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十) 中和反应及探究
1.酸碱中和反应中,向 5 mL 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再滴加稀盐酸。下列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不使用酚酞,盐酸就无法和 NaOH 反应
B.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C.滴加酚酞前溶液为无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仍无色,说明没有发生反应
D.若将酚酞换成石蕊,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2019·湖州]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 pH=7,则 (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3.[2019·枣庄]向盛有 50 mL 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
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 ( )
图 G10-1
4.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
溶液温度的关系如图 G10-2 所示。图 G10-2
由图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
A. 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B. B 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中和
C. AB 段溶液的 pH 逐渐变大
D. C 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5.[2018·玉林改编]小杨往 NaOH 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
应”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1)小杨向 NaOH 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 NaOH 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
到 现象,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小杨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溶液 pH 为 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 pH 为 9,证明
酸碱能发生反应。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杨的实验不能得出酸碱能发生反应,请分析其理由并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 G10-3
实验二(3)按照“证明反应后 NaOH 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 NaOH 溶液、CuSO4 溶液、
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
6.[2019·雅安]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
探究。
知识卡片 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 2 mL NaOH 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
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若 稀盐酸过量 取 2 mL NaOH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
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填
序号)。
A.铜片 B.pH 试纸
C.氧化铜 D.紫色石蕊试液【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 pH=7,溶液显中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 NaCl+H2O,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的质量相等,若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所含溶
质的质量相等,则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 pH=7,溶
液显中性,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
钠和水,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增加;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
生成水分子,则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减少。
3.D [解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开始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断减小,恰好反应
时溶质质量为 0,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质质量又逐渐增大;硫酸 pH 小于 7,氢氧化钡溶液 pH 大于 7,
向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溶液的 pH 由小于 7 变为大于 7,但不能一直增大;向盛有 50 mL 稀硫酸
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增加;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
反应开始沉淀逐渐增加,反应结束沉淀不再增加。
4.B NaCl 和 HCl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是一个放热反应;B 点溶液温度最高,表示酸碱恰好完全中和,
放出热量最多;图中横坐标为稀盐酸的质量,随着加入稀盐酸质量增多,pH 由大于 7 到等于 7,最后小于 7,
逐渐减小,所以 AB 段溶液的 pH 逐渐变小;C 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有 NaCl 和 HCl。
5.(1)红 H2SO4+2NaOH Na2SO4+2H2O 溶液不变色
(2)两溶液混合后 pH 仍大于 7,仍然显碱性,碱性减弱有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引起的,测得的 pH 必须
小于或等于 7 才可证明酸碱能发生反应
(3)硫酸铜溶液
6.(1)①证明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②H+和 OH-反应生成水分子(或 H++OH- H2O)
③2NaOH+CO2 Na2CO3+H2O,Na2CO3+2HCl 2NaCl+CO2↑+H2O
(2)有气泡产生
(3)加入的稀盐酸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无明显现象(合理即可)
(4)BD
[解析](1)①在滴入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②从微观角度看,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 H+和碱中的 OH-反应生成水。③NaOH
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 CO2 生成 Na2CO3,加入稀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 Na2CO3+H2O,Na2CO3+2HCl 2NaCl+CO2↑+H2O。(2)当稀盐酸过量时,加入镁条
能与之反应生成氢气,则会看到有气泡产生。(3)当稀盐酸的量不足时,加入镁条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该方案不能证明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4)铜片与 NaOH 溶液和稀盐酸均不反应,无法说明 NaOH
溶液或稀盐酸有剩余;pH 试纸、紫色石蕊溶液遇 NaOH 溶液或稀盐酸会呈现不同颜色,可检测反应后溶液的
酸碱性,可以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若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
加入氧化铜无明显现象,但当稀盐酸的量不足时,加入氧化铜也无明显现象,故无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