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
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
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
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
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
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
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防线
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
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
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
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
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
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
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
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
···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
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
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
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
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
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
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
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
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
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
小伙子的脸颊。
··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
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
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
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
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
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
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
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
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
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
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
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
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
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
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
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
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
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
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
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命题角度1 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
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
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
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
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汉语中很多词语是
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
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
确理解它的意思。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记叙类文章中不乏
写人的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
象来分析。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很多句子往往运用
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
的特点来分析。 4.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记叙文
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词语中,让词语变得有
血有肉感情丰富起来。因此,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准确
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有效途径。【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分析出其语
境义。“反复”指的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在句子指王克怀
的射击成绩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侧面表现了他射击技
术的优秀。
【答案】“反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这一射击成绩是哨
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命题角度2 语言赏析
例“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
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语言赏析主要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和赏析
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字词题的基本答题步骤:
1.解释字词的本义,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其语
境义。
2.选择赏析的角度: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词
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感情色彩(褒义、贬义等)。 3.分析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形象、逼真、传神等。
并结合句子或文章内容做情感分析。 赏析句子,如果题干有明确要求,则按题干要求赏析;
如果题干没有明确要求,可从以下几点切入:
1.从修辞角度赏析。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
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给人启示;③对
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韵美,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准确运用,能让平淡的句子增色
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
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能强调所要
描写事物的特点。
【答题模式】××(关键字词),××××(字词的语境
义),××××(作用)。 3.从句式角度赏析。
常的几种句式的作用: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
悬念;②问句,提醒注意,引思考;③反问句,加强
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 4.从描写角度赏析。
(1)从人物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或环境描
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角度赏析。
【答题模式】运用了××(语言、动作、景物等)描写,
刻画(渲染、烘托等)了××××。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赏析。
【答题模式】本句从××(听觉、视觉等)的角度,写出
了××××。 5.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
义或文章的主旨,起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②抒情,
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
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或
交代)了××××。
【解析】“才”和“终于”两个词,都表现了他们来到哨所的
不容易,二者连用更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为后文赞美驻
守防的军人作铺垫。【答案】“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连用,强化了他们
路程的不易和艰难,突出了驻守塔斯提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
形象。命题角度3 内容理解与概括
例 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
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解答该类试题,可参考以下答题步骤:
1.认真阅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根据题干已给信息确定答题
的具体段落,筛选关键内容,圈画重点词语或句子。
3.将筛选出来的重点、关键词语或句子根据题干要求
加以整合归纳。【解析】文章在第⑤段,写王克怀刚到哨所,“面对这样艰
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接着第⑥段写王克怀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
“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
满了力量”;特别是在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后,“一片
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就这样王克怀逐渐适应
了这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班长。【答案】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
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
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命题角度4 理解标题的含义
例 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
文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文章的标题往往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
图和思想感情。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
和象征义,透过表象,把握标题的内涵。理解文章标题的含
义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
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的深层
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
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
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分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
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蕴含的思想内容。
4.分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
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
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
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解析】从表面来看,“一棵小白杨”指的就是塔斯提哨所生
的那棵白杨树;结合全文的写作内容来看,“白杨树”象征
