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习题(共25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习题(共25套)》 共有 2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 一、(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陈鲁民 ‎①大千世界,渴望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但幸福是怎么来的,并非人人清楚,或不是真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里谆谆告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谓一言九鼎,语重心长。的确,世间万事万物,唯有奋斗能与幸福画等号。想获得幸福,别无他路可寻,唯有奋斗一途。虽然奋斗之根是苦的,但幸福之果是甜的。‎ ‎②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不论哪一种幸福,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奋斗出来的,都是孜孜以求,宵衣旰食,一颗汗珠摔八瓣换来的。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奋斗一分幸福,在幸福与奋斗的天平上,人人平等,谁也没便宜可占,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③奋斗就意味着年复一年的艰苦劳动,意味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身心劳累,需要的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最忌讳投机取巧,耍滑偷懒。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午餐”,这些名言俚语,就是对奋斗与幸福关系的形象诠释。‎ ‎④南仁东很幸福。虽然他已离开人世,但作为“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没有留下遗憾,见到了自己为之奋斗20多年的宝贵成果,他的心血得到回报,可以含笑九泉。‎ ‎⑤孙杨很幸福。他是奥运冠军、世界游泳健将,所到之处,尽享鲜花掌声。但不要忘记,他的幸福后面是十几年的不懈拼搏,每天要刻苦训练十多个小时,在泳池里一泡就是一天。他玩命的奋斗也换来了令人羡慕的幸福。‎ ‎⑥马云很幸福。开创电商大业,荣膺首富美名,造福社会,服务众人。但是他创业之艰辛,起步之困难,奋斗之苦厄,拼搏之忘我,更应被无数渴望幸福的人记取。‎ ‎⑦莫言很幸福。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誉满天下,春风得意,作品洛阳纸贵,震惊中外。这也是他奋斗几十年的结果。莫言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语不惊人死不休”,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⑧推而广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提到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者,量子计算机的参与者,海水稻的培育者,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制者等,以及所有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幸福的人,都是值得尊重、值得推崇、值得羡慕的。他们的幸福,既是个人、家庭的幸福,更是国家、民族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越多,社会正能量就越充沛,人民就越兴奋自豪,国家就越强大繁荣。‎ 35‎ ‎⑨毋庸讳言,也有些不想通过奋斗收获幸福的人,或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或欺世盗名,投机钻营;或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这些人,或许眼下还能有一二侥幸,但留给他们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道路只会越来越窄,早晚会有混不下去的一天。通过法律和制度,加大对这些人的打击力度,让他们吃瘪受窘,走投无路,正是对无数辛勤劳动创造财富者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条的最有说服力的坚守。‎ ‎⑩幸福是一条大河,丰富多彩,这其中有科学家研究成功的幸福,运动员夺冠的幸福,农民丰收的幸福,商家赚钱的幸福,学生金榜题名的幸福,军人打胜仗的幸福等,无论哪种幸福,都是奋斗的结果,都是血汗所凝。一句话,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如果你渴望幸福,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选自《江西日报》2018年1月5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为作者的观点补写一则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第⑧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莫当局外人 邓 洁 ‎①作为编队唯一女子特战队员赴亚丁湾护航,这个春天,“能文能武”的北大学生宋玺成了热点人物,她的故事有如阵阵和风涤荡人心——当人们还在为90后贴上“丧”的标签时,宋玺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国军人带着“国系90后”的新标识走进人们视野。他们换上戎装、热血卫国,作为家国一分子,真切诠释着一种“不甘当局外人”的格局与担当。‎ ‎②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社会冷眼旁观的年轻人:有的仅仅满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有的则困顿于精英体制下的“象牙塔”中,无意关心天下事,正如作家沃特·科恩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成绩单之外的任何事。”然而,生活在如今的大时代下,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请不要关闭与世界相通的窗户。万物联通的时代,本就无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共事务、祖国未来、人类理想,皆关乎我们的生活。虽然个体的声音和行动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小小一环,却也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当中。‎ 35‎ ‎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青年人的担当和使命,更要求我们在看见日常生活里的“苟且”时,也把“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当作“与我有关”,如此,才能真正带我们抵达所期许的“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 ‎④从井底一隅跳向广阔社会、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尽可有多样的选择。宋玺将这诉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身赴前线的努力,今年两会上的90后年轻代表们则把这展现成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武大樱花节成“樱花劫”,学生们在社交平台上批评不文明游客,也是主人翁精神的显现;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在大山教室里、西部戈壁上留下的身影亦成为当代青年追逐远方的一抹亮色……‎ ‎⑤青年人是千姿百态的个体,更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这种朝气,体现在对家国命运的敏感关注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担当中。这种“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应该多些,再多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开头引用宋玺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董丝雨 ‎①如今,什么事情似乎都能“速成”。想学习,有速成班把几个月的课程浓缩到一天;要出门,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被催婚,“8分钟相亲”速配,感情都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快……‎ 35‎ ‎②快节奏的生活,有人觉得充实且刺激,哪怕一分钟的等待与停留,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对生命的浪费。但更多人在抱怨,快节奏让日子变得粗线条,人也愈发急功近利,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鼓点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而这其中有54.7%的人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难怪文艺青年们慨叹:“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③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句的启发下,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命题。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斯发起“慢餐运动”,让人们以慢慢吃开始,去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快和慢是一对矛盾,似乎隔一个时期就会对抗一次。当然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是不是只有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让生活慢下来。当一个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到透不过气的时候,慢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碗“无味的鸡汤”。‎ ‎④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一个“慢”字。