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课时检测试题(共36套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课时检测试题(共36套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共有 3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交叉小径的花园——献给维克托里亚·奥坎波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环境的介绍,是通过叙述语言来完成的。作家叙述故事,一般会很自然地用他独有的语言方式,这些叙述方式表现了他的思考,表现出他的智慧,也体现出他的语言风格。在杰出的作家群中,我们能从语言上看出鲁迅和郁达夫的明显不同,沈从文和老舍的大异其趣。正因为有小说家们创造出的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小说的天地才会这样群星璀璨,气象万千。本专题的学习即要求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小说的表现形式,探讨小说的叙事特点,并能根据一定的要求,从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方面回顾自己读过的小说,比较风格的异同。‎ 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交叉小径的花园》是博尔赫斯享誉世界的名作。小说虚构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起间谍案,情节错综复杂,读起来的确像是在走迷宫。在品读探讨时,同学们可以从“迷宫”入手,看看作者的叙述内容和语言风格是如何为小说增添色彩的。《溪鳗》讲述的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在袁相舟喝酒起店名的过程中,穿插着对女主人公溪鳗身世的种种回忆,但是又说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读者需要靠想象去仔细体会。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甚至景物都写得朦朦胧胧,再穿插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更显得神秘。同学们可交流一下:是作者故意要把故事说得朦胧,还是世事本身就有许多看不清的东西?‎ 第9课 交叉小径的花园 ‎——献给维克托里亚·奥坎波 我理解,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是指一个人的感觉、思绪和印象,在一个人的感觉、思绪和印象里,时间成为错综交叉的小径。他强调的其实不是时间,而是作为主观的人的心灵,这才是一座迷宫的全部。‎ ‎(史铁生《随笔十三》)‎ 一、字音识记 13‎ ‎(一)单音字 ‎1.倾泻(qīnɡ) 2.俞琛(chēn)  3.间谍(dié)‎ ‎4.迷惘(wǎnɡ) 5.锦簇(cù) 6.编纂(zuǎn) ‎ ‎7.谙熟(ān) 8.矗立(chù)‎ ‎(二)多音字 ‎1.稽      2.钥 ‎3.叉 4.炮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2.无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3.毁于一旦:短时间内一下子就毁坏了。 ‎ ‎4.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也说付诸一炬。‎ ‎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6.孜孜不倦:勤奋而不知疲倦。‎ ‎7.死气沉沉:形容没有生气,气氛沉默不活跃。‎ ‎8.名不虚传:流传的好名声不虚假。‎ ‎9.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华丽精美、光彩夺目。‎ ‎(二)熟语应用 ‎1.昨天上午,瑞安市烟草专卖局将7万多条假冒卷烟付之一炬。‎ ‎2.老谷渐渐出名了,不断有媒体采访他,老谷却经常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3.在有些地方,老城区改造几乎成了“利润为王”,多少历史文化街区就在“建设新城市”旗号下毁于一旦。‎ ‎4.在人们心中,这已是一家习惯于把质量事故当作媒体公关事件来处理的无可救药的企业。‎ 四、词语辨析 ‎1.记录 记载 例句 ‎  ①‎ 13‎ 张惠妹坦言:整场演出将涵盖自己所有最经典好听的歌曲,同时将突破自己,打破所有演唱会表演记录,演唱超过50首歌曲。‎ ‎②据史料记载,苏联官兵仅1942年12月一个月就喝掉了569万升伏特加。‎ 辨析 ‎  “记录”,①动词,把听到的话和发生的事写下来;②名词,当场记录下来的材料。‎ ‎“记载”,①动词,把事情记下来;②名词,记载事情的文章。‎ ‎2.流逝 流失 例句 ‎  ①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传统电视用户的流失已对电视行业的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②每一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青春,而很大程度上这些青春却流逝在课桌上。那些逝去的日子终将成为最宝贵的记忆。‎ 辨析 ‎  “流逝”,(岁月、光阴等)像流水一样消逝。“流失”,水、土、矿物等有用物质白白地流走或散失;比喻人员、财务等从本地、本单位流动或转移出去而散失。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深受尼采哲学思想和卡夫卡、爱伦·坡创作手法影响。