们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1(半个小房子)
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
2、借助我们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3、如果要你画,你在图中一半里都要画什么?
4、出示教材主题图中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的整个房子,他画的对吗?
5、引导学生发现他画的小房子不对称,不对称的原因是房子右下方的长方形与左下方的长方形距离对称轴的格数不一样多。
6、你能试着画出正确的小房子吗?要注意什么?
1、生说:半个房子。
不完整。
2、学生:能。
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交流。
然后自己在自己的书上画出另外半个房子。
同桌交流。
老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
组内交流:
4、淘气的房子下边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有3格,而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只有2格。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轴对称图形中在方格中各相对称的端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画好后总结:两边图形都完全重合,所画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6、房顶左边的三角表距离对称轴三格,右边也要距离对称轴三格,左边墙体距离对称轴两格,右边墙体也距离对称轴两格,大门左右距离对称轴都是1格。
7、出示教材主题图2.
你能试着沿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
8、引导学生汇报总结。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线段的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画出所给图形的另一半。
即时练习:教材23页例3的画图。
4、出示教材主题图中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的整个房子,他画的对吗?
5、引导学生发现他画的小房子不对称,不对称的原因是房子右下方的长方形与左下方的长方形距离对称轴的格数不一样多。
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初步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结合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作品。
三、巩固发展
1、 教材24页第1题
2、 教材24页第2题
1)、学生独立画出各点的对称点。
2)、说一说怎样找各点的对称点的位置。
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3) 展示作品,说一说其画法是否正确。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四、课堂小结
(1)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
设计
教材24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
(1)找关键点
(2)找对称点
(3)描点、连线
教学反思
学 科
五年级数学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5、2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并体会平移的特点。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一次的图形和连续平移两次后的图形。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能准确找出关键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直尺、三角尺、方格纸数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25页情境图
引导学生:这些物体都是怎么运动的?
1、 学生仔细观察
2、 生答:有的从左往右,有的从上到下,还有的从东南方向往西北方向移动。
二、探索新知
1、研究平移的特征
(1)让学生继续观察,说一说。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
小结:像这些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移动现象就是平移。(板书课题)
(2)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的?
师引导学生做平移的动作
2、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生1:国旗从下到上上升运动
生2:冰箱是从前往后推的
生3:电缆是从左往右运动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后汇报。
学生同桌间进行活动。
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格后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
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3、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4、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要找准一点为关键点。
2)要注意平移的方向。
3)平移几格,点就移动几格。
5、探究不同方向的连续平移的画法
课件出示教材例3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小船平移了几次?如何平移?每次平移几格?
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画法。(课件出示两次平移的动画)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学生小组交流画法
学生观察比较,在小组交流。
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引导学生找一个关键点再次观看动画。
再次总结画法:找准一个关键点;让关键点按平移的方向和格子数去平移;再按关键点画出原图。
再次强调:平移后的图形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说一说。(教材26页第1题)
教师梳理学生画图中的错误,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分析,防止以后再发生同类错误。
2、 第2题
先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图形的平移标好平移的方向,并数一数格子数。
1)、学生独立画一画
2)、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1)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
2) 学生尝试填空,在小组内讨论说一说。
小组汇报平移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存在的问题与获得的收获。
作业
设计
教材26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平移
像这些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移动现象就是平移。
画法:找准一个关键点;让关键点按平移的方向和格子数去平移;再 按关键点画出原图。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7、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轴对称或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
难点:了解通过图形运动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方格纸、直尺、铅笔。
2、学生: 方格纸、直尺、铅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学生:轴对称、平移
生自由汇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探索新知
(1) 欣赏美
课件出示27页例1
1. 提问:这些图案是怎么形成的?运用了哪些图形知识?
指名汇报结果。指名检查验证汇报结果是否正确。
2、 小组讨论交流:我们如何从图中找到学过的图形知识?
指名汇报
3、 教师小结
(二) 示范设计美
1)课件出示27页例2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案中的每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图案是利用什么图形只是设计的?
3)你能继续画下去吗?
4、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三)自主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的方法进行设计。
课件出示27页例3的第1幅图。
问:这个图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的?它的对称轴在哪?
问:你能设计出一个轴对称图案吗?
展示学生作品,其他学生评价。
2、 利用平移的方法进行设计。
展示学生作品,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欣赏图案。
学生仔细观察,再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学生交流得出:图1、图3是轴对称图形,图2是利用平移得到的,也可以利用轴对称设计。
学生仔细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试画
学生仔细观察其他同学的画法,说一说。
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
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学生评价。
(1) 欣赏美
课件出示27页例1
1. 提问:这些图案是怎么形成的?运用了哪些图形知识?
指名汇报结果。指名检查验证汇报结果是否正确。
2、 小组讨论交流:我们如何从图中找到学过的图形知识?
指名汇报
3、 教师小结
(二) 示范设计美
1)课件出示27页例2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案中的每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图案是利用什么图形只是设计的?
3)你能继续画下去吗?
4、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三)自主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的方法进行设计。
课件出示27页例3的第1幅图。
问:这个图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的?它的对称轴在哪?
问:你能设计出一个轴对称图案吗?
展示学生作品,其他学生评价。
2、 利用平移的方法进行设计。
课件出示27页例3的第2幅图。
问:这个图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的?它的平移方向是怎样的?平移了几格?连续平移中每次平移的方向和格子数一样吗?
问:你能设计出一个平移的图案吗?
