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测试题(带解析共20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测试题(带解析共20套新人教版)》 共有 2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钨用于制白炽灯灯丝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下列不可用来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是(  )‎ A.酚酞试液 B.氯化钠 C.氧化铁 D.碳酸钠 ‎3.下列实验操作中,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 ‎ 操  作 现  象 结  论 A 在混有碳酸钠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出现白色沉淀 碳酸钠已被除净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未变 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C 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红色褪去 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 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4.小明同学在复习阶段在笔记本上对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 ‎①用pH试纸测得某地下水的pH为5.2;‎ ‎②粗盐提纯时需把蒸发皿中的水蒸干才能停止加热;‎ ‎③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的乳化功能;‎ ‎④小明家的农作物出现了叶色发黄、倒伏现象,他选择了KNO3肥料;‎ ‎⑤用点燃的方法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⑥雨水的pH=5.6,该雨水为酸雨;‎ ‎⑦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失火,可用CO2灭火器;‎ ‎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⑥ B.②④⑧ C.②⑤⑦D.④⑦‎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7‎ ‎6.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②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二氧化硫 ‎③用氢氧化钠中和胃中过多的盐酸④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工厂的污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检查气密性 D.称量NaOH固体 ‎8.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中,正确的是 (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过滤时,漏斗中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刚有气泡产生,就开始收集 D.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抹布擦拭干净,再涂上稀盐酸 ‎9.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的物质为(  )‎ A、盐酸 B、硫酸 C、硫酸钠 D、石蕊试剂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向生铁中加稀盐酸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7‎ ‎11.如图中甲—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戊为氧化物且甲为黑色固体,乙、丙分别是酸或碱中的一种。(图“—”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可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与生成物均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丙溶液能与戊反应生成丁 C.甲→戊只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D.不能由甲通过一步反应生成丁 ‎12.在“X+Y→盐和水”的反应中,物质X和Y不可能是(  )‎ A.H2SO4、ZnCl2 B.HCl、Ca(OH)2 C.Fe2O3、H2SO4 D.CO2、NaOH 二、填空题 ‎13.(1)某同学对磁湖的水样进行了相关的研 究。‎ ‎①磁湖水属于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可以采用_________来测定湖水的酸碱度(填字母);‎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pH试纸 ‎③为了检验湖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向水样中加入___________,搅拌;‎ ‎(2)在室温下,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图1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①室温时,(选填“甲”、“乙”或“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②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填“a”、“b”或“c”,下同),‎ ‎③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4.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7‎ 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右图所示:‎ ‎(1)当反应进行到图中B点时,溶液中的 pH(填或=)7;‎ ‎(2)图中C点所示烧杯溶液中含有 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15.现有五种物质:‎ A.氮气 B.浓硫酸 C.熟石灰 D.盐酸 E.尿素,‎ 请用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2)可用作保护气的是;‎ ‎(3)可用作化学肥料的是;‎ ‎(4)可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是.‎ ‎16.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下实验装置:‎ ‎(1)写出仪器a名称:   .‎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采用A装置作发生装置,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收集一瓶氧气,供“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使用,最好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是F,理由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B或装置C,装置C与装置B相比,装置C优点是  。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装置字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甲烷化学式为 CH4,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CH4可以用下图装置收集,请填写进气管的字母代号:‎ 若用图1装置收集,CH4从端通入;若用图2装置收集,CH4从端通入。‎ 7‎ 三、推断题 ‎17.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白色沉淀,D为蓝色沉淀,甲为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部分生成物末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与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将溶液G与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E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E中一定含有_________,滤液F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 ‎18.已知A、B、C、D、甲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甲为参与大气循环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省略)‎ ‎(1)若A、B的组成元素相同,则甲为______(填化学式)‎ ‎(2)若反应②为复分解反应,则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甲为______(填化学式).‎ 四、实验题 ‎19.实验课上同学们对酸碱盐的性质作了如下探究。‎ ‎(1)小海探究了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如下图甲所示,当他观察到____________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7‎ ‎(2)小郝对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兴趣,他想探究该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取样后先加入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他推断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3)小亮则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物质间关系网络图,并做了相关实验。(“—”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已知A为胃酸的主要成分,B是贝壳的主要成分,D微溶于水,A与F反应生成气体。‎ ‎① 写出物质D的俗称__________;‎ ‎② 写出C→D 的现象_________;‎ ‎③ 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写出物质E的一点用途_________________;‎ ‎20.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 ‎(1)铁 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在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某小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ⅠⅡⅢ ‎(所用金属的形状与大小和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①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实验Ⅱ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小组中的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Ⅰ和Ⅲ可比较出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你认为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③乙和丙两位同学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原因 是;‎ 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实验(右图所示),实现了探究目的。他们的实验:X是金属______,Y是__________溶液(写出化学式)。‎ 7‎ 五、计算题 ‎2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脱落的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想知道该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于是他们取该氢氧化钠溶液20g,然后将18.25%的稀盐酸逐步加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 试回答:(1)在P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22.