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传
一、趣文导读
吃橄榄
乡人入城赴酌,宴席内有橄榄焉。乡人取啖,涩而无味,因问同席者曰:“此是何物?”同席者以其村气,鄙之曰:“俗。”乡人以“俗”为名,遂牢记之,归谓人曰:“我今日在城尝奇物,叫名‘俗’。”众未信,其人乃张口呵气曰:“你们不信,现今满口都是俗气哩。”
【译文】
有个农夫进城赴宴,席中有橄榄。农夫拿到嘴里吃,既涩嘴又不好吃,于是问同席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同席的人认为他粗俗,鄙视地说:“俗。”农夫以为“俗”是橄榄名,便牢记在心,回家后对人说:“我今天在城里吃到一种稀奇的果子,名叫‘俗’。”大家听了不相信,农夫便张口呵气说:“你们不信,现在我满口都是俗气哩。”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吴育(1004—1058),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吴育少时奇颖博学,进士考试获礼部第一,考中甲科。历任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知县。又任大理寺丞、著作郎,举贤良方正,任苏州通判。他足智多谋,直言善谏,能以政治道义、君臣行为为准则引导皇帝,对稳定政局、安定边防起到积极作用。
【文言原文】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8
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
父待问。
父亲叫吴待问。
【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累】累积,积功。【致仕】在官任上退休。
吴育积功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举】任用,选拔。
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
【除】大理评事,【迁】寺丞。
【除】任职。【迁】升,升迁。
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承。
【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历知】连续治理。
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拜】授予。
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
【居】数月,改参知政事。
【居】过了,经过。
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
【遣】派遣。【按视】巡视。
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
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徙】调走。
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
8
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诚】确实,的确。【倾】排挤。
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
事遂【寝】。
【寝】停,停止。
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
【知】主持,担任。【阴事】暗中做坏事。
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
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构】设计。【狱】案件,冤案。【中】陷害。【自经】上吊自杀。
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
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
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
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
【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卒】最终。
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
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
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上前】在皇上面前。
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
育论辨不【已】,乃请曰:
【已】止,停止。
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
“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愿】希望。
“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
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于是,又担任枢密副使。
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语】对……说。【第】只,只是。
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
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及】到。
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
8
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
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
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
【皆】都。【晓】知道,知晓。
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
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要道】重要的方法。
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条教】制定的措施。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
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
【妄】轻易,随便。【挠】阻挠。
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
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
【忤】违逆,不顺从,不和睦。
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
【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
【既而】不久。【沮】阻拦。
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
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固】坚决,坚定。
吴育选取可行的坚决办理。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介绍吴育的情况及他的几件事,为我们塑造了忠诚干练,仗义执言吴育形象。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佐证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三、强化训练(共32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举进士 ( ) ② 居数月 ( )
8
③ 向绶知永静军 ( ) ④ 卒减死一等 ( )
⑤ 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 ) ⑥ 育论辨不已 ( )
⑦ 帝语大臣曰 ( ) ⑧ 使人皆晓其恶 ( )
⑨ 盗诚无足虑者 ( ) ⑩ 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 )
2.翻译。(10分)
①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② 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③ 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④ 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⑤ 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事遂寝 寝:平息 B.陷骁将郭恩 陷:陷害
C.因事与仲淹忤 忤:抵触 D.和丹砂饵之 饵:服食
4.下列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B.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C.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D.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8
B.“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
C.“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
B.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吴育“遇事敢言”特点的一项是( )(2分)
① 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② 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③ 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④ 臣下毁誉,多出爱憎
⑤ 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⑥ 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屡试屡中。在主持襄城工作时,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敢于同强索民财的宦官进行斗争。
B.吴育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趋炎附势,即使宰相的儿子犯了罪,他认为也应该依法处治。
C.吴育把通过辩论分辨是非曲直当作他作为人臣的职责。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于是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D.吴育精明果断,凡所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违犯。在开封府时,与范仲淹有矛盾,但是仍能采纳范仲淹的正确建议。
【参考答案】
1. ① 任用,选拔。 ② 过了,经过。 ③ 主持,担任。 ④ 最终。 ⑤ 案件,冤案。 ⑥ 止,停止。 ⑦
8
对……说。⑧ 知道,知晓。 ⑨ 确实,的确。 ⑩ 坚决,坚定。
2. ① 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
② 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
③ 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
④ 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
⑤ 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
3.B 4. C 5. C 6. B 7. A 8. C
四、真题链接(2017泰安中考)(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注:① 致仕:在官任上退休。②除:授予官职。 ③中:陷害。 ④忤:违逆,不顺从,不和睦。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盗诚无足虑者 ( )
(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 )
8
(3)育论辨不已 ( )
(4)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 )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2)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
(3)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26. 本文第②④两段用那些事表现了吴育的什么品质?请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24. (1)确实,的确 (2)案件,冤案 (3)停止 (4)坚决,坚定。
25.(1)只是我的能力不够,请皇上罢免我的职务。
(2)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
(3)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执行)。
26.(1)向皇上直言进谏,表现他的正直忠诚、富有远见。(2)向皇上建言杀向绶表现他的不畏权贵、忠心爱民。(3)执政措施简单易行不容阻挠表现他的精明果断、处事坚决。(4)坚决办理范仲淹所奏请合理事宜表现他的坦荡磊落、公而忘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