展示学生作品,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欣赏图案。
学生仔细观察,再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学生交流得出:图1、图3是轴对称图形,图2是利用平移得到的,也可以利用轴对称设计。
学生仔细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试画
学生仔细观察其他同学的画法,说一说。
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
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学生评价。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28页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是怎样得到的。
让学生设计出一个由轴对称图形变化得到的图案。
展示学生作品。
2、 教材28页第2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涂色。
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设计方法。
学生设计图案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涂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存在的问题与获得的收获。
作业
设计
教材28页第3-5题。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 平移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9、30页练习三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平移的认识。
2.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能利用轴对称和平移的方法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能利用轴对称和平移的方法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 练习本、直尺、绘图纸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
引入:同学们,在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1题
提问:你能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检查验证汇报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二、探索新知
2.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2题
刚才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现在再来一起复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2.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3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先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指名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3.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学生画对称轴。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探讨交流
学生先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仔细观察同学的作品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5题
让学生先理解题意,看清每次平移的方向、格子数和平移次数。
强调注意事项:找关键点,平移的方向及平移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大小和形状要一样。
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展示学生作品。
2、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别的同学是怎么设计的。
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说一说利用了什么图形和知识来设计的。
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画图。
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并汇报。
设计图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忆、总结。
作业
设计
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图案。
板书设计
练习三
轴对称的再认识和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平移和平移后的图形的画法。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数;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找质数等,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简单化。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难点:1、区分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概念灵活判断。
四、课时划分 :10课时
倍数与因数 1课时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1课时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1课时
找因数 1课时
找质数 1课时
练习四 2课时
整理与复习 3课时
学 科(数学)
五年级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1、32页倍数与因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练习本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9×4=36(人)
5×7=35(人)
师:9×4=36,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倍数与因数)
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导入新课: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探究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吧!
学生仔细观察列式
学生口述练习。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1)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25×4=100
以这两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75是25的倍数,100也是25的倍数,25是75的因数,25也是10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2) 强调: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75÷25=3
说明: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3、找一找
1) 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7、 14、 17、 25、 77
2)、 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5和4的倍数,25和4是100的因数。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四、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在应用这部分知识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的?
作业
设计
教材练一练第5、6题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9×4=36 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3、34页2、5的倍数的特征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和发现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2、5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奇偶数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百数表、彩笔、数字卡片、课件
学生: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
老师有一个本领:可以很快说出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师说:不信你们来考考我。
教师回答
师: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来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说数。
学生验证。
学生:想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
2、 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认一认
课件出示:
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在此基础上学生交流归纳: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2的倍数,仔细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特征。
汇报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像2,4,6,8...这样的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像1,3,5,7...这样的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同时让学生明白偶数就是双数,奇数就是单数。
4、你问我答
同桌同学一个说数,一个判断是不是2,5的倍数。
学生理解偶数、奇数的含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练一练第2题
3、 教材练一练第3题
4、
4、教材练一练第6题
学生圈出5的倍数。
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集体交流汇报判断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总结的方法与策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吧。
作业
设计
教材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5、36页3的倍数的特征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百数表
学生: 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引入
1、师: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 同学们想不想学会找3的倍数?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3的倍数的知识,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回答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
师: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2、 找一找
课件出示百数表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
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3、 试一试:
4.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课件出示:
53 87 36
65 60 128 153
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计算逐步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后汇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36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涂一涂,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教材36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涂一涂,指名反馈结果。
四名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再让一名学生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最后让同学判断选择的两位数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作业
设计
教材练一练第2、4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7、38页找因数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小组探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方格纸
学生: 方格纸、12个小正方形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玩拼图游戏,不过在玩游戏时,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边玩一边解决问题。
师:你们喜欢用自己聪明的脑袋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喜欢。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探索新知
(一) 拼一拼
1、组织活动
动手拼长方形,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师提问:我们一共拼了6种长方形,每种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提问:这6个算式中可简便地用哪几个算式表示?
找12的因数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集体汇报各自的拼法
一共6种
学生在小组内计算每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汇报:
1×12=12 12×1=12
2×6=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
1×12=12 2×6=12 3×4=12
或
4×3=12 6×2=12 12×1=1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2、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三)找18的因数
试一试:用学过的方法找出18的所有的因数。
教师强调:关键看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8。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地找
学生独立找,并写下来。
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教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然后小组交流
3、教材练一练第5题:数学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活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序思考、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作业
设计
教材练一练第2、4题。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12×1=12
2×6=12 6×2=12
3×4=12 4×3=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9、40页找质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别偶数、奇数、质数、合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小正方形若干个;课件
学生: 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找因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找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形容找质数的方法。
学生:拼长方形和想乘法算
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时间
预设
二、讲授新知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
1)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在拼一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拼成的长方形。
2)引导:用2,3,...,11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
请同学们拼一拼,并填写教材39页的表格。
2、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仔细观察表里的因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总结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一填,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2——12这几个数分一分。
4、应用概念,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动手拼一拼http://w ww. xkb1.com
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
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1)5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5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
(2)有的数的因数只有2个,如2,3,5,...有的数的因数不止2个......
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有的数的因数就只有两个,这两个因数是1和它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然后汇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2)归纳方法: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学生独立判断,然后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巩固应用:
1、 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3、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4、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先在小组内画一画、摆一摆。再填一填,最后集体交流。
学生自主完成后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
设计
一、 填一填
1、20以内的质数有( )
2、1既不是( ),也不是( )。
3、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二、 用质数填空
18=( )×( )×( ) 30=( )×( )×(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41-43页练习四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难点
1、质数、合数的判断。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1教时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回忆本单元知识
1、引入:在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了那些知识?
2、怎么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4、 2,3,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师;你们能背出100以内的质数吗?
1、指明学生回答。
2、指名背一背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四第1题
教师课件出示,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教材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先画一画再填表。
3、教材练习四第3题
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试画后填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巩固练习
4、教材练习四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在独立完成。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为什么找出6的倍数而不要大于24?
5、教材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先列出6的倍数(24以内)再列出24的因数,有3种可能:6,12,24。
学生:因为24的最大因数是24。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汇报结果。
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
设计
一、 填一填
1、 同时是2、3的倍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
2、 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3、5( ),7(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4、37( ),89(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
板书设计
练习四
1、 倍数与因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 质数、合数、奇数
教学反思
学 科(数学)
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1页练习四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难点:1、质数、合数的判断。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2教时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直接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练习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练习四第6题
课件出示第6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小组合作完成。
师:你能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目吗?
