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出身名门望族,东晋政治家王导之侄。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朝廷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作品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评价
东晋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二圣”。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他是少数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御骈的作家之一,文风清新,不尚辞藻,风格潇洒放脱。
(二)人物轶事
王羲之换鹅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但总不能如愿,于是道士就养了一群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道德经》,这鹅就归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给道士写了60行《道德经》,之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
(一)背景链接
- 22 -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游玩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且为之作序,记述其事,抒写内心感触。因此《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序
“序” 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宽容〉序》《〈呐喊〉自序》等。
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Ⅱ.文化常识
1.岁在癸丑。
癸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修禊事也。
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
[
- 22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22 -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4.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一、研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聚会 于:介词,在 之:助词,的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的人 毕、咸:副词,全,都 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和年长的人
(3)茂林修竹
修:形容词,高,长
(4)映带左右
带:名词作动词,环绕
(5)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疏导,引来 流:动词使动用法,使……流
(6)列坐其次
其次:古今异义词,古义,曲水岸边。今义,次序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7)一觞一咏
觞:名词作动词,饮酒
(8)是日也
是:这
- 22 -
(9)仰观宇宙之大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古今异义词,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11)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古今异义词,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游:动词使动用法,使……放纵 骋:动词使动用法,使……驰骋
(12)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副词作动词,尽享
(13)信可乐也
信:副词,实在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名士们”。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放在动词“会”的后面)
译文:(名士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清流中,让酒杯漂在水上(供人们取用)。
(3)列坐其次。(省略句,“坐”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人们在曲水岸边依次排列坐着。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定语“盛”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丝竹管弦”的后面)
译文: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热闹。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定语“大”“盛”分别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宇宙”“品类”的后面)
译文: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看见繁盛的万物。
环节二:分析文理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自然情趣”的一项是( )
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②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流觞曲水 ④丝竹管弦之盛 ⑤惠风和畅 ⑥品类之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解析:选C ③④均为人的生活情趣,非自然情趣。
- 22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B.文章注重纪实性,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缘起和过程,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幽美的环境。
C.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D.兰亭集会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未过分表露,只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可见文字格调淡雅,这也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
解析:选B B项,本段文字并未交代聚会的过程。
二、研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夫人之相与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一个发语词和名词的组合;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俯仰一世
俯仰:古今异义词,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副词,有时 诸:兼词,之于
怀抱:古今异义词,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
悟:通假字,同“晤”,见面。
(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介词,依,随着 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
形骸:形体,身体
(5)虽趣舍万殊
趣:通假字,同“取”,取向 殊:不同
(6)不知老之将至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
(7)当其欣于所遇
欣:感到高兴 于:介词,对于
(8)及其所之既倦
及:等到 之:动词,往,达到,得到
(9)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 22 -
(10)向之所欣
向:过去
(1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介词,因为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1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随:依附 化:造化,自然 期:注定
(13)死生亦大矣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亦……矣”表示判断)
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
(2)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动词“悟言”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在室内和朋友畅谈。
(3)放浪形骸之外。(省略句,动词“放浪”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4)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所遇”本应放在动词“欣”前面)
译文: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环节二:分析文理