早期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显示了先锋派倾向。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和《交叉小径的花园》引起广泛注意。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西班牙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堕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因此,他的作品的基调是孤独、迷惘、彷徨、失望,《交叉小径的花园》就集中表现了这种人生哲学,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现实悲观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 13‎ 一战中,中国博士俞琛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阿尔贝博士家中,见到了交叉小径的花园。俞琛杀害了阿尔贝博士,以此通知德军轰炸位于阿尔贝的英军炮兵阵地,最后被马登逮捕。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在此,他用交叉小径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又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 ‎[赏情节]‎ ‎1.《交叉小径的花园》一共套了哪几层故事? ‎ 明确:《交叉小径的花园》一共套了三层故事。间谍余琛的故事,汉学家斯蒂芬·阿尔贝的故事和古代云南总督崔朋的故事交叉进行。多种巧合重叠在一起。叙事中有叙事,如同迷宫中的道路,分岔中有分岔,情节交叉进行。‎ ‎2.简要勾画这篇小说的叙述路径。‎ 明确:博尔赫斯多次变换故事的叙述者及其叙述内容,构成了几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叙事路径,显示出他的小说的迷宫特征。‎ 13‎ 小说开始,一个叙述者以第三人称开始讲述俞琛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大叙述的一个分岔里,俞琛开始讲述自己的间谍故事;在间谍故事的一个分岔里,俞琛暂时忘却了间谍的职责,想起了祖先崔朋的小说和迷宫,开始倾听阿尔贝讲述对崔朋的研究与理解;在阿尔贝的叙述里,崔朋最终呈现了自己的迷宫叙事;当阿尔贝按照崔朋的时间观预测到在未来的一个时间交叉里自己是俞琛的敌人时,故事又回到了间谍传奇这条岔路。然而故事最终没有回到开头的大叙述里,讲故事的第一人消失了,历史的真相如何,不得而知。这条叙述之路就这样空荡荡地无尽延续下去了。‎ ‎[赏形象]‎ ‎3.小说结尾为何说“我的无穷的悔恨和厌烦”?你认为主人公有没有更好的人生选择?‎ 明确:俞琛在明白自己在劫难逃时感到非常孤独和绝望,他厌倦并渴望摆脱间谍的身份,遇到知音阿尔贝后,却不得不杀害他,这是一项毫无意义的任务,只是为了验证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为德国所作出的贡献并不会换来德国的一丝感恩,在战争中个人只是历史的牺牲品。‎ 主人公的每一种选择都有一种结局,而且一旦选择便无法回头,选择具有不可逆转性,无所谓最佳或最好。‎ ‎[赏主题]‎ ‎4.《交叉小径的花园》究竟想说什么?‎ 明确:《交叉小径的花园》可被看作是对一段正史的补充,俞琛的供言揭示了英军延迟进攻的原因(英国炮兵阵地阿尔贝城被炸)。但同时这篇小说也是对历史的颠覆与嘲弄。‎ ‎《欧战史》对于英军1916年7月某次军事行动被延迟的解释,实际上与俞琛的供言一样,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两种并存的可能性,是时间的一次分岔——他们可能同样真实,也可能同样不真实。历史就是这样被结构为小说,进而变成可能性,最后,历史与小说的界限被一笔勾销:它们都只是虚构。‎ ‎5.《交叉小径的花园》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交叉小径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在此,他用交叉小径的花园造了一座时间迷宫,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这张时间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交叉小径的花园象征着时间,没有绝对和同一的时间,即同一时间有若干可能性并存并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而且一经选择,就再也无法回头。‎ ‎[赏技巧]‎ ‎6.怎样理解作者的叙事观和时间观?‎ 明确:分散——在一些时间里,阿尔贝存在而俞琛不存在,在另一些时间里,俞琛将依然存在而阿尔贝却要消失;平行——而在一些时间里,两人都存在;交叉——在这个时间的一个结点里,两人相遇在阿尔贝的家里;分岔——这个相遇的时间结点又分为两个叙述路径:一个是俞琛理解了阿尔贝成为了阿尔贝的朋友,另一个是俞琛杀死了阿尔贝完成了暗杀计划。这两个分岔同时发生了:俞琛既感激阿尔贝重建了崔朋的花园,同时又早已准备好手枪,开枪打死了阿尔贝。‎ 13‎ ‎7.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篇幅讲崔朋的故事?崔朋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因为崔朋的故事充满哲学意味,神秘而复杂,并且崔朋的叙事观和时间观也是这篇小说的灵魂,可以说崔朋的故事才是博尔赫斯最想表现的东西。所以作者会用这么大篇幅叙述。