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课时训练专题检测(带解析共36套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课时训练专题检测(带解析共36套苏教版)》 共有 3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报任安书 (节选)‎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叙,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 诚:果真 解析:选C “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固”,均为副词,本来。B项,“于”,均为介词,在。C项,“所”,与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表处所,……的地方。D项,“所以”,均为代词,……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②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③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⑤下流多谤议 ⑥今虽欲自雕琢 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A.①③⑦ B.②⑥⑦‎ C.②④⑤ D.①②④‎ 解析:选B ②“戏弄”、⑥“雕琢”、⑦“父母”与今义同。“勤勤恳恳”,古今异义词,古义,诚恳的样子;今义,指勤劳踏实。“妻子”,古今异义词,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非常”,古今异义词,古义,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下流”,古今异义词,古义,深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声名不佳;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4.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则仆偿前辱之责 B.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见狱吏则头枪地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及罪至罔加 - 7 -‎ 解析:选D A项,“摩”同“磨”,“责”同“债”;B项,“见”同“现”,“关”同“贯”;C项,“失”同“佚”,“枪”同“抢”;D项,“罔”同“网”。‎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A.安在其不辱也 B.重为乡党所笑 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解析:选B A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 ‎ ‎ ‎ ‎(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译文: ‎ ‎ ‎ 参考答案:(1)这些人都是心情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就记述往事,希望将来有人能了解自己的思想。‎ ‎(2)搜集整理天下散失的文献,考察人们的事迹,考察历史上成败兴衰的历史记录。‎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李陵答苏武书(节选)‎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 - 7 -‎ 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注]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 ‎[精读设计]‎ ‎1.“勤宣令德”一句中的“令”解释为“美好”。‎ ‎2.“策名清时”中的“策名”意为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这里指做官。‎ ‎3.“然犹扶乘创痛”中的“乘”解释为“凌驾”,此处有“不顾”的意思。‎ ‎4.“犹复徒首奋呼”中的“徒首”解释为“光着头”,意指不穿防护的甲衣。‎ ‎5.“况当陵者”中的“当”解释为“如,像”。‎ ‎6.“苟怨陵以不死”中的“苟”解释为“但,只”。‎ ‎7.“灭名不如报德也”中的“灭”是使动用法(词类活用),可解释为“使……泯灭”。‎ ‎8.“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是判断句(从句式角度分析)。‎ ‎9.“皓首而归”中的“而”用法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10.“老母终堂,生妻去帷”中的“去帷”解释为“改嫁”。‎ ‎11.“位不过典属国”中“典属国”是官名,掌管民族交往事务,位在三公之下。‎ ‎12.“且汉厚诛陵以不死”中的“且”的用法是“连词,表递进”。‎ ‎13.“李陵顿首”中的“顿首”解释为“叩头”,书信结尾常用作谦辞。‎ ‎    ‎ ‎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主之形,既不相如     形:形势 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引:率领,引申为撤退 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勤:劳苦 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谢:辞别 ‎ - 7 -‎ 解析:选D 谢:告诉。‎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B.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C.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D.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解析:选A 断句时,由“以一当十”初步断定“一以当千”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D项;根据文意,“然”为“仍然”意,“创痛”活用为“受伤的人”,据此可知“痛”后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项,并进一步排除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单于”,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 C.“万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万辆兵车。天子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D.“万户侯”,封建时代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公侯伯子男”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 解析:选B “单于”是中国古代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解析:选A A项,“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 7 -‎ 译文: ‎ ‎ ‎ ‎(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译文: ‎ ‎ ‎ 参考答案:(1)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的?‎ ‎(2)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你努力发扬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建立功名,美好的名声传遍四方,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我远远地寄身外国,这是古人感到悲哀的事。我常远望故人,能不叫人依恋!从前蒙你不弃,从远方给我回信,尽力安慰我、教诲我,比对待骨肉亲人还要好 ,我李陵虽说无才,能不感慨!‎ 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受伤的人,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积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器打尽,箭用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一起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导他,于是便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 从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是七天没有食物,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啊?(皇帝)手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的?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是认为空死不如建立节操,灭失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一片忠心,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啊。何曾想图谋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为什么仰天(叹息)扎心(疼痛)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 - 7 -‎ 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自杀,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妻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您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皇帝)呢?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不超过二百万两银子,官位没超过典属国(的官职)。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亲戚或贪婪奸佞之类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汉王朝严重地惩罚我之不死(偷生),简单地赏赐您坚守节操(的美德),想使远方听见这些的臣子,望风奔命(效忠朝廷),这实在很难啊。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情,汉王朝(做的事)也有负恩德。古人有言:“虽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任由(那些)文案官吏舞文弄墨吗?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国)!‎ 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永远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好,无须挂念。(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 三、语言表达专练 ‎12.以“司马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要求连贯简洁。‎ 人们理所当然地敬仰颂赞司马迁,因为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他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弯曲正直的脊梁,他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 答: ‎ ‎ ‎ 参考答案:司马迁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弯曲正直的脊梁,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颂赞。‎ ‎13.仿照横线前面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 人们通过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经历的体验的幸运人。‎ 参考答案: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 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 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 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 7 -‎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 。‎ ‎③ 。‎ 解析:回答此类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绝对、违背事理等现象。如本题中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和“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两个推断就犯了说法太过绝对的逻辑错误。‎ 参考答案:②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③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 7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