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化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某城市2015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图,回答1~2题。
1.2015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D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2.该城市准备打造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继续采取的措施是( C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及柱状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四项指标中只有绿地用地符合国家标准。第2题,该城市人均道路用地较低,与物流基地不相符,应急需加强交通建设。
(2018·石家庄模拟)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高速公路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又称边缘城市。下图示意美国某边缘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D )
A.生产用地 B.居住用地
C.办公用地 D.零售业用地
11
4.图示边缘城市( B )
A.人口的昼夜流动性大
B.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C.空间上和中心城市相接
D.建筑物的密度比中心城市大
【解析】 第3题,高速公路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高速公路上不能像在普通公路上那样自由出入,所以车上需要备一些日常用品,由此可推断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零售业用地。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边缘城市主要是在零售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具备城市功能,所以该边缘城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中等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E工业区与F工业区相比,显著的区位优势是( A )
A.交通的便捷程度高 B.冬季无污染
C.地价低廉 D.工人素质高
6.随着城市发展,Y住宅区较X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理由是( D )
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②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
③交通便利,方便职工上下班
④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5题,E工业区位于城市主要干道与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高。第6题,Y住宅区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红绿灯的时间分配主要根据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各种车辆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面状况等决定。人流量很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读某城区甲、乙、丙、丁四个路口的红绿灯时间长度统计表,回答7~8题。
甲
乙
丙
丁
红灯时间/秒
40
30
20
58
绿灯时间/秒
40
50
60
20
7.甲、乙、丙、丁四个路口距市中心最近的是( D )
11
A.甲 B.乙
C.丙 D.丁
8.丙地最有可能位于( A )
A.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
C.居住区 D.行政区
【解析】 第7题,由材料中“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可知,红灯设置时间长的地区,其人流量相对较大。丁路口红灯时间长达58秒,为四地中最长,因此丁路口距离市中心较近,故D项正确。第8题,丙地绿灯设置时间较长,说明其人流量相对较小,车流量大,应为工业区,故A项正确。
(2017·南通高一检测)下图为长江沿岸某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地租金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B )
A.丙、丁、乙、甲 B.甲、乙、丙、丁
C.乙、甲、丙、丁 D.丁、乙、甲、丙
10.在P地保留公共绿地,其目的主要是( A )
A.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B.储存高档住宅区用地
C.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D.预留社区广场用地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甲处为商业用地,地租最高;乙处为住宅用地,地租次之;丙处为公共绿地,丁处为工业用地,地租最低。第10题,P地周围为住宅用地,在P地保留公共绿地,目的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1~12题。
1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B )
11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1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 第11题,考查城市空间布局的意义。受林地分割,该城市布局分散,会增大基础设施投资,增大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片区间的联系,但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第12题,考查城市规划。物流园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用地较广的城乡结合部,①较合适;化工园有大气污染,应布局在郊外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图示该地最小风频是西北风,由等高线分布可见该地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因此③处较合适。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解析】 美国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解析】 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
浙江省绍兴市由原“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下图为绍兴市行政区调整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越城区的( B )
11
A.城镇人口减少 B.服务范围增大
C.城市等级变高 D.只能种类减少
【解析】 由图可知,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原绍兴县的三个镇划入了越城区,导致越城区的服务范围增大。
16.绍兴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是( B )
A.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B.加速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C.控制环境问题,治理各种“城市病”
D.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解析】 我国目前正加速城市的发展,这样可以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8·安徽淮北期末)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国家规划建设北京通州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项战略举措,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读下图,完成第17~18题。
17.与通州相比,选择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靠近白洋淀,资源环境承载力强②距北京较近,受辐射影响发展快③交通设施好,便于开展对外联系④开发程度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北京市( C )
A.扩大城市规模 B.丰富城市职能
C.改善城市环境 D.提高城市等级
【解析】 第17题,读图分析可知,雄安新区距离北京比通州距离北京的距离远;雄安新区靠近白洋淀,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强;雄安新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充裕。因此①④正确。第18题,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利于北京市分散城市职能,从而疏散人口,控制人口规模,改善城市环境。
下面为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回答19~20题。
11
19.关于这两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城市所在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城市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
D.乙城市所在国,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20.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农业现代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 第19题,乙城市人口增长比较平稳,应代表发达国家类型;甲城市所在国城市人口增长太快,应属于发展中国家。第20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所致。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1~23题。
2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D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11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解析】 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造成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D )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
【解析】 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改善交通环境条件。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如上图所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城市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B.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C.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
D.城市化水平上断上升,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系
25.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
A.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
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
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
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近
【解析】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刚到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11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①,试简述其理由。
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选址方案,你支持哪一种?请阐述你的理由。
以下两种答案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方案一、东北部__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方案二、西南部__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解析】 第(1)题,公共事业用地主要指公共服务事业的用地,如政府、文教、医疗等;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住宅用地。第(2)题,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广,交通要求高,一般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边缘及主要交通位置。第(3)题,化学工业污染水源和大气,一般布局在河流下游和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季风垂直郊外。第(4)题,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用地等方面对比。
27.读“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1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
靠近铁路和公路,运输方便;靠近河流,用水方便;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减少污染。
(3)F、G所示的两区域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G区域。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A地。原因是什么?
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
【解析】 第(1)题,工业区布局在该市的北部,可推测该城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第(2)题,从交通、河流、与居住区之间有隔离带等方面分析。第(3)题,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处。第(4)题,A处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地处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28.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1
(1)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面积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经济因素。
(3)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该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原因。
郊区低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即可。第(2)题,受地租的影响,自市中心到外围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第(3)题,城市郊区在地价、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29.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年份
比重(%)
经济板块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
11
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
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产生交通问题、城市环境、居住问题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解析】 (1)结合图表数据可知,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为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2)影响类试题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3)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