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
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福斯特在他的名作《小说面面观》中说道:“虽然美感的产生有赖于小说中的任何事物——如人物、场景、语言等提供养料,但是它的主要滋养物还是来自情节。”情节关乎塑造人物的成败,决定作品是否新颖、深刻。优秀的小说,作者善于把他所要使用的材料作合理的安排,情节、人物、环境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整体,让读者从中得到最佳体验。本专题我们通过探讨小说情节的作用,感受小说情节之美。
本专题分两个板块。《项链》叙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故事。她一心向往上流社会,在接到晚会的请帖时,懊恼、发愁,因而借了别人的项链,结果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深渊。她用十年的青春赔了一挂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警察和赞美诗》描写的是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变得丰满,故事变得有趣。
学习中,要注意探讨小说情节安排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小说的情节安排做出自己的评价;还要注意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把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
第5课 项链
那时读《项链》,却不觉得它有多好。一个贫穷的女人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向女友借了一串假项链,当它被遗失之后,她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真的项链,竟然借债买了一条真的项链来还给女友。我觉得这故事像是一出相声,很滑稽,罗瓦赛尔太太实在是太倒霉了!我甚至想,她当初丢失了项链,如果如实对女友说出这一切,就不会有她辛劳十年为偿还一条项链而牺牲了青春的悲剧了。可没有了悲剧,这篇小说还有震撼力么?
(迟子建《拾贝壳的人》)
13
一、字音识记
(一)单音字
1.垂涎(xián) 2.青睐(lài) 3.炖肉(dùn)
4.筵席(yán) 5.佳肴(yáo) 6.手镯(zhuó)
7.妩媚(mèi) 8.阿谀(yú) 9.褶层(zhě)
10.大氅(chǎnɡ) 11.油腻(nì) 12.誊写(ténɡ)
(二)多音字
1.帖 2.抹
3.载 4.攒
5.颈 6.殷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2.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3.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十分满足。
4.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贬义)。
5.千载难逢:形容机会极不容易得到。
6.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二)熟语应用
1.餐吧上,各类烤制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2.这些东西就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和最高贵的命妇并驾齐驱。
3.有的孩子会想入非非,萌发放弃学业的念头。这是“学习倦怠期”症状的典型表现。
四、词语辨析
1.变化 变幻
例句
①“小旋风”林志颖出道二十年,容貌上几乎没什么变化。
②运动赛事其实就是真人秀,只是剧情变幻莫测,不可能像美剧那样,按照“
13
用户需求”来随时更改剧本。
辨析
“变化”指性质、状态或情况跟原来有了不同;“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地变化。
2.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例句
①德国足球的长盛不衰,是因为德国联赛有健康的发展模式。以德甲联赛为例,很少见烧钱机器,没有骇人听闻的金援政策,也不盲目追逐大牌。
②智能路由器会消失,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随着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发展,智能路由器将慢慢消失,也就是说,智能路由器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
辨析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曾参加普法战争。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创作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影响。一生写有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等,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阿马布尔老爹》《一个女长工的故事》《归来》,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以同情。还有不少短篇小说暴露资产阶级的自私和伪善。后期作品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长篇小说《一生》,反映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欺诈行为;《漂亮朋友》抨击第三共和国上层社会的腐败;《温泉》描写银行家利用温泉骗钱,并收买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卑鄙行为。另有长篇小说《皮埃尔和让》《如死一般强》和《我们的心》等。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竭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
13
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项链》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梦想着上流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但一夜风光后换来的竟是十年的艰辛。命运的安排让人始料未及,令人不禁感叹:人生是多么奇妙,多么变幻无常。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赏情节]
1.小说以“项链”为题,但一开始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主人公的出身,她的婚姻和她的梦想、苦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小说的主体情节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的,借、丢、赔、还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链,集中表现了玛蒂尔德的思想性格。前面的介绍,从情节角度看好像可有可无,并不妨害情节的完整性,但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却是不可缺少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既然是刻画人物不可少的,也应该就是情节组成的一部分。它与后面的主体情节是点与面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我们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丢项链”
13
是情节发展的转折点。这是玛蒂尔德从衣食无虑的小康人家跌入底层社会的转折点,也是她的虚荣心造成灾难性后果的直接原因。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她从此获得新生的契机,尽管代价过大。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竟说项链是假的。在小说情节的设置上,作者在前面埋下了哪些伏笔?