但真正的“慢生活”,不是一张机票逃离北上广,或是辞掉工作去闲云野鹤那么简单。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说:“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 ‎⑤所以,提倡慢,也许只是对这种不自主状态的抵抗,为的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时间的主人。‎ ‎⑥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有句网言曾十分流行:“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在快马加鞭的时候能适当停一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慢成为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机会,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⑦适当慢下来,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人们时常会陷入对不确定的担忧里,渴望直接知晓结果。人们也不免会因为别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不淡定,被旁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然而抛弃这些急躁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自会水到渠成。‎ ‎⑧适当慢下来,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慢读一本“大部头”的书而不是让碎片化的阅读占据全部时间,慢慢写一篇足够分量的文章而不是只会用段子去“抖机灵”,慢慢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的“速成秘籍”。看似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慢的“扎实”去中和快的“不稳定”。‎ ‎⑨显然,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倡导慢生活的卡尔·霍诺曾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网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问题里留下一句话:“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 ‎⑩对待生活,难道不应该是有稳定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知道什么时候驻足,什么时候跃起吗?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2月6日19 版)‎ ‎1.文章第①②段展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理解慢生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孙 超 ‎①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②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③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 ‎④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⑤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⑥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⑦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35‎ ‎⑧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⑨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⑩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⑪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 ‎1.文章三次提到“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2018·福建福州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35‎ 有趣的人不苟且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________________。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35‎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30日18 版)‎ ‎1.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用生活中人们对结交有趣之人的期盼引出“有趣”这一话题。‎ B.文章第④段只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C.文章第⑤段为证明生活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有趣的人,用他吃柿霜糖这一趣事作为事实论据。‎ D.文章结构严谨,第①段引出论题,第②到第⑥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一个有趣的人”。‎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不苟且”地生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2018·福建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阅读旅程中拥有“心力量”‎ 朱永新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智慧。‎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行。‎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35‎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一种修养。‎ 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提高标准。读书也是思维与智力的体操。如果不能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能够刺激自我超越的书,很难有真正的成长。跳一跳才能摘智慧之果。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最主要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很难真正把握书中精髓的,正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有补于身体。‎ 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书价贵,但毕竟还有公共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等途径,对于想读书的人来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不去读书。把阅读当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要与日常习惯,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读书,不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最伟大的知识总是藏在最伟大的著作中,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才能转化为力量。‎ 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阅读带有个人色彩。‎ B.阅读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C.批评式的阅读是不可取的,因为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和错误。‎ D.阅读可以成为一种习惯,它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2.文章认为阅读能给人哪些“心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认为如何才能将阅读转化为力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2018·‎ 35‎ 福建泉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搞科研离不开“笨功夫”‎ ‎①“慧眼”遨游太空、C919飞天、海水稻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科技发展佳绩频出,许多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艰苦付出和坚守让人肃然起敬。事实证明,搞好科研、做好学问需下“笨功夫”。‎ ‎②时代日新月异,不进步就会落后,不争朝夕就要被淘汰,科技创新更是如此。一国科技进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下“笨功夫”的精神和“笨功夫”取得的成就,原始创新就难以突破。正是有了许多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坐得了冷板凳,经得起百般考验,才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可能。‎ ‎③2017年,国产大飞机“三兄弟”运-20、C919、AG600蓝天聚首,殊不知这一成就来自国内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数以万计科研工作者10年的科研攻关,其中许多是需要下“笨功夫”的基础工作;中国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孜孜以求,五年磨一剑,完成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走完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完的路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出亩产超一千公斤的超级杂交稻,背后是数十年深入田间、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基础实验;诺贝尔奖得主、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87岁高龄仍认为“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④能下多少“笨功夫”往往决定着成就的高低。