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四单元.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共有 7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共有 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课文追忆了那些具有高洁情操的诗人和拥有高尚品格的革命先辈:渴望建功立业的唐代诗人李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明代诗人于谦;有主见,有骨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代诗人郑燮;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李大钊。还有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的张思德同志,他为救战友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学会即兴发言,习作安排的主题是“心愿”,希望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心愿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其中,“交流平台”主要让学生通过赏析一些课文精彩的开头和结尾,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写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词句段运用”一是让我们积累与托物言志有关的诗句,二是让我们学会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日积月累”则是要求我们积累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俗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难点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古诗三首》 2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课时 ‎《为人民服务》 2课时 ‎《金色的鱼钩》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10 古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通过细致描写一种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马诗》借咏马、赞马和慨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石灰吟》这首诗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感情。《竹石》通过写竹,赞美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宁折不弯,绝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的品格。‎ 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理解的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的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从挖掘事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去把握“志”与“物”的联结点,从而体会这类诗的“情”与“志”。‎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分析三首诗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理解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诗作的写作背景。‎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读懂《马诗》,感知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领悟诗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重点 读懂《马诗》,感知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领悟诗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呢?(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生齐读)‎ ‎2.同学们见过马吗?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骑的都是战马,非常威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人借此想表达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学习,解决字词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互相交流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清秋:清朗的秋天。‎ ‎3.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品析感悟 ‎1.指名大声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互相评价。‎ ‎2.(课件出示一二句)齐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说,教师总结: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2)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3.(老师范读三四句)这两句古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骏马啊,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2)再读古诗,体会作者感受。(表达了诗人急切希望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3)同学们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迫切想上战场为国立功的愿望。“快走踏清秋”不仅读出了急切之情,似乎还能听到战马奔驰的脚步声。‎ ‎4.多种形式朗读全诗,男、女生赛读。‎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指名学生背诵。‎ ‎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马诗》,古人用他们的双眼洞察了世间万物,发现了它们内在的精神,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唱响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课余时间,请大家再收集一些与“马”有关的古诗读一读。‎ 马诗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读懂《石灰吟》《竹石》,感受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3.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读懂《石灰吟》《竹石》,感受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马诗》。‎ ‎2.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感受了马驰骋疆场的威武雄姿,体会到了诗人立志为国立功的伟大抱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一起来感受诗人借石灰石、竹子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二、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齐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吟:吟诵。(作者赞颂石灰。)‎ ‎2.向学生介绍作者于谦。(课件出示相关的资料)‎ ‎3.读诗文,明诗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停顿,带着感情读。(自读,生范读,生齐读)‎ ‎(2)大家都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来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思考:诗人赞美了石灰的什么品质?(从容、无畏、不怕牺牲、清白。)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情感?(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体现石灰品质的诗句是哪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诗人于谦的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有状元的文才却被降格至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等他当了官,又因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的权贵,屡次受到排挤打压,甚至险些丢了性命。于谦为官廉政,尽显“两袖清风”。请同学们看一则故事,“两袖清风”成语的由来。(指名读)‎ ‎4.实践运用: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现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同学们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哪些吗?(生小组交流)‎ ‎5.请大家再次齐读这首诗,并尝试着背诵。‎ 三、学习《竹石》‎ ‎1.课件出示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图,及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二者都含有竹,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歌颂赞美的对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郑燮的诗《竹石》,来看看在他眼中,竹子是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 ‎2.运用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学习《竹石》。‎ ‎3.四人一小组根据学习目标交流、合作展示。‎ 自学目标:‎ ‎(1)熟读《竹石》,小组内讨论诗中可以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 ‎(3)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题: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②诗人:郑燮,著名画家,画的竹子特别有名,《竹石》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③诗意:岩竹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依然坚韧挺拔。‎ ‎④诗情: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意志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古人描写竹子的诗歌有很多,相信大家课外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说一说你知道的写竹的诗句。‎ 四、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请同学们齐读这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托物言志)‎ ‎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通过描写一种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不同点是赞颂的事物不同,诗人借以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让我们伴着悠扬的乐曲一起来背诵这三首诗,希望同学们学习它们的精神,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搜集运用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的诗歌,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古诗三首 托物言志 ‎《古诗三首》选编了《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从内容上看,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借咏物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操。