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论(节选)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
2.了解王国维对《红楼梦》人物悲剧命运的哲学阐释。
见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作者”。
“滴残春雨住无期,无尽园花卧不知。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拟随桑户游方外,未免杨朱泣路歧。闻道南山薇蕨美,膏车径去莫迟疑。”(《病中即事》)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来,罗振玉要支持他到西洋留学,而后未果。病痛与抑郁交织,而志向不得成。后为罗振玉译书,所译之书涉及教育学、科学、哲学。1901年在藤田的指导下学习哲学。在这段独学时代,他深入了解叔本华、康德。对于康德的书,起先不能卒读,后通过叔本华来了解康德。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甚喜。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创作了《〈红楼梦〉评论》,这篇评论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
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等论著。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它尝试运用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价值”等崭新命题,并做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感想式的评论和牵强附会的考评,实在是一个明显的突破。王国维在其中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观点。虽然他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悲剧学说,意在突出人生即痛苦悲观的思想,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这不见得符合小说的实际,但他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努力,却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 7 -
《〈红楼梦〉评论》是一篇叔本华悲剧哲学贯串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在节选的部分中,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而《红楼梦》的悲剧是因矛盾、关系交织不得不如是,此之悲乃真正之悲剧也,若红楼之贾、林、薛等诸家之关系。基于以上认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在于出世。
- 7 -
- 7 -
对应学生用书P92
一、识字注音
1.深嗜(shì) 2.糟粕(pò)
3.戛戛(jiá) 4.遽跻(jī)
二、一词多义
1.爱
2.是
3.信
- 7 -
4.别
5.著
6.惩
7.行
三、古今异义
1.始于离者终于合
终于
2.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不然
3.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
盲目
4.则见此非常之势力
非常
四、词类活用
1.目击之而身历之 (名词作状语,亲身)
2.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名词作动词,见面)
3.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使动用法,使……休息)
五、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我国国民的精神,是现实的,是乐天的。
2.《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啊。
3.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却被张道士的一句话点醒。
4.投缧绁之中。
句式:省略句,动词“投”和名词“缧绁”之间省略介词“于”。
译文:被囚禁在牢狱之中。
5.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其感人于前二者贤远甚”。
译文:它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
6.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 7 -
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王夫人固于薛氏亲”。
译文: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亲近。
六、名句积累
1.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
2.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
对应学生用书P93
1.第一段
[解读] 本段从国人的精神入手,指出传统的戏曲、小说多“乐天”色彩,多大团圆结局。如《牡丹亭》《长生殿》。进而对比指出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只有《桃花扇》《红楼梦》。随后对比分析《桃花扇》《红楼梦》,指出《桃花扇》的解脱,“非真解脱”,是“他律”;《红楼梦》的解脱,是“自律”。《桃花扇》重在写“故国之戚”,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样,便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悲剧性。
2.第二段
[解读] 本段在第一段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作者援引了叔本华的观点,把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类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第三类是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随后,对三种悲剧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种悲剧因为罕见,对于我们而言或可避免,而第三种悲剧却非偶然之事,时时会出现于眼前,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却无处鸣不平,因而是“天下之至惨也”。随后,作者又对《红楼梦》的悲剧缘由作了具体阐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1.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
[明确]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悲剧是由“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造成的。
- 7 -
不赞同。《红楼梦》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势力对民主自由的压制,比如贾宝玉向往自由、平等,追求爱情的举动被封建礼教扼杀,林黛玉叛逆的性格不被贾府所容纳,最终大观园被抄,人死人散,悲剧结局。而不是王国维所认为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造成的,这是由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而产生的局限性看法。
(赞同也可,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文章具有说理透彻的特点,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运用得当。对比论证如第一段与《牡丹亭》《长生殿》对比,突出《桃花扇》《红楼梦》以“厌世解脱”为精神实质;又对《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红楼梦》的悲剧价值;第二段将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对比,突出了第三种悲剧的悲剧性。举例论证如对《红楼梦》的具体阐释,能从贾母、王夫人、凤姐、袭人、宝玉、黛玉等各自立场出发,分析悲剧缘由,突出“第三种悲剧”的“至惨”之处,很好地为观点服务。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