发达国家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取得不了新成果;等着别人做了大量基础研究,我们再来做分析和决策,往往只能受制于人。而如果是我们自己踏踏实实、敢啃硬骨,就能够取得先机。‎ ‎⑤“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当前,科技创新环境良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但是也要看到,浮躁风气、功利心也在不同程度侵蚀科研氛围,培养“冷板凳坐十年”的科研精神更加不易,更为必要。‎ ‎⑥对此,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有清醒认识,掌声和鲜花只代表对过去成绩的肯定,而科研创新永远都是面向未来的奔跑。只有胸怀创新使命,立志长期事业,肯下“笨功夫”,潜心做研究,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才能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战略转变。‎ ‎(摘自《新华时评》,2018年1月10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科技发展佳绩的事实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B.第③段列举大飞机“三兄弟”主要是为了证明我国科研成就举世瞩目。‎ C.第④段论证思路是摆出观点后,先从反面分析再从正面论述。‎ D.第⑥段呼吁科研工作者不要沉湎过去成绩,而是要面向未来。‎ ‎2.文章第②段加点词“冷板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第⑤段的画线句是多余的,可删除。请简要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18·福建漳州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35‎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第④段与第⑤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2018·福建三明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拙诚”赢“百巧”‎ 郝启荣 ‎①“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一个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圆俗奸滑,不能不防。‎ ‎②为人,贵在朴讷诚笃。《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 文侯说: “不可。 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 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 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 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一个“诚”字,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个人来说,诚信重千钧,因拙诚赢得的公信力与感召力,不仅能感染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③与拙诚对应的是“百巧”。 这种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时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中专为巧伪的滑头画过群像:“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投机取巧之人,多善于利用花言巧语来苦心钻营,处心积虑谋求私利。《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35‎ ‎④现实中,坚守拙诚,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很清楚,但行动上还是喜巧厌拙、外诚内滑。有的当“两面人”,把忠诚喊得山响,表态时信誓旦旦,暗地里却腐化堕落,直至身陷囹圄;有的在工作中媚上欺下、虚多实少、阳奉阴违,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兵法”太多、“机谋”太深、过度“包装”。 其本质上是诚信不足,缺乏实干与担当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⑤没有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地基不稳,事业的巅峰也只能昙花一现。做人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A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 “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B 大道至简,与其热衷搞花活、玩心计,不如静心干事,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愚公移山的韧劲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⑥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讲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人才能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 ‎1.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魏文侯”“齐景公”“汉高祖”事例阐明为人做事应拙诚的道理。‎ B.第③段列举了种种“取巧”行为,从反面论证了“坚守拙诚”的重要性。‎ C.第④段认为有些人难以坚守拙诚,是因为诚信不足,缺乏实干和担当精神。‎ D.这篇文章多处引用名言警句作为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2.以下事例,更适合放在第⑤段A、B两处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杨善洲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退休第三天就走进大山,绿了荒岭,也造就了一片精神绿洲 ;黄大发动员村民修渠,“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绝壁中凿通一道“天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提及要“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怎样做“老实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2018·福建宁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自古成功在尝试 35‎ ‎①胡适的至理名言“自古成功在尝试”,它的意思是尝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要在尝试中汲取教训和经验,在尝试中孕育成功与辉煌。这句朴素的名言向我们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要敢尝试;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不要放弃继续尝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②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无畏。“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告诉我们:自古成功在尝试。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去尝试,虽然不会失败,但也绝不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古往今来,失败的人缺乏的不是才能和机遇,而是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而有成就的人,都是勇于尝试的人。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挠地进行了8__000多次尝试。试验初期,他找了1__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了近2__000次,结果都失败了。他没有丧气,而是继续从植物中发掘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又尝试了6__000多种植物。通过不断的尝试,爱迪生最终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之光,与其说是电之光,还不如说是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光。“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还有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发现了雷电规律的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架飞机飞上了天空的莱特兄弟……他们所取得的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又有哪一个不是尝试之花结出的硕果呢?‎ ‎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命运虽说对每个人不一定是很公平的,但的确是给大家都提供了大大小多多少少的一些机会,有些人勇于尝试,就取得了成功,有些人畏首畏尾,就留下了遗憾。错过了太阳还有月亮,错过了月亮还有星星,错过了星星还有其他光明。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将得到增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人性将得到升华。不断的尝试,让我们攀上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高峰。‎ ‎⑤拥有一颗敢于尝试的心,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大胆地去做,即使失败了也从不灰心。