我的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根据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诗人借描写的事物所想表达的志向。但也有不足,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阻碍。‎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更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高效、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参与,要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生成的闪光点,并处理好闪光点中的智慧的火花。‎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父亲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无比沉痛的心情。‎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文中“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体会他对家人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畏地面对死亡的原因。‎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家人对李大钊的怀念。‎ 重点 重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4.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介绍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以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为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除开头外的主体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内容?(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给你留下印象较深刻的是什么?简单画句子,作批注。‎ ‎3.默读课文并思考: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李大钊被捕前工作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情形。‎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讲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异常悲痛的情形。‎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3.从课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重点 朗读、体会描写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对家人的关爱。‎ 难点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指名回答)‎ ‎2.下面,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一起来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高尚品格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2.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3.交流讨论。‎ a.被捕前:‎ ‎(1)“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执着,很负责,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2)“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3)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 b.被捕时:‎ ‎(1)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2)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认真想一想:女儿眼里的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四、研读结尾,体会写法 ‎(一)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1.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谁?他们是什么样?(母亲和“我”以及舅老爷,得知父亲被害后万分悲痛)‎ ‎2.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部分?(沉痛。)‎ ‎3.为什么要专门用三个段落写这些?(①突出了父亲被害这件事情作者记忆深刻;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二)回顾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师:读了这段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1943年写的,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师:什么是被难日呢?‎ 生:就是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3.指明把课文开头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4.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 ‎5.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进行补充。‎ ‎6.交流展示、评价。‎ 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1.(指名说)(1)思想上感受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2)学会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3)文章首尾要呼应,语言要朴实,采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2.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法庭上:安定沉着 坚贞不屈 学习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然后交流李大钊的品质。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两部分内容时,均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 另外首尾呼应写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写作方法,加上“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接触了更多的革命者,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12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清楚的思路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1.整体教学思路要清晰。上课之前,可以和学生一起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张思德的资料。‎ ‎2.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3.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讨论。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和平时期,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理解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文品读,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2.以读代讲,读思结合,读中感悟课文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清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点论述的。‎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同志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彻、迁、泰、迫、批、鼎、标、牺、炊、葬”等字,了解字意。‎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提出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 1.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2.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课文是围绕什么主题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也是这次演讲的中心思想。)‎ ‎(2)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①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②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接受正确的批评。(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③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是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结合当时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开追悼会的目的是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课一起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2.明确课文中心思想,理解这个中心思想是分几层来说的。‎ ‎3.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各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 难点 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1.带着思考自读全文。‎ ‎2.本文围绕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3.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标题“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段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朗读第1自然段。‎ ‎(2)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中的第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一、二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 ‎ 2.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来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5)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 ‎3.讲读第3自然段。‎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4.讲读第4自然段。‎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定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5.