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78单元教案及练习题(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78单元教案及练习题(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思想。‎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框架式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为学生准备一张底为6 cm、高为4 cm的平行四边形纸张。‎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激趣引入 ‎1.游戏。面积“比大小”:你能很快比较出下面每组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吗?‎ 你怎么知道它们的面积一样大的?(反馈重点:①数方格;②转化成长方形。)‎ ‎2.(出示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关于平行四边形,大家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二、新知探究 ‎(一)合理猜想 ‎1.确实,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么计算?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邻边相乘;   ‎ 预设2:底边乘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猜想?理由是什么?‎ ‎3.反馈想法。‎ 预设1: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邻边。把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可以变成长方形。‎ 预设2:用底边乘高来计算。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面积。‎ ‎(二)验证猜想 同学们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更合理呢?‎ ‎1.邻边相乘的想法 教师:就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拉”的方法。(出示教具)请看,我们再次慢慢地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仔细观察拉动前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边的长短没变,高和面积变了。‎ 教师追问:周长变了吗?面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能在图上更直观地表示出来吗?‎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这种拉的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是的,在拉动前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用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是拉动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用拉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正确的。‎ ‎2.底边乘高的想法 ‎(1)数格子验证 教师:这里的一些不是整格的怎么数?‎ 学生:可以通过拼一拼,变成整格的再数。‎ 教师:拼一拼后,就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所以面积是多少?‎ ‎(2)剪拼验证 教师:谁来展示你是如何进行剪接的?‎ 学生:沿高剪下,补到另一边,拼成长方形。‎ 教师:拼成的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长6 cm,宽4 cm)‎ 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数格子、剪拼等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在操作反馈中,让他们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思考,对于知识的获取是很有益处的。‎ ‎(三)公式推导 教师:仔细观察,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哪两部分?‎ 学生: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教师: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教师:如果我们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表示。‎ ‎(四)回顾总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三、练习巩固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订正。‎ ‎(2)反馈小结:在计算时,可以先写出面积公式,再进行计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反馈。‎ ‎(2)反馈侧重:最后一小题引导学生注意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练习。‎ ‎(二)拓展提升 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4 cm ,高是3 cm 。它的面积是多少?‎ ‎1.引导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2.请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 ‎3.教师: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多少个?(无数个)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小结:是的,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剪拼之后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4 cm,宽3 cm 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由此,可以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5.思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吗?为什么?‎ 四、总结提示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很重要。‎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 ↓ ↓‎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 × 高 ‎ ‎ ↓ ↓ ↓‎ ‎ S a h 课后反思: ‎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课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2.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课后反思:‎ 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  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1:长方形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厘米)‎ ‎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30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2:正方形的面积是30×30=900(平方厘米)‎ ‎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2=45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20=800(平方厘米)‎ ‎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2=400(平方厘米)‎ ‎5、 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6、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 ‎(生1边演示)‎ 生2边汇报: 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的过程略)X k B 1 . c o m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生: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 ‎(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 ‎(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 ‎(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 生:3×4÷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略)÷2‎ 五:布置作业:‎ 课本P86--87页第2、4、5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课后反思:‎ ‎ ‎ 课题: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梯形的面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  教学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全班核对答案。‎ 教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一半就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    教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动手操作。‎ ‎(1)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操作。(同桌合作)‎ ‎(2)反馈交流。‎ ‎    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操作过程。关键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询问其余同学是否有疑问?在操作中学生会发现,只有两个完全重合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 ‎① 数方格;‎ ‎② 拼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③ 割,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④ 割,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 割,转化成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⑥ 割补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3.公式推导。‎ ‎(1)教师:方法①的数方格的方法中渗透着割补法的思想,方法②到方法⑥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先以方法②为例,观察原有的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    学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演示。‎ 逐步完成板书:‎ 教师:如果用表示梯形的面积,表示梯形的上底,表示梯形的下底,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写成:(板书)。