因为尝试,梦的翅膀会劲舞苍穹;因为尝试,我们的人生会无怨无悔!‎ ‎1.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内容回答,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④段画线句续写一句话,使它与前后构成一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四句名言,与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35‎ B.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林清玄 C.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高尔基 D.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十一、(2018·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B.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C.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2.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限12个字以内)‎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18·广东深圳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 宋 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35‎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第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2018·湖北孝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高 伟 ‎①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②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35‎ ‎④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⑤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⑥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有删改)‎ ‎1.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B.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2018·四川巴中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35‎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9日,有删改)‎ 35‎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①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2018·山东临沂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35‎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⑪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⑫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⑬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六、(2018·湖南邵阳中考)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35‎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2018·湖北咸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手好闲,手游好险 ‎①“大吉大利”下一句是什么?正确答案是“晚上吃鸡”。“大吉大利,晚上吃鸡”,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东西,怎么就“合体”了呢?原来,这是玩家们发动“手游”大战的一句“暗号”。‎ ‎②2017年,我国网民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网络游戏用户5.83 亿。单是“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2亿,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8 000万。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1.6亿,很多是“资深玩家”,纷纷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王者荣耀”的低龄用户比例,甚至高达54%。‎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王者荣耀”就曾以篡改历史人物等手法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在游戏中,骚客李白变成了刺客,刺客荆轲变成了堂客,堂客貂蝉变成了侠客……这大约是学习借鉴了“抗日神剧”的先进经验,“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家们一步一个脚印地陷进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陷阱中,难以自拔,不愿他拔。‎ ‎④此外,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玩家们可以今天拿到一双靴子,明天拿到一对护腕,几个月后拿到“终极武器”。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 ‎⑤自然,这也引发了不少悲剧。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 35‎ ‎10余万元的有之;为打赏游戏主播,花掉家里积蓄的有之;狂打40小时手游,诱发脑梗的有之;被父亲教训,随后跳楼的有之……其实,玩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了,成了游戏的玩偶、游戏的奴隶,结果难免玩物丧志,玩火自焚。‎ ‎⑥化解“手游”之险,必先预防“游手”之闲。一方面,多开发有益的线上游戏,多组织有益的线下活动,使“游手”多接触正能量,冲淡和取代有毒有害“手游”。另一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游手”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把“游手”从“手游”中解放出来。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也需跟进。比如,韩国青少年注册游戏须父母同意,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游戏分级制度,芬兰有专门的手游指南。这些他山之石,或可从源头上防止“手游达人”成为“游手好闲”的庸人懒人歹人恶人。‎ ‎(原文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现在许多青少年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 B.学生玩手游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C.合理的措施可以预防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化解“手游”之险。‎ D.文章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 ‎2.概括文章第②段举出的现象,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八、(2018·四川攀枝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35‎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2.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2018·贵州遵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5‎ ‎。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选自《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2018·江苏常州中考)阅读议论文,回答问题。‎ 如何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薛晓倩 ‎①评论当然是重要的。传统评论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概述原著和提炼观点。贝克在他的著作《你和我》中认为:“思想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是书评而不是书籍。”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所有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取而代之,有些时候便选择阅读书评。‎ ‎②除了书评的重要性,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书评的影响力,包含两个问题:首先,书评是否有影响力?其次,由书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③为了证明评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例子,包括那些你已经有了看法的事物,和那些你还不了解的事物。“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是个不错的例子。这个栏目会发布书籍、电影、电视秀和展览的介绍及评价,你可以收看节目,然后把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记录下来。重复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对于你不喜欢的作品,如果有某些评论试图改变你的态度,那么,在你完全缺乏了解的领域,你会倾向于接受评论者提供的意见。相较而言,如果评论涉及你已经有所了解的领域,你就没那么容易被说动。节目里曾经讨论过一部我读过的小说,评论的观点和我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大相径庭,令我很不以为然。