讲读第5自然段。‎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我选择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得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我可以大胆放手,在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时,再去帮助他们。‎ ‎13* 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略读课文,教学时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从课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对老班长的深切地怀念、敬仰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切的对老班长的怀念、敬仰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有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小组交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师提示引导)‎ ‎3.通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把握大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生交流讨论,师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班长照顾病号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怀念班长 ‎5.默读课文,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教师巡视,掌握学情,相机指导)‎ ‎(1)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怎样的人?‎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三、细读文本,品析感悟 ‎(一)交流老班长的精神品质 ‎1.学生交流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从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抓住“虽然……但是……”的对比,体会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2.学生品读交流描写老班长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体会班长找食物的不容易。)‎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①“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②“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读出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极度虚弱,但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读出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二)品味金色 ‎1.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2.小组讨论: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 ‎3.全班交流,评价并补充。‎ ‎4.师总结:鱼钩虽然生锈了,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将永放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地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让学生自学,互相讨论,但学生交流的效率还不够好,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看来,略读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也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即兴发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养,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阅历,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丰富知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增强记忆,提高习作水平。‎ 即兴发言是在特定场合下事先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它的特点是就事而发、缘情而发、因人而发、借机而发,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竞赛、表演、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即兴发言的特点,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2.提前打腹稿,做到条理有序,突出重点。‎ ‎3.即兴发言时,观点明确,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训练、提高学生即兴发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气质风度。‎ 重点 掌握即兴发言的知识和技巧。‎ 难点 培养学生的即兴发言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即兴发言的题目。‎ ‎1课时 一、导入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即兴发言。‎ 二、创设情境 首先欣赏一段视频《俞敏洪励志即兴演讲》,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人物的语言、声音、动作有什么特点。看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请两位同学以“我有一个小小心愿”为题尝试进行即兴发言。‎ 三、全班交流发言 ‎1.你喜欢哪位,谁的发言让你印象深刻?(评他人的优点,培养谦虚的品质)‎ ‎2.教师总结出即兴发言的注意事项:‎ ‎①确定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②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③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四、全班进行即兴发言训练 ‎1.事先准备一些小纸条,每张小纸条上写一个即兴发言的题目,每个同学抽签选一个话题。‎ ‎2.分小组进行。各人根据选的话题快速打腹稿,稍作准备。‎ ‎3.每小组选取一个人进行即兴发言。‎ ‎4.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1)谁的即兴发言最精彩?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自己的发言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仪态、发音、语速、内容的选择(有条理)、情感。‎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口才是人生的必修课。当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表示欢迎时;当你参加爷爷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时……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多多练习,锻炼自己,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2.尝试在课余时间,与同学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就某个观点和事件即兴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即兴发言 打腹稿            有内容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什么 有条件 场合、对象 打动人 本课的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学生在台上进行“即兴发言”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但心愿和理想不一样,心愿可以有多个,而理想更远大一些。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本次习作训练的安排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充满真情、充满想象的文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常识,但在某种程度上大都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较多,所以要引导学生选取亲身经历的事例,写出心愿背后的故事。‎ 本次习作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环境里说出自己的心愿。引导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知识与技能】‎ ‎1.畅谈自己的心愿,抒发内心情感。‎ ‎2.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从字顺,具体的将心愿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心愿,并乐于将它写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2.通过交流与展示,体会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对他人的关爱。‎ 重点 引导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难点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充满想象的习作。‎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心愿”。‎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用流利、通顺的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的心愿。‎ ‎2.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材,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或真实想法紧密相关。‎ 重点 畅谈自己的心愿,抒发内心情感。‎ 难点 围绕主题选材,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或真实想法相关。‎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的心中也埋藏着一个个美好的心愿吧,犹如天上的繁星点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打开心门,诉说自己的心愿吧。‎ 二、说“心愿”‎ ‎1.学生说出自己想实现的或者没有实现的心愿。(可以是多个)‎ ‎2.心愿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的心愿固然美好,那些不能变为现实的心愿却也不乏为一个美丽的梦想、真诚的愿望。现在,‎ 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自己最想实现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心愿瓶里。‎ ‎3.谁愿意把你的心愿与我们大家分享?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产生这样的心愿之后自己具体的做法是什么?(指导同学们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心愿)‎ ‎4.同桌互说。‎ ‎5.畅谈心愿。(抽取心愿瓶中的纸条确定表达心愿者或者是自愿者,教师相机指导及板书)‎ ‎6.评一评,说的心愿是否表达出了真情实感,是否打动了你。‎ ‎7.同学们的心愿简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其中有自己的心愿,也有对父母、亲人、朋友的心愿,既可以是小小的个人的心愿,也可以是对社会、国家的大心愿。 我们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 三、课堂小结 美好的心愿,是一份希望,是前进的动力,是精神的寄托……下节课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为自己美好的心愿而努力的力量!