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讲义与检测试题(共36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高中语文讲义与检测试题(共36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共有 3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老子》五章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这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 15 -‎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哲学。‎ 章 次 内 容 第一章 本章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旨在说明:①“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②“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 老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强调人要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对于人类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据为己有,即“功成而弗居”‎ 第十九章 老子阐述的治国主张。首先讲应抛弃智慧、聪明、仁义、学问,会有利于人民。然后从正面主张“见素抱朴”‎ 第七十八章 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本质上强调“圣人”应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 描述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小国寡民”‎ - 15 -‎ (一章)‎ (二章)‎ - 15 -‎ (十九章)‎ (七十八章)‎ ‎(八十章)‎ - 15 -‎ ‎ 对应学生用书P10‎ 诵读第一、二章,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 ‎①(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言说)‎ ‎③(古今异义词,不是永恒不变的)‎ ‎(2)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①已②‎ ‎①(丑) ②(通“矣”)‎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可以被命名的名称,就不是永恒的名称。‎ 句式:判断句,属于否定判断句。以“非”为判断标志。‎ ‎(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句式:判断句,没有判断标志,从句意可以推知。‎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译文:(圣人)使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却不以恩泽在己,万物兴旺而不居功。‎ 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圣人”。‎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意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 ‎[明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已成为老子的代表名句。老子的思想也以此为出发点,因此他的“道”的含义也非常广泛。可以说出的道理,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了,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道”又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的事物又都遵循着“道”的规律。不管多么玄妙的道理,其本质是一样的,从“道”上来探究更深一层的道理。老子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4.怎样理解第二章中老子的思想?‎ ‎[明确] ‎ - 15 -‎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着重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的相互关系说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这一章的后半部分,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运用辩证法思想指导社会生活。他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依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作为,而不主观地强作妄为,以有功自居。他所说的“圣人”,是指有智慧、懂得自然规律、品格高尚的理想人物。有时也指理想的统治者。‎ 诵读第十九章、七十八章和八十章,完成以下各题。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绝①圣②弃智,民利百倍 ‎①(弃绝,废弃) ②(通达,聪明)‎ ‎(2)此三者,以为①文②不足 ‎①(把……作为) ②(原则)‎ ‎(3)少私寡欲(形容词作动词,减少)‎ ‎(4)故令有所属(依从)‎ ‎(5)其无以①易②之 ‎①(没有用来……的) ②(改变)‎ ‎(6)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①,是谓社稷②主 ‎①(耻辱) ②(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合称则代指国家)‎ ‎(7)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引申为“使用”)‎ ‎(8)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9)甘①其食,美②其服,安③其居,乐④其俗 ‎①(使……甘) ②(使……美)‎ ‎③(使……安) ④(使……乐)‎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天下莫柔弱于水。‎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水”这一介词短语作“柔弱”的状语,应放在“柔弱”前。‎ ‎(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译文:而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 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之”为宾语,代水。‎ ‎(3)其无以易之。‎ 译文: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 句式:固定句式句,无以:没有用来……的。‎ - 15 -‎ ‎7.《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明确] (1)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 ‎(2)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3)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为无执,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8.《老子》第七十八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对“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 (1)以水虽柔弱却能攻坚强为例,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 ‎(2)对“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要求。‎ ‎9.你是如何看待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表达的“小国寡民”思想的?‎ ‎[明确] (1)有积极的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出发点在于追求淳朴的民风。他向往一种美好的境界:没有军队和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种思想显然有着积极的因素。‎ ‎(2)有消极的方面。要求社会退回“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消极退缩的心情。‎ ‎ 对应学生用书P10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可道,非常道      道:言说,说出 B.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万物的极限 C.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文章 D.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垢:耻辱 解析:文:法则。‎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5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①助词,的;②代词,代“水”;③④均为介词,表比较,比。‎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道可道,非常道 C.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D.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解析:B项,非常:古义为“不是永恒的”,今义为“特殊的、十分”。‎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答案:C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成而弗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有 欲以观其徼 (2)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3)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4)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15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2)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不刻意去做,顺应自然施行教化,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律的指令。‎ ‎(3)国家小,人口少,拥有各种各样的器具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迁移。‎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A.①③⑥       B.②④⑤ ‎ C.②⑤⑥ D.①③④‎ 解析:①体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④说明怎样表现绝弃圣智、仁义、巧利。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C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 15 -‎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解析:D项,理解分析错误,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不是对当时社会的保守的认识。‎ 答案:D ‎9.