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年级课件及练习(鲁教版共14套淄博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年级课件及练习(鲁教版共14套淄博版)》 共有 1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燃烧与燃料 随堂演练 1.(2017·威海中考)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2017·台州中考)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3.(原创)下列有关 CO2 和 CO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 和 CO2 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B.一氧化碳可用来冶炼金属,说明它具有可燃性 C.CO 和 CO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 CO2 和 CO 4.(2017·淄博临淄一模)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试 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④比①先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5.(2017·淄博周村一模)某同学将维生素 C 泡腾片放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根据泡腾片主要 成分分析,该气体主要是(   )2 A.O2 B.N2 C.CO2 D.水蒸气 6.(2017·潍坊中考)下列验证“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 均良好)(   ) 7.(2017·泰安中考)CO2 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②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 C.反应③可用来制取氮肥 D.反应④获得产品后的剩余液中,溶质只有 NaHCO3 8.(2016·青岛中考改编)菠菜中含有一种有机物——草酸。将草酸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水 和碳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上述反应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不可以去掉乙装置以简化实验方案 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化学反应,则一定为置换反应 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碳 D.若甲试管和丁试管内溶液都变浑浊,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一氧 化碳和二氧化碳 9.(2017·青岛莱西一模)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 CO2 来实现的。3 (1) 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碳­12 、碳­13 、碳­14 三种不同的原子,这三种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 (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 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 (3)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如果 CO2 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 和 CO 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产 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 H2 和 CO 的分子个数比为 。 10.(2017·德州中考)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 CO2 与 NaOH 能够发生反应,某 同学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 序应该是 (填序号)。 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 (2)请解释气球“先膨胀”的原因: 。 (3)写出气球“后变瘪”的化学方程式: 。 11.(2017·聊城中考)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 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装置 A 制取 CO2,使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 (填名称)。收集 CO2 不选用装置 B 的原 因是 。 (3)用装置 D 收集氧气时,用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 (4)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填“能”或“不能”)选择 A 为发生装置。 12.(2017·滨州邹平一模)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 Na2CO3(常含有少量的 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 用碱中 Na2CO3 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 B 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 D 中,利用装置 D 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 Na2CO3 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 E 的作用是 。 (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若撤除装置 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3.(2017·淄博淄川一模)今天是实验室开放日,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实验桌前,桌上摆有下列仪器: (1)他们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写出仪器的名称,同学们写出的仪器名称如上图所示,其中你认为有错误的 是 (填序号)。 (2)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但小组的另外三位同学对此装置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A 同学:此装置不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B 同学:此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但需要太多的稀盐酸,浪费很大; C 同学:此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可从实验桌上的仪器中选用一个容量较小的仪器放到漏斗的下端管口 处,既解决了液封的问题,又可以减少酸的用量。 ①请把 C 同学选用的仪器画在图中应该放置的位置; ②你认为 A 同学说此装置不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 ③C 同学改进的装置能解决 A、B 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________。 (3)D 同学认为经 C 同学修改后,上述装置也可用于制取氧气,此时,广口瓶内应放入的固体药品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后正放在实验台上的原因是 。 14.(2017·滨州中考)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图气体 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5 资料卡片:①红磷的着火点为 260 ℃;②饱和 NaHCO3 溶液可用于吸收 HCl 气体;③20 ℃时,碳酸钠在乙 醇中几乎不溶解;③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1)装置 A 可作为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因为 。 (2)反应开始后,B 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仍未燃烧,原因是 。 (3)装置 G 中有干和湿的 pH 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湿的 pH 试纸显示 pH 约为 6,干的 pH 试纸显示 pH 为 7,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 (4)若装置 H 中溶液为饱和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 (5)反应完成后同学们对装置 D 中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 装置 D 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小滨认为溶质只有 CaCl2; 小崔认为除 CaCl2 外,可能还含有 。 【实验与结论】小滨取反应后装置 D 中部分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颜色呈无色,于是小 滨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反思与评价】 小崔认为小滨的实验方案是错误的,理由是 ,为验证后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小崔同学可采用 (填字母序号)来代替酚酞试液 。 A.碳酸钠溶液  B.石蕊试液  C.锌粒 15.(2017·济宁中考)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请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 探 究 二 氧 化 碳 与 碱 反 应 时 , 将 装 置 A 生 成 的 二 氧 化 碳 气 体 通 入 装 置 D 未 出 现 浑 浊 , 原 因 是 ;可将二氧化碳先通过装置 ,再通入装置 D,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试液浸泡的干燥纸花,再将二氧 化碳通过石蕊试液浸泡的湿润纸花,这样做的目的是 ;结合上面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 是 (填序号)。 16.(2017·青岛市南二模)乙醇是以高梁、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2001 年 4 月 2 日国家技术 监督局发布《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并于同年 4 月 15 日开始实施。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 CO2 和 H2O。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生成多种物质。现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 CO、CO2 和 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产物中有 CO 的现象是 。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 B 中石灰水变浑浊,D 中石灰水无变化。B 装置的作用是 ;6 C 装置的作用是 ;D 装置的作用是 。 (3)为了保护环境,应在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 。 (4)若乙醇燃烧产物中 CO 和 CO2 的总质量为 25.2 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2∶5,燃烧的乙醇 质量为 。 17.(2017·枣庄中考)实验室常用甲酸(H2CO2)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H2CO2 =====浓硫酸 △ H2O+CO↑,再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 CO+CuO =====△ Cu+CO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 回答: (1)装置 G 中①的名称是 ,装置 B 的作用是 。 (2)装置 E 是用来检验装置 D 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该装置 (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写 出 D 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应连接装置 F 和 G,导管接口的顺序为 a→ → →e。 (4)反应过程中,装置 C 的烧瓶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流冲击所致),这样有利于 ,烧瓶内固体物质的颜色变化: 。 (5)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氧化铜是否反应完全的实验: 。 18.(2017·淄博沂源一模)我县盛产石灰石,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解石灰石资源的品质,采用两种方案 对当地石材进行化学分析: 方案一:取 20 g 石灰石粉末样品置于如图所示装置,充分加热至质量恒定(杂质加热不分解),冷却后称得 固体质量为 16.48 g。 方案二:另取 20 g 同质地石灰石颗粒样品,置于烧杯中加足量稀盐酸(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 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少了 8.36 g。 计算出两种方案测得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方案一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方案二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7 (3)比较两方案测量的结果,分析两方案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 可能是酒精灯火焰温度偏低,石灰石粉末未能完全分解,导致误差较大。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C 6.A 7.D 8.B  9.(1)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2)反应条件不同 (3)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CO2+Ca(OH)2===CaCO3↓+H2O (4)2∶1 10.(1)B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3)Na2CO3+2HCl===2NaCl+H2O+ CO2↑ 11.(1)集气瓶 (2)大理石(或石灰石) CO2 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3)带火星的木条 (4)能 12.(1)Ba(OH)2+CO2===BaCO3↓+H2O (2)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 D 中影响实验结果 (3)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充分反应 (4)偏大 13.(1)f (2)① ②生成的二氧化碳都逸散到空气中了 ③能 (3)二氧化锰 2H2O2 =====MnO 2H2O+O2↑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14.(1)制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固液型装置,且反应条件均不需要加热 (2)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3)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4)溶液变浑浊 (5)HCl 如果溶液中含有 HCl,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也不显色 ABC 15.①CO2 气体中混有 HCl 气体,在酸性溶液中 CO2 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HCl+NaHCO3===NaCl+H2O +CO2↑ ②做对比实验 ACDBE 16.(1)E 中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固体,F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检验乙醇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 CO2 吸收燃烧产物中的 CO2 检验 CO2 气体是否吸收完全 (3)尾部接一个气球收集尾气 (4)13.8 g 17.(1)烧杯 干燥 CO 气体 (2)不能 CO2+2NaOH===Na2CO3+H2O  (3)d b (4)CO 与 CuO 充 分接触,使 CuO 充分反应 由黑色变成红色 (5)取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18.(1)40% (2)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减少的 8.36 g 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36 g8 100 44 = x 8.36 g x=19 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9 g 20 g×100%=95%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95%。 (3)可能是酒精灯火焰温度偏低,石灰石粉末未能完全分解,导致误差较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