某兴趣小组将一节光亮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表面变黑,然后将该铜丝置于含硫酸‎4.9g的稀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1)灼烧铜丝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灼烧后的铜丝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为______。‎ ‎(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_____。‎(‎写出计算过程‎)‎。‎ 7‎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 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B. 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石墨软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钨用于制白炽灯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高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解析】A、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B、氯化钠与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均不反应;C、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黄色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不反应;D、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选B。‎ 点睛∶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常用方法⑴与指示剂反应⑵与活泼金属反应⑶与某些盐反应⑷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3.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不足以说明结论,因为有沉淀出现说明存在碳酸钠;B选项不足以说明结论,可能盐酸过浓,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C选项现象足以说明结论是正确的;D选项不足以说明结论,可能二氧化碳溶于水.‎ 考点:实验现象及结论 ‎4.D ‎【解析】‎ 试题分析:①用pH试纸只能测出整数,故用pH试纸测得某地下水的pH为5.2是错误的,②粗盐提纯时,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不需把蒸发皿中的水蒸干才能停止加热,错误,③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溶解油污,而不是乳化,错误,④小明家的农作物出现了叶色发黄(缺氮肥)、倒伏现象(缺钾肥),故选择了KNO3肥料,正确,⑤由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用点燃的方法不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错误,⑥正常雨水由于溶于二氧化碳而显酸性pH=5.6,故pH铁>铜;则锌先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剩余的硫酸铜再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反应后过滤,向滤渣E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滤纸中一定有铜、铁,滤液F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ZnSO4‎ 点睛: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是找题眼,物质颜色、用途等,然后结合转化关系,利用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进行推断,最后再将推断的结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中物质间的关系。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8. O2Ca(OH) 2 + Na2CO3=== CaCO3↓+ 2NaOH CO2‎ ‎【解析】(1)A、B、C、D、甲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甲为参与大气循环的物质,所以甲是氧气或二氧化碳,若A、B的组成元素相同,A和甲反应生成B,所以A是一氧化碳,B是二氧化碳,甲是氧气,C可以是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D是铜,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甲是O2;‎ ‎(2)A、B、C、D、甲是初中化学研究中常见的五种物质,甲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甲可能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反应②为复分解反应,甲可能是二氧化碳,A、C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A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C,所以A是氢氧化钙,B是碳酸钙,C是碳酸钠,D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19.(1) 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NaOH+HCl=NaCl+H2O ‎ ‎(2) 过量的CaCl2‎ ‎(3) ①熟石灰 ②放热 ③2NaOH+CO2=Na2CO3+H2O ‎ ‎④制肥皂、石油工业、造纸、纺织工业、印染 等(写一即可)‎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是综合体,考核了指示剂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又考核了物质的推导,难度适中。首先,酚酞做为指示剂,遇酸无色,遇碱变红,此时溶液先变红了,加入稀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溶液由碱性逐渐变成中性,所以反应终点就是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方程式比较简单。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是因为它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钠,题意告知加入某种试剂变成白色沉淀,后续操作是加入酚酞变红,证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所以这个物质是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容易想到这个就是氯化钙溶液,考虑到要过滤,所以必须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推断化学物质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先后攻破物质,非常明显:A是稀盐酸,B是碳酸钙,由于B→C→D,估计这几个物质均含有相同的元素钙,D物质是微溶的物质,又能与盐酸反应,可以推断这个是一种碱,不难推测这是熟石灰,那么C就是氧化钙,故C→D 的现象是放热,A和F能反应生成气体,说明F只能是碳酸盐或者活泼金属,而活泼金属不能发生E→F→B的循环,所以F是碳酸盐,不难推测F就是碳酸钠,E为氢氧化钠,故③的反应方程式不难推测。④ 写出物质氢氧化钠的用途,在教材上曾介绍过,写出一点即可。本题也可以从如下思路开展,A是中心物质,明确了是稀盐酸,那么稀盐酸可以和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碱性氧化物及盐发生反应,最明显的就是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用排除法可推出其他物质。‎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物质的推导。‎ 点评:抓住实验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20.(1) 氧气(或O2)‎ ‎(2)①红色固体(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无色溶液变蓝色(答出一点给分); Cu+2Ag NO3 = Cu( NO3)2+2 Ag ‎②实验Ⅲ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比实验Ⅰ的快 ‎③无法比较Fe和Cu的活动性(或无法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顺序)‎ Fe CuSO4(或Cu H2SO4或;Fe SO4 Cu) (两空均答对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在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容易生成铁锈;‎ ‎(2)①实验Ⅱ中,铜的活动性比银强,能够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红色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无色溶液变蓝色,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 NO3)2+2Ag;‎ ‎②Ⅰ中铁和稀盐酸能够反应,Ⅲ中锌片也能够和稀盐酸反应,这两个同时都反应,它们的形状与大小及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和用量均相同的条件下,实验Ⅲ中产生气体的速度比实验Ⅰ的快,锌比铁反应剧烈,这说明了锌比铁更活泼;‎ ‎③实验Ⅰ和实验Ⅲ能证明锌比铁活动性强,实验Ⅰ实验Ⅱ无法比较Fe和Cu的活动性;在补充实验中,可用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可以证明铁比铜活泼,故可判断出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铁、铜,它们的活动性都比银强。‎ 7‎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点评:考查金属的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掌握铁生锈的原理及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NaOH NaCl2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反应后溶液的溶质的判定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判断反应的进程是解题的关键。‎ ‎(1)由图像可知,P点时溶液的pH>7,溶液中存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NaCl)和没有完全反应的氢氧化钠(NaOH);‎ ‎(2)根据图像可知,25g的盐酸与20g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设: 20g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HCl+ NaOH═NaCl+H2O ‎36.5 40‎ ‎25g×18.25% x ‎36.5‎‎40‎‎=‎‎25g×18.25%‎x解得:x=5g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g‎20g×100%= 25%。‎ ‎22.2Cu+ O22CuO铜丝表面的黑色褪去,又变成红色,溶液由无色成了蓝色8g ‎【解析】‎ ‎【详解】‎ ‎(1)灼烧铜丝时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 O22CuO。灼烧后的铜丝表面的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水。故灼烧后的铜丝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为:铜丝表面的黑色褪去,又变成红色,溶液由无色成了蓝色;‎ ‎(2)设反应后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 ‎98‎‎4.9g‎=‎‎160‎x x=8g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为8g。‎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