同样,我也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家之言而厌烦一部电影。这证明了两点: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 ‎④‎ 35‎ 评论人对某些作品不够公平的时候,评论就成为了艺术的敌人。另外,大量可能不尽正确的文学批评影响了奖项评审,或许导致很多杰出的作品被低估。如果以往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那么近十五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和重塑,数字时代的“评论家观点”还有价值吗?‎ ‎⑤《数字批评家》一书给出了在网络时代对文学评论的意义的思考。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结构,网络世界有一些有趣的特性,比如免费的文章、作为职业的博客写作,等等。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网络评论对文学评论传统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 ‎⑥网络时代的评论会像蔓草似的覆盖掉原始的文本,使其仅剩一个迷蒙的轮廓。当书评取代了书籍本身,评论的波涛淹没了文本本身,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这一切想起来就令人沮丧——大量的文化交流是我们不可能追上而终将错过的。‎ ‎⑦显然,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希望字里行间都有爱,但是评论家们漫步在故事、图像、声音和口味所建构的迷宫里,一边怀疑,一边追寻符合他们口味的最终价值,我们应该喜欢这些吗?他们的文学评论深刻而准确吗?‎ ‎(据2018年5月18日《文汇报》同名文章改写)‎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紧扣名人名言论证中心论点,行文简洁,视野开阔,论证严谨。‎ B.文章第①②段列举了部分评论家的观点及其争论的焦点,为第③段论证拓展了空间。‎ C.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了网络时代评论的负面影响。‎ D.本文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指出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作者要花一半的篇幅讨论传统的文学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第⑤⑥两段,概括网络文学评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参考答案 一、‎ ‎1.世间万事万物,唯有奋斗能与幸福画等号。想获得幸福,别无他路可寻,唯有奋斗一途。(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举例论证。通过举南仁东、孙杨、马云、莫言等名人的事例,论述了奋斗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引发读者的共鸣。‎ ‎3.示例:屠呦呦很幸福: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万人景仰,造福全人类。而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的是,她几十年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被无数渴望幸福的人记取。‎ ‎4.继前面四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后,第⑧段由点及面,强调不管是不是名人,所有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幸福的人,都是值得尊重、值得推崇、值得羡慕的。这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严密,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 ‎1.青年人莫当局外人。(或青年人要有“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 ‎2.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兴趣。‎ ‎3.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宋玺、两会上的90后年轻代表、武大的学生、青年志愿者等人的事例,论证了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选择是多样的,但都离不开担当,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首先列举北大学生宋玺的故事;然后从生活中年轻人的局外人的表现入手,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青年人要关心天下大事,要沟通世界,努力达到“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最后得出青年人要有“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这一结论。‎ 三、‎ ‎1.用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事例,引出论题“慢生活”,从而证明中心论点“慢生活就是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2.这句网言写出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人在努力前行中丢掉了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机会,缺少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通过引用论证的方法,更有力地证明了“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 这一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首先提出“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这一分论点,接着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分论点,从而证明中心论点。本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 35‎ ‎4.慢生活就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时间的主人。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 ‎5.总结全文, 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提出“对待生活,要有稳定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快慢相宜,出彩人生”的号召。‎ 四、‎ ‎1.第一次提到是为了引出论题孤独,“鲁迅的孤独”,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次提到是列举了鲁迅在这里“钞古碑”,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的事例。‎ 第三次提到是说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后两次都是为证明“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分论点: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孤独是一种稀缺品。‎ ‎3.不能调换,第⑤段与第⑥⑦段是总分关系,第⑤段提出分论点,第⑥⑦举例证明分论点。第⑥段与第⑦段是递进关系,先介绍鲁迅的事例,后进一步总结这就是孤独的力量。若调换,则会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4.首先提出“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这一分论点,接着使用了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发出“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的号召。‎ 五、‎ ‎1.B 【解析】第④段还使用了举例论证。‎ ‎2.举例论证,列举苏轼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 ‎3.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4.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 深藏大智慧,可以“不苟且”地生活;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六、‎ ‎1.C 【解析】结合文章第三段“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可知C项与原文不符。‎ ‎2.①阅读可以重建信仰;②阅读可以创新创造;③阅读可以探索世界;④阅读可以反思自我。‎ ‎3.①把阅读当作习惯;②保持对文化(书籍、阅读、读书人)的尊敬;③要提高标准,自我超越;④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35‎ 七、‎ ‎1.B 【解析】第③段列举大飞机“三兄弟”是论证下“笨功夫”的基础工作,才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观点的。‎ ‎2.立志长期的基础工作,经得起百般考验,肯下“笨功夫”,潜心做研究。‎ ‎3.不能删除。此句是从反面补充论证,既强调某些现实情况,又突出了搞科研下“笨功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论述更加严密。‎ 八、‎ ‎1.C 【解析】“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说法绝对,应改为“只有能立下大志,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2.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九、‎ ‎1.A 【解析】从“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可知,这段列举的是晏子、周勃“为人做事拙诚”的事例。‎ ‎2.更适合放在B处。首先,杨善洲和黄大发恪守诺言的事例与本段的观点 “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是一致的;其次,B处后的总结句内容与之是相呼应的。‎ ‎3.