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作者“伤感情绪”的一组是( )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不知老之将至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选D ①说明生活乐趣,②说明人们的性情有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以描写、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B.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C.因为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所以作者以“死生亦大矣”抒发了对死生的感慨。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解析:选A A项,本段文字以抒情、议论为主。
三、研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22 -
环节一:突破词句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原因
(2)若合一契
若:动词,像 合:相合 一:一个,一块
(3)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嗟悼:叹息,哀伤
(4)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理解 于:介词,在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副词,本来,当然 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7)故列叙时人
列叙:一一记下
(8)其致一也
致:情致 一:相同
(9)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古今异义词,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我”)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
(2)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怀”本应放在动词“喻”的前面)
译文:心里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3)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斯文”本应放在动词“有”的前面)
译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环节二:分析文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
B.王羲之批判了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 22 -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
D.本段文字主要写作者对死生之事发出兴尽悲来的感慨,最后阐明兰亭宴集的原因。
解析:选D D项,本段文字最后阐明的是作序的缘由。
四、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B.第二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明之处。
C.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的体验,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为生死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
D.文章情感以“悲”字作结,是作者悲观的性格所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作者伤感情绪的再现,表露了作者得过且过的人生观。
解析:选D 最后,对于生死观的阐释,是作者旷达性格所使,但文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调子,不得不说是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的环境所致。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王羲之是个勤奋惜时的人,他7岁就开始练习书法,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今天人们仍可在绍兴看到传说中王羲之练字后清洗毛笔的墨池。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虽然也有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叹,但更流露着一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用“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这种虚妄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既提醒那些行动无为的人,又警醒“后之览者”。
- 22 -
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精神家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来展示我们生命的意义。
2.从历史中积累
西汉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什么两者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人们生前对生命的意义看法不同。有的人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所以死得轻于鸿毛;可有的人热爱生命,热爱帮助他人,当然死得重于泰山。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所以,我们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热爱生命。
3.从现实中积累
林徽因:从死神那儿窃取时间
林徽因,我国建筑学界的才女。她温文雍容且多病,然而却富有思想和个性,对生命极其认真。她与事业同道、生活伴侣梁思成为写《中国建筑史》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此时她的肺部和肾脏已严重受损,她真有拿整个生命赌上去的意思了。
她生命中的三次拼搏让人为之动容: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病中,她完成了试做、讨论、修改和定稿的工作。当毛泽东主席提议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会议鼓掌通过梁、林夫妇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时,她已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此时她已是肺叶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而且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个小时的人;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这是她生命最后的英雄乐章。她勇敢地与死亡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10年宝贵的时间。她在一首诗中写道:“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这是她未敢忘,也是总不放弃的。
4.从名言中积累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3)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4)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5)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5.从佳作中积累
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生命是翱翔的雄鹰,搏击蓝天,展翅高飞;生命是绵延的山峰,壮丽挺拔,雄伟耸立。
- 22 -
生命以它独有的美,浸润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美丽的生命,源于一份对生活的热爱。生命行走在你我的掌心,请小心看护;生命承载太多的美丽,请认真对待。或许,昨日的成败已成过往,明日的幻想不切实际,生命就在今天,看见今天,珍爱生命,一切才会存在。
(二)这样运用素材
生命的厚重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在于生命的价值多少。拓宽生命,生命才更有了价值。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醉卧兰亭,醒叹世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于方寸之上,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生命的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因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因而名垂史册。
戏剧大师梅兰芳为练就一双清澈如水、顾盼生辉的明眸,他仰视蓝天,俯视水底,永不言弃,用执着拓宽生命的舞台;国难当头,他又蓄须明志,尽显一腔爱国热忱,用忠贞镌刻生命的意义。一代戏剧大师,拥有的是生命的宽度,成就的是无限的价值。作家三毛七年的自学生涯,充实了自我,他行走在漫漫撒哈拉大沙漠,一路高歌,终成著名作家。拥有执着坚韧,拥有生命的宽度,才拥有了生命的价值无限。
