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季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
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
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
染问题的关注。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全球每年有1__000
万~2__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
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
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
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
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④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
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
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漏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
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
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⑤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
微塑料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
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
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
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
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
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
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⑥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
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
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
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
响。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命题角度1 品味说明文语言
例 选文第⑤段中加点字“极”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中,语言品味题主要考查以下
几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
性;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内涵、作用和意义。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
说明作用,如对什么事物做了修饰、限制,或者修饰、限
制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其次,要揭示词语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揭示它的
客观科学性,如是否准确、客观等。 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特点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或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不
符合客观实际、不准确等)。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为追求良好的表达效果,会把抽象的概念说得
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往往使用通俗、生动
的语言,增强其趣味性、可读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
象,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或通俗或深情地议论,
令人深思,启人智慧。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该考点区别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它实际上是语言知识考查的大融合,主要涉及词语在语境
中的意义的解答、句子的含义、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句
子表达效果的比较等。 说明文语言品味题一般有两种题型:①句子中加点的
词语有何作用(表达效果)?②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
什么?
解答这两种题型的题目,可参考使用以下答题模式:
①“××”的意思是/说明了……(结合实际语言环境说说
加点词语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生动性。②不能。因为××(结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和
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
实际,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案】 不能删掉。“极”一字,强调海洋微塑料的危
害性特别大,删掉了,程度不深。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命题角度2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例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各种说明方法
的特点,然后结合文章(段)内容分析其作用。要注意答题
格式的使用。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列举一些
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可以
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
理。
【答题模式】 举了××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
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
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
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答题模式】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
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
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
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
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
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答题模式】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4.作诠释:作诠释与下定义相似,只是语言的表述更详
尽和具体,有解释的效果。其作用是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
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答题模式】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
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5.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答题模式】 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事理。6.摹状貌:是指运用描写等手段来介绍事物的样子、形
状和面貌。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使文章
更具可读性。
【答题模式】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地描
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7.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
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
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答题模式】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加以揭示,从而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8.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
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
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答题模式】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点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9.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
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
服力。其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答题模式】 引用××,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
明更有说服力/增强说明的趣味性。【答案】 列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
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命题角度3 信息提取与概括
例 请简要概括③~⑥段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把握提取、筛选信息的标准,确认提取、筛选信息的
区间。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去选
取,才能准确。提取、筛选标准规定范围,即信息的提取、
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2.通过抓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
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
示语,这些提示语往往指明文章的主要信息。
3.通过抓关键句提取、筛选主要信息。所谓关键句,就
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
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4.根据题型确定答案。简答题,要组织语言表达,规范
答题。从文中找出的语句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做到言简
意赅,准确表达。选择题,要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
比较分析,以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解答这类题目,可以按照下列几个步骤分析作答:
1.定位:细读题目要求,筛选范围、选准角度,在文中
定准区域。
2.取舍:理解范围内的信息内涵及句子或语段间的关系,
决定取舍。
3.完善:按照题目要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
善并形成结论。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整有条理地表述。
【答案】 微塑料的分布、种类及海洋微塑料的危害。命题角度4 开放性试题
例 如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请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说明文开放性探究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类:
1.联想想象类。命题者依据说明文的内容引出一个相关
话题,要求考生进行联想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以现实
生活为基础,努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激活自己的思维
灵感,寻找联想想象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与关联处。答题时
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审清题干要求,从题干中找出答题
角度。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积累的知识进行设计,
力求新颖,有个性,符合科学原理。最后用准确生动的语
言表述,尽力做到清楚明白、有条理。2.献策建议类。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
关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的影响等问题,
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找
准答题角度,发挥大胆合理的想象。但与“想象类”问题
不同的是所提出的对策必须针对选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的
影响进行设计或构思,应紧扣文中内容要点,分析产生危
害的原因,从而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或对策。3.感悟启示类。这类考题通常要求考生对说明文中介绍
的事物、事理或科学家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发表自己的看法
和观点。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
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及时代特征作答。4.材料链接类。这类试题考查对文本与链接材料的综合
理解,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解答材料链接题,
首先必须仔细阅读选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找出选
文说明的对象或现象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选择
选文中相应的答题知识点;最后运用文中知识点,有条理
地表述出来。解答开放性问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进行准确的把握,然
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这类
题目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鼓励创新意识
和探究精神。【答案】 示例:①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
使用塑料制品。②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
利用的规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蟋蟀不再歌唱
叶 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
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
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
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
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
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蟀们基本沉寂了
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
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
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
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
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
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
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
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
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
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
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
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
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
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
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
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
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
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
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
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
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
功范例。 命题角度5 分析说明顺序
例 请指出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和逻辑顺序。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
作思路。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正确分析说明顺
序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
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2.认清说明对象,准确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
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
文,往往按空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
主的说明文,往往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
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采用逻辑
顺序来说明。3.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准确判断说明顺序。具体的可操
作方法: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
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以分
析。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判断出文章的说明顺序。4.对照顺序的特点来判断顺序类型。说明事物的内在联
系,宜用逻辑顺序。先上下,后四周,是空间顺序;先南
北,后东西,也是空间顺序。先原因,后结果,是逻辑顺
序;先现象,后本质,也是逻辑顺序。该类试题的答题格式:明确观点(能或不能)+结合具体段
落内容分析采用的说明顺序+分析采用这一说明顺序的合
理性。
【答案】 事理顺序,先果后因。(或:逻辑顺序,从现象
到本质。)命题角度6 分析段落的作用
例 请简析第⑤段两个设问句独立成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 解答文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
容、结构以及表达效果上来分析作答:
1.内容上
需要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
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了什么等。2.结构上
(1)开头语段: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点;②引
用传说、故事、诗歌等,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阅读
兴趣;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中间语段:①总结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
渡)。(3)结尾语段:①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②补
充说明说明对象其他方面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
3.表达效果上
若语段使用了说明方法,则还要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
答。
【答案】 结构上承上启下。使用设问,引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