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②为人处世讲诚信,不取巧;③言行一致,工作实干有担当;④静心干事,不搞花活,玩心计;⑤讲求实事求是,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做真正的自己。‎ 十、‎ ‎1.敢于尝试才会成功或自古成功在尝试。‎ ‎2.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敢于尝试才会成功”的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示例1: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毅力将得到增强。‎ 示例2: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信念将得到提升。‎ 示例3: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心志将得到磨炼。(意思对即可)‎ ‎4.D 【解析】A.鼓励人们要有创新的精神;B.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C.人需要不断充实自己;D.敢于尝试才会成功。‎ 十一、‎ ‎1.B 【解析】第③段述的观点是: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2.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35‎ ‎3.示例1: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更加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意一致, 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 示例2: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才可以达成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所学习的内容,也就保证了我们的阅读是有收获的,反之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就会囫囵吞枣,导致阅读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 十二、‎ ‎1.①严格的自律;②艰难困苦的历练;③从读书中得来。‎ ‎2.内容上:首段以儿子在屋内安静坐着,听表声寻表的故事,引出本文论题“静”,也使文章开头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论题。‎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示例1:行走以静心。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光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仿佛顿时烟消云散, 我看见天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软,我看见夜浓人往,那扇始终亮起的朱窗。行走中,我发现生活的美,行走以静心。‎ 示例2: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预料不到的状况,若习惯深入思考,应对此类问题会更加的沉着冷静。‎ 十三、‎ ‎1.C 【解析】根据第⑤段中的“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可知本项表述有误。‎ ‎2.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借助经典,青年可以仿效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3.放在第③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③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或: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十四、‎ 35‎ ‎1.A 【解析】A.文中“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 ‎2.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3.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4.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示例:超前学习对一般孩子而言,并没有好处。从心理角度上说,学龄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还弱,小小年纪就过早背上学习负担,是不公平的。我认为还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吧。‎ 十五、‎ ‎1.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A.表述过于绝对;B.“纵容了坏人”原文无此意;D.“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原文无据。‎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3.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十六、‎ ‎1.B 【解析】B作者在第④段中对网络语文学习的看法是“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作者对网络语文既有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非坚决否定,此项表述过于绝对。‎ ‎2.“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3.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思考表达和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4.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 十七、‎ ‎1.B 【解析】“学生玩手游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这种说法太绝对,学生玩手游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而不是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35‎ ‎2.现象:沉迷网游、手游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多。原因:①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②在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获得的刺激感、成就感,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 ‎3.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四个由手游引发的悲剧,证明了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很危险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十八、‎ ‎1.C 【解析】根据第⑦段中的“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可知这是人们的观点,并不是作者观点。‎ ‎2.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 ‎3.“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4.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或“牛顿借鉴前人成果,发现万有引力”);②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或“门捷列夫借鉴前人成果,制成元素周期表”);③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或“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④法拉第要做大量试验才能有所发现。‎ 十九、‎ ‎1.①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②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③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2.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不能。理由:因为第③段和第④之间有递进(逻辑)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它们之间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 ‎4.①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二十、‎ ‎1.B 【解析】第①②自然段提出问题,第③段分析问题。谈不上为第③段论证拓展了空间。‎ ‎2.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3.使用了举例论证,以人们对待“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的态度为例,论证了关于评论的影响力:“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为下文引出中心论点做铺垫。‎ ‎4.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从传统文学评论中脱胎而来,传统文学评论中的问题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也存在,从传统文学评论谈起,更加深入浅出,有利于读者接受;两者相互对应,有利于读者把握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的特点、价值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35‎ ‎5.①网络文学评论自下而上,完全开放;②网络文学评论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③网络文学评论颠覆了传统文学评论的文本,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 3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