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共8份打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一课时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 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 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 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 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 1 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 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 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 做第 57 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 1 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路程和时 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 ,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 用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第 57 页的“练一练”第 1 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第 57 页的“练一练”第 2 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 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总价 数量 = 单价(一定) 路程 时间 = 速度(一定) 路程 时间 = 速度(一定) y x = k(一定)3.练习十第 1 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第 2 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 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 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2.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 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 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 3 题。 第二课时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二)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 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 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直尺、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 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教材第 58 页例 2 的方格图。 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 (2)出示例 1 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① 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 小时行 80 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引导:表示 1 小时的竖线与表示 80 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 小时行 80 千米”。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 ② 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正比 例的图像。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这 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 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 2.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数字在 2 和 3 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 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这点表示的千 米数就是汽车 2.5 小时行驶的路程。 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绿色圃小 问题二:行驶 440 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结:我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线的 方法找准点,读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 5 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 750 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第 4 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3. 练习十第 5 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题中表示的是哪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学生独立绘制表格,并解 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也可以通过图 像来判断。根据图像判断数量时可以作对应点的垂线,以减少误差,让估计更准确。 五、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第三课时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 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 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 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1.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1)初步感知反比例。 课件出示教材第 61 页例 3。 提问:从“用 60 元购买笔记本”这句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60 元是这批笔记本的总价,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发生变化,但是笔 记本的总价是固定的,始终是 60 元。 (2)探究反比例关系。 提问:观察这张表格中的两个数量,它们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① 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 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 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揭示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总结:购买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和数 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2.反比例意义的应用。 出示第 61 页“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 3 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 x 和 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 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 =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62 页“练一练”第 1 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完成之后随机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 再看乘积是否一定,两者缺一不可。 2.完成第 62 页“练一练”第 2 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之后集体交流。 3.了解第 62 页的“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观察表格,说一说 x 和 y 的乘积总是多少,并用 “x×y=60”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图像。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成反比例的两种量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两种量要相关联;二、其中一种量 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 1、2 题。第四课时 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 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 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 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总结: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议做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 3 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 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 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 (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 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 五、课外作业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