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七) 溶解度曲线
1.[2019·南昌模拟]如图 G7-2 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2
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P 点表示 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 20 g
C.t2℃时,乙的溶解度最大
D.将 t2℃的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2.[2019·宜春模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3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3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 ℃时将 40 g 甲物质加入 50 g 水中能得到 90 g 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 A 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从 60 ℃降温至 20 ℃,甲析出晶体较多
3.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 X、Y 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 NaOH 和 NH4NO3 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适量水,现象如图 G7-4①所示,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G7-4A.Y 的溶解度曲线为曲线 b
B.降温可使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X 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t3 ℃时,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 X>Y
4.[2019·江西模拟]将 80 g M 物质加入 50 g 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G7-5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5
A.A、B、C 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升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 M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40 ℃时,M 物质的溶解度为 160 g
D.从 C 点对应的溶液获得 M 的晶体,唯一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5.[2019·襄阳]曼曼用盛有 150 g 水的烧杯进行如图 G7-6 甲所示的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图 G7-6
A.固体 W 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 b
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②升温至 t2 ℃,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6.[2019·云南]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7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G7-7
①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40 ℃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③20 ℃时,向 125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乙溶液中加入 15 g 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
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 40 ℃降温至 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9·上饶模拟]如图 G7-8 所示为 A、B、C 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 )
图 G7-8
A.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大的是 B
B.t2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
C.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 t2 ℃时 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将 t2 ℃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8.[2019·赣州模拟]在某温度下,分别向盛有等质量蒸馏水的两烧杯中逐渐加入固体溶质甲或乙,图 G7-9
中 x 表示所加固体的质量,y 表示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G7-9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a 点之前,该温度下两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该温度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50 gD.该温度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9.[2018·遂宁改编]图 G7-10 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G7-10
(1)当温度为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 10 g 甲物质(不含结晶水)配成 t4 ℃时的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为 g。
(3)t4 ℃时将质量均为 a g 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 50 g 水中充分搅拌,最后只有一种固体完全溶解,
则 a 的范围是 。
(4)将 t4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甲=乙丙
D.甲、乙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相等,丙无晶体析出
10.[2018·江西样卷二]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11 所示。
图 G7-11
(1)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从海水中获取食盐宜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其理由是 。
(3)如图 G7-12 所示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只改变一个量),得到三种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A1、A2、A3,且溶液质量依次增大。图 G7-12
①请定量说明“方法三”: 。
②请在溶解度曲线图中标出表示溶液 A2 的点,并标注“A2”。
③溶液 A1、A2、A3 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11.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1)图 G7-13 中的图像表示 (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图 G7-13
(2)20 ℃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大于”或“小于”)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3)40 ℃时,若将 50 g NaOH 分别投入到 100 g 水和 100 g 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再将 CO2 通入所得 NaOH 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12.[2019·重庆 B]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下表为侯氏制碱法
中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Na2CO3 12.2 21.8 39.7 48.8
NaCl 35.8 36.0 36.3 36.6溶解度/g
NaHCO3 8.2 9.6 11.1 12.7
(1)由上表可知,在 10 ℃~40 ℃之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小的物质是 (填名称)。
(2)40 ℃时,将等质量的三种表中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 (用化学式表示)。
(3)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为纯碱,纯碱的化学式为 。
(4)制碱原理为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 NH3 和 CO2 生成 NaHCO3 晶体和 NH4Cl,NaHCO3 加热分解即制得纯
