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①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②__在生者,__③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④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__⑤__,现在,__⑥__只能如此而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
却
倘使
但是
却
B
尽管
但
却
倘使
但是
却
C
虽然
但
也
虽然
然而
也
D
尽管
但
却
虽然
然而
也
解析:选A “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虽然”表示承认某种事实,第一空,根据句意应是承认,所以用“虽然”,可排除B、C两项;最后一空,根据句意应用“倘使”,表假设,据此可排除C、D两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D.今日凌晨,两个专偷居民光缆的毛贼终于被蹲守的群众抓个正着。他俩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群众的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附近的人,妄图逃跑。
解析:选C C项,“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A项,“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D项,“出离愤怒”是褒义词,指愤怒到了极点,超出愤怒的范围。多指富有正义的人对待不平之事极其痛恨的情形,褒贬误用。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而且又证明着不但这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B.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C.近日,伴随一些公众事件,有的明星一直深陷舆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 6 -
D.在首届南京图书馆阅读节期间,将举办《红楼梦》主题论坛,“邀请权威红学专家举办研讨会和4场学术讲座,同时举办红楼梦诗词吟诵”等活动。
解析:选D 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但”放到“这”后面。B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人”后加“的”。C项,成分残缺,应在“舆论”后面加“的旋涡”。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解析:选B B项,这句话并没有正意反说。用了比喻,“‘流言’的种子”比喻流言的材料。
5.以下是张明收到李先生的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答:
解析:首先根据双方的关系来确定谦敬辞的使用。由内容可知,张明同学要感谢对方的作品对自己论文写作的帮助,显然,张明应在自身行为涉及对方的时候使用敬辞,对方行为涉及自己的时候则使用谦辞。如“寄奉”这一动作是对方发出,则不能用敬辞,“奉”为敬辞,此处不合适,可改为“寄来”。“过目”是自身行为涉及对方,应用敬辞,对方的大作,应用“奉读”。用“些许”来修饰对方对自己的帮助,显得不够恭敬,应改为“极大”。“惠存”适用于请求对方留存,不适用于自己,此处应用“珍存”。
参考答案:①“寄奉”改为“寄来”;②“过目”改为“奉读”;③“些许”改为“极大”;④“惠存”改为“珍存”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__①__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__②__。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__③__ 。
- 6 -
答:①
②
③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只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得体、简明等要求,答案并不唯一,只要是能使内容贴切,逻辑上严密即可。
参考答案:①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7.请在屈原、鲁迅、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
鲁迅是寂寞的,
史铁生是寂寞的,
参考答案:(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8.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答:
(2)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答:
- 6 -
参考答案:(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 6 -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 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了追悼会礼堂的惨淡庄严,连用六个“满”字,再加上“冷森”、“凄伤”、“同情”等词语,渲染了一种悲愤的气氛,读来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抒写,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中国人”是一类。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充满了对杀人者的激愤和对死难者的悲悼之情,同时也批判了不觉醒的庸人。
解析:选C C项,“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中国人’是一类”错,鲁迅文中的“中国人”包括“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两种,而鲁迅批判的对象主要是“有恶意的闲人”。
10.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答:
参考答案: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11.作者一方面赞扬刘和珍,一方面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 6 -
参考答案: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不敢听,不敢闻”“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