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二、表内除法(一).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共有 10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共有 1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 平均分(1)‎ ‎【教学内容】 ‎ 教材第8~9页例1和例2‎ ‎【教材分析】 ‎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教材提供了很多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 ‎ 在生活中,学生有过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后,要让学生实践操作,在过程中建立概念。‎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18个圆片 ‎【教学流程】‎ ‎↓       ↓‎ ―→ ‎↓       ↓‎ ―→ ‎↓       ↓‎ ―→K ‎ 【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班来了几个客人(请学生模拟客人),我们有一些礼物,要分给客人,你能不能帮老师分一下?怎样分才好呢?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板书课题:平均分(1))‎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的客人有三位,只有6颗糖果,你打算怎样分给他们呢?‎ 出示课件:6颗糖果,3个小朋友 师:这6颗糖果怎样分给3个小朋友?同桌讨论,用小圆片代替糖果分分看。‎ 例如:(1)分成三份。1颗,1颗,4颗 ‎(2)分成三份。1颗,2颗,3颗 ‎(3)分成三份。2颗,2颗,2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的道理,我们就尝试来平均分这18个水果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按教材的分法做一下,用小圆片代替水果。‎ 生1:1个1个地把18个水果分到6个盘子里。‎ 生2:先在每个盘子里放2个水果,再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水果。‎ 生3:每个盘子放3个水果。‎ 师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的。‎ ‎【巩固应用】‎ 完成第8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4幅图,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判断哪些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要说明每一份同样多,不是平均分的,要说明至少有一份与其他几份不同。‎ 第2题:要求学生数出每一份有几片树叶,强调每一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课堂小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0页例3‎ ‎【教材分析】 ‎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学情分析】 ‎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印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教学目标】 ‎ ‎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操作和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K ‎【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分了糖果和水果,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这节课又会分哪些东西呢?‎ ‎2.出示教材第10页分果冻情境图。‎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汇报,交流信息。‎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师: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平均分(2))‎ ‎2.分组讨论解决“能分成几份”。‎ ‎3.学生汇报:每2个一份,就是每份2个;8里面有4个2,所以能分成4份。‎ ‎4.教师:如果4个果冻一份,那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5.小结:如果4个果冻一份,就是一份有4个,那8个果冻里面有2个4,所以可以分成2份。‎ ‎【巩固应用】‎ 完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分分看。‎ 师:这两个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总数都是12,都是平均分。不同:前一问是求12里面有几个2,后一问是求12里面有几个6。)‎ 第2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师问:从图上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圈一圈”。小组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学习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 ‎【板书设计】‎ 平均分(2)‎ 平均分 第3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3页例4‎ ‎【教材分析】 ‎ 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会读写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 ‎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K ‎【情境导入】‎ ‎1.谈话,出示教材第13页情境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同学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1个1个地分,也可以是2个2个地分或3个3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个竹笋。 ‎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课题:除法(1))‎ ‎【探究新知】‎ 教学例4‎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做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巩固应用】‎ ‎ 完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明确要求。 ‎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 ‎(3)交流汇报。 ‎ ‎(4)小结。 ‎ ‎【课堂小结】‎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 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板书设计】‎ 除法(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 12÷4=3‎ ),被除数) ÷ 4,),\s\do5(除数) = 5,))),商)‎ ‎【巩固应用】‎ ‎ 完成第14页“做一做”。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 (3)交流汇报。 ‎ ‎(4)小结。‎ ‎【课堂小结】‎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时学习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除法(2)‎ ‎20,),\s\do5(被除数) ÷ 4,))),除数) = 5,),\s\do5(商)‎ ‎‎ 第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8页例1‎ ‎【教材分析】 ‎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应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以旧引新。‎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K ‎【情境导入】‎ ‎ 师: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聪明又调皮的小猴已经在家里等候着,它准备了下面的一道题,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K=10  3×K=6  4×K=8‎ ‎1.小组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2.汇报。‎ ‎3.评价和总结。‎ ‎【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出示课件例1主题图,看图,思考问题:图中一共有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1)学生交流想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想:三(  )十二,三(四)十二,所以12÷3=4)‎ ‎5.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 ‎6.小结:在计算12÷3时,可以用口诀“三四十二”来求商,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巩固应用】‎ ‎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完成第20页“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本领?‎ 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较熟练地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希望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 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内容】 ‎ 教材第19页例2‎ ‎【教材分析】 ‎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 学生在上节课的内容中已经知道乘法口诀与除法的关系,可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商的方法。 ‎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K ‎【情境导入】‎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包子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这里有些香喷喷的包子,想分给同学们品尝,可是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分,你能来帮帮老师吗?(出示例2主题图)大家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每屉有4个包子,共有6屉,一共有24个包子。‎ ‎【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1)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 ‎(2)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3)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平均每屉装几个包子? ‎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仔细观察用了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巩固应用】‎ ‎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读算式说得数,并说说你怎样算的。观察每一组题,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大量灵活、多样、有趣的练习中,巩固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24÷4=6 24÷6=4‎ 四(六)二十四 第7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 教材第23页例3‎ ‎【教材分析】 ‎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列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综合运用口诀求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学情分析】 ‎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       ↓‎ ―→K ‎【情境导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余喜欢哪些小动物?养过蚕宝宝吗? ‎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 ‎3.全班汇报。 ‎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第1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情况。‎ ‎(2)学生汇报,理清解题思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教学例3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引导学生讨论自学,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 ‎(2)汇报讨论结果,明确解题思路。(把1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5,即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总结:两道题都是“平均分”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不同点是运用的数量关系不同,第一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第二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5。‎ ‎【巩固应用】‎ ‎ 1.完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读题,结合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讲题目的意思,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 ‎(1)学生仔细读题,指出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2)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 ‎(3)学生独立解答。‎ ‎(4)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数学问题我们都会解决!‎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只蚕宝宝 ‎1.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2.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 ‎15÷5=3(个)‎

资料: 455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