碱。①生成 NaHCO3 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结合上表分析,析出 NaHCO3 晶体的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A.溶剂质量减少
B.同温下 NaHCO3 溶解度小于 NaCl
C.生成的 NaHCO3 质量大于消耗的 NaCl 质量【参考答案】
1.B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P 点表示 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
度相等均为 20 g;t2℃时,甲的溶解度最大;将 t2℃的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2.C
3.D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Y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 Y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
Y 的溶解度曲线为 a;X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 b,升温可使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X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
低而增大,所以 X 的饱和溶液温度从 t2 ℃降到 t1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t3 ℃时,Y 的溶解度大于 X 的
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 X、Y 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 X>Y。
4.C
5.D [解析]根据图示,③中 t3 ℃时 50 g W 固体可完全溶解在 100 g 水中,则 t3 ℃时 W 的溶解度最小为 50
g,故 W 的溶解度曲线是 a;由于溶解度曲线是 a,则 W 在 t1 ℃时溶解度为 20 g,则溶液①饱和,溶液②也饱
和,且两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③同样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③>①=②;将②由 t1 ℃升温至
t2 ℃,W 的溶解度为 30 g,150 g 水最多溶解 45 g,固体不能完全溶解。
6.D [解析]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 ℃时
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③由曲线可
知,20 ℃时,乙的溶解度为 36 g,125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乙溶液中含溶质 25 g,溶剂为 100 g,最多
能再溶解 11 g 乙固体,所以加入 15 g 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④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可知,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 40 ℃降温至 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7.B B>A>C
[解析]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大小也不能判断;t2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最
大,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不能用
降低温度的方法使 t2 ℃时 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A、B 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t1 ℃时,B 物质
的溶解度大于 A 物质,C 物质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将 t2 ℃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降温至 t1 ℃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8.C 20%
[解析]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由图像可知,该温度下,a 点之前,b 点以后,乙的溶液为饱和
溶液;由图像可知,该温度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为 0.5,可计算出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50 g;
由图像可知,该温度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为 0.25,可计算出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9.(1)t3 (2)10 (3)45丙,则该温度下,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是甲丙,温度降到 t3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甲、乙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丙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降温至 t3 ℃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丙;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将等质量的三种饱和
溶液的温度从 t4 ℃降到 t3 ℃时,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析出晶体的质量,丙无晶体析出。
10.(1)110 g
(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①加入 15 g 硝酸钾,充分溶解
②图略。A2 点为曲线上纵坐标为 80 的点(横坐标略)
③A1=A3>A2
[解析](3)方法一是蒸发溶剂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二是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为 120 g∶150 g=80 g∶100 g,即降温至溶解度为 80 g 时对应的温度,
方法三是加入溶质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没加入硝酸钾前,水的质量为 50 g,硝酸钾的质量为 40 g,
而 60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 g,所以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110 g
2 -40 g=15 g。A1、A3 为相同温度下硝酸钾
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2 为降温所得的饱和溶液,所以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1=A3>A2。
11.(1)氢氧化钠 (2)大于
(3)酒精 出现浑浊(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1)20 ℃时,碳酸钠在酒精中不溶,溶解度为零,所以题中图像表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3)40 ℃
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129 g,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 40 g,所以将 50 g NaOH 分别投入到 100 g 水和 100
g 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40 ℃时,碳酸钠在酒精中
不溶,所以将 CO2 通入所得 NaOH 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出现浑浊或生成白色沉淀。
12.(1)氯化钠
(2)NaCl>Na2CO3>NaHCO3
(3)Na2CO3
(4)①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 ②AB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在 10 ℃~40 ℃之间 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小。(2)40 ℃时,将等质量的三种表中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所得三种溶液仍然为 20 ℃时的饱和溶液,20 ℃时,三种物质溶解
度的大小顺序是 NaCl>Na2CO3>NaHCO3,故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NaCl>Na2CO3>NaHCO3。(3)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的化学式为 Na2CO3。(4)①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 NH3 和 CO2 生成 NaHCO3 晶
体和 NH4Cl,其化学方程式为 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②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 NH3 和
CO2 生成 NaHCO3 晶体和 NH4Cl 的过程中,溶剂水的质量减少;由表中溶解度数据可知,同温下 NaHCO3 溶解度
小于 NaCl,所以碳酸氢钠晶体能够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