《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样的寡民小国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七十七章)‎ ‎(选自《老子》)‎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 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弊:衰败 解析:B项的“尤”的意思是“怨恨”,“怨天尤人”的“尤”即为此义。‎ 答案:B - 15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故”都是连词,表因果关系。C项,“为”,①动词,作为,当做;②判断词,是。D项,“其”,代词,它的。‎ 答案:C ‎1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失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③④⑥是阐述“道”的特点的,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C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是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解析:D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最主要,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 - 15 -‎ ‎(2)人类的行为则刚好相反,很多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奉已经强大的(人)享用。‎ 参考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善于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在众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行事像水那样善于自处安于卑下,心地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沉宽广浩大,与人相处像水那样亲近仁爱,言语像(潮)水那样准则有信,为政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持平正衡,办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无所不能,行为像水那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伺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不会招致怨恨。(八章)‎ 浑然一体的道,先于天地而存在。道清虚寂静,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外界的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它无所不在,永远无穷,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实在很难用一般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姑且叫它做“道”,或者勉强叫“大”(因为它实在无量无边)。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最主要,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人取法大地,大地则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依归它本身运行。(二十五章)‎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缺憾,使它的效用却不会破败;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完满的,但它的效用却是无穷竭的。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是实事求是,唯恐虚妄,所以好像口笨的样子。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中和是天下的正道。(四十五章)‎ 天地运行的道理,不就好像弯弓一般吗?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弦太长了,则剪去;弦太短了,则加以增补。天地运行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给不足的。人类的行为则刚好相反,很多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奉已经强大的(人)享用。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所以圣人做成了什么(事)也不会把它作为(侵占财物的)的依恃(而是把它们施与需要的人),办事成功而不自居,不愿意故意凸显自己的贤能。(七十七章)‎ 三、语言表达 ‎15.请根据文意写出结论性的句子。‎ ‎《老子》中说:“江海所以能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中说:“无求备于一人。”《书经》中说:“有容德乃大。”《晋书》中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它们都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胸怀博大者方能成就大事。(宽容他人,包容一切)‎ - 15 -‎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结构模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对人脑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解析:从冒号可看出,第一空为总结句,联系前一句“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可见该空要说出表达的主体“人的思维模拟”,并要总结性地指出“两条道路”或“两个要点”“两种方法”。第二空承上启下,分别勾联下句的“类人脑”和上句的“结构”这两个关键词,以此推出该空应填“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类似的语句。第三空既要通过前边的分号看出该空与前文的“一是结构模拟”形成的分点对应关系,又要点出该层次内容的表述主体“功能模拟”。‎ 参考答案:①对人的思维模拟可从两条道路进行 ‎②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 ③二是功能模拟 ‎17.‎ 右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全民阅读”特种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图形由翻开的书、门、阶梯、打开的窗、抽象的树状图形组成。寓意为一本立起翻开的书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和一扇智慧之窗;知识树不断从书本中吸收各类有益的知识养分,茁壮成长。‎ - 15 -‎ 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20世纪国学泰斗、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自古以来以‘天’为最高最大的观点,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今天我们研究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这是确然无疑的。现代科学家重视老庄哲学正是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明显表现。道家老庄哲学所以受到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推崇,正是由于老庄哲学富于辩证思维。”‎ 启示之二:具有引导科学革命的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道家是“内在的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实际上,老子大道科学是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只不过难以被我们认识。因此,老子深叹“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贵矣”。庄子也浩叹“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启示之三:具有引导宗教革命的意义。当今时代,宗教异化严重,宗教迷信盛行,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包括中国道教学会的许多有识之士汇入宗教改革的洪流,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复归其宗教之为宗教的本来面目。而老子之“道”的思想、“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等等论述,实在是具备了引导宗教革命的能力。哲学本体论决定哲学诸论,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论、宗教观……从而使宗教学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自觉。‎ 启示之四:具有引导生态革命的意义。为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长期忽视“生态的马克思”,并致力于建构道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桥梁?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思想,又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老子的思路是:“道法自然”基础之上的“辅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然”的理想境界。‎ 启示之五:具有引导医学革命的意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万物都是阴阳相匹配的,有阴必然有阳,有阳必然有阴,阴阳互抱而成为和气,树立从道的角度看待身心平衡和谐问题,会使我们有全新的发现,从而建构大道医学思想体系。‎ 启示之六:具有引导人生革命的意义。司马迁说“老子修道德养寿”(《史记》),按司马迁的观点,老子活了160多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无比之喜悦,证之以现代科学,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信的。‎ 启示之七:探索实践“无为而治”的意义。当今之中国,尤其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天人合一”的规律性上把握安邦治国之道,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本来意义。老子说,“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道法自然的旗帜下,“辅其自然”,从而实现“大顺自然”‎ - 15 -‎ 的理想境界。历史上道学双峰(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无为而治、安邦治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好的现实例子。‎ 启示之八: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意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第4章)、“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新成”(第15章)的不断创新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 启示之九:具有引导宇宙革命的意义。他站得高,看得深远,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修道不能孤立地进行。他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 - 15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