2、教材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找出27的因数和7的倍数,然后小组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27的最大因数是几,7的最小倍数是几。
3、教材练习四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提示学生从因数方面去考虑。
引导学生:能不能选择不同的方式也刚好装完?
学生在小组做“猜猜我是谁”的活动。
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7的全部因数:1、3、9、27
100以内7的全部倍数:7、14、21、28、35、42、49、56、63、70、77、84、91、98。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教材练习四第9题
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
2
2、教材练习四第10题
教师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
3、教材练习四第1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进行活动。
4、 你知道吗?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上的“你知道吗”
学生组内交流结果,得出结论:3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1)学生认真听老师的介绍
(2)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
学生在百数表中做一做,圈一圈。
学生自主学习。
13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作业
设计
判断题
1、 15是3和5的倍数,所以3和5都是15的因数。 ( )
2、只要是2的倍数的数都是合数。 ( )
3、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
4、是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 )
板书设计
练习四
猜猜我是谁?
A 5?
B 2+13=15?
C 36?29?92?63?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44、46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进一步加深轴对称和平移图形的特征,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3、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并能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并能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1 教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尺子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学了三个单元,请你把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汇报
3、教师板书
(1)小数除法
(2)轴对称与平移
(3)倍数与因数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
学生整理学到的知识。
学生汇报。
学生齐读整理结果。
7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我学到了什么?
1、复习“小数除法”
(1)回忆一下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到了什么?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指名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1)回忆一下在第二单元里我们学到了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方法。
学生: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学生根据要求观察思考。
学生回忆“轴对称与平移”
单元的知识点。
时间
预设
二、探索新知
(3)指名回答
复习“倍数与因数”
(1) 出示“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倍数与因数”的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 出示44页的列表,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板书结果。
学生汇报画图方法:画轴对称图形时: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线段的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所给图形的顺序连
接各点。
画平移后的图形时:
找准一个关键点;
让关键点按平移的方向和格子数去平移;再按关键点画出原图。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后的体会。
学生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6页第1题
先让学生竖式计算,在指名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
2、教材第46页第2题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题,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可以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2教材第46页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4、教材第46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解答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四、全课
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
3分钟
作业
设计
教材整理与复习第47页6 7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小数除法
(2)轴对称与平移
(3)倍数与因数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45、47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轴对称和平移图形的特征,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3、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并能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能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并能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2教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尺子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直接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理和复习”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7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探索新知
师:(一)总结:“我的成长足迹”
1、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认真思考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3、指名说一说学习收获: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师归纳:
(1) 从百数表中可以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出2、3、5的倍数的特征。
(2) 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
(3)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的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
(二)拓展:“我提出的问题”
1、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分数除法该如何算呢?
(1)指名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45页后面的三个问题。
(1)指名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6页第4题
让学生先画一画再找出18的因数。
2、教材第47页第8题
引导学生按题意画一画,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全班欣赏。
3、 教材第47页第9题
引导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
4、教材第47页第10题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生完成练习。
分钟
四、全课
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
3分钟
作业
设计
根据下列要求,在2,5,0,6四个数中,选择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填在括号里。
1、 组成的数是偶数( )
2、 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
组成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百数表中 2的倍数有:2、4、6、、、、、、、
3的倍数有:3、6、9、、、、、、、、、、
5的倍数有:5、10、15、、、、、、、、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48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3教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尺子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直接揭题
师:这节课继续练习“整理和复习”的解决问题部分题目。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分钟
二、基本练习
师: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11题
师:从情境图中我们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2、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13题
先引导学生阅读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学生回答获取的有用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比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订正。
学生认真完成本题后全班交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12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最后全班订正。
2、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14题。
寻找“万能钥匙”
教师引导学生用筛选法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确定两位数,然后根据1、3两个条件初步知道这个数可能是:95、85、75、65、45、35、25、15。再根据第2个条件排除一些数,最后求剩下几个数的所有因数,直至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数。
四、全课
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
分钟
作业
设计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米,它的长、宽的米数是两个质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明、小红、小刚三人的年龄正好是三个连续的偶数,他们的年龄总和是48,他们中最小的是多少岁?最大的是多少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解决问题
2、我的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多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独立探索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在“比较图形的面积”中,引出了数方格的直观方法,为探索图形面积的方法(割补转化)积累思维经验。考虑到底和高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中的重要作用,教科书专门安排了一节“认识底和高”,为后续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并会辨认、会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2、经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探索活动,体验割补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4、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探索活动,体验割补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难点: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8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内 容
建议课时数
比较图形的面积
2
认识底和高(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
1
练习五
1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科书第49页、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究中的应用,积累探索图形面积的活动经验。
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3、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硬纸板,方格纸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1、课件播放已经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2、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的硬纸板
3、师:任意拿出两个图形纸板,说说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让。如果两个形状不同,大小很难区分时,你有什么办法?
1、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2、跟同桌说说哪儿是它的周长,哪儿是它的面积。并且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估计它的面积有多大?
3、学生进行直观判断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师:揭示课题:我们今天来探讨图形面积的比较。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在桌面上摆一摆,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2.导入新课。
师: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除了平行还有相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交与垂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课本49页网格中的10个图形。
2、自主探究活动:这些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观察、比较,看谁的发现最多!
3、小组交流: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1)学生在纸上根据剪刀和红十字图案画出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2)学生根据高楼形状画出两条直线,通过讨论后发现:将两条直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同学们先仔细观观察、比较,看谁的发现最多生:当然买价格便宜的!要精打细算嘛!
