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篇练习(共24套遵义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篇练习(共24套遵义版)》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 6 章 溶解现象 ,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年份 题型 题号 涉及内容 分值 2017 选择题、非选择题 8(D)、9(BD)、 10、13(5) 溶剂水,溶液,溶 解度,溶液中的反 应 0.5+1+2+2 2016 选择题、非选择题 3B、12(Ⅲ) 溶液的形成,溶解 度曲线,溶质质量 分数 0.5+4 2015 非选择题 8、14 化学方程式与溶质 质量分数相结合的 计算,溶解度及饱 和溶液 4+6 2014 非选择题 13 溶液、溶解现象,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 线,蒸发和结晶 7 2013 选择题 5、9 蒸发和结晶,溶解 度,饱和溶液 2+2   溶液及相关内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在各种题型里都有涉及,一般的化学反应中都要用到溶液的概念, 特别是复分解反应中用到溶液更为突出;物质的溶解度、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是在考查之列,近几年的考查分 值在 4~10 分,由于溶液等概念是初中化学重要理论基础,对以后深造非常重要。预计 2018 年中考中,溶解度是 必考的,穿插在其他知识中考查溶质质量分数或溶液的配制可能性极大,分值仍在 4~10 分。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 1.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在水 里的粒子 分子或 __离子__ 细小固 体颗粒 小液滴 现象 均一 浑浊、不 __均一__ 浑浊、不 __均一__ 久置现象 稳定 出现 __分层__ 分上下 两层 【温馨提示】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溶液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水是 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是纯净物,而溶液是混合物。 2.物质除污的方法和原理 方法 原理 举例 溶解 利用溶解原理,使污垢溶解于某些溶剂,从 而去除污垢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乳化 利用乳化原理,使乳化剂作用于污垢,发生 乳化现象从而去除污垢 用洗洁精洗去碗碟上的油渍 化学 变化 利用化学反应,使污垢与某些物质发生反 应,从而去除污垢 盐酸除去铁锈   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溶解使 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NaOH 降低,如 NH4NO3 基本不变,如 NaCl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固体物质溶于水时,若能生成自由移动的__离子__,则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若物质溶于水时以__分子__ 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则不能导电。 (2)少量的固体溶解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温度__降低__,沸腾温度__升高__。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液的组成 (1)溶质:__被溶解__的物质。 (2)溶剂:__溶解其他物质__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__水__。 2.溶液浓度的表示 (1)定义:一定量溶液中所含__溶质的质量__叫做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示,常用溶液 中所含__溶质的质量分数__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2)表示公式 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 溶液质量 )×100%。 ②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mL)×溶液的密度(g·mL-1),即 m(溶液)=V(溶液)×ρ(溶液)。 3.实验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1)仪器的选用及各仪器的作用 ①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②仪器的作用:a.玻璃棒的作用是__搅拌__,目的是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b.量筒的作用是__量取液体的体 积__,选取量筒时量程要比量取液体的体积略大,且越接近越好。3 (2)操作步骤 ①所配制溶液的溶质为固体时,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__质量__和水的__体积__。 称量:用__托盘天平__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 量取:用__量筒__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溶解:将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将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用__玻璃棒__不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__试剂瓶__中并贴上标签。 ②用浓溶液稀释配制溶液 计算:计算所需__浓溶液__的体积和所需水的体积。 计算公式为:V 浓溶液= m稀溶液 × C稀溶液 ρ浓溶液 × C浓溶液 量取:用__量筒__量取浓溶液(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__胶头滴管__)和水。 混匀:将量取的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并用__玻璃棒__搅拌。 (3)注意事项 ①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物质的质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__0.1__g)。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左右两盘上要垫上相同的__称量纸__。 ③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时要放在__玻璃器皿__中称量。 ④用浓溶液稀释配制溶液,进行计算时要准确运用体积、质量、密度的关系式。 (4)实验误差分析 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a.天平使用不正确(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用到游码); b.量取浓溶液时__俯视__读数; c.倾倒浓溶液或加固体时有少量洒到外面; d.溶解时,所用烧杯内有__水__; e.使用的砝码有缺损。 ②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a.称量前,未调平天平,指针偏右; b.量取浓溶液时__仰视__读数。  物质的溶解性 1.概念 __一种物质(溶质)__溶解在__另一种物质(溶剂)__中的__能力__。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__溶剂__和__溶质__的性质、__温度__。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__一定__温度下,__一定量__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4 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转化 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不饱和溶液 增加( 溶质 )、蒸发( 溶剂 )或降低( 温度 ) 增加( 溶剂 )或升高( 温度 ) 饱 和溶液 ― ― →蒸发( 溶剂 ) ( 冷却 ) 结晶 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不饱和溶液 升高( 温度 )、蒸发( 溶剂 )或增加( 溶质 ) 降低( 温度 )或增加( 溶剂 ) 饱 和溶液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①“四要素” a.条件:一定温度; b.标准:100 g 溶剂; c.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d.实质:溶质的质量,单位一般是克。 ②影响因素 a.内因:__溶质、溶剂__的性质。 b.外因:__温度__。 (2)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结晶 (1)概念:从溶液中__析出晶体__的过程。 (2)方法 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宜采用__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__的方法。 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宜采用__蒸发结晶__的方法。