‎ ‎(2)教师:观察方法③,如果把梯形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两个三角形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三角形1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三角形2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的高都和梯形的高相等。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梯形的面积。‎ 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演示。‎ 教师:为了方便,我们直接用表示梯形的上底,用表示梯形的下底, 表示梯形的高。‎ 教师:这与前面推导出来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一样的。‎ ‎(3)教师:观察方法④,如果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又如何推导公式呢?割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减上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梯形的面积。‎ 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演示。‎ 其中的计算过程稍复杂,可配合教师讲解完成。‎ 教师:这和前面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一样的。‎ ‎(4)教师:看方法⑤,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又如何推导公式呢?先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底,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是相等的。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 学生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无法描述,不确定。这时,教师演示课件动画效果,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新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减上底。‎ 教师边课件演示。‎ 教师:接下来的推导过程和方法④是一样的。‎ ‎(5)教师:方法⑥,通过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上面多种转化方法,我们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你知道要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了吗?(上底、下底、高)‎ 三、学以致用 ‎1.出示教材第96页例3。‎ 教师:什么是横截面?‎ 请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答案。‎ 教师:因为我们刚刚开始学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公式不熟,所以计算时可以先写上公式,再列算式。等以后熟练了,公式可以省略。‎ ‎2.出示教材第96页“做一做”。‎ 教师:这题特别要看清楚问题,问的是“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所以问的是“左边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和“右边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千万不要把“分别”看成“共”,变成求整个大梯形的面积。‎ ‎3.下面图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 小结:这几个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判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只要看哪几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就可以了。‎ ‎   四、回顾反思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五、布置作业 ‎ 完成教材第97页第1题到第5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梯形的面积练习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2.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3.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教学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 ‎(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25M ‎35M ‎?M S=1140 M2‎ 思路导引:‎ 方法一: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以推导出h=S×2÷(a+b),代入已知条件直接计算。‎ 方法二:设高为x m,列方程求解。‎ 学生尝试解答,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 =2280÷60 (35+25)x ÷2=1140‎ ‎ =38(m) 60x ÷2=1140‎ ‎ x =38‎ ‎ 答:高是38m.‎ 提问:求高除了用上面的公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五、作业布置 ‎ ‎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练习 h=S×2÷(a+b)‎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 =2280÷60 (35+25)x ÷2=1140‎ ‎ =38(m) 60x ÷2=1140‎ ‎ x =38‎ 课后反思:‎ 课题: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复习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并加以计算。‎ ‎3.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转化思想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李爷爷有一块地,种了三种蔬菜,是哪三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与问题。‎ 信息:种茄子的是一块三角形的地,底长15 m,高是32 m;种黄瓜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25 m,高是32 m;种西红柿的是一块梯形的地,上底是15 m,下底是23 m,高是32 m。‎ 问题: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平方米?‎ 二、解决问题,复习方法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15×32÷2‎ ‎               =240(平方米)‎ 思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呢?‎ ‎(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请同学拼一拼,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25×32‎ ‎                       =800(平方米)‎ 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不是“底×斜边”呢?‎ ‎(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三角形,就可以拼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一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另一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15+23)×32÷2‎ ‎                 = 608(平方米)‎ 思考:有谁能说一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李爷爷菜地的总面积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 方法一:总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                 =240+800+608‎ ‎                 =1648(平方米)‎ 方法二:三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梯形,上底是(25+23)米,下底是(15+25+15)米,高是32米。‎ 总面积=[(25+23)+(15+25+15)]×32÷2‎ ‎          =1648(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指名说清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既可分段列式,也可以综合列式。‎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评价。‎ ‎ 4.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条件:小方格的边长为1 cm。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 ‎    ‎ ‎(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这堂课你巩固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课题:组合图形面积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3.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xkb1.com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5×5+5X 2÷2‎ ‎ =25+5‎ ‎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初步 ‎1.做一做/书93页    2.练习十八/第1题  .练习十八/第2题 ‎(1)由中队旗引入(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 S总=S梯×2 S总=S长—S三5.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课后反思: ‎ 课题: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2.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 生: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秋天的图片。并谈话导人: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名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用方格数出来,如果想不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引导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 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将树叶放在透明方格纸上来计数。