每个人都不平庸,拓展生命的宽度,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领悟] 文段的论点是“拓宽生命,生命才更有了价值”。为论证此观点,作者联想到王羲之热爱生命、拓宽生命的例子,并成功运用于作文中。接着又用梅兰芳、三毛的例子加以证明。论据丰富,语言精练,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①兰亭,栖之于江南水乡,如空谷幽兰,飘逸着丝缕江南的空灵,浸染着江南蒙蒙的诗意;兰亭,如亭亭玉立的抚箫女子,看尽了千年尘世的烦忧,守候了千年的寂寞,独然隐于会稽山麓,做一番自我陶醉。
②青青的石板路两旁植着带露的草,我们是兰亭清晨的寻觅者。千年的兰亭没有千年幽深的感觉,和三月飘着青春小影的修篁擦肩,我们找到阳光下展露着一种叫温馨的东西。
- 22 -
③鹅池水盈盈地袒露在视线里,临池,可以一目览尽清澈的水底。池底可有当年王羲之携谢安且行且吟、谈笑风生的儒雅之姿?池畔一“鹅”一“池”两字一肥一瘦,神气十足地有如王羲之当年喂养的大白鹅装点着一池澄碧的清水。
④生长于绍兴乌衣巷的王羲之自小酷好书法,7岁师从卫夫人学汉代蔡邕笔法,12岁获父枕中所藏《笔论》,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今体。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其邀友雅集休憩于兰亭,饮酒赋诗,兴致所至,欣然作《兰亭集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那“飘若游鸿,矫似惊龙”的字恰如酒后一场酣舞,淋漓尽致,参透苦厄,历练、豁达,人生况味了然于胸。兰亭别后的两年,王羲之辞官弃郡,归隐于山水秀丽的金庭,巅峰之作狂然般地涌出:遗世的孤独,睿智,于生命的激情中,还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遗留……
⑤有风铃声清脆地随风而来,幽然坠于脚跟,是旅人禁不住闻声要去做一番寻觅的。眼前是由康熙、乾隆两皇帝同书的“御碑”(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两皇帝合写的碑)。铃声是由其上的八角攒顶的翼角上的铜质风铃撒落的。铃声洒脱,毫无羁绊,随风作漫天飞舞,幽幽韵声轻落于修篁上,是轻灵化作一只笛,附在其上空灵地吹的;落于泥径上,是化作一只虫唱,给兰亭添一个可怜气息的;落于康熙所书的《兰亭序》上,是和其秀媚劲健,气势开张的字体一同潇洒、一同飘逸的。难怪乾隆来此,面对这一派的深沉浑厚、古雅清幽,忍不住挥毫写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身。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淡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⑥兰亭注定是要和王羲之赴一次春天的约会的。这短暂的一次约会,铸就了兰亭书法圣地的名号;这短暂的约会,造成了兰亭千年的沉淀和古雅清幽。
⑦王右军祠如一叶舟,泊在水荷中央,粉墙黛瓦,不失江南水乡民居的特色。可惜来得太早,池中的荷花尚未呈朵儿之姿绽放在游人面前。想夏夜的兰亭,四角溢香,又有铜铃风声作轻坠弹唱,兰亭是令人眩惑不寂寞的。祠内两侧的回廊墙壁上嵌有历代《兰亭序》的诸多版本及古今名人题咏真迹。一匾“尽得风流”气势非凡地悬在正厅上。站在祠内,浏览名家墨宝,欣赏各种书风,才始知前人概括王右军祠内涵丰富“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的取意所在了。
⑧兰亭,轻扬着笑意,带着千年不竭的清幽纯净,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游人思绪驻留其间,是要作长久留恋的。当年流觞亭的聚会,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不知喝的是什么酒,想必是古越山水间的女儿红……
佳作赏析
文章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介绍了幽篁遍植的石板路,一池澄碧的鹅池,康熙、乾隆亲题的御碑,内涵丰富的王右军祠,并穿插了王羲之学书的故事、兰亭盛会美文的创作。作者一路走来,情随景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羲之的敬慕之情。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 22 -
开头把兰亭比作空谷的幽兰、抚箫的女子,突出了它的灵气、诗意和寂幽,语言清丽,比喻新颖,为下文的寻访和怀古奠定感情的基调。
2.学叙述
第④段,作者叙述了王羲之学书、写《兰亭集序》及辞官归隐的故事,语言简洁,内容丰富,画线句画龙点睛的评论,表现了对这位书界至圣的敬慕之情。
3.学用词
第⑤段,写风铃声,作者不用“落入游人耳朵”,而用“坠于脚跟”,一个“坠”字,使得声音有了些厚重感,更能引人注意。写风铃声自上飘落,作者用了“撒落”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第⑦段,写王右军祠用一“泊”字,既符合前面“一叶舟”的比喻,又形象生动地写出其处于荷池的特点。
4.学修辞
第⑤段中,画线句写风铃声的飘荡,作者用了“落于……是……”的排比句式,同时把铃声比作笛吹、虫唱和康熙字的潇洒,声音和周围的兰亭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情趣。
5.学说明
第⑦段,介绍王右军祠,作者采用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兰亭外观形象、四角的风铃、祠内两侧回廊的墙壁上的《兰亭集序》的名人题咏真迹、正厅的匾额。有条不紊,次序井然。
6.学结尾
结尾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千古兰亭吸引游人留恋的地方——环境的清幽和丰厚的文化,并且用悬想的方式写当年盛会所饮之酒,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①,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②。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③。《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④其此之谓与?
注释:①问学,询问,学习。②倍,通“背”,背弃,背叛。③容,容身,指保全自己。④“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 22 -
[翻译]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明理知义]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
入木三分
成语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成语原文: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①必见用笔诀②,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③,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节选自唐朝·张怀谨《书断·王羲之》)
[注] ①此儿,指王羲之。王羲之曾经从卫夫人学书法。②用笔诀,论写字诀窍的书。③祝版,祭神的木板。
将成语原文中画横线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译文:
参考答案:“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参考译文: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你的书法足可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称王羲之的楷书胜过了钟繇。(本句意或为“王羲之自认为自己的楷书胜过了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严歌苓:用双语创作的才女
严歌苓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她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广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芳》等。
海外写作,根植中华
- 22 -
严歌苓年轻时经历军旅锤炼,后半生在国内外辗转,对很多地方有认同感,但北京对她来说是家的存在。她年轻时曾在北京工作了8年,父亲晚年在此地定居,现在北京是她在国内搜集素材的中转站,不断给予她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动力。这座城市,如同流淌在她血液中的东方传统,不因身在他方而淡漠。
多年海外旅居和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生活让严歌苓的感情更深沉,知识更广博,艺术观念更新颖。她在旅居海外期间笔耕不辍,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华文化,写出了大量充满寓意的跨越中西文化的作品。在严歌苓看来,“因为华人在海外比较孤独,所以海外华侨华人会更爱祖国、更有使命感,而且因为距离的关系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历史”,而自己身为华人作家,有着这样的写作优势,也就更有提高中华文学影响力的使命感。
沉得下心,吃得了苦
1988年,严歌苓初到美国,过着忙碌而辛苦的留学生生活:每天读14至15个小时的书,每天打工4小时来赚取房租,花6个月时间专心学英语。除了经历过生活中的困苦,严歌苓在舞蹈和写作方面的刻苦也令人惊讶。严歌苓是舞蹈演员出身,为了克服腰腿很硬这种不利条件,她每天4点起床练功,写信的时候也会把一条腿举过头顶绑起来。写作出名后,严歌苓每天依然写作6小时,为了兑现承诺了别人的稿约,“有时候真是勤奋得写到想吐”。
现在的她,可以自信地说:“学习这个东西,只要肯吃苦,没什么难的。”但“吃苦”这个词背后的努力和辛苦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她要求自己凡事要做就做到“登峰造极”,饱含感情才能有不竭的创造力,刻苦学习才能得到知识和学位,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生动真实的作品。,