1、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1、 全班交流,
2、 归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各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组找到了哪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关系?是怎么知道的?依据同学的回答,归纳学生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如下:
②板书:
A、数方格的方法;(重点说明这个方法,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作好铺。)
B、重叠法;(通过旋转、平移、翻转等操作方法,使两个图形重叠,再观察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
C、转化法;(通过割补、拼合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后,再做比较)
生:我用数格子的方法发现②、⑤和⑥的面积一样大
生:我用重叠的方法发现①和③的面积一样大。
生:我把⑤和⑥拼起发现和⑧的面积一样大。
生:我利用割补法发现⑨和⑩的面积一样大
28分钟
三实践活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活动一:课件出示课本50页1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了这么多的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图形中哪些与图1的面积一样?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2、活动二:出示课本50页的4题。
(1)、生先仔细观察图形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说一说自己是用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1)按题目要求在课本上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看谁画得多。
(2)作业展示:表扬有创意的同
4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四、全文总结
3、活动三:出示课本50页的2题:
(1)上面的这个图形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
(2)课件演示。
4、活动四:出示课本50页的3题:
1)先想想,再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2)你还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动手试一试。
(3)作业展示,说自己拼成的什么图形?怎么想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学。
3、生互相说一说
4、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作业设计
教材第50页第5题剪一剪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数方格法
重叠法
割补法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底和高 教科书第51页、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景法、引导探究法 。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画笔、直尺、
教
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过
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1、设计图纸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1: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2、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7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自主探究
师: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设计?
先给大家展示你的设计图,然后再介绍你的想法。
师:因此你的这条线不是随便画的,是吗?
师:那它有什么要求呢?
师:如果你能把直角符号也画出来,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多解释了,
师:现在可以画出来吗?
师:画它们垂直的时候是怎么画?
师:嗯,其实你们俩的设计有共同的特点。
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1展示:
生1: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我想既然是要做成一个长方形桌面,必须要有四个直角。
生2:需要从顶点出发,和长方形的这条边垂直。
生1画直角符号
生1: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其中一条和下
面的这条边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就可以了。
生2:我有不同的设计。
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动手检验
1、师: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吗?
出示:
师:不平行的那组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呢?
师: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2、出示一个三角形纸片。
师: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师:介绍一下你画的这条线
师: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生1:梯形两条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应该是相互平行的那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才叫做梯形的高。
(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X|k |B| 1 . c|O |m
生: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就可以
分钟
四、课堂练习
1、课本52页的1题。
2、课本52页的2题。
3、课件出示课本52页3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各三角形给定底边上的高长度相同吗?
4、课件出示课本52页4题: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用直角量一量说出哪条是图形的高
学生独立画一画
(1)、生先仔细观察图形
(2)、同桌交流
1)按题目要求在课本上画。
(2)作业展示:表扬有创意的同
学
3分钟
五、全课总结
谈一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作业
设计
教材第52页第4题
板书设计
认识底和高
底 底 底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科书第53页、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互助合作、交流、评价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学生能利用平行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正方形纸、正方形纸、
课时安排
第1课时w W w .x K b 1.c o M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师:(课件出示方格纸上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你们非常聪明好学,能告诉老师,这两幅作品从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吗?
你们真的很细心,那么你们再来猜猜这两幅作品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自主探究
师:在生活中,遇到非常大的图形,不能数格子。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的求法,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这就是我要和同学们共同研究的问题。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出示)。
师:公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草坪(如图),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
如果把纸片当作草坪,那么如何计算这个纸片的面积呢?有什么方法来帮公园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试一试好吗?
学生思考方法,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也像长方形或正方形一样,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
师: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为:
S=ah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x宽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学生用已准备好的学具进行探索。
(2)学生把自己的探索方法和所探索的结果与同桌交流,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时间预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动手检验
1、运用公式,尝试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4页,看“试一试”题目:
2、出示课件
如上图,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
讨论:
当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时,它们的底与高是否也相等?
1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与同学们说说各自的想法、做法。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发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相等时面积也一定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与高却不一定相等。)
分钟
四、拓展学习。
选择正确的答案。
出示课件
师:在上面A、 B、 C三个平行四边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是: 2×3=6(平方厘米),并说出理由。
(A:错误,因为3和2是两条邻边,不是对应的底和高;
(B:错误,因为底3和高2不对应,也就是说高2不是底边3上的高;
(C:正确。
作业设计
做练一练的第1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为:S=ah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科书第54页、55页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试一试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正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 复习引入
师: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用字母如何表示?
1、说一说
1、 指名板演交
分钟
二、基础练习
1、做第54页“练一练”的第2题。
测量前让学生明确测量的对象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先确定一条边作为底,再作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最后进行测量和计算。测量时,允许学生存在误差。
2做第55页“练一练”的第3题。
这是一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逆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测出底和相应高的长度
(2)独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然后全班交流
时间预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1、做第55页“练一练”的第3题。
师引导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后,再让学生完成。
4、做第55页“练一练”的第5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5、做第55页“练一练”的第6题。
6、做第55页“练一练”的第7题。
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
(1)学生先和同伴交流怎么画?
(2)画完后再计算验证
(3)交流汇报
汇报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2)、汇报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1)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2)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3)汇报交流,比较为计算方法
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28分钟
三、拓展提高。
1、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试判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
(1) 同桌讨论交流
(2) 汇报
4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1、 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0平方米,它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阴影部分是一个直角梯形,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展示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
作业设计
做练一练的第6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试一试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科书第56页、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体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每组准备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剪刀一把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师1、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2、我们是怎么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3、设疑,引入新课
小明有一张彩纸(课件出示),他想知道这张张纸的面积,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这却是个三角形,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不想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指名说。
回忆探索过程。
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自主探究
1. 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引导学生对比,可能转化成什么形状?
3. 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4.引导汇报。
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呢?
为什么选择两条边的中点连线进行分割?
5.小结: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6.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请大家思考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②底乘以高等到的是什么?③为什么除以2?
7. 现在大家可以帮帮小明,算算那张彩纸的面积了吗?