着王克怀这的驻守在疆的优秀战士;象征着防战士们
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①指塔斯提哨所;②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
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③象征防战士扎根疆、无私奉
献、牢记嘱托的精神。命题角度5 分析写作技巧
例 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解答该类试题,可参考以下答题步骤:
1.明确写法,读出感情。
(1)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从上下文联系中分析文
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
等,都讲究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
作者构思的妙处。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
文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看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分析表现手法。有时作者
会别具匠心地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委婉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 2.找到内容,分析作用。
有些题目已经明确提示了文章使用的写作手法,应阅读
全文,准确找出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以及文章的中
心、作者的情感等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3.抓住主体,通晓意图。
细心揣摩,明确文章的主要对象,并由此明白作者的写
作意图。
解答此类题目应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格
式作答,切勿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解析】文章中写王克怀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
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表面是表现孩
子对军队的喜爱,则侧面表现父亲对他的影响力大,“部
队能锻人,出息人”。
【答案】儿子的举是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侧面表现部
队能锻人,出息人。命题角度6 文意转述
例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
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
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
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
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解题技巧】解答该类试题可参考“一找、二比、三判断”
的答题步骤。
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或句子。
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意思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表述形式 特 征 对 策
概括式转述 从一大段文字或句中抽取
关键词,重组成短小的句子
看是否符合作者观点、是否
符合原句整体大意、是否违
反原句的词句组合关系
具体式转述 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
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
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
求;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
原文语意
同式转述 换主体、条件转换、句
短句互、说法换等
判断语句关键词是否改;
判断成分搭配或句意关系是
否改 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
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词
语或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三判断:根据比对结果最终确定答案。
【解析】妻子的事迹也是略写。
【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
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
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
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
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
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
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
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
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
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
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用
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对,
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
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
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
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
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
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
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
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
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
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
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
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
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
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
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
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
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
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
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
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
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
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
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
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
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
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
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命题角度7 分析行文思路
例 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
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解题技巧】首先,结合题干信息,推测答题区间。如果题
干给出答题区间,就锁定该段落区间进行分析;若没有给出
具体的段落区间,要明确题干已给的信息,圈画出已给信息
所属的段落内容,划分已给信息所在的段落,在剩余段落中
判断答题区域。 然后,从题干已给信息中锁定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具体
事物、人物、情感、态度等线索关键词。
最后,对答题区域的内容进行仿照式概括:仿照题干已
给信息的句式进行简洁概括,或根据题干已给信息锁定的关
键词进行概括,有时还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限制。【解析】题干要求阅读④~⑥段,缩小了阅读范围。由“上
好的木材”对应第④段开头“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
材”,据此看下文,舅舅用这根木材制作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第⑤段讲到“也弯了下来”,就是指扁担渐渐地弯了。第⑥
段写“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填写答案时要根据已给
的“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这种“二字形容词+的+
名词”的形式进行概括,主要提示语“不超过5个字”。【答案】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
“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命题角度8 分析人称的作用
例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
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
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常用
代词“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与你谈话时在场的别
人的代词,常用代词“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从第
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常用代词
“他”“她”“他们”等。这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如
下: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
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一人
称叙述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状态;使作品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第二人称常在使
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部分地
出现。使用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
可增强感染力。用于人,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
们娓娓而谈一样;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
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三人称
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
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
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
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解析】本题只要回答使用第三人称“她”的效果,结合文
章的内容进行即可。“她”本是用来指女人的,女人天生的
温柔、贤惠、美丽,给人以亲切美好的感觉。文章称呼扁担
为“她”,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对扁担的一份亲切感。文
章内容写到扁担伴随着父亲大半辈子,伴随着农人,扁担的
形象就是父亲和所有农人形象、性格的化身,刚直,坚韧,
有信念。文章借写扁担歌颂了父亲和所有农人的美好品德,
表现了作者对父亲和农人的深厚感情。【答案】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
深厚情感。命题角度9 把握思想感情
例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解答该类试题,可参考以下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第二步,找出与对象相关的言行、事件等,分析其中所
体现的情感。 第三步,抓重点词句,如抒情句、主旨句、心理活动
等,并进行分析。抒情句有突出文章中心、深化主题的作
用;主旨句往往可以体现文章的主旨大意,有利于把握思
想感情;心理活动是人们心理变化过程的反映,可以体现
出情感变化。
第四步,规范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解析】理解作者情感时首先要抓住画线句的关键句“却始
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坚信”“就一定能够扛起