如果除去崔朋的故事,这篇小说将和林林总总的间谍传奇无异。(2)崔朋是神秘的叙事观和时间观的原创者,是神秘的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玄学讨论的由头。‎ ‎1.叙事圈套 在现实中营构“神奇”效果。小说的这个叙事圈套从一开始就做了精心设计。这篇小说从结构上明显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小说的“楔子”,写《欧战史》的作者在他的著作中指出1916年英国十三团某次进攻计划的推迟是倾盆大雨的缘故,但是德国间谍俞琛博士的声明却使这件事变得复杂起来。第二部分即是由俞琛博士交待的小说主体事实的经过。小说以精确的史料为发端,给人以极强的现实性感受,而由德军间谍俞琛博士亲口提供的事件经过,既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又充满翔实精确的细节,更增强了这种真实性。整个小说事实从表面上看全然是一起并不复杂玄奥的间谍案,但里面却包含着深刻的时间迷宫主题,有力地透射出处于时间迷宫中的人的深刻的悲剧性。正是这样,小说在真实可信的现实性中创造了引人入胜的“神奇”效果。‎ ‎2.蓄意空缺 只要对这篇小说中的种种具体事实稍加追问,我们就不难发现该小说中至少有两个盲点:一是崔朋之死的原因,二是马登凭何判断能神秘追踪俞琛至阿尔贝的家。对于这两点,小说均无只字交待。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蓄意空缺”,留出空白,增强小说的迷宫效果,使读者在毫无结果的臆测中获得对时间无穷可能性的深刻感受。‎ ‎3.神秘细节 如小说的开头提到的俞琛“声明的开头两页已经遗失”。对于这两页声明的遗失原因,我们当然无从解释,亦 无须追问,小说只是向我们提供这一事实而已,但通过这两页的缺失,小说却可以轻易地直入事件的主体,而无需多费口舌,从这个细微处,我们可以感受到博尔赫斯的匠心独运和艺术节约。至于小说中较为一般性的有意味的细节,则俯拾皆是。如小说写俞琛在行动之前检点自己的随身所带之物:“一只美国怀表,一条镍表链,一枚方形硬币……一把只剩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如此客观精细的陈述,自然可以表明小说主体故事的陈述者俞琛准确客观的记忆能力和陈述能力,从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那支“剩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自然又意味着血腥、死亡或暴虐,提示着剧情的发展。‎ 13‎ ‎(时间:40分钟 满分:56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个野蛮的国家跟我毫无关系;是它迫使我________到了当一名间谍的地步。‎ ‎②想像着一个曲曲折折、千变万化的不断地增大的迷宫,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甚至以某种方式________了星辰。‎ ‎③直接命中的炸弹,________了英国的大炮阵地。‎ A.坠落 囊括 荡平     B.坠落 包括 荡平 C.堕落 囊括 夷平 D.堕落 包括 夷平 解析: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坠落:掉落。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包括:包含。荡平:扫荡,平定。夷平:使成为平地。‎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着眼于全体学生,若只以分数论英雄,这种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B.美国认为,如果加快撤军将会导致喀布尔政府崩溃,届时塔利班便能趁机重新控制阿富汗,这样美国这十年来为阿富汗付出的资源和人命都会付之一炬。‎ C.前一段时间,人们对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造假一事展开了讨论,有的否定,有的肯定,也有的抱持平之论,至今仍然意见分歧,莫衷一是。‎ D.中央电视台英、西、法、阿、俄五个语种频道在此番“走基层”之行中派出报道团队赴祖国多地,对民生民俗、人文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报道。‎ 解析:B项,“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 13‎ ‎.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上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应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D项,成分残缺,可在“美德”后加“的人”。‎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班学习《呼兰河传》座谈会的顾问,如果能得到您的应允,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B.各位朋友,你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目前灾区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恳请大家为灾区群众尽匹夫之力。‎ C.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D.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解析:B项,“匹夫”是普通人,“匹夫之力”用于自谦。