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讨厌
解析:A项,“辟”应为“偏向”,C项,“机”应为“作用”之意,D项,“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B项,所字短语,助词;C项,这,代词/则,就,副词;D项,兼词,“之于”/形容词,众多。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也
解析:A项中“大学”意为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与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所差别。B项中“好色”意为美好的女子,与今义常用的“喜好美色”的贬义用法不同。D项中的“所以”意为“用来……的方式、途径”,与现在的因果关系连词意义用法也不同。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解析:A项,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项,无特殊句式。
8
答案:C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______________;慈者,______________。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3)所以事长也 所以使众也 (4)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3)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7~10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8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
答案:B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答案:D
9.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答案:对比手法在文中多处运用。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通过对比,强调应注意轻重缓急,不能本末倒置。再如:恶恶臭,好好色。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的“爱美厌丑”的天性。巧用对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0.“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指对真理的道德修养过程。
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的复杂的变化世界,要想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完成。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不断探究,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8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就:发扬
B.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轻:宽容
C.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廉:廉洁
D.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称:赞美
解析:“廉”应当解释为“低、少”。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B.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D.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解析:“强者……”“懦者……”句式一致,“强者”后不能断开,排除A、C;“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句式一致,“修”后不能断开,排除D。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讲述了“古之君子”在“责人”和“待己”方面的态度,赞扬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B.文章第二段讲述了“今之君子”在“责人”和“待己”方面的态度,批评了“今之君子”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C.文章第三段分析、揭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等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怠”和“忌”。
D.文章运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以行的结构方式,行文严谨态度恳切,深刻阐释了毁谤的由来和实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示了作者文章讲求章法、精于组织的特色。
解析: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D
8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容而且简约。
(2)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希望名声显扬、德行推广,太难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容而且简约。严格而且全面,所以努力不懈怠;宽容而且简约,所以人家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推究舜成为舜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和舜相似的地方。听说古代有个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推究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和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周公,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这些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吗?他们对待别人,说:“那个人能有这一点,这就够得上是好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以算是一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肯定别人的一种长处,而不苛求其他的方面,只赞许别人现在的进步而不追究他的过去的毛病。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掌握;他们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足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别人要求繁多,对自己要求简少。对别人要求繁多,所以别人难于去做好事。对自己要求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能够这样,这也就足够了。”对外这样欺骗别人,对内这样欺骗自己,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进取了。这不就是对待自己要求简少吗?他们对待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地只担心别人有好的名声。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做不以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这种人是尊重自己啊!
8
虽然这样,造成这种情况,是有根源的,那就是懈怠与妒忌。懈怠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提高修养。我曾经试验过这一点。我曾试探地对大家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应声附和的,一定是我称赞的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同他关系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惧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几种人,强硬的人一定会愤然表示反对,怯懦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表现出很不高兴了。我还曾试探地对大家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应声附和的,一定是我说的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惧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几种人,强硬的人一定高兴地发言赞同,懦怯的人一定高兴地露出笑容。因此,一个人事业有了成就,诽谤就随之产生了,一个人品德高尚了,诋毁就随之而来了。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希望名声显扬、德行推广,太难了。
啊!居于上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这些意见并牢记在心,那么,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三、语言表达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想到民族,想到人类,想到更远的事情;他才可以有爱,有温暖,有批判,也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如此,当一个作家有了博大的胸怀时,他才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他才能有大视野,知道自己的分量,自己的不足。为什么当代文坛几乎没有包前孕后的文学大师?就是精神世界的严重不足,这里有作家的责任,也有时代、社会的责任,即文化的不繁荣。须知,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上海、江苏、浙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师,就是因为那里文化本来发达,而近代更是先得西方文化的进入,这种中西文化的剧烈冲撞,开掘出他们巨大的文化创造潜力。于是有了章太炎、蔡元培、鲁迅、茅盾、吴昌硕、刘海粟等等。
解析:本题讨论的话题是“文化修养”,第①空白处后主要介绍了要有文化修养的原因,根据语句的前后连贯可知,第①空白处可填写的内容和“文化修养”“作家”有关,由此可推知此处可填写:为什么要看重作家的文化修养呢 。第②空白处前强调的是“胸怀博大”,空白处要求填写诗句,所以此处可填写“一览众山小”;第③空白处前介绍了“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空白处后又写了“文化大师”,可知此处可填写:只有在文化冲撞中才可以产生大师。
参考答案:①为什么要看重作家的文化修养呢 ②一览众山小 ③只有在文化冲撞中才可以产生大师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8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类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绝对、违背事理等现象。如本题中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和“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两个推断就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逻辑错误。
参考答案:②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③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