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化学复习专项试题全套及解析(共11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中考化学复习专项试题全套及解析(共11套新人教版)》 共有 1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项(七) 溶解度曲线 1.[2019·南昌模拟]如图 G7-2 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2 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P 点表示 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 20 g C.t2℃时,乙的溶解度最大 D.将 t2℃的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2.[2019·宜春模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3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3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 ℃时将 40 g 甲物质加入 50 g 水中能得到 90 g 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 A 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从 60 ℃降温至 20 ℃,甲析出晶体较多 3.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 X、Y 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 NaOH 和 NH4NO3 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适量水,现象如图 G7-4①所示,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G7-4A.Y 的溶解度曲线为曲线 b B.降温可使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X 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t3 ℃时,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 X>Y 4.[2019·江西模拟]将 80 g M 物质加入 50 g 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G7-5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5 A.A、B、C 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升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 M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40 ℃时,M 物质的溶解度为 160 g D.从 C 点对应的溶液获得 M 的晶体,唯一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5.[2019·襄阳]曼曼用盛有 150 g 水的烧杯进行如图 G7-6 甲所示的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图 G7-6 A.固体 W 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 b 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②升温至 t2 ℃,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6.[2019·云南]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7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G7-7 ①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40 ℃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③20 ℃时,向 125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乙溶液中加入 15 g 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 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 40 ℃降温至 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9·上饶模拟]如图 G7-8 所示为 A、B、C 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  ) 图 G7-8 A.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大的是 B B.t2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 C.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 t2 ℃时 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将 t2 ℃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8.[2019·赣州模拟]在某温度下,分别向盛有等质量蒸馏水的两烧杯中逐渐加入固体溶质甲或乙,图 G7-9 中 x 表示所加固体的质量,y 表示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9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a 点之前,该温度下两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该温度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50 gD.该温度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9.[2018·遂宁改编]图 G7-10 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G7-10 (1)当温度为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 10 g 甲物质(不含结晶水)配成 t4 ℃时的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为  g。 (3)t4 ℃时将质量均为 a g 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 50 g 水中充分搅拌,最后只有一种固体完全溶解, 则 a 的范围是      。 (4)将 t4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甲=乙丙 D.甲、乙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相等,丙无晶体析出 10.[2018·江西样卷二]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11 所示。 图 G7-11 (1)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从海水中获取食盐宜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其理由是  。 (3)如图 G7-12 所示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只改变一个量),得到三种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A1、A2、A3,且溶液质量依次增大。图 G7-12 ①请定量说明“方法三”:  。 ②请在溶解度曲线图中标出表示溶液 A2 的点,并标注“A2”。 ③溶液 A1、A2、A3 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11.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1)图 G7-13 中的图像表示    (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图 G7-13 (2)20 ℃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大于”或“小于”)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3)40 ℃时,若将 50 g NaOH 分别投入到 100 g 水和 100 g 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再将 CO2 通入所得 NaOH 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12.[2019·重庆 B]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下表为侯氏制碱法 中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Na2CO3 12.2 21.8 39.7 48.8 NaCl 35.8 36.0 36.3 36.6溶解度/g NaHCO3 8.2 9.6 11.1 12.7 (1)由上表可知,在 10 ℃~40 ℃之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小的物质是    (填名称)。 (2)40 ℃时,将等质量的三种表中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             (用化学式表示)。 (3)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为纯碱,纯碱的化学式为     。 (4)制碱原理为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 NH3 和 CO2 生成 NaHCO3 晶体和 NH4Cl,NaHCO3 加热分解即制得纯 碱。