句中用于说别人,不得体。C项,“莅临指导”指上级对下级。句中用于兄弟学校,不得体。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大力相助(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使用不得体。说自己应用“全力相助”。‎ 答案:A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5~8题。(20分)‎ ‎5.选文开头第1自然段引用《欧战史》中的一段记载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是所引述的作家著作确实存在,引用的数据十分确切,事实的出处交代得明白。目的是刻意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为俞琛博士口述所带出的疑虑作反衬。‎ ‎6.交代“俞琛博士”“声明的开头两页已经遗失”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答案:这样可以使俞琛的叙述直接从时间的危机段切入,让叙述者处于一种一开场生命将要完蛋的恐惧之中。同时,由于读者对那个可能被捕或被杀的鲁纳贝格以及叙述者本人一无所知,疑云就笼罩在读者的心头。如果将声明的开头两页补回来,人物的身份、事情的开端将一清二楚,叙述的强烈神秘感将消失。‎ ‎7.选文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编者按”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让俞琛口述的真正对象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为马登上尉的“自卫”行为辩护,说明叙述对象与马登上尉属于一个阵营。他跳出来的这一干扰使声明本身的真实性又受到了挑战,让读者再次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是作者故意布下的疑阵。‎ ‎8.俞琛在检查自己的口袋时把零碎之物作了详细的罗列,说说这是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透露了这个文人出身的间谍在被死亡笼罩时所显示的学者气,显示他精细准确的记忆力。(2)在毫无意义的罗列物品过程中减少恐惧,安抚自己。(3)在死到临头时依然对细节如此注意,显示出作品的荒诞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镜子与面具 ‎ [阿根廷]博尔赫斯 克朗塔夫一战,挪威人威风扫地,高贵的国王召来诗人对他说:‎ ‎ “最显赫的功绩如果不用文字铭记下来也要失去它的熠熠光彩。我要你歌颂我的胜利,赞美我。我将成为埃涅阿斯,你将成为讴歌我的维吉尔。这件事会使我们两人永垂不朽,你认为自己能不能胜任?”‎ ‎ “能,国王陛下,”诗人说,“我是歌手。我潜心研究韵律学有十二年之久。作为正宗诗歌基础的三百六十个寓言我都记诵。厄尔斯特和芒斯特的史实都积蓄在我的琴弦上,一触即发。我掌握这门艺术的秘密,平庸之辈莫测高深。我可以赞扬爱情、航海和战争,我了解爱尔兰所有王室的神话般的家谱,我深谙药草的功效、星象占卜、数学和教会法规,我还精通讽刺……”‎ 13‎ ‎ 国王听他说完,舒了一口气:“等夜莺从南方归来,你就在朝廷当着诗人社的成员朗诵你的颂歌。每字每行,你都得推敲斟酌。报酬决不会亏待你。”‎ ‎ “陛下,最好的报酬莫过于一睹圣颜。”诗人说。诗人颇通谄媚之道。‎ ‎ 这一年瘟疫流行,叛乱频繁,期限到时诗人交上颂歌。他根本不看手稿,不慌不忙地背诵起来。国王不住地点头赞许。“我认可你的作品。你赋予每一个词真正的含义,你用的形容词无一无出处,都有例证。整篇颂歌中的形象在古典作品中都有根有据。你熟练地运用了叠韵、近似韵、音量、修辞的技巧、格律的呼应。爱尔兰文学即使泯灭——凭你的古典似的颂歌就能重建。”‎ 他静默了片刻,接着又说:“好虽然好,但是毫无反应。脉管里的血流并没有加速,手没有抓起弓箭,谁的脸色都没有变,谁都没有发出战斗的呐喊,谁都没有挺起胸膛面对北欧海盗。我们再给你一年时间,期待你另一篇颂歌。现在赐给你一面银镜,作为嘉奖。”‎ ‎“我明白了,十分感谢。”诗人说。‎ 星移斗转,又是一年。夜莺再次在撒克逊的森林里歌唱时,诗人带着手稿来了,这次的诗没有上次长。他并没有背诵,而是期期艾艾地照念,略去了某些段落,仿佛他自己根本看不懂,或者不愿糟蹋它们。诗篇很怪,不是战争的描写,而是战争本身。诗的形式也相当怪:单数名词后面跟的是复数动词,介词的用法也不符合通用的规则,败笔和精彩之处混杂,隐喻牵强附会……‎ ‎ 国王同身旁的文人交谈了几句,开口说:“你的第一篇颂歌可以说是集爱尔兰古今诗歌之大成。这一篇胜过上篇,同时把上篇彻底推翻,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愚昧无知的人看不出它的妙处,只配有学问的人欣赏。这部手稿将用象牙盒子保存。我们期待你的生花妙笔再写出一篇更高明的作品。”国王又说:“作为我们赞许的表示,赐给你黄金面具。”‎ ‎“我明白了,十分感谢。”诗人说。‎ 又满了一年。这次诗人空手而来。国王见到了他不禁有点吃惊:他几乎成了另一个人。某些东西(并不是时间)在他脸上刻画了皱纹,改变了模样。他的眼睛仿佛望着老远的地方,或者瞎了。诗人请求同国王单独说几句话。‎ ‎“你写了颂歌没有?”国王问道。‎ ‎“写了,”诗人悲哀地说,“但愿我主基督禁止我这么做。”‎ ‎“你能念念吗?”‎ ‎“我不敢。”‎ ‎“我给你所欠缺的勇气。”国王宣称。‎ ‎ 诗人念出那篇诗。只有一行。‎ ‎ 诗人和国王都没有大声念出那行诗的勇气,只在嘴里品味,仿佛它是秘密的祈祷或者诅咒。国王诧异和震惊的程度不下于诗人。两人对瞅着,面色惨白。‎ ‎“我年轻的时候,”国王说,“‎ 13‎ 曾向西方航行。我看到银的猎犬咬死金的野猪,我们闻到魔苹果的香味肚子就饱了,我见到火焰的城墙。在一个最远的岛上,有一个通天河,河里有鱼,河上有船。这些都是神奇的事物,但不能同你的诗相比,因为你的诗仿佛把它们全包括在内了。