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曲线上的点: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线{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5 面{曲线下方的各点:表示此温度下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方的各点:表示此温度下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某温度时,过该温度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与溶解度曲线相交,根据交点位置的高低,就可判断出物质溶解度的 大小。位置越高,相应物质的溶解度越大;位置越低,相应物质的溶解度越小。利用这一点,溶解度曲线有如下 几点用途: ①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③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 ,如 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④判断如何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确定结晶的方法。 4.实验二:粗盐的初步提纯 (1)实验用品 烧杯、__玻璃棒__、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量筒、__托盘天平__、砝码、 坩埚钳、粗盐、剪刀、火柴。 (2)实验装置 (3)实验中注意事项 ①溶解时需注意:a.粗盐一次不宜加太多,以免粗盐未完全溶解;b.溶解搅拌时,应注意玻璃棒尽量不要触 碰烧杯壁。 ②过滤时需注意: 一贴:__滤纸紧贴漏斗内壁__。 二低:a.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b.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a.过滤时玻璃棒末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b.__烧杯口紧靠玻璃棒__;c.漏斗下端的尖嘴处要紧靠在 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③蒸发时需注意:a.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停止加热时,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 验台;b.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__不断搅拌__,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 固体时,则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滤液蒸干。 (4)实验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__加速粗盐溶解__。 ②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__防止液滴飞溅__。 ③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__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__。 (5)计算产率 ①用玻璃棒把蒸发皿中的晶体转移到滤纸上称量。 ②将提纯的精盐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③产率= 精盐质量 粗盐质量×100%。6 (6)导致实际产率偏低的原因 ①称量不准确。 ②粗盐没有充分溶解。 ③过滤时有滤液损失。 ④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⑤固体未完全转移等。 【 特 别 提 醒 】 除 去 粗 盐 中 杂 质 的 主 要 操 作 是 过 滤 , 过 滤 是 使 固 体 和 液 体 分 离 的 过 程 。 ,中考重难点突破)  溶液的形成 【例 1】(2017,苏州中考改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泥土加入水中,振荡后可以形成溶液 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C.氢氧化钠溶于水,其离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D.氯化钠溶于水,其分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解析】A.泥土在水中不能溶解,不能形成溶液,错;B.蔗糖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都相同, 所以上下部分甜度一样,错;C.氢氧化钠溶于水,解离成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这两种离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正确;D.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一样,属于离子化合物,在水中解离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分散在水中,错。 【答案】C 【方法指导】能溶解于某一溶剂的物质,在这种溶剂中才能形成溶液;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抓住特 征求解;溶质在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溶质是酸、碱、盐的,在溶液中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溶质是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且在水中不发生解离,则是以分子形式存在。               1.(2017,湘潭)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D ) A.食盐 B.葡萄糖 C.氢氧化钠  D.植物油 2.(2017,长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任何条件下溶液中的溶质都不会分离出来 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 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2017,郴州中考改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一种 4.(2017,长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 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7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解度及其应用 【例 2】(2017,遵义)根据如图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氯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提纯氯酸钾最好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B.30 ℃时氯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 C.80 ℃时 7 g NaCl 和 20 g 水能形成饱和溶液 D.控制温度,图中氯酸钠和氯化钾能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A.氯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应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错;B.30 ℃时,氯酸钾的溶 解度为 10 g,则其质量分数为 10 g 110 g100%≠10%,错;C.8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8 g,则每 10 g 水溶解 3.8 g 达到饱和,20 g 需要 7.6 g 才能形成饱和溶液,错;D.如果温度控制在 10 ℃。用氯酸钠与氯化钾的饱和 溶液发生反应,会生成氯酸钾沉淀,因为 10 ℃时,氯酸钾的溶解度小,会结晶出来,所以可以发生反应,正 确。 【答案】D 【方法指导】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明显不同,提纯某种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采用降温结晶。明 确质量分数和饱和溶液的概念,对溶质、溶剂进行拆分然后推算;氯酸钠与氯化钾反应,只要有沉淀(在溶液中没 溶)生成,就能反应。 5.(2017,苏州)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 ℃时,将 35 g 硝酸钾晶体放入 50 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9.0% D.将 2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 6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略水分蒸发) 6.(2017,泰安)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 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 现象如图 1 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2 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8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 t2℃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 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 3】(2017,广东)如图所示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NaCl 溶液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应称量______gNaCl,需加水______mL。 (2)若称量 NaCl 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3)取上述溶液 10 g 加水稀释到______g,可得到 5%的 NaCl 溶液。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应按如下步骤进行:1.计算,2.称量,3.量水,4.溶解,5.转移。(1)计算 需要 NaCl 的质量为 50 g×15%=7.5 g,水的体积为 50 g-7.5 g=42.5 g=42.5 mL;(2)指针向右偏转,应当添 加 NaCl 直到天平平衡;(3)设加水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x,则 x·5%=10 g×15%,x=30 g。 【答案】(1)7.5;42.5;(2)添加 NaCl;(3)30 【方法指导】配制溶液应注意如下几点:(1)称量和量取,都必须准确。(2)向烧杯中倒入称量的盐和量取的 水时不能有漏。(3)溶解时,玻璃棒要充分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4)溶解好的溶液要转移到细口瓶中,并贴标 签。 7.(2014,遵义)水是重要的物质,在实验室中常用于溶解物质、配制溶液。 (1)向 50 mL 水(密度为 1 g/mL)中溶解一定量 KNO3 固体的操作如下,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曲线 回答。9 ①A、B、C 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B__,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__A__。(填字母序号) ②当 x=__15.8__g 时,B 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③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常用__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__的方法。 (2)根据下列仪器,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面的仪器中除 D、E 外,还必须选用的仪器有__BG__(填字母序号)。 ②E 的作用是__搅拌,加快固体的溶解速率__,配制的步骤可以概括为计算、称取和量取、__溶解__、装瓶 贴标签。 ,经典考题冲关) 1.(2017,杭州)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作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7 39.3 49.0 54.1 51.1 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10 ℃时,27.7 g 硫酸镁和 72.3 g 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27.7%的硫酸镁溶液 C.50 ℃时,100 g 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49∶100 D.70 ℃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9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2.(2017,呼和浩特)选择下列部分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乙实验为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操作①和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相同的10 B.甲实验和乙实验都要用到实验操作① C.甲实验在操作⑤时,将水全部蒸发后停止加热 D.乙实验在操作③时,若俯视读数,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 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欲将 100 g KNO3 溶液的质量分数由 5%变成 10%,可向其加入 5 g KNO3 固体 D.25 ℃时,将某 KNO3 溶液蒸发 10 g 水析出 a g 晶体,再蒸发 10 g 水析出 b g 晶体,a 与 b 的质量不一定 相等 4.(2017,枣庄)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 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1)上述图像表示__氢氧化钠__(选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2)20 ℃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__大于__(选填“大于”或“小于”)碳酸钠。 (3)40 ℃时,若将 50 g NaOH 分别投入到 100 g 水和 100 g 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在__100__g 酒精中 __,再将 CO2 通入所得 NaOH 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产生白色沉淀(或变浑浊)__。 5.(2017,南充)根据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为__t2__℃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乙、丙三种物质中,__乙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 (3)分别将 100 g 甲、丙的饱和溶液从 t3℃降温到 t1℃时,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D__(填序号)。 A.甲、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丙 C.溶液的质量:甲>丙 D.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6.(2017,汇川中考模拟)水为最常见的溶剂,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1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溶解度 /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20 ℃时,称取 31.6 g KNO3 固体加入盛有 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__饱和__(选填“饱 和”或“不饱和”)溶液,称取 31.6 g KNO3 固体时,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继续加 KNO3 固体 至天平平衡__。 (2)当 KNO3 中混有少量 NaCl 时,提纯 KNO3 所采用的方法为__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__。 7.(2017,绥化)图 1 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10 ℃时,甲的溶解度__>__(选填“>”“<”或“=”)乙的溶解度。 (2)在 20 ℃时,向盛有 5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 25 g 甲物质,充分搅拌后溶液质量是__70__g。 (3)取乙进行如图 2 实验,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AC__,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B__。(填字母序号) 8.(白银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某铁粉与碳粉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 计算: (1)混合物中铁的质量。 (2)反应后烧杯中稀硫酸无剩余,请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欲用 98%的浓硫酸配制该浓度的稀硫酸 200 g 需要水多少克? 解:(1)由图可知,滤渣 4.4 g 为碳,故铁的质量为 10 g-4.4 g=5.6 g; (2)设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 Fe+H2SO4===FeSO4+H2↑ 56,5.6 g)  98,x) 56 5.6 g= 98 x   x=9.8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9.8 g 50 g ×100%=19.6%(其他合理解法均可); (3)设需要浓硫酸的质量为 y。12 则 98%×y=200 g×19.6%,y=40 g, 需要水的质量:200 g-40 g=160 g。 答:(1)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 5.6 g;(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9.6%;(3)需要水 160 g。 请完成精练本第28页作业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