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www.ks5u.com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 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 )
A.实施削藩政策
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可知,由于王国势力强大,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要求王国将封地分给子弟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本题选C。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3.《旧唐书》中载:“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的本意为( )
A.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拥有政治自主权、财权等
C.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
答案:A
解析:由“缘边御戎”“专制军事”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的本意是使其驻守在边境地区,抵御或预防外来民族侵扰。由此可知,本题选A。
4.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
5.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②分军权与地方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军权收归中央,以加强中央集权,②与之相背,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
6.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答案:D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D项表述精确。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7.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
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本题选D。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唐太宗认为:国事千端万绪,遇事应与“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为避免一人独断采取的做法是( )
A.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B.尚书省决策,中书省审议
C.中书门下决策,枢密院审议
D.尚书省决策,六部执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行政决策过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率六部负责执行。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0.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制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由此说明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1.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 )
A.世袭 B.察举
C.科考 D.按门第选拔
答案:B
解析:“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A项可排除;科举制(“科考”)始于隋朝,C项可排除;“按门第选拔”与材料不符,D项可排除。
12.《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
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答案:A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依据“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本题选A项。本题易错选C项,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①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②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从材料看,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这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C
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4.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起用布衣为相
B.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扩大尚书台权力
答案:D
5.《昭明文选》载:“中朝,内朝也。汉氏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六百石以下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君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答案:B
6.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答案:C
解析:御史能够监察百官之首的宰相,但权力和地位低于宰相,故A项错误;B项不够全面,宋代还设御史监察中央官员,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宋代重视制度建设,形成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系,故C项正确;御史监察,可有效加强君权,故D项错误。
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8.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皇权得到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高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最高决策权实际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9.《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
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立后,主管军事,中书门下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动。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因此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材料信息判断应该是宋朝。秦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西汉是内外朝制,唐是三省六部制。故符合题意的是D。
1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D项错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2.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③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研究,且科考以儒家经文为主要内容,④错误。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材料二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据《旧唐书》记载,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最终被迫收回成命。
(1)“太宗怀鹞”的故事反映出唐代初年的什么政治风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政治风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局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唐初的君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并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1)虚怀纳谏,政治开明。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2)三省制度。
(3)皇权与法权之间的冲突。结局:皇权让步,法权占据上风。
(4)受到大臣和法律两方面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至高无上的专制皇权。唐初的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主要是唐初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这并未改变唐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本质。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