数方格或转化。
指名说。
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探究的成果: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把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组内交流后汇报。
思考,指名说。
利用公式计算。
三 巩固新知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3、做练一练的第5题
1、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与同学们说说各自的想法、做法。
(1)学生通过同桌互相说一说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
(2)动手测量相对应的底与高的长度并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3)交流展示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汇报
28分钟
四、 全文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4分钟
作业设计
求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4平方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转化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S= a×h÷2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科书第57页、58页的三角形面积 试一试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重难点
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正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引入
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同桌互相说一说
分钟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公式,尝试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7页,看“试一试”题目:
2、出示课件如上图,分别计算图中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
讨论:
当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时,它们的底与高是否也相等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与同学们说说各自的想法、做法。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发现三角形底和高相等时面积也一定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底与高却不一定相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基础练习
1、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进一步理解
3、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6题
4、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7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明白题意
(2)独立计算.
(1)学生在知道给出三角形面积的前提下,需要寻找合适的底和高
(2)由此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三角形
(3)展示交流
(1)学生先和同伴交流怎么算?
(2)小组合作测量红领巾的底和高后,再计算面积
(3)交流汇报
汇报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理解题意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活动操作,深入
1.活动一:做一做,认一认。
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做一做,认一认”开展活动。
2.活动二:折一折。
(1)组织学生用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
(2)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
3.活动三:找一找。
组织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
4.活动四: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中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5.活动五:学一学,画一画。
(1)自学教材18页画垂线的内容。
2)组织学生汇报画垂线的方法。
(3)尝试画垂线。
1.学生将两张纸条钉在一起后旋转,同桌相互指认什么时候两张纸条互相垂直。
2.(1)小组内讨论用正方形纸和不规则纸折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的方法,并动手进行折纸。
(2)汇报折法。
3.先在教室里寻找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再找一找其他地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全班汇报。
4.小组内指出互相垂直的边。
5.(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教材中画垂线的示意图,讨论画法。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其他小组相互补充。
(3)学生尝试画垂线并展示。
4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四、拓展提高。
1、校循环红旗是三角形,它的底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循环红旗的面积。
1、 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0平方米,白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高,根据题意可知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展示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作业设计
做练一练的第3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梯形的面积 教科书第59页、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自主探索的活动,运用知识迁移类比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梯形若干、直尺、剪刀。
教
学
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厘米
4厘米
6厘米
9厘米
2 、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设疑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标出底和高).
问:(1)这个梯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还是小?
(1) 相差多少呢?
(2) 要想得到准确地结果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指名板书
集体订正
回忆探索过程。
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自主探究
(一)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师: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示课件:
拼摆梯形
3.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教师提问:
(1)(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师板书: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为
(a+b)×h÷2
(二)课件出示课本第59面问题1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提纲思考,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探究的成果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 巩固新知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鼓励学生结合例子说明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到的。引导学生理解钝角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
2、做练一练的第3题
3、做练一练的第4题
4、做练一练的第4题
师先放手让学生尝试。然后引导学生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
. 1、在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生通过同桌互相说一说利用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求梯形的面积
学生先把梯形画在方格纸上,再结合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进行测量后再计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的方便性。
四、 全文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作业设计
练一练的第2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 (上底+下底)× 高÷2
S= (a+b)×h÷2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教科书第61页、62页的练习五 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直尺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回顾交流
师:我们已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
1)生互相说一说
(2)指名板书交流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二、基础练习
1、 做第61页练习五的第1题。
2、做第61页练习五的第2题。
测量前让学生明确测量的对象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
3、做第61页练习五的第3题。
进一步体会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做第61页练习五的第4题。
5、做第62页练习五的第6题
6、做第62页练习五的第7题
师指导学生运用验证睥方法来检验“面积不变”
7、做第62页练习五的第8题
1、(1)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2)学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拼摆。
2、(1)学生先确定一条边作为底,再作出这条底边上的高
(2)测量和计算
(3)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3、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分解
5、(1)学生先读懂题意,再求解
2)指名板书并交流
5、学生先讨论梯形上、下底和的变化情况
然后得出结论
6、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三、实践活动
师课件出示第62页的第9题,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物体
1.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分钟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互相说一说
作业设计
做第61页第5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单元计划
一、 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通分与约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
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以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
2、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四、习题处理
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多种多样,在习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解题多样化,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五、教学准备
课件、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六、课时安排: 共 13 课
分数再认识(一) 1课时
分数再认识
课件、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六、课时安排: 共 13 课
分数的再认识(一)····················· 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二)····················· 1课时
分饼 ····················· 1课时
分数与除法 · ···················· 1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 1课时
练习六 ····················· 2课时
找最大公因数 · ···················· 1课时
约分 ····················· 1课时
找最小公倍数 ····················· 1课时
分数的大小 ······················· 1课时
练习七 ··················· 2课时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63-64页分数的再认识(一)得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2. 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1、教师:1——50的数字表,多媒体课件。
2、学生:各种图形。
教
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
师:你能写出一个分数并读出来吗?
师: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板书课题)
学生听谈话,
生试着写出分数,并读出来,全班展示。
3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分数的再认识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的总数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课件出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活动一
1、学生拿出自己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2同桌交流各拿出几支铅笔。
3、讨论一下为什么拿
出的铅笔支数不同,得出结论铅笔的总数不同,它们的二分之一也就不同。
4、学生比一比两本书
的三分之一各是多少。并说一说为什么页数不同。
5、学生根据老师所教
的单位一不同,它的几分之一也不同,和同桌互相交流。
25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二)活动二: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三)活动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
3.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
谁是单位一?
活动二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
画,同桌互相订正。
活动三
1、学生独立完成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同桌检查。
1、 谁捐的钱多,让学生说明理由。
三、练习巩固
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分钟
四、全课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分钟
作业设计
1、 填一填
(1)是由( )个组成的。
(2)1里面有( )个。
(3)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是5米的( ),是1米的( ),
每段长( )米。
2、同位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另一位同学说出它表示的意思。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8支 4支
8支 4支
4支 2支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反思
X|k |B| 1 . c|O |m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65-66页分数的再认识(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难点:理解分数单位,会用分数单位表示各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纸条,剪刀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四、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用分数表示数?
