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20年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共有 10 个子文件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八单元 克 和 千 克 单元导语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克”与 “千克”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1.认识“克” 例 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 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 轻的物品的质量。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建立 1 克 的质量观念,是用克进行测量的基础。为此,教材借助 1 个 2 分硬币的质量,通过 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实际感受 1 克有多重,也为学生后面进行估计作好准备。 2.认识“千克” 例 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 1 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 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千克的符号“kg”,结合具体实物给出了净含量的含义,让 学生了解。由于克与千克的关系是单位制内的一种规定,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索, 教材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之后,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两袋盐,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掂一掂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千克的质量观念;二是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 关系的理解。 3.“克”与“千克”的关系 例 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 1 千克的质量观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例 3 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 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 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 进行量化比较。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 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 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 1 克与 1 千 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第 1 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00~102 页的例 1、例 2 及第 103 页“做一做”、 第 105 页练习二十的第 2、6 题。 内容简析 例 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 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 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 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 1 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 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 1 千克=1000 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 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1 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 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 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 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 标签上的钱数和 500 克、1 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 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 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 500 克或 1 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 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 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 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 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 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 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 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 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 “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 子,体验 3 克、12 克、100 克分别是多重。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 1 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 2 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 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 1 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 重 1 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 1 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 1 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 1 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 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 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 1 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 100 克,你们知道砝码 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 1 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 1 克重的黄豆,感受 1 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 101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 的方法。该题以 1 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 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 1 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 1 克 的认识。 【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 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 2 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 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①教师出示 2 袋盐,每袋 500 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 1:1000 克 ;预 设 2:1 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 千克等于 1000 克。板书:1 千克=1000 克。 (3)掂一掂,体验 1 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 2 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 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 1 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 1 克的物品,一手拿着 1 千克的 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 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 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 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 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 1 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 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 1 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 1 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 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 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 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 5 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 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 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 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 20 和 25 之间的 23 处,教师引导学 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 渐丰富对 1 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 1 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 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 1 克重,哪些物品有 1 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 1 个 2 分硬币、1 粒花生米、2 粒黄豆等大约有 1 克 重;2 瓶 500 毫升的矿泉水、1 升大瓶可乐、16 个鸡蛋、4 袋牛奶等大约有 1 千 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 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1 千克的质量观 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 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 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 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 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 个 2 分硬币约重 1 克     2 袋盐约重 1 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 2 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04 页例 3、“做一做”及第 106 页练习二十的第 9 题。 内容简析 例 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 1 千克的质量观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 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 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 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 1 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 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 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 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老师这里有 20 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 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 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 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 1 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 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 3:王奶奶摘了 20 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 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 1 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 1 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 1 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 1 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 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 3:王奶奶摘了 20 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 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师:要想知道 20 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 20 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 克。 师:那 20 个苹果就有 20 个 200 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 1 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 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 个。 师:那就可以每 5 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 5 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 就是求什么? 生:20 里面有几个 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 面建立的 1 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 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 20 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 1 千克 4 个,20 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 组解决如果苹果 1 千克 5 个,20 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5.引发思考。 (1)学生讨论:1 千克苹果一定是 4 个或 5 个吗? (2)师生小结:估计的标准应根据实际苹果的大小来确定。 【品析:学生有了前面 1 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的经验,很容易想到把 20 个苹 果分解成几组 1 千克的苹果,从而推理结果,当然学生运用参照物进行估量也是 很好的方法。教师通过适当地启发,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和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怎样估量物品的质量? 借助 1 克和 1 千克为标准估一估物体的轻重,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 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也学会用估 量解决问题。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个课堂交给学 生去完成,我只在旁边作指导,从导入到新课再到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用。不足之处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是在我的指导 和控制下完成的,更没有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也缺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 问题。今后应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我应该做到收放自 如。 在这节课中,我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 态的、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王奶奶摘了 20 个苹果。 如果 4 个苹果重 1 千克,这些苹果重( 5 )千克。        20÷4=5(千克) 如果 5 个苹果重 1 千克,这些苹果重( 4 )千克。        20÷5=4(千克) 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00~108 页的全部内容。 知识梳理 1.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会比较准确地估计物品的重量。 2.知道 1 千克=1000 克,会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3.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关于克与千克的生活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 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复习重难点 1 克和 1 千克观念的建立。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一估。 复习方法 1.本课时采用引导法,让学生简单梳理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训练,纠偏 固正。 2.大多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已十分熟悉,少数对克和千克间的单位换算 以及比较大小易出错,需要通过练习加以掌握。因此本课学习方法是比较法和训 练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师:说一说你进超市的水果、蔬菜或糖果专区称东西 时会用到什么? 生:秤。 师:测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 生:质量单位。 师:质量单位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克和千克。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克和千克的知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直接触及学习内容,目标明确。】 趣味导入法:爷爷收到了一封信,他看了之后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 也来看一看,读一读这封信吧!   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 40 克, 每天早上能吃掉 30 千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 300 千克的蛋糕,妈妈 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 2 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 大约有 100 克重。 孙子:小明    2016 年 6 月 11 日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 师:看来要好好学习质量单位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克和千克知识,帮 助小明改错! 【品析:利用信件中用错误质量单位,引起学生开心的笑声,进而思考导致错 误的原因,进行反思,回顾所学知识,进入复习课程中,积极思考。】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要想知道物体的质量,怎么办?质量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咱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写出? 生:在空白纸上写出。 师: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2.根据学生所写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质量约是 1 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 1 千克。(一块 口香糖、一个二分硬币重大约是 1 克和一小袋面粉重 1 千克、两袋 500 克的盐 重 1 千克……) 用天平或其他秤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4.进率关系。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的质量,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 说多少枚两分硬币加在一起和一千克的面粉同样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 千 克=1000 克。 【品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感受克和 千克之间的关系。】 5.测量体重。 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秤。 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称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 么? 【品析:通过称体重活动,学生兴趣浓厚,记录称体重的过程中渗透统计的初 步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在(  )里填上“>”“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