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共8份打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比例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 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呈现例 1 图片在黑板上。 2.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 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4.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1)出示例 1 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2)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3)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 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 2 倍,宽也是第一幅的 2 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 2:1,宽的 比也是 2:1,等等。 (4)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就是把图形按 2:1 的比放大。 (5)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 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 1:2 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教学例 2) 1.出示例 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 3:1 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 考 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 大 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 2:1 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 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 2 倍吗?你发现什么? 4.小结:把三角形按 2:1 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 2 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 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 1、2 题。 第 1 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第 2 题先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 关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 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 宽 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 把 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 重 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或 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 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 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 和 18:30 ⑵ 0.4:0.2 和 1.8:0.9 ⑶ 5/8:1/4 和 7.5:3 ⑷ 2:8 和 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 4。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 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 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 考 3/6=2/4 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3)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 发现 规律,再验证)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 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 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五、布置作业第四课时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 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 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 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 X 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 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 ×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5)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 出未知数 X 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 6x 前加上“解: “) (6)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1.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 比例变成方程。) 2.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 6、7 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 解。 3.做练习七第 8、9 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五、布置作业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 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 960 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 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 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 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 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 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1)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1000,也可以写成 1/1000。1:1000 的意 思是 图上 1 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 1000 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1000 倍。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 1 的最简单整数比。像 1:1000 这样 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 1:1000 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4)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5)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 1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 2 厘米、 3 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 1:1000 的含义相同吗?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第 1 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 1 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 2 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 厘米:1O 千米,要把 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 成“1”。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 距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 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 5 厘米,实际相距 300 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 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例 7。 (1)出示例 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 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 1:8000 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 1:8000 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 引 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 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 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做“试一试”。(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做练习八第 4 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八第 5 题。 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 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 140 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000000 的地图上,两地间的 距离是多少厘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500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 12。5 厘 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2)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 32.5 厘米。这个 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3)做练习八第 3 题。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六、布置作业 第七课时 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应用面 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 48 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 方 形的比是( ):( ),宽的比是( ):( )。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 ),再通过 计算, 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 48 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 49 页上面的 表格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交流。 (4)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 启 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 又是什么?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 49 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 在比例尺是 1:800 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 3.5cm,宽是 2cm,它的实 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 150 米,宽 80 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 的平面图上,这块 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在一幅比例尺是 1:2000 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 2 厘米,它的实际 面积是多大? 五、小结 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六、布置作业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