2、课件出示:填一填。
(1)出示4个苹果,问它1/4是( )个?
(2)出示8个苹果,问它的1/4是( )个?
(3)出示12个苹果,问它的1/4是()个?
1. 引入:我们刚才做的很好,说明大家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1. 学生回答什么叫做分数。
2. 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学生听小结,进入新课的学习新 课 标 第 一 网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
1.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是多少。
2.你能帮淘气继续量下去吗?看一看,再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
3、.活动:用刚才的纸条量一量身边的其他物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分数墙
1、.明确:刚才那样,把纸条看作单位”1”,对折,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1/2,整体“1”
里面有2个1/2,;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1/3,页就是整体“1”里面有3个1/3。
2、.认真观察“分数墙”,说一说从“分数墙”中发现到什么?
三)认一认
1、.归纳总结:像1/2,1/3,1/4,1/5,1/6…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2.强调:任何分数都有分数单位。
X|k |B| 1 . c|O |m
1.学生动手量后得出:
用纸条量数学书的宽正好3次量完,用纸条量数学书的长,量了4次还有剩余,但5次又不够。
2.学生动手测量,得出:
将纸条对折量还是不能量完,将纸条再对折量,书中剩余部分的长度和这次折出的纸条差不多,书中剩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长度的1/4差不多.
3.学生选择物体,动手量一量,小组交流汇报.
1.学生一边动手折一折,一边说一说。
2、.学生观察发现:整体“1”里面有4个1/4,5个1/5,6个1/6,7个1/7,8个1/8…
1,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的概念。
时间预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课件出示)
1厘米是1分米的()分之一;3厘米是1分米的(),7角是1元的( )。
2.完成教材第66页的3、4题。
学生做完后全班集体订正。
1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讨论交流。
2.学生独立练习,并说一说自己的解答过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分数单位所表示的意义。
28分钟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交流后听教师总结。
4分钟
作业设计
写出下面分数的分数单位:
3/7 8/9 14/19 5/27 1/2 7/16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像1/2,1/3,1/4,1/5,1/6…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67-68页.分饼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 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 在探究活动中懂得知错就改,公平、公正、同学之间合作共进,使自已的生命之花有价值地绽放;教育养成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难点: 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5张圆片纸,剪刀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故事:
师:在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一天,八戒化斋饭时得到了5张饼,他边走边想:5饼要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要分到多少张饼呢?
师: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快来帮帮八戒解决问题吧!
(板书课题:分饼)
学生听故事,进入新课的学习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饼。
1、 请同学们拿出5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5张饼,帮八戒分一分。
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
(2)分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2、 汇报成果。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操作思考的过程?
(要求学生汇报时上台演示,边做边说)
电脑显示教材的分法图。
师:既然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 ,那么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两种方法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3、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4. 我们帮猪八戒解决了分饼的问题,得到了这些分数,观察一下分数的各部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与1相比,哪个大?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归纳。
像 1/2, 1/4,2/3 ,3/4 ,…这些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谁来举例说说还有哪些真分数?
像3/2 ,3/3 ,5/4 ,9/4 ,…这些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者等于1。
谁来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出示第67页的下面的填空,并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按要求再小组内动手分一分
组1: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一张饼的1/4 ,即1/4 张,然后再分第二张和第三张,这样每个人共分得4个1/4 ,就是 1张。
组2:把5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可分到5张饼的1/4 ,合在一起就是 5/4张。
3.学生根据上边的分法讨论交流,并汇报分得结果.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举真分数的例子。
1/4,2/4,3/4是 真分数,4/4,5/4,7/4,8/4,9/4是假分数.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练习巩固
1.活动一:
做一做,认一认。
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做一做,认一认”开展活动。
1. 活动二:
折一折。
(1)组织学生用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
(2)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
3.活动三:
找一找。
组织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
2. 活动四: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中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5.活动五:学一学,画一画。
(1)自学教材18页画垂线的内容。
2)组织学生汇报画垂线的方法。
(3)尝试画垂线。
1.学生将两张纸条钉在一起后旋转,同桌相互指认什么时候两张纸条互相垂直。
2.(1)小组内讨论用正方形纸和不规则纸折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的方法,并动手进行折纸。
(2)汇报折法。
3.先在教室里寻找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再找一找其他地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全班汇报。
4.小组内指出互相垂直的边。
5.(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教材中画垂线的示意图,讨论画法。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其他小组相互补充。
(3)学生尝试画垂线并展示。
4分钟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想法。
2分钟
作业设计
1、 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1/5, 3/5, 8/5, 6/6 , 16/9 , 8/9
2、 熟记真分数,假分数的定义。
3、 同桌互提10个分数,另一同学能准确的区分是什么分数。
板书设计
分饼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像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69-70页分数与除法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难点: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学生举例说一说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3分钟
二、探究新知
1.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同学们都知道每人可以得到1块,谁来写一写算式?
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
所以1÷2=1/2
3.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像这样再写几个算式吗?
4.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5.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6.小结: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1、 学生独立写算式。
2、 1块蛋糕平均分给两
个小朋友,可能有的同学不会列算式,师巡视给予帮助。
3、学生接着写出算式。
4、、学生找一找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小组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发现:
1÷2=1/2
7÷3=7/3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分数值。
20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练习巩固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 )/( )
8÷7=( )/( )
5/6=( )÷( )
12/7=( )÷( )
2.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3.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4.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块?
5.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7/5 18/6
6.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个小伙伴。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2、学生探讨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学生可能会发现7÷3商是2,整数部分就是3、,分数部分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分子是余数等。
4、、学生试着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师巡视。学生有问题时,师带领学生解决。
5、、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6、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自己表现怎样呢?
