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8年12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这18位农民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的冒险行动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那么“
- 6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这一制度是如何推动农村的大发展的?我国城市改革如何进行?让我们一起步入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起来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新课探究】
一、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链接】
材料一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三 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农村改革前夕“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答案提示:
2.改革的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史料链接】
材料一 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生产队的18户社员的代表,聚集在村里的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在契约中,每户农民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粮食任务,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功,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如发生意外,社员保证把干部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个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了指印或图章,之后他们把牲畜、土地分到每户手中。
材料二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 6 -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凤阳县农民歌谣
材料四 在这种受欢迎的责任制下,每一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其产品。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说明:前几年农民交公粮后,国家是给钱的,并不是无偿的,所以“卖”还是符合事实的)
【具体解读】
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3%。
图示:
3.改革的作用。
【史料链接】
材料一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 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 300斤
800斤
200元
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 6 -
烟台东沟村的变化
年份
人均收入
1978
78元
1982
160元
1983
400元
材料三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材料四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问题探究】我国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史料链接】
材料一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
材料二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问题探究】城市改革开始于何时?国有企业改革从哪三个方面进行,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1985年。
- 6 -
所有制度
变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多种所有制经济
大大增强
了企业活力
管理制度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提高了职工
的积极性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史料链接】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 国企改革以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 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提示:(1)从本质上讲,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是经济规律所客观要求的。
(3)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5)提高了综合国力。
(6)扩大了就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4.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
- 6 -
(1)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2)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者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改革开放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板书设计】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