什么巫术使你写出来的?”‎ ‎ “天快亮时,”诗人说,“我一觉醒来,念念有词,开始自己也不明白什么意思。那几个字就是一篇诗。我觉得自己犯了天主不会饶恕的罪孽。”‎ ‎ “正是我们两人现在共犯的罪孽,”国王悄声说,“了解到美的罪孽,因为这是禁止人们问津的。现在我们该为之付出代价了。我赐给你一面镜子和一个金面具;这里是第三件,也是最后的一件礼物。”‎ ‎ 国王拿一把匕首放在诗人手里。‎ 据我们所知,诗人一出王宫就自杀了;国王成了乞丐,在他的王国四处流浪,再也没有念过那句诗。‎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故事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是铺垫,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第三个部分是高潮,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B.作者采用简笔画的方式勾勒事件的主要走向,有意弱化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和具体地点、人物的相貌和经历。‎ C.镜子、面具不仅是国王对诗人的赐予,更是国王对诗人创作的指引。依照指引,诗人的颂诗越来越符合艺术规律。‎ D.镜子和面具具有隐喻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镜子”可理解为国王暗示诗人的颂诗要反映出现实的真实模样。‎ 解析:D项,应将第二个“镜子”改为“面具”。‎ 答案:D ‎10.诗人三次献诗时的言行举止暗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满意诗歌的引经据典、华丽辞藻和精妙技巧,沾沾自喜。例如“根本不看手稿”“不慌不忙”。②直面现实,心中有着不自信、沉重、迷惑等复杂情感。例如“期期艾艾地照念,略去了某些段落,仿佛他自己根本看不懂,或者不愿糟蹋它们”。③由于思索和探究,了解到美的真谛,从而感到敬畏和恐惧。例如“某些东西(并不是时间)在他脸上刻画了皱纹,改变了模样。他的眼睛仿佛望着老远的地方,或者瞎了”“我不敢”“面色惨白”。(第①处答出“沾沾自喜”“胸有成竹”,第②处答出“不自信”“沉重”“迷惑”,第③处答出“敬畏”“恐惧”即可)‎ 13‎ ‎11.文章结尾,国王自我放逐,诗人自杀死亡。有人由此评议:“摘去现实的面具不如让现实继续戴着它的面具。”联系全文,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当现实露出恐怖和狰狞的面目时,或毁灭或生存,在于自己的选择。国王自我放逐、诗人自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揭开了现实的面具,丧失了生的勇气。现实生活中,海子选择卧轨结束年轻生命,员工选择跳楼结束繁重的工作,学子选择自杀抗议成绩……这些都是现实的罪孽。然而,现实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难得糊涂”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有时戴上面具也是一种保护。为了亲人和朋友的幸福,为了梦想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用“面具”来掩盖现实丑恶的一面,驱除怯懦,积攒勇气,奋力前行。(或赞同或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应用(10分)‎ ‎12. 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从“嘴巴”/“耳朵”/“友情”中任选一个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4分)‎ 示例:         仿写:‎ 眼睛很宽容,   ________________‎ 能装下整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 它又很苛刻, ________________‎ 容不得一粒沙尘。 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示例二)耳朵很慷慨,容得进所有优美的言辞;它又很吝啬,听不进一句逆耳忠言。‎ ‎(示例三)友情很宽容,它能让别人容得下你的许多缺点;它又很脆弱,往往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彻底破裂。‎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上句“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可知,①处应为地铁建在地下的优势,即:节省地面空间(土地资源)。②处结合后句“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可知,此处内容应为乘坐地铁经济实惠这一优势,即:票价实惠。③处结合前面“总之”可知,此处内容应是对整段话的总结,即: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①可以节省地面空间 ②票价实惠 ③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紧扣“‎ 13‎ 地铁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进行总结,如“地铁出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等,言之成理即可)‎ 1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