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内提分练习
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颃(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2.[2018·东营]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3.[2018·聊城]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4.[2018·钦州]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5.[2018·青岛]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6.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7.[2018·大庆]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
4
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
A.宋太祖 B.朱元璋 C.戚继光 D.郑成功
8.[2018·成都]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这位统治者是 ( )
A.康熙皇帝 B.雍正皇帝
C.乾隆皇帝 D.道光皇帝
9.[2018·黄冈]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10.[2018·恩施]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11.[2018·重庆B卷]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8·苏州]右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学习笔记。他整理的是现在哪个地区的历史 ( )
A.西藏
B.台湾
C.广东
D.新疆
13.[2018·泰州]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玄奘西行 ③郑和下西洋 ④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
4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4.[2018·青岛]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参考答案
1.D 2.C
3.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字狱”。根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这种行为使知识分子遣词
4
造句都得小心翼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清王朝实行了“文字狱”。
4.D
5.A [解析] 根据材料“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有航海图、罗盘针”“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可分别得出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和平交往的特点。
6.B [解析]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由 “台州九战九捷”可知,主题应是戚继光抗倭。
7.D 8.A 9.C 10.C
11.D [解析] 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
12.D 13.D 14.B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