明确:一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福雷斯蒂埃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价格昂贵的钻石项链,竟毫不迟疑地“当然可以”就借出。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商查了查账说:“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这说明项链和盒子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检查,这也说明项链根本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
[赏形象]
4.品读下列文字,把握玛蒂尔德的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相关文字
性格特点
她没有漂亮的衣装,没有珠宝首饰,总之什么也没有。而她呢,爱的却偏偏就是这些,她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享受这些东西的。她最希望的是能够讨男子们的喜欢,惹女人们的欣羡,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
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
罗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罗瓦赛尔太太感到非常激动。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都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
远离了虚幻的遐想,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而奋斗,心态平和、自豪
[赏主题]
5.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明确:在道德沦丧的金钱社会,骄奢淫逸、唯利是图的风气毒害整个社会,使无数的人不顾一切地追慕虚荣,并在这样的争夺中丧失基本的道德判断。小说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错误,揭示了小资产阶级追慕虚荣的必然命运,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做出深刻的批判。那串导致玛蒂尔德命运逆转的项链是假的,也喻示她从前所追求的一切都毫无价值。除此以外,也应当看到,作者在针砭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同时,对罗瓦赛尔夫妇充满同情,肯定了小人物诚信、善良、单纯和质朴的品格,展现了他们在困厄境遇中的不渝的爱情。
[赏技巧]
6.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精致,说说下面这些细节的好处。
(1)(“借项链”一节)
13
她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细。她戴了这些首饰对着镜子左试右试,犹豫不定,舍不得摘下来还主人。她嘴里还老是问:
“你再没有别的了?”
(2)(去珠宝店打听项链价格)第二天,他们拿了装项链的盒子,按照盒子里面印着的字号,到了那家珠宝店。珠宝商查了查账说:
“太太,这串项链不是在我这儿买的,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
明确:(1)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在辨识珠宝方面毫无经验,“有追求,无知识”,符合她的出身与现状。
(2)从这个细节,可以知道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那些看似名贵的首饰的来路,更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粗疏单纯。
[赏语言]
7.结合下面语句谈谈小说是如何通过准确、凝练的词语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
她使了一个狠劲儿把苦痛压了下去,然后一面擦着被泪沾湿的两颊,一面用一种平静的语声说:
“什么事也没有。不过我没有衣饰,当然不能去赴会。有哪位同事的太太能比我有更好的衣衫,你就把请帖送给他吧。”
明确:“使了一个狠劲把苦痛压了下去”,这说明了她虚荣心之盛。“被泪沾湿的两颊”,说明流泪之多。她“用一种平静的语声说”,这“平静”二字,用得极妙。表面上平静,实际上内心十分不平静,“有哪位同事的太太能比我有更好的衣衫,你就把请帖送给他吧”这句话就生动有力地说明了她内心的不平静,这是她的无可奈何之语, 这是她对丈夫不满的愤泄, 这也是她在极大的悲痛中说出的自我安慰的话。 这简单的几句话把玛蒂尔德那恼怒的程度描写得淋漓尽致,把她那爱慕虚荣的心理暴露得无以复加,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1.精巧的艺术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陷入了逆境。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柬后,却“恼怒”“忧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
13
2.细腻的心理描写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总觉得自己生来为来享受各种高雅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表现她想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已经陶醉在欢乐之中,什么也不想,只是兴奋地、发狂地跳舞。她的美丽战胜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满了光辉”“她便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时间:40分钟 满分:56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心烦,我既没有首饰,也没有珠宝,身上任什么也戴不出来,实在是太________了。我简直不想参加这次晚会了。
②你从来也不出门做客,这可是一个机会,并且是一个________的机会!我好不容易才弄到这张请帖。
③她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________。
A.寒酸 稍纵即逝 精致
B.寒酸 千载难逢 精致
C.寒伧 稍纵即逝 精细
D.寒伧 千载难逢 精细
解析:“寒伧”和“寒酸”都是形容词,都形容简陋,不体面,“寒伧”多形容物,“寒酸”多形容人;“稍纵即逝”强调机会很容易错过,“千载难逢”强调机会难得,很难遇到;“精致”强调工艺品精巧细致,“精细”强调做工精密细致或者为人精明细心。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B.“两会”召开之前,“杀出一条血路”这种骇人听闻的字眼频频见诸报端。