生总结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4分钟
作业设计
1、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填一填
( )÷( )= ( )÷9=
700千克= 吨 5300平方米= 公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2=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72-73页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使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 图形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新 课 标第 一 网
(课件出示画面并伴画外音)
有3只可爱的小狗,有一天它们缠着狗妈妈想要吃肉饼,于是狗妈妈拿出三个同样大的肉饼,切下第一个饼的1/2给小白狗吃,切下第二个饼的2/4给小黄狗吃,再切下第三个饼的4/8给小黑狗吃。小白狗很不高兴,说狗妈妈偏心眼,给小黑狗的肉饼最多,给自己的最少。
师: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小白狗说得对不对?
师:要想知道小白狗说得对不对,就要用到这节课研究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学生听故事,进入新课的学习
8分钟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那只小狗吃到的肉饼多呢?为什么?
师:请4人小组共同探讨,怎样利用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表示出三只小狗分到的肉饼分别是多少?
把第1张圆片平均分成2份,取1份分给小白狗;同理说出2/4,4/8的表示过程……
事实证明:
三只小狗分到的肉饼是一样多的。
教师边利用课件演示
根据上面的演示过程,得到一组相等的分数:1/2=2/4=4/8
并认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表不同看法)
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共4/8同探究故事中提出的问题。
(生交流汇报)
生把三次分好的圆片重叠在一起。
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相等的分数,思考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么样变化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些分子分母的变化?
生: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这几个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的变化规律。
(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刚才的探究,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1)2/3=2×2/3×2=4/6
(2)3/4=3×3/4×2=9/8
(3)3/8=3×0/8×0=0
(师板书补充出完整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读两遍。
师: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请左边4组的同学把3÷4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请右边4组的同学把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解释一下吗?
3、概念练习、加深理解
师:学习了新的知识,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题目)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从左往右看,把1/2的分子、分母都乘2,就会变成2/4,把1/2的分子、分母都乘4,就会变成4/8。
生2:我们组是反过来看的,从右往左看,把4/8的分子、分母都除以4,就会得到1/2;如果都除以2,就会得到2/4。
学生独立判断是否正确。
生回答后师补充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3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2)把15/24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
(3)3/4的分子乘上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
师:我们帮助小白狗解决了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又在等着问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出示题目)
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X k B 1 . c o m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注意写出同时乘上或除以哪一个数的过程。
只小狗分到的肉饼同样大的道理。
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放在视频展示台上进行反馈。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题。
涂一涂,填一填。
2.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2题。
请用画图和列算式的方式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3.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4、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4题。
5.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5题。
1.学生独立涂一涂,填一填。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明涂的过程。
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反馈。
3.学生独立写一写,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想法。
28分钟
作业设计
填一填
1/3=( )/ 6 10/15=( )/3 1/4=5/( ) 3/4=( )/12。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2/4=4/8 8/12=4/6=2/3
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74-75页练习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分数间的互化。
难点: 解决有关分数意义的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图形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节的学习,我们再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探究了哪些分数的知识吗?
同学们答的很好,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
认识了“分数的再认识、分饼、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等。
8分钟
二、巩固练习
(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74页1题。
1. 提问:什么叫分数?
2.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数一数整体是多少,涂色部分是多少?如何用分数表示呢?
学生写出 各分数。
3. 说一说各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分别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 指名汇报,教师小结:用分数表示各部分时,要弄清各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二)画一画。
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74页第3题。
1. 先想一想分数表示的意义。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 展示绘画结果,教师对出错的题作重点分析。
(三)标一标。
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74页第3题。
1. 想一想分数墙所表示的意义。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 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标在这里?
四)用分数表示各部分。
回答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新|课 |标| 第 |一| 网
数一数整体分别是8个、5个、9个,涂色部分分别是5个、3个和6个。用分数表示为5/8 3/5和6/9。
读题,回答问题,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并展示绘画结果。
回顾分数墙所表示的意义,再独立标出各分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74、75页第4、5、6题。
1. 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 说一说用分数表示各部分的方法。
3. 学生独立写出各分数。
4. 交流汇报,纠正错误。
5. 用分数表示班级学生的情况。
(五)分数的分类。
自主完成教材第75页的第7题。
1.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真分数?假分数呢?
2.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3. 提出要求:独立完成本题
4. 小结: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真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数叫假分数。
分子下于分母的分数叫真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
按要求独立完成习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想法。
时间预设
作业设计
1、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0=( )/80=21/( )=9/( )
2/5=( )/15=20/( )
12/16=()/32=3/()=()/8
板书设计
练习六第一课时
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教学反思
http://w ww. xkb1.com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74-75页,练习六第8到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分数间的互化。
难点: 解决有关分数意义的实际问题。
教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在桌面上摆一摆,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2.导入新课。
师: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除了平行还有相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交与垂直。(板书课题
1.学生在桌面上自由摆小棒,观察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汇报摆的情况。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巩固练习
(一)分数整数间的互化。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75页8、10两题
师.问:如何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带分数化成整数?
。
2.独立完成第8题,评讲订正。
3.将第10题中的整数化成与同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比较本题中每组分数的大小。
(二)利用分数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主完成第76页第11、13题。
(1)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如何解答此类问题?
(2)弄清题意,找出相关信息。
(3)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本题,
(4)小组汇报解题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76、页第12题。
(1)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 想一想如何解答本题。
(3)交流汇报,纠正错误。
3.自主完成教材第76页的第14题。
(1)读题,指名说一说从题中可以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交流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根据分数的意义可以先求出小猫丁丁和当当所钓的鱼的条数,再根据当当钓鱼的条数求出小猫咪咪钓鱼的条数。
1.用假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做分子法,分母不变;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分子作新分子,分母不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互化的方法,并行转化。转化后进行比较大小。
1.读题,理解信息
2.根据题中的信息交流讨论并汇报。独立完成练习,交流解题思路。
读题,并说一说数学信息。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4)画一画,想一想。
(5)反馈汇报。
(三)实践活动。
提出要求:根据本章节所学的知识,自制一份数学报。
学生认真回顾本章节前半部分所学知识,自制数学报,向全班展示。
说一说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解答问题并汇报。
根据要求解题。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展示作品,并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想法。
作业设计
把下面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4/12=( ) 3/15=( )
2/6= ( ) 6/36=( )
板书设计
练习六第二课时
分数 分数与除法
带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与整数间的互化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77-78页找最大公因数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填一填
师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
填哪些因数?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 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所有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2、 学生将12和18的因数填入相交的集合。学生可能对相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
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
(出示课件)
1、 交的地方填什么感到疑惑。师可以引导,填入它们共同的因数,并告诉学生不要填重复了。
2、 学生说一说公共的因数就是公因数,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学生随意读P77页的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说一说。
(1)组织学生根据剪刀和红十字图案抽象出直线相交的情况。
(2)质疑:(出示教材中高楼图片)如果将高楼的形状用两条直线画出来,这两条直线相交吗?
