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 共有 1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8·河南八市联考)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C )‎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解析] 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前半句带有历史叙述,故A项错误;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后半句符合,但没有讲到历史叙述,故B项错误;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后半句属于历史解释,故C项正确;D项没提到历史叙述,故D项错误。‎ ‎2.(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 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份纲领性文件,一份是《太平诏书》,一份是《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这一纲领( C )‎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B.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标志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诉求 ‎[解析] 材料主要评价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绝对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它的内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错误;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追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达到了最高峰,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是反对外来侵略,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德州期中)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D )‎ 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解析] ‎ 8‎ 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题意没有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内容,故排除A、C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民主独立没有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B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故选D项。‎ ‎4.(2019·山东德州期中)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 D )‎ 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 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 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 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 ‎[解析] 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项;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项;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 ‎5.(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 D )‎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共同反清,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合作,不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清政府的进步将领抗清,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北洋军窃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清政府军队与革命党的相互较量,可知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故D项正确。‎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D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解析] 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天之时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 8‎ ‎7.(2018·安徽十校联考)五四运动期间,曾流传一则广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本所专售国货,敢不牺牲利益。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推动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B.民族工业品质量可与洋货媲美 C.德国强占青岛激起国人抗争 D.购买国货使中国政治经济双获益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期间,商人提倡国货,反对洋货,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从1912~1919年,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技术、资金、规模上远逊于洋货,故其质量可与洋货媲美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日本强占青岛,故C项错误;从材料“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可知购买国货可促进国产商品发展,同时也可抵御外国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益,故D项正确。‎ ‎8.(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1927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 “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其作用,在解决土地问题后即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和兵士问题,兵士能否永久参加革命,亦即在土地问题解决,因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必勇敢作战。”依据材料可以推知( A )‎ A.当时国共关系尚未破裂 B.为此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中共已经明确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D.当时中共“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解析] 材料主要论述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重视及原因,国共关系破裂是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故A项正确;确立土地革命方针是在1927年8月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故B项错误;1927年毛泽东在中共的地位并不高,不能代表整个中共,故C项错误;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右倾投降主义,不是“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 ‎9.(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D )‎ A.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解析] ‎ 8‎ 苏联认为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被日本利用,而非日本间谍制造西安事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并没有提出援助张学良,故B项错误;材料中苏联不愿意看到西安事变后中国出现混乱局面,但没有提出中共领导抗日重任,故C项错误;苏联认为中国一旦内乱,日本就会长驱直入,进而威胁苏联的安全。出于此战略意图的考虑,苏联要中共力促事变和平解决,故D项正确。‎ ‎10.(2018·广西钦州一模)“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见解,各抒己见。这揭示出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D )‎ A.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B.主要出现在近代知识界和出版界 C.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D.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解析] 根据题意,九一八后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不断出版,A项表述是对“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见解,各抒己见”的误解,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九一八之后的近代民族复兴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界和出版界、还体现在实践等其他领域,B项表述有失全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题目中并未出现民族复兴实践,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九一八事变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的大发展,故D项正确。‎ ‎11.(2019·北京丰台期末)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结构图。作者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后的理由是 ( B )‎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A.奋斗目标一致 B.革命任务一致 C.斗争对象一致 D.革命主体一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与西方侵略势力,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完全胜利,揭开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故三者都体现了近代中华民主革命的共同任务,即反帝反封建,B项正确。A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主义,故排除。C项,旧民主主义革命针对封建主义与西方侵略势力,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故排除。D项,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为革命主体,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团结各阶级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取得最后胜利,故排除。‎ ‎12.(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解析] ‎ 8‎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的需要,“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这一变化主要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是西安事变影响;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是1927年,故B项错误;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是抗战胜利之后,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计52分)‎ ‎13.(25分)(2019·北京丰台期末)国家治理体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8分)‎ 材料二 1832年6月,英国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者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8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附臣权利义务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3)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不同,结合所学说明这种不同的原因。(9分)‎ ‎[答案] (1)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盐铁官营。‎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 8‎ ‎(2)评价:积极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工业城镇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消极性:选民仍有一定的财产限制,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3)不同:政体不同:前者是君主立宪制,后者是民主共和制。‎ 国家权力:前者主权在君,后者主权在民。‎ 人民的地位不同:前者是臣民,后者是平等的公民。 ‎ 原因:前者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君主专制。后者是在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背景下制定,目的为巩固共和政体。‎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每州设刺史一人……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设置太学……在全国各地设盐官”从制度创新、教育、经济措施进行归纳即可,同时结合中央集权、教育发展、增加财政分析汉武帝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者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可知,改革倾向工业城市,选举具有财产限制,故可从发展资本主义,推动工业革命,促进民主化分析其积极影响,同时应从财产限制看出民主有待完善的不足。‎ ‎(3)根据图表有关于两者规定的政体、国家权力归属、人民的地位等内容分析其不同,分析两者出现不同的原因可结合宪法颁布时期的政治背景与颁布者的主要目的进行回答。‎ ‎14.(12分)(2019·四川绵阳二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 ‎19时期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1912年到1919年 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20世纪20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 ‎20世纪40年代 中共七大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8‎ 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抗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均可给分。)‎ ‎[解析] 材料表格反映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这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从新中国建立我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可得出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农民阶级的探索、资产阶级的探索失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说明中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太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 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6分)‎ 8‎ ‎[答案] (1)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历时较短;单纯依靠政府力量;统治腐朽,对外妥协;局限于东亚地区。抗日战争,历时长;全民族团结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坚持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 ‎(2)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降。抗日战争,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国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中甲午中日战争经历了8个月,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8年,得出时间长短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得出甲午战争主要是由政府进行抵抗且暴露了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得出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主要是东亚地区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甲午战争的影响结合《马关条约》可知,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其后,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