[人生教益]
严歌苓如果没有丰富的游历世界生活,没有善于吸收海外先进艺术观念的意识,是很难取得如此成就的。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故步自封,要勇于走出去,要善于博采众长,如此方能提高自己。
创作不是枯坐的臆想,更不是虚妄的游戏。厚积方可薄发,严于律己,方能独善其身,亲历才能了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才能胸有千言,下笔如有神助。正是刚开始时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苦难对自己的磨砺,才造就了严歌苓后来写作上的得心应手,进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相交,交往)
- 22 -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完结)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选B A项,修,高,长。C项,化,造化,自然。D项,喻,明白,理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欣于所遇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
C.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解析:选B 虽,虽然。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C项,为,动词,成为;动词,是。D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解析:选D A项,为“夫”“人”两个词,其中“夫”为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要议论;今义为男子的配偶。B项,把……作为;今义为认为。C项,等到他;今义为连词。
4.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死生亦大矣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放浪形骸之外
④不能喻之于怀 ⑤其致一也 ⑥悟言一室之内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⑥/④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C ①判断句,直接判断。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④状语后置句。⑤判断句,“也”表示判断。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齐彭殇为妄作
D.当其欣于所遇
解析:选B A项,带,名词作动词,环绕。C项,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D项,欣,形容词作动词,感到高兴。
- 22 -
6.名句默写。
(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3)及其所之既倦, , 。
(4)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参考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4)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王 羲 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①,当抗行;比张芝②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 22 -
[注] ①钟繇,曹魏大臣,精于书法。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书法家,专习草书,被尊称为“草圣”。
1.“司徒导之从子也”中“从子”解释为“侄子”。
2.“以女妻之”中的“妻”解释为“嫁给”。
3.“终焉之志”中的“焉”是兼词,解释为“于之”。
4.“姥闻羲之将至”中“姥(mǔ)”解释为“老年妇女”。
5.“叹惜弥日”中的“弥”解释为“满”。
6.“固求市之”中的“市”解释为“买”。
7.“见棐几滑净”中“棐(fěi)几”解释为“用榧木做的几案”。
8.“真草相半”中“真草”解释为“楷书、草书”。
9.“述深以为恨”中的“恨”解释为“遗憾”。
[精读设计]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解析:选C “会稽”是地名,不可以断开,排除A项。“居郡境”意为居住在郡内,为动补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项。“洒扫而待之”意为打扫庭院来等待王羲之,“如此者累年”意为这样过了多年,故应选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王右军,指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C.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汉代,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
D.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选B 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其祖籍昌黎。
- 22 -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书法,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解析:选D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王述是感到“遗憾”而不是“怨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译文: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译文:
参考答案:(1)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
(2)王羲之曾和一班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等到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可称古今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他很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有着高雅的喜好,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班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 22 -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却没有买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兴地写完,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家了,一路上非常开心。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榧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学生懊恼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感情上有隔阂。王述先前做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等待王羲之的到来。像这样过了几年,但是王羲之竟没有来看望过,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三、语言表达专练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① ?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② 。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 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③ 。
解析:语段主要表述的是有关汉字起源的问题,①处前在讲述“字”的重要性,空格后说汉字的起源是学者研究的对象,由此推断①处应该是提问汉字的起源时间问题;②处,从后文看,直到最近几十年,考古学家才发布“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而学者正是通过甲骨文等出土资料来确定汉字起源的时间,由此判断②处应该填我国学者没有能够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问题;③处是对语段的总结,从前文的“距今已经有8 000多年的历史”分析,③处的总结性文字应该填我国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参考答案:①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 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12.在下列历史文化名人中自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0~80字。
- 22 -
备选人物:诸葛亮 王羲之 李白
答:
参考答案:(1)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
(2)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