生活的重担”,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农人命运的无奈,再结
合结尾主旨句可知,还有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的敬意。【答案】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
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命题角度10 理解文章主旨
例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概括文章主旨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能概括中心,体现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能直接揭示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即点明
或揭示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文章的有些议论、
抒情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直接揭示文章主旨。
4.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出各段意后,再
把意思相关的段意综合到一起,写人的记叙文中,人物的性
格品质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叙事的记叙文,事件的社会意
义通常就是文章的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根据文中事件、人物是在
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动的,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
合事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情况进行分析。【解析】解答该题,可采用关键信息归纳法。题干要求结合
全文谈谈扁担丰富的内涵,就必须阅读全文,理解并概况出
扁担的涵义。第①段中关键句“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
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
历史与殷殷期盼”概括了第②~⑤段内容。第⑩段“却始终
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点出了扁担与农人的命运联系
在了一起,总结了第⑥~⑩段。【答案】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
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
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
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
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
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
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
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
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
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
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
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
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
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
的。”女儿失望地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
把书包扔在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
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
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
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
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
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
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
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
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
“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
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
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
护着她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
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
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
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
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
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
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
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
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命题角度11 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那个冬天,很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
的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
1.解释这个句子这样说的原因。
2.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意义或者文章的
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回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以从下文搜索
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 ,可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
过渡句,可以从前后文段的内容着手。
2.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尝试替换关键词来把握句子
的语境意,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文章的中心思想常常借助
含义深远的句子来表达,从研究中心思想入手有助于探究句
子的含义。【解析】(1)联系后文看,惜愉的奶奶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
愉焐手说明冬天很冷,“那个冬天,很冷”有天气冷这层意
思。但这句话的前后文重点写到由于婆婆患了精神疾病,弄
得家里很不安宁,甚至有时婆婆哭,女儿哭,“我”哭,
“我”第心就像当时的冬天一样冰冷的。因此,这句话含蓄
地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2)句是在女儿十一岁时,与
奶奶一起游戏时的一句话,写出了女儿对奶奶的疼爱,我们可以看出,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到蝴
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答案】(1)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
“我”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
(2)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到蝴蝶,而在
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命题角度12 分析人物形象
例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
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
通过品析作家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
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析作品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这里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
但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
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形象刻画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
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
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情节本来就是人物
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
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鲜活的人物个性。因此,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分析作品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离不开与
社会中的人的交往,人在社会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各
种方式有所关联。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不例外,作者
常常会将一些反面人物放到作品里面,以更加突出正面人物
的形象。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中作者借作品中
其他人物对人物的议论、评价性的语句,是分析人物形象最
直接、最可靠的依据,可根据这些议论和评价性的语句概括
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解析】“我”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儿媳,
“我”不嫌弃婆婆患了精神疾病,处处为婆婆着想,不允许
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女儿侮辱“我”婆婆。这是“我”善良、
有孝心的表现。作为母亲,“我”非常严肃地教育女儿要善
待奶奶,要孝敬老人,要包容患病奶奶的异常行为,终于让
女儿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并时时保护着奶奶,主动与
奶奶一起钓蝴蝶,一起快乐。这些说明“我”引导及时,教
育有方。【答案】①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
谅患病的婆婆。②作为母亲,“我”关爱孩子,教子有方,
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命题角度13 阅读感悟与启示
例“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
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谈阅读感悟与启示是在把握文章创作意图、
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性的理解。“谈”是要求针对
话题,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谈”的内容应从原文
生发开去,中心明确,表达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1.仔细审题。有的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的主题谈论,有
的题目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谈论,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2.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结合具体语
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领会作者的
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且将其提炼出来。
3.这类题目答题方式: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
或体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
开,最后用一句话小结。展开部分根据题目的字数要求或
具体或概括。【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成”“历”等关键词,
作答时需要结合文中“女儿”的历,千万不能脱离文本,空
议论。
【答案】示例:①成需要时。②成过程是曲折的。③
成过程中要勇于改正错误。④成过程中既有烦恼,也有
快乐。⑤成过程中需要关爱他人。⑥成需要引导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