.(1)学生在纸上根据剪刀和红十字图案画出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2)学生根据高楼形状画出两条直线,通过讨论后发现:将两条直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1、学生先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谁能说一说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生总结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作业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和15 8和9 12和6 5和7 21和9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的因数有:1、2、3、4、6、12。
18的因数有:1、2、3、6、9、18。
最大的那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79-80页找约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及依据。
2.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渗透等量变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难点:理解约分、最简分数等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举例说明
2、今天,我们一起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两个数的公因数来学习“约分”。
板书课题:约分。
3、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懂得什么是约分,根据什么来约分,应该怎样约分等知识。
1、学生回答分数的基本性质。
2、学生举例说明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1.做一做:(课件出示)
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从上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得出:我发现这几个分数的大小一样。
板书:8/24 =4/12 =2/6 = 1/3
(2)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发现吗?
①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等式中的分子、分母变化特征。
②由学生口头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
(3)利用课件配合学生说明。
3.概括小结。
(1)请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接着引出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2)介绍最简分数的名称和意义。
1、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分数的大小是相同的。
3、学生试着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这个发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像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约分了,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约分的方法。
(1)把16/48化成最简分数。
(2)介绍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4、学生自己阅读P79页约分的概念。
(2)学生试着理解最简分数。
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三、练习巩固
1.第1题
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进行约分。教师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碰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2.第2题
用“猜灯谜”的形式进行约分。
3.第3题
在○里填上“﹥”“﹤”或“﹦”。这里包含了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其余的要约分后进行比较。
4.第4题
写出三个相等的分数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学生独立完成,师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2、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比大小,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让学生
说一说怎样比较大小。学生可能会想起约分。如学生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师也给予表扬。
4、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2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四、全课总结
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举例进行总结
作业设计
约分w W w .x K b 1.c o M
=
板书设计
约分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年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81-82页找最小公倍数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难点:掌握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新|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1——50的数字表,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数字表,彩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如何找出已知数的因数、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课件出示)
1找出下列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2 5
2、找出下列 各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8和10 6和12 7和8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学生听谈话,
并解决老师出示的问题,集体订正。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8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字表,在表中用”△”
标出4的倍数,用“○”标出6的倍数。
2.引导:认真观察以上圈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
总结:像12、24、36、48,这些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它们是4和6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 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认一认、填一填“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展示答案。
4.用集合图的方法表示公倍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填写的?
4、8、
16、20
6、18、30、
12
24
↑ ↑ ↑
4的倍数 4和6的公倍数 6的倍数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
学生独立练习,用不同的符号标出4和6的倍数,并汇报。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40、44、48。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8)
2.上面圈出的数中既有三角形符号,又有圆形符号,它们是:12、24、36、48
3.4和6的公倍数有:12、24、26、48;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生:先分别写出4和6的倍数,并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将公倍数填入中间交叉的部分,再将剩下的倍数填入各自另外的半圆内。
时间预设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在数字表中用“△”标出3的倍数,用“○”标出5的倍数。
引导:认真观察3和5的公倍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3的倍数有: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3和5的公倍数有:15、30、45;3和5的最小公倍数有:15。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学生反馈结果。
28分钟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2.找出下面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课件出示)
5和15 3和9
并认真观察这些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倍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3.认真阅读教材第82页的“你知道吗”,并跟同伴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找一找汇报:5和15的公倍数:15、30、45…
3和9的公倍数:9、18、27、36…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9.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材料并说说如何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后师进行总结。
学生交流想法。回答如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分钟
作业设计
1、 直接写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36的最小公倍数是 ( )。
.45和135的最小公倍数是( )。
.8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 )。
5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6、48.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4和6的公倍数:12、24、36、48.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作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83页分数的大小,8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境图等。
2、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 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比较下列各分数的大小。
和 和 和 和 和 和
2、 师:操场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板书:通分。
1、(1)学生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
(2)说一说思考的方法。
2、学生纷纷猜测
8分钟
二、 探索活动,获取新知。校园面积
1、创设“校园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3、汇总学生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0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三、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通分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10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10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28分钟
四、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5题。
第5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 比 大, 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 > 。
1、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
2、在老师引导下,做4、5题
4分钟
五、总结。
1、怎样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分的要点是什么:
1、把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与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2、(1)和原来分数相等。
(2)分母相同的数字。
作业设计
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和 和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
〉
〈
教学反思
学 科
数学(五级上册)
备课
教师
刘莉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85,86面练习七1—8题
教学目标
1、 在练习中,巩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 通过利用分数有关知识的应用,提高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学习难点:利用分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时安排
第1教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迁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材习题的相关课件
学生: 草稿纸
教
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预设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并且能利用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听讲
8分钟
二、找一找,填一填
提问: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出几个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1、2、6题
、指明汇报填写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指名汇报,教师小结: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应先将这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和倍数都写出来,再从这些因数和倍数中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思考回答: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探讨交流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约分、通分。
1.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 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86页第3、4、5题。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计算结果。
4.追问:在约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5.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的时候,应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汇报分数基本性质内容。
读题,回答问题,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并汇报计算结果,订正计算中的错误。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分钟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上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七
一: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
二: 约分
通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