‎ 心愿原因、具体做法 第二课时 ‎1.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从字顺,具体地将心愿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重点 将自己的心愿写下来,通过赏析优秀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 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将心愿写清楚、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各自的心愿,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用笔写下来。‎ 二、习作指导 ‎1.这次的习作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紧扣话题选材,确定中心。以一个小的切入口,或就一个点,一个方面的内容来深入地表现主旨。‎ ‎2.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记叙故事要体现记叙的要素,书信要有书信的格式等等,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明确表达方式。 ‎ ‎3.构思成文力求创新。‎ ‎(1)内容的创新。同学们可以针对话题创新思维,大胆想象,灵活地选择最能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内容。‎ ‎(2)形式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地运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日记、书信、诗歌、童话等。‎ 三、赏析优秀习作,示范修改 ‎1.范文展示。教师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 ‎2.请一两位代表性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修改要点:‎ ‎(1)材料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愿。‎ ‎(2)语句是否通顺,修改写错的字。‎ ‎(3)用赞赏的符号画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四、评改典型问题习作,对照自评 ‎1.教师出示典型问题习作。‎ ‎2.师生共同评价,交流修改。‎ ‎3.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教师小结。这就是修改作文,读一读,想一想,就会发现作文中的错字、病句、用错的标点等,然后改正过来就可以了。‎ 五、誊写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心愿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心愿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心愿 搜集材料(合乎要求)‎ 用词准确 语句通顺 这篇习作应该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读了习作要求后,学生能够明确写作内容:心愿的来由、为实现心愿付出的努力、心愿是否达成。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很多孩子都笼罩在家长殷切的期待之下,他们的学习不是完全主动的,所以怎么让孩子主动学习,也是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 语文园地 这个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词句段运用”安排有两个小板块,第一项内容是看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了解、积累更多关于托物言志的诗。第二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训,感受古人的智慧。‎ 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吸引读者,‎ 那好的开头和结尾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积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古人为了抒发自己的志向,把品格和志向赋予在事物的身上,引导学生多积累并加以运用。“日积月累”的背诵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交流平台——老师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古诗——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多积累古诗。‎ 句子——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日积月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加以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阅读过的好的开头和结尾,知道开头和结尾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古训。‎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2.通过看图、感悟、诵读,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训大意,体会古训蕴含的哲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 交流好开头、好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指导朗读、背诵古训。‎ 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并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种写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笔记本。‎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好的开头、结尾,一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自己读过的古诗,交流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重点 交流文章中好的开头和结尾,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写好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难点 联系读过的古诗,体会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的人的品格和志向。‎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课题)一篇文章和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样,既要有内在的美,也要有外在的美。巧妙的开头与结尾就是文章的外在美。为了美化文章的外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学习“交流平台”,一起探讨好的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回顾其开头和结尾。‎ ‎2.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出重点词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3.交流。‎ ‎(1)回顾教材中好的开头和结尾。‎ ‎(2)分析这些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4.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课文的好的开头和结尾,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些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藏戏》一文的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点出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增强气势,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5.学生分享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开头和结尾,并学着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教师小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朗读下面地诗句,说说这些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事物。‎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 ‎2.学生交流这些事物都被赋予了人怎样的志向与品格。‎ ‎(1)诗人借赞美竹的坚劲表达了自己正直不阿、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2)诗人表面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3)诗人借描写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勉励,希望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3.请同学们联系学过的或看过的古诗,想想还有哪些事物经常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 ‎(1)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兰——孤傲、清高;鸿鹄——志存高远;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蝉——高洁清远;蜡烛——无私奉献;松——坚强不屈。‎ ‎4.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体会这种写法。‎ ‎(2)搜集更多关于借描写事物寄托自己的志向和品格的诗句。‎ ‎5.请学生尝试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可以参考的有梅、兰、竹、菊、春蚕、粉笔、橡皮等。)‎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1.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学会在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 ‎2.初步理解古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教育。搜集、积累古训。‎ 重点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积累背诵古训。‎ 难点 ‎1.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受古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词句段运用 ‎1.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3.多媒体出示教材中关于外貌描写的句子,生齐读。‎ ‎4.联系课文想一想:上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5.同桌讨论,师指名回答,并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多媒体展示古训,自由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 ‎2.全班相互交流这些古训的大概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 ‎3.引导学生谈谈读这些古训后的感受,体会其揭示的人生道理。‎ ‎4.教师进行总结讲解。‎ ‎5.尝试背诵。‎ 语文园地 外貌描写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以学生交流为主,‎ 让学生意识到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对一篇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去观察发现写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日积月累”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积累,另一方面要理解这些古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资料: 455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