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当地的风俗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热爱家乡,愿意对家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 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主动参与家乡风俗、民间艺术活动的行为与习惯。
3、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民间艺术,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参与迷信
活动。
4、 过程与方法: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中,感受家乡变化,了解家乡风俗和民间艺术。
道德教育点:了解民风民俗,爱护家乡。
法治教育点:了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核心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实践与服务、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
课题 序号 教学重难点 表现性活动 核心能力目标及水平
1 我们当地
的风俗
1、《风俗就在
我们身边》
2、《奇妙的节
日风俗》
3、《风俗的演
变》
重点:了解家乡风俗,
体会风俗所蕴含的意
义。
难点: 理性对待风俗
的演变。
“探秘家乡风俗”
任务一:十二生肖
故事会
任务二:家乡尊老
风俗介绍会
任务三:家乡风俗
我调查
1、收集与处理信息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
2、收集与处理信息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
3、交流与合作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
2 多姿多彩
的 民 间 艺
术
1、《民间艺术
交流会》
2、《我们这里
的民间艺术》
3、《保护民间
艺术》
重点:了解家乡的民间
艺术,体会其对人们生
活的影响。
难点:积极参与家乡的
民间艺术活动,力所能
及的保护它们。
“ 探 秘 家 乡 民 间
艺术”
任务一:民间艺术
交流会
任务二:民间艺术
的衰落与保护
1、收集与处理信息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
2、分析与解决实际问
题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
3 家乡的喜
与忧
1、《家乡的发
展》
2、《我为家乡
发展出力》
重点:收集信息和整理
数据,了解家乡的发展
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难点:初步形成忧患意
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愿
意对家乡发展提出合
理化建议。
“ 家 乡 发 展 我 行
动”
任务一:家乡发展
小调查
任务二:家乡发展
建议书
1、收集与处理信息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
2、分析与解决实际问
题
□模仿 ■独立操作
□迁移2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五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五( )班 执教者
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时 3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热爱家乡,愿意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
2、行为与习惯:养成主动参与家乡风俗的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参与迷信活动。
4、过程与方法: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中,了解家乡风俗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家乡风俗,体会风俗所蕴含的意义。
难点: 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 1 课,本单元涉及的是家乡领域的
教育内容,对应的课标是“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一内容在二上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三下
第二单元我从小生活的地方都有涉及。所不同的是侧重点,由最初的家乡的地、物、人、事,到
家乡的邻里与环境,再到现在的家乡的文化与历史。所体现的是从认识家乡、认同家乡、热爱家
乡、建设家乡,到最终实现家国情怀的共同目标。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
情感,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的
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家乡的概念应该引申为当下的家乡、多元的家乡、
开放的家乡。
本课和第 2 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是并列关系,从文化形态的话题来讲家乡:风俗与民
间艺术。而第 3 课《家乡的喜与忧》是前两课的总结:家乡的问题与发展。先分再总。本课旨在
引导学生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风俗,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祝福和情感。引导孩
子理性对待风俗。第一板块:风俗就在我身边。家乡教育主题的理念之一:关注文化与儿童生活
的紧密联系。拉近儿童与风俗的距离。注重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例如尊老爱幼的价值内
涵,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更深的根基。第二板块:奇妙的节日风俗。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
区的节日风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独特节日的风俗,进而转向风俗寄托人们美好的祝
愿。第三板块:风俗的演变。引导儿童理性地看待风俗,首先从需要淘汰的风俗,接着是存在争
议的风俗例如放鞭炮。最后讲的是需要保护、不该被遗忘的风俗。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
例如生活中的清明节与缅怀革命烈士相联系。
本课落实了《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 10 条“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
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第 6 条“学习用观
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以及第 7 条“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
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本课设计了三条线索:第一,收集敬老风俗、敬老情景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3
美德。第二,。第三,。
2.学情分析:上海地处江南,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海纳百川又极具海派风味,所以许多学生
对“民俗活动”不太了解。学生有些是出生在上海,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外地,成了新上海人。
但是,西藏藏族“赛马、饮水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福建地区“孝顺节”、内蒙“那
达慕大会”等少数民族和异地的民俗活动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仅仅来自一些生活
经验或是请教家中长辈,所以课前准备很重要。
四、课前准备:
1.器材:调查表。
2.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热爱家乡,愿意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
2、知识与技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过程与方法:收集敬老风俗、敬老情景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交流:
这是什么?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民俗认为红色是
传统喜庆色,蛋,谐音“诞”。在
我国许多地区,婴儿出生以后,父
母报喜时必须要带上红鸡蛋。一来
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来人们
认为红色可以辟去灾祸,保佑孩子
安然无恙。民间有传言称,满月后
给宝宝剃胎毛,日后宝宝的头发会
长得既黑密又漂亮。)
2、师: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些传
统风尚、礼节和习性,像发喜蛋、
剃胎发等我们把它们叫作风俗。
3、同桌交流,哪些风俗伴我成长?
4、观看多媒体:迎新春,组织学生
交流新春风俗,谈感受。
5、师小结:风俗伴随我成长,风俗
就在我们身边。
出示课题:风俗就在我身边
学生交流
同桌交流
观看多媒体
交流感受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发喜蛋
和剃胎发的风俗,让学生说说
感受,初步感知每个地方有和
生活相关的风俗,同时结合迎
新春的各种风俗小视频,进一
步提升学生生活经验,感受这
些风俗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
好祝愿,引入新课。4
活动二:
十二生肖
交流会
1、出示“十二生肖”邮票,介绍生
肖;起源、取数、排序。
2、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我喜欢的生
肖故事或传说。
3、组织观看多媒体“十二生肖民
俗”:老鼠嫁女、鞭牛打春、画虎
于门等。
4、师小结:十二生肖是我们熟悉的
风俗之一,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
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
动的象征。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
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
中国新年的祝福。板书:文化象征
同桌交流
大组交流
从起源、取数、排序等方
面充分了解作为悠久的民俗文
化符号的生肖,同时结合与生
肖相关的大量民俗,了解生肖
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
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的意愿。
活动三:
尊老敬老
风俗介绍
会
1、组织阅读 P4,说说知道了什么?
2、组织同桌交流自己家里或身边尊
老的风俗。
3、情境再现:自己家里或身边尊老
的风俗。
4、师小结:生活中,伴随着我们成
长有许多风俗,其中不少体现了尊
老的传统美德。板书:体现美德
学生交流
组内交流
利用生活中的尊老风俗,
让学生自由交流,在讲述一个
个尊老故事的过程中深化传统
美德,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中
的价值内涵,让传统文化的教
育有更深的根基。
活动四:
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其他地方的各
种民俗
板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
文化象征 体现美德5
评价单:
“家乡尊老风俗介绍”评价单
评价标准评价维度
说清楚 有资料 有感受
评价结果
风俗时区
风俗内容
风俗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