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并强调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演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全图: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一些什么情况?学生可能会看出: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2.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图。先让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自主猜测。再让学生数一下整格的:一共有18格。引导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办?‎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也可以把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 提示: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通过数方格可以得出: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质疑: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是“大约”?‎ 学生自主回答: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3.让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汇报本组测量的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计算叶子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后,会想到可以把叶子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估算。‎ 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你能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将叶子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即教材第100页第三幅情境图)。‎ 再让学生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分别是多少,再尝试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6厘米。)‎ 学生自主解答,并汇报。‎ ‎5.让学生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先让学生数一数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通过上一题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估算。‎ ‎3.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柒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5m 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该是20+1=21(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原因:100÷5=20只是求10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3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则30÷5=6(个),6-1=5(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5m 由此可知:60÷3=20(个),20-1=19(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lOm栽l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假设池塘的周长是60米,每隔10米栽1棵,则60÷10=6(棵)‎ 用画线段表示:‎ 由此可知:120÷1=12(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说,教师小结。‎ ‎5.应用知识 ‎⑴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⑵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⑶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w W w .x K b 1.c o M 课题:复习小数乘法 课型 ‎ 新授 复习目标: ‎ ‎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 2.使学生能按照要求正确地取积的近似值。‎ 复习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小数乘法简算。‎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学生课前整理。 ‎ ‎ 1.小组交流: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2.小组汇报,结合汇报引导复习本单元主要知识 ‎(1)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何简算?举例说明w W w .X k b 1.c O m ‎(3)怎么求积的近似数 二、基本练习:‎ ‎1.用竖式计算 (1)2.7×3.014 (2)0.847×35 (3) 0.079×0.23 ‎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按要求取近似值。 ‎ ‎ 0.25×3.94(积保留一位小数) 17.6×22.9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 ‎1.06×2.7(积精确到百分位) 0.74×0.21(积精确到十分位)‎ 三、综合练习:‎ ‎(一)基础知识填空 ‎ ‎1.小数乘法的计算先按整数乘法算出(    ),在给(   )点上(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    ),点上(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   )补足,再点小数点。‎ ‎ 2.积的近似数可以根据需要,按(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 ‎3.0.367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5.999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 ‎ ‎(二)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号的要保留两位小数。‎ ‎ 0.86×7=                   3.5×16=                 12.5×42=                  0.56×0.04=  ‎ ‎*0.049×45≈              *0.86×1.2≈         *2.34×0.15≈             *0.36×0.24≈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 ‎4.8×0.25              2.33×0.5×4               1.5×105             1.2×2.5+0.8×2.5  ‎ ‎(四)计算 ‎ ‎72×0.81+10.4                 7.06×2.4-5.7                      3.76×0.25+25.8  ‎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复习小数除法 课型 ‎ 新授 复习目标: ‎ ‎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 2.使学生能按照要求正确地取商的近似值。 ‎ ‎ 3.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等知识,能区别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知道小数按位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 复习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循环小数。‎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学生课前整理。 ‎ ‎ 1.小组交流: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2.小组汇报,结合汇报引导复习本单元主要知识 ‎(1)说一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小数可以分为几类?举例说明 ‎(3)怎么求商的近似数 ‎(4)什么是去尾法和进一法?你能举实际例子来说明吗?‎ 二、基本练习:‎ ‎1. 用竖式计算 (1)1.25÷0.25 (2) 0.4797÷0.13 (3) 19.5÷7.8 ‎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按要求取近似值。‎ ‎34.7÷9.7(商保留两位小数) 8.26÷0.38(得数保留三位小 ‎3.说说取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相同点:都是要根据要保留的位数,根据后一位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不同点:求积时要算出整个积,而求商时只要比要保留的多除一位就行。‎ ‎ 三、复习循环小数。 ‎ ‎1、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节?‎ ‎ 2、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 3、用简便记法表示下列各循环小数。 ‎ ‎0.06262···写作(        )     3.2727···(         ) 16.203203···写作(       )    0.33066···(        )‎ ‎ 4、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 ‎2.75÷6           289÷90          156÷11‎ ‎ 四、全课总结 五、补充练习:(一)填空:‎ ‎1.两个数相除时,如果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 ‎2. 计算2.025÷1.47时,先将1.47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使它( ),再将2.20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最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3. 两个不为0的数相除,除数( )时,商就大于被除数;除数( )时,商就小于被除数。‎ ‎4. 8.24÷0.063保留一位小数,商就要计算到第( )小数。‎ ‎5.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 )。‎ ‎6. 3.25÷0.7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 );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 );‎ ‎7. 6.1919…保留两位小数是 ( )。‎ ‎8. 15.68扩大( )倍是1568,6.5缩小( )倍是0.0065。‎ ‎9.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 )。‎ ‎10. 0.746746……用简单便方法写出来是( ),保留三位小数写作( )。‎ ‎11. 0.25时( )分 3.75千米=( )米 560千克=( )吨 ‎12.把6.16、6.16、6.16、6.16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