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书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了解刘知几的“直书”说及我国古代史学实录的优良传统。
秉笔直书的刘知几
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门,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于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710),《史通》撰成。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我国史论源远流长。先秦诸子借评论史事,论证本学派政治观点的正确性,形成我国早期史论的一种形式。《左传》中的“君子曰”是另一种形式的史论,秦汉以来,又出现了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汉记》中的“论”、《东观汉记》中的“序”、《三国志》中的“评”,以及后史的“史臣曰”。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
- 8 -
《史通》作为我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直书》一文以丰富的史实材料对中国史学中“直书”这一优良传统作了深入论述。作者认为,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是史学家的最高境界,“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他称赞历史上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彰善贬恶的精神,才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而对那些“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人,作者则持批评态度。
段落
内容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第二段
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世途多隘,直书难遇
第三段
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
第四段
赞扬了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王沈和董统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行为
- 8 -
- 8 -
- 8 -
对应学生用书P27
一、识字注音
1.违忤(wǔ) 2.糟粕(pò)
3.犯跸(bì) 4.箕裘未陨(jī)(yǔn)
5.惮色(dàn) 6.徇名(xùn)
7.阿容(ē) 8.谄媚(chǎn)
二、通假字
1.励其匪躬之节 同“非”,不
2.私存《嘿记》之文 同“默”
三、一词多义
1.被
2.幸
3.朝
4.相
- 8 -
5.书
6.以
四、古今异义
1.夫人禀五常
夫人
2.树之风声
风声
3.其叙述当时
当时
4.盖烈士徇名
烈士
五、词类活用
1.案金行在历 (名词作动词,考察)
2.贯三光而洞九泉 (名词作动词,埋没)
3.树之风声 (名词作动词,树立)
4.况史之为务 (名词作动词,写史)
5.或身膏斧钺 (名词作动词,赴死或受死)
6.无闻后代 (使动用法,使……闻)
7.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8.正直者,人之所贵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崇尚)
六、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
译文:那些邪曲的行为,被人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
2.见屈武侯。
句式:被动句,以“见”为被动标志。
译文:被诸葛亮击败。
3.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韦昭于吴朝仗正,崔浩于魏国犯讳”。
译文: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魏国犯了忌讳。
4.贯三光而洞九泉。
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南史、董狐、韦昭、齐太史等人的直书精神)贯三光而(王沈、董统等人行为)洞九泉”。
译文:
- 8 -
一边是(南史、董狐、韦昭、齐太史等人直书的精神)直冲三光,一边是(王沈、董统等人的行为)只能埋之九泉。
七、名句积累
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2.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3.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
4.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对应学生用书P28
1.“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解读] 这是引用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意思是: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2.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解读] 这是对修史人的特别要求。修史就是为了“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作文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这句话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解读] 这一段,是总结。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
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 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董狐,因记载“崔杼弑其君”
- 8 -
而遭杀身之祸的齐太史,勇述汉非的司马迁,不屈从于淫威坚守信史的韦昭,因据实直书而暴“国恶”被灭族的崔浩。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是骈文,用典是其突出特点,如第一节的童谣出自《后汉书》,第二节“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出自扬雄《解嘲》,第三节“刚亦不吐”出自《诗经》,第四节“宁为兰摧玉折”出自《世说新语》等。从本篇的大量用典,不难看出刘知几对前代书籍特别是史书的熟悉。
4.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直书和曲笔的认识。
[明确] 直书就是据实书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写史的独立性。史学家摆脱权贵的干扰,在“直道”和“气节”的指导下,以独立的人格作保证去修史。刘知几指出:“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刘知几还用了正直、良直、直词、直道等概念来阐释直书。正直是从史家人品方面说的,良直是从后人的评价着眼的,直词主要是就史文说的,这些都是直书的表现。其二是写史的客观性。史学家摆脱个人主观情感的干扰,根据历史真况进行书写。按刘知几的说法是,做到不虚美,不掩恶,像“明镜之照物”那样,“妍媸必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史通·感经》)。这里要克服的不是来自权贵的干扰,而是作者自己的好恶和爱憎。
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刘知几在《史通·曲笔》中对曲笔现象进行了批评,用舞词、臆说、不直、谀言、谤议、妄说、诬书、曲词等概念指称曲笔。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行,夸张故旧美德。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