13
C.今年第一个销售周期,地处内陆的泰安市的房屋均价已突破5 000元大关,而市府附近的“国山墅”更达到每平方米14 000元的高价,令工薪阶层望尘莫及。
D.原本表现低迷的股市,上演了“七连阳”的好戏,但大多数人却无法用自己的知识与资金来坐收渔利,令众多散户大呼遗憾。
解析:B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C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D项,“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可以删掉“看能否”。B项,结构混乱,“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的主语为“荷兰”,“逐渐流入……仍有不少收藏”的主语是“马剑银币”,暗换主语,可把“铸制”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将“使”改为“给”,或者把“造成”改为“招致”。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这纯粹是一孔之见,还望各位行家班门弄斧,不吝赐教。
B.经常光顾其他系的自习室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的爱好。
C.虽然我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但是我凡事都会率先垂范,经常博得大家的夸奖。
D.这段时间你屈就我们车间主任,带来的效果就是我们车间生产效率提上去了。
解析:A项,“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而此处说“还望各位行家班门弄斧”,明显不当。B项,“光顾”称客人来到(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不能用于自己去某地。C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此语境很明显不是面对“下级”“晚辈”,故使用不当。
答案:D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十年之后,他们把债务全部还清……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完成
13
5~8题。(20分)
5.“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这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吗?这件事是“断送”了还是“拯救”了玛蒂尔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看起来它是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但其中有着必然性。以玛蒂尔德的性情,这种悲剧是不可避免的。(2)是“断送”也是“拯救”,玛蒂尔德失去了美丽和平静的生活,成全了人格的尊严。
6.福雷斯蒂埃太太为什么会“觉得很诧异”?“因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对句中“自豪”一词怎样理解?文中的两个“可怜”各指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从人物形象看:玛蒂尔德变化太大了;②从时代特点看:平民妇女是不能随便与贵族妇女交流的。(2)玛蒂尔德没有被灾难所压倒,她凭自己的力量还清了巨债。她自豪,为自己的能耐。(3)前者是可爱,后者是令人怜悯。
7.小说结尾的妙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玛蒂尔德还清欠债,故事已告结束,不料又起波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余地。
8.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答案:(1)玛蒂尔德的悲剧在于丢失项链这一偶然事件,要是她不丢失项链,也就不会有以后的苦难。(2)玛蒂尔德丢项链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与她日夜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极端地爱慕虚荣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爱慕虚荣的人生态度。(3)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资产阶级腐朽享乐的罪恶风尚酿成的悲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一场决斗
莫泊桑
战争结束了,德军暂时仍旧驻扎在法国,全国张皇得如同一个打败了的角力者被压在得胜者的膝头下面一样。
杜步伊先生在巴黎被围的整个时期中,是一直在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的,现在他乘了列车到瑞士去找他的妻子和女儿了,在敌人未侵入以前,由于谨慎起见,她母女俩早已到了国外。
列车在一个小城市的车站上停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在佩刀和客车的两级踏脚板相触的巨大响声里,从车厢的门口上了车。他的高大的身材紧紧裹在军服里,胡子几乎连到了眼角。下颏的长髯红得像是着了火;上唇的长髭须的颜色略微淡些,分别斜着向脸儿的两边翘起,脸儿好像是分成了两截。
杜步伊先生却假装看报没有去理会。列车上两个英国人继续谈天,寻觅着当日打过仗的确实地点,他们当中有一个忽然举起胳膊向着远处指点一个小镇的时候,那个普鲁士军官伸长了他那双长腿把身子靠在座位上向后仰着,一面用一种带德国口音的法国话说:“在那个小镇里,我杀死过12个法国兵,还俘虏过两百多个。”
英国人都显得很有兴致,立刻就问:“噢!它叫作什么,那个小镇?”
普鲁士军官答道:“法尔司堡。”
他瞧着杜步伊先生,一面骄傲地在胡子里露出了笑容。
“倘若我担任了总司令,我早就攻破了巴黎,那就会什么都烧掉,什么人都杀掉。再不会有法国了!20年后,整个儿欧洲,整个儿,都要属于我们了。普鲁士,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两个担忧的英国人再也不答话了。这时候,普鲁士军官开始笑起来。他讥诮那个被人制伏的法国;侮辱那些已倒在地下的敌人;他讥诮奥地利,往日的战败者;他讥诮法国各州的愤激而无效的抵抗;他讥诮法国那些被征调的国民防护队,那些无用的炮队。末了,军官抽出了自己的烟斗,眼睁睁地瞧着这个法国人说:“您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步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德国人接着说:“等会儿车子停了的时候,我请您去给我买点来。”
13
在一座被火烧毁了的车站前经过,列车随即便完全停住了。
德国人打开了车厢的门,随即抓住了杜步伊先生的胳膊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吧,快点,快点!”
