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讲义与检测试题(共36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高中语文讲义与检测试题(共36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共有 3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胠箧 ‎1.把握文中疑难词语。‎ ‎2.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而复杂。庄子所能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弱肉强食的社会。士人蜂起,百家争鸣,多为追逐名利之学,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充分揭露和否定封建等级、宗法、专制的畸形、变态、丑恶的生存环境,憎恶文明进步所造成的“物欲横流”“人为物化”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胠箧》就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知”、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 - 9 -‎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 ‎《胠箧》一文具有强烈的刺世指向意义。庄子不满意所处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象,认为“圣”和“智”是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摒弃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要求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消极颓废的一面。其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 胠箧 第1段 聪明智慧是为大盗做准备的 第一部分: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 第2段 大盗盗窃了国政与圣知之法 第3段 圣人生而大盗起 第4段 诸侯偷走了仁义,这些都是圣人的过错 第5段 绝圣弃知,人人保有本原 第二部分: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绝圣弃知 - 9 -‎ - 9 -‎ - 9 -‎ - 9 -‎ 对应学生用书P16‎ 一、识字注音 ‎1.胠箧(qū qiè)   2.缄縢(téng)   3.扃(jiōnɡ jué)‎ ‎4.罔罟(wǎnɡ ɡǔ) 5.耒耨(lěi nòu) 6.苌弘胣(chǐ)‎ ‎7.掊击(pǒu) 8.盗跖(zhí) 9.符玺(xǐ)‎ ‎10.斧钺(yuè) 11.擿玉(zhì) 12.擢乱(zhuó)‎ 二、通假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同“柜”,柜子 ‎2.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通“智”,聪明,聪明人 ‎3.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通“向”,先前,从前 ‎4.罔罟之所布 同“网”‎ ‎5.阖四竟之内 同“境”,疆界 ‎6.子胥靡 通“糜”,糜烂 ‎7.擿玉毁珠 通“掷”,扔掉 三、一词多义 ‎1.治 ‎2.固 ‎3.法 ‎4.独 ‎5.适 ‎6.为 ‎7.之 四、古今异义 ‎1.故尝试论之 尝试 ‎2.所以立宗庙、社稷 所以 ‎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不得 ‎4.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不行 ‎5.灭文章,散五采 - 9 -‎ 文章 五、词类活用 ‎1.曷尝不法圣人哉    (名词作动词,效法)‎ ‎2.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使动用法,使……得利)‎ ‎3.而身处尧舜之安 (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4.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形容词作动词,重用)‎ ‎5.绝圣弃知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六、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 ‎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 ‎3.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 ‎4.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 句式:被动句,语意表被动。‎ 译文: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 ‎5.彼窃钩者诛。‎ 句式:被动句,语意表被动。‎ 译文: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 ‎6.天下未之有也。‎ 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天下未有之也”。‎ 译文:天下没有这样的人。‎ ‎7.何适而无有道邪?‎ 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适何而无有道邪”。‎ 译文: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 七、积累名句 ‎1.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2.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3.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9 -‎ ‎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1.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解读] “唇竭则齿寒”与“圣人生而大盗起”是关系比喻:就像唇齿相依存一样,圣人大盗也是相依存的。“鲁酒薄而邯郸围”与“圣人生而大盗起”是类比推理:鲁酒薄而邯郸围,无论是《音义》说还是《淮南子》说,都可以理解为本无直接关系的二者却有了必然联系,正像鲁酒味道淡薄造成了邯郸被围困,圣人无意于起大盗,但大盗就是因圣人而起。‎ ‎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解读] 根据本文文意,这一论断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当时那些满口仁义的诸侯,本质上只是一些“窃国者”,“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他们窃取国柄为一己私利服务,“仁义圣知”云云,不过是一种“利器”(即工具),是他们窃国的护身符、蒙骗天下的障眼术而已。这就撕下了一切窃国大盗的面具,暴露出他们“家天下”的丑恶嘴脸。‎ 第二,“窃钩者”和“窃国者”同为盗贼,但他们得到的社会评判却如此悬殊:偷窃带钩的小盗被诛杀,而窃国的大盗竟可以安享尊荣。如此,还有什么正义和公理可言?于是庄子学派便把他们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宗法社会。文中举田成子为例,他所盗的是齐国,本应“有乎盗贼之名”,但结果是“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确实,立此可为一切窃国大盗,亦可为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写照。‎ ‎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解读] 庄子眼中的“圣人”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典范人物,只要这类人存在,那么旧的秩序就不能被打破,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必然也会加剧。“大盗”泛指统治阶级的人物,由于统治阶级利益分配不均,内部的倾轧、权力的更迭也是难免的。一旦外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圣人”消失了,那么统治阶级必然要联合对抗、镇压被统治阶级,所以庄子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另一个方面看,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统治阶级一旦不能代表或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历史的淘汰,不管有无“圣人”的维护和支持。庄子把社会能否发展仅放在“圣人”是否“已死”的问题上,显然是不恰当的。‎ - 9 -‎ ‎1.文章从日常生活经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首先,从日常生活经验写起,由浅入深,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庄子说的道理比较深奥,从身边事写起,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由日常生活经验写起,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作法,是为大盗积聚作准备。由小事来阐发大道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庄子的学说是不是愚民?他所说的“圣知(即‘智’)”与现代意义的“圣智”是否相同?‎ ‎[明确] 庄子的学说并不是愚民,而是庄子太爱民。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平之声。庄子所说的“圣知(即‘智’)”和现代意义的“圣知(即‘智’)”概念的内涵不同。庄子的“圣”指的是儒家学派推崇的周公、管仲这些“治世圣人”所用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仁义道德、圣治法度。“知(即‘智’)”指的是无用于天下的奇巧淫技,是人们张扬的所谓长处,是瞽旷善听之耳,是离朱善视之目,是对儒家所维护的统治政治思想的批判,并不是要求社会倒退,百姓愚昧。‎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明确]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特色有:一、设喻形象巧妙。生活中人们为了防盗,往往会用绳子捆紧箱子,并加固箱子上的锁,这看似聪明的做法,一般人都觉得没有问题,可在作者看来,却正方便了盗贼偷盗,由此引出“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的结论。二、想象奇特,富有幽默趣味。跖对他的徒弟所说的“盗亦有道”一段话,多么一本正经,读起来又多么让人忍俊不禁!谁能想到身负大盗之名的跖居然能现身说法,大讲“仁义”?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三、语言精警,锋芒毕露。最突出的如“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等。‎ - 9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