①生成 NaHCO3 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结合上表分析,析出 NaHCO3 晶体的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A.溶剂质量减少 B.同温下 NaHCO3 溶解度小于 NaCl C.生成的 NaHCO3 质量大于消耗的 NaCl 质量【参考答案】 1.B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P 点表示 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 度相等均为 20 g;t2℃时,甲的溶解度最大;将 t2℃的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2.C 3.D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Y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 Y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 Y 的溶解度曲线为 a;X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 b,升温可使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X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 低而增大,所以 X 的饱和溶液温度从 t2 ℃降到 t1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t3 ℃时,Y 的溶解度大于 X 的 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 X、Y 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 X>Y。 4.C 5.D [解析]根据图示,③中 t3 ℃时 50 g W 固体可完全溶解在 100 g 水中,则 t3 ℃时 W 的溶解度最小为 50 g,故 W 的溶解度曲线是 a;由于溶解度曲线是 a,则 W 在 t1 ℃时溶解度为 20 g,则溶液①饱和,溶液②也饱 和,且两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③同样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③>①=②;将②由 t1 ℃升温至 t2 ℃,W 的溶解度为 30 g,150 g 水最多溶解 45 g,固体不能完全溶解。 6.D [解析]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 ℃时 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③由曲线可 知,20 ℃时,乙的溶解度为 36 g,125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乙溶液中含溶质 25 g,溶剂为 100 g,最多 能再溶解 11 g 乙固体,所以加入 15 g 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④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可知,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 40 ℃降温至 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7.B B>A>C  [解析]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大小也不能判断;t2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最 大,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不能用 降低温度的方法使 t2 ℃时 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A、B 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t1 ℃时,B 物质 的溶解度大于 A 物质,C 物质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将 t2 ℃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降温至 t1 ℃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8.C 20% [解析]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由图像可知,该温度下,a 点之前,b 点以后,乙的溶液为饱和 溶液;由图像可知,该温度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为 0.5,可计算出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50 g; 由图像可知,该温度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为 0.25,可计算出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9.(1)t3 (2)10 (3)45丙,则该温度下,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是甲丙,温度降到 t3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甲、乙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丙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降温至 t3 ℃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丙;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将等质量的三种饱和 溶液的温度从 t4 ℃降到 t3 ℃时,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晶体的质量,丙无晶体析出。 10.(1)110 g (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①加入 15 g 硝酸钾,充分溶解 ②图略。A2 点为曲线上纵坐标为 80 的点(横坐标略) ③A1=A3>A2 [解析](3)方法一是蒸发溶剂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二是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为 120 g∶150 g=80 g∶100 g,即降温至溶解度为 80 g 时对应的温度, 方法三是加入溶质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没加入硝酸钾前,水的质量为 50 g,硝酸钾的质量为 40 g, 而 60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 g,所以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110 g 2 -40 g=15 g。A1、A3 为相同温度下硝酸钾 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2 为降温所得的饱和溶液,所以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1=A3>A2。 11.(1)氢氧化钠 (2)大于  (3)酒精 出现浑浊(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1)20 ℃时,碳酸钠在酒精中不溶,溶解度为零,所以题中图像表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3)40 ℃ 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129 g,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 40 g,所以将 50 g NaOH 分别投入到 100 g 水和 100 g 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40 ℃时,碳酸钠在酒精中 不溶,所以将 CO2 通入所得 NaOH 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出现浑浊或生成白色沉淀。 12.(1)氯化钠 (2)NaCl>Na2CO3>NaHCO3 (3)Na2CO3 (4)①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 ②AB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在 10 ℃~40 ℃之间 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小。(2)40 ℃时,将等质量的三种表中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所得三种溶液仍然为 20 ℃时的饱和溶液,20 ℃时,三种物质溶解 度的大小顺序是 NaCl>Na2CO3>NaHCO3,故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NaCl>Na2CO3>NaHCO3。(3)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的化学式为 Na2CO3。(4)①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 NH3 和 CO2 生成 NaHCO3 晶 体和 NH4Cl,其化学方程式为 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②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 NH3 和 CO2 生成 NaHCO3 晶体和 NH4Cl 的过程中,溶剂水的质量减少;由表中溶解度数据可知,同温下 NaHCO3 溶解度 小于 NaCl,所以碳酸氢钠晶体能够析出。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