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 础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8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回答1~2题。
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B )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 ②到北京上中学 ③到上海上大学 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B )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解析】 第1题,度假和考察由于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第2题,北京属于特大城市,城市问题多。其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之一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
(2018·泰安检测)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江西净迁入人口数增加
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
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
④贵州人口净减少
7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A )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
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解析】 第3题,江西人口净迁入率小于0,所以净迁入人口数减少;天津人口净迁入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大,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比天津小;广东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入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之和大于0,所以人口净增加,C正确。第4题,由图中可知,北京、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入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加剧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地矛盾,导致交通、住宅等压力增大,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降低了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正确、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关,故B错误;广东、浙江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故C错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两次移民潮以来,我国第三次移民高潮出现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下表为2011年我国投资移民的热门目的地统计表。据此回答5~6题。
目的地
我国投资移民数量/个
占所有投资移民申请者的比例/%
加拿大魁北克省
3 098
62
加拿大其他地区
697
99
美国
2 969
75
澳大利亚
2 000
57
英国
85
26
5.我国投资移民到英国的数量与到其他目的地的差异较大,其影响因素是( B )
A.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B.经济发展速度
C.生活消费水平 D.自然环境
6.第三次移民高潮对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B )
A.减轻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B.导致我国人才外流,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
C.加重了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压力
D.加快了老龄化步伐
【解析】
7
第5题,从表中信息可知,我国投资移民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目的地的数量较大,而投资移民到英国的数量很小,这主要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有关。第6题,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第三次移民高潮的移民主要是投资移民,并非以廉价劳动力为主,故不会减轻我国的就业压力,但会大致我国人才外流,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二、综合题
7.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7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东北___。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__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___
(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__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和三可知20世纪70年代小明的爷爷迁往东北时,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20世纪90年代由东北迁回山东时,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东北,因此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第(3)题,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带来困难。
7
综 合 提 升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四川德阳调研)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我国部分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第1~3题。
1.据图可知( D )
A.2010年上海人口增速最快 B.2015年天津人口最多
C.大部分城市人口数量减少 D.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最多
2.导致长江三角洲城市两个时期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C.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D.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3.与前期相比,位于西部的重庆和南宁人口年均增量2011~2015年明显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C )
A.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宜居 B.高铁网络形成,区际联系便利
C.承接产业转移,乡村人口流入 D.经济发展迅速,高新产业崛起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天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最多。第2题,长江三角洲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等,2001~2010年人口年均增量大,2011~2015年人口年均增量较小,两个时期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减少,素质要求提高,导致迁入的人口减少。第3题,与前期相比,位于西部的重庆和南宁人口年均增量2011~2015年明显增大,其主要原因是西部的重庆和南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导致乡村人口流入,使后期人口年均增量明显增大。
(2018·广东珠海月测)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下图是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第4~5题。
7
4.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5.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D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解析】 第4题,2005~2016年总人口和外来人口曲线形态一致,说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5题,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外来人口比重小于40%,说明低于户籍人口;人口增长率包括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劳动力人口大量涌入,人口平均年龄降低;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读“美国各区域人口历史变化图和美国本土区划图”,回答6~8题。
6.a、b、c、d曲线代表的地区分别为( B )
A.西部 南部 中北部 东北部 B.中北部 西部 东北部 南部
C.南部 西部 中北部 东北部 D.东北部 中北部 西部 南部
7.影响美国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A )
A.产业发展 B.政策、交通
C.自然条件 D.战争
7
8.关于美国人口的正确说法是( C )
A.美国人口重心继续向东部移动
B.区域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D.中央平原的农业开发是中北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6题,根据美国各地区发展状况并结合四条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判断。自19世纪以来,东北部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势降低及中北部工业快速发展的吸引增强,人口比重在减小;中北部则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比重迅速增加;西部和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人口比重增加。第7题,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美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第8题,目前美国西部和南部成为继五大湖区后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人口的迁入。
二、综合题
9.读下列图和表,回答问题。
2013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流
出
省(市)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河南
安徽
其他
占总量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
流
入
省(市)
福建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其他
占总量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
(1)简述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__
7
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最少。原因: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第一产业经济效益相对低。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内乡镇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要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其他答案合理即可)___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地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__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负面影响出现。(其他答案合理即可)___
(3)说明2013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影响因素。
__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____经济因素。___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