车头已经呜呜地叫起来预备开车了。这时候,杜步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尽管站长做了好些手势,他连忙跳进这辆客车的一个邻近的车厢里了。他独自一个人了!他解开了坎肩的钮子,心房跳得真厉害,于是又喘着气去擦额上的汗。
那个军官忽然又在杜步伊先生的车厢门口出现并且又进来了:“您刚才不肯替我去跑腿。”
杜步伊先生回答:“不肯,先生!”
军官说:“那么我剪您的胡子来装我的烟斗吧。”
德国人已经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拔起来,在这当儿,杜步伊先生只反手一下就托起了德国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推倒在座位上。接着,他气得发狂了,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他的嗓子,另外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不可遏地向他脸上打个不住。普鲁士人猛力挣扎了,想去拔自己的刀,想箍住这个压在自己身上的对手。但是杜步伊先生用自己那个大肚子的重量压住了他,并且打着,不住手,不换气,也不管什么地方,老是打着。血出来了,那个嗓子被扼住的德国人只是干喘,咬牙切齿,极力想推开那个气得发狂对他乱打的大汉子,但是毫无用处。
末后,杜步伊先生一言不发地重新坐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那个普鲁士人由于惊惶和疼痛弄得一直摸不着头脑,后来在缓过气来之后他才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来和我决斗,我就要宰掉您!”
杜步伊先生回答:“只要您愿意,我完全同意。”
德国人接着说:“我们立刻就要到斯特拉斯堡了,我可以找两个军官来做公证人,在这趟车子离开斯特拉斯堡以前,我是来得及的。”像火车头一般呼啸的杜步伊先生,向那两个英国人说:“您两位可愿意替我做公证人?”
列车停住了。
在一分钟之内,这普鲁士人找到了两个带着左轮手枪而来的同事,于是这一干人证都走到了城墙底下。
杜步伊先生从来没有用过手枪。现在却被公证人牵到一个和对手相距二十步的地点了。有人问他:“您预备好了吗?”
他口里正回答:“预备好了,先生。”
一道声音发出了命令:“放!”
杜步伊先生不等瞄准,信手放了一枪,后来莫名其妙地望见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鲁士人摇晃了一两下,接着就伸起了两只胳膊,直挺挺地扑着倒在地上了。他已经打死了他。
(有删改)
13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三自然段对普鲁士军官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狂妄自大、蛮横霸道的侵略者形象。
B.对谈论战争兴致较高的两个英国人在听到普鲁士军官说到他们20年后要独霸欧洲后,对法国及欧洲的未来充满担忧。
C.普鲁士军官趾高气扬地要杜步伊先生给自己买烟,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动手侮辱杜步伊先生,结果反而被揍。
D.小说标题为“一场决斗”,但并没有详写决斗的过程,而是详写决斗前的冲突,这样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解析:A项中的外貌描写的作用说法有误,没有直接的依据。
答案:A
10.文中详细写杜步伊先生痛打普鲁士军官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塑造人物形象,一是展现了杜步伊身强力壮,二是展现普鲁士军官的外强中干。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决斗做了铺垫。③突出小说的主题: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1.杜步伊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爱国,战争时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对普鲁士军官充满了仇恨。②隐忍退让,在普鲁士军官要求给他买烟时,采取了逃避的做法。③有反抗精神,对于普鲁士军官的侮辱奋起反抗,痛打普鲁士军官。④身强体壮,反应敏捷。他痛打侮辱他的普鲁士军官,让其无还手之力,最后决斗时将其射杀。(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三、语言应用(10分)
1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4分)
上联:一夜风光项链即锁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十年艰苦辛劳变徒劳(或:十年青春有价亦无价)
1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13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后高考时代”不仅仅要守株待“分”,还应静心规划未来的人生,这样就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如果金榜题名了,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报考什么样的院校,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落榜了,不是选择复读就是直接参加工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考虑和安排,以避免分数出来之后耽误自己的志愿选择。
①这样不一定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如果落榜了不一定就是复读和直接参加工作两种选择。③不一定会耽误自己的志愿选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