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周晓枫,女,新生代散文家。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得主,主流文坛的散文“四冠王”。常年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的周晓枫在散文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另类的散文气质。
作品
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和《收藏:时光的魔法书》。
评价
当代散文家,“新散文”代表作家,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二)人物轶事
破损成就的写作
周晓枫的世界里总有个十五岁的定格,“十五岁的一个夜晚,我被开水烫伤。从昏厥中醒来,我感到强烈的灼痛,把手放到脸上摸一下……我惊恐地发现一片很大面积的皮肤,贴在自己的指端。瞬间蔓延的疼痛,让我觉得被火包围。幸福生活的胶片,从一个特定镜头那里被烧毁。”这经验使她注定看到世界的残缺和“破损”,也使她的写作从事物破损之处开始,这意味着她的作品不为读者提供那种甜腻的安慰剂。残缺和“破损”也使她生发出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写作更加尖锐。
背景链接
《斑纹》是一篇散文的名字,有时作者也用来简称她的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这个集子里有十篇文章,都是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15 -
作者自己说,这些作品,“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嗜肉本性使人类中的大多数难以变成素食主义者,包括我自己。但仅从自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会发现,对于动物,欣赏它们的歌声或动态常常远比侵犯它们的肉体更能带来愉悦”。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逶迤(wēi yí) (2)鳞片(lín)
(3)螺旋(luó) (4)轮廓(kuò)
(5)匍匐(pú fú) (6)慵懒(yōnɡ)
(7)蝰蛇(kuí) (8)蟒皮(mǎnɡ)
(9)蓑鲉(suō yóu) (10)鳍叶(qí)
(11)鹰隼(sǔn) (12)婆娑(suō)
(13)凝眸(móu) (14)偏袒(tǎn)
(15)强悍(hàn) (16)蛊惑(ɡǔ)
(17)疱疹(pào zhěn) (18)颓败(tuí)
(19)妊娠(rèn shēn) (20)犁铧(huá)
(21)碾砣(tuó) (22)镌刻(juān)
(23)曼妙(màn) (24)鲑鱼(ɡuī)
(25)罪孽(niè) (26)酋长(qiú)
Ⅱ.多音字
1.组词辨音法
(1)旋 (2)伺
(3)悄 (4)露
(5)颈 (6)宿
2.语境辨析法
(7)乘车出行切勿睡觉(jiào),携带贵重物品的旅客更应该警觉(jué),要把自己的背包放在自己身边。
(8)雅鲁藏布江中游江边高于江面120米的山头表面散布着许多淡水螺壳(ké),因为过去这些地方是大海,由于地壳(qiào)运动使部分海底隆起而变成了大陆。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 15 -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2.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3.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多用于贬义。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王村长是一个说话幽默、外强中干的人,是一个真正的既有亲和力又有能力的人。而且他擅长表演魔术,每每为大家表演时,总是说生活中有了魔术,奇迹便无所不在。
辨析:“外强中干”多用于贬义,根据语境,使用错误。“无所不在”使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推托vs推脱
课本原句
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
辨析
推脱,推卸;开脱。“推脱”的对象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
推托,借故拒绝或推辞。“推托”的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
即境活用
黄女士多次以急用钱为名索回钱款,都被樊某以各种借口推托,后樊某竟然声称不知借款之事,试图推脱责任。
2.外强中干vs色厉内荏
课本原句
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辨析
“色厉内荏”指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只形容人。
“外强中干”是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可形容人,也可用于某个团体(内部力量分散,不团结)。
即境活用
他发现一切反动派都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他又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斑纹》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在横线的序号处填写出相关的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 ,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第二部分(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 ,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 15 -
第三部分(11~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 ,直至 ;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明确:蛇的斑纹 其他动物 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 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和文中提及的自然界各种“斑纹”。
2.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3.探讨文中议论性语句的内涵,理解文中阐述的哲理。
一、研习课文第1~5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1段是如何描绘蛇的形象的?
答:
明确:这一段写蛇,但先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逶迤”写出了蛇的身姿弯曲;“简约”写出了蛇的形体特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写出了蛇斑纹的意义;“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写出了蛇斑纹的炫目,也刻画了蛇的阴险、恶毒的形象。
2.第2段中“盘踞时它呈螺旋上升的圆……笔直地滑入深处”一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这句话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蛇在生活中的几何形象。
3.作者在第3段引用《圣经》中关于蛇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不仅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凶险、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二、研习课文第6~10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4.第6段是用了什么方法介绍蓑鲉的?
答:
明确:①打比方:如蓑鲉的背刺和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鲉身上的斑纹像藏宝图,蓑鲉的懒散泳姿像植物。这些比喻表现了蓑鲉斑纹独特、神秘的特点。②作比较:把蓑鲉和其他鱼种进行比较,写出了蓑鲉斑点与斑纹的与众不同。这样,以蓑鲉为例,说明了蓑鲉斑纹的作用,使它显得强大,又便于隐蔽。
5.作者在第8段中是如何描绘梅花鹿群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 15 -
明确:①作者展开想象,运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如“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凝眸星宿”“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等来描绘鹿群。②新奇的比喻,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出在作者眼中的生命是如此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
6.如何理解第9段中“有限的谋略被双方分享……和善恶较量相仿”这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捕食者与猎物用近似的斑纹进行伪装的特点,并揭示出自然界的生存之道。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猎物的同情和对捕食者的憎恨。
7.第10段的“对称”如何理解?这一段写了哪些对称?
答:
明确:(1)这里的“对称”应是一种鲜明的对比。(2)奶牛与毒蜂的翅膀——善与恶的对称;美女的文身与病变皮肤的疱疹——美与丑的对称;母亲的妊娠纹与遇害者颈上的勒痕——生与死的对称。
三、研习课文第11~14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8.第11段中,“隐形的设计者”指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隐形的设计者”指大自然。作者以此为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敬畏和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的礼赞。
9.第14段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束全文,有什么含意?
答:
明确:①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②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道理,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写法领悟]
本文运用了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这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阐释和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15 -
一般而言,在记叙文里,除了以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比如人物的一连串动作、人物的神态变化、人物活动的场景等。同时,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在说明文中,要通过增加议论抒情,适当以议点睛,以情着色。
在议论文中辅以叙事和抒情,可收到情理相济、形象生动的效果。
对散文而言,更是要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启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做到各展其长。
请你任选一个事物,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写一篇短文。可参考下面的事物,也可另外选择。200字左右。
一朵花 一盏灯 一片云 一棵树 一支粉笔 一颗流星 一只小鸟
答:
参考答案:
一 朵 花
悬崖上,夹缝中,有一朵小花。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记叙)
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连着淡绿色的细枝轻轻颤抖,像一位多愁善感的孤女在偷偷哭泣。(描写)
小花啊,你为什么哭泣?为什么流泪?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伤心自己惨淡的身世?(抒情)
不要哭泣,不要流泪。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但你有自己的典雅;你虽没有夜来香浓郁的芬芳,但你也有淡淡的清香;你虽没有栽插在镶金边的花盆中,生长在温暖的花房里,但你扎根大地,吮吸着天地之精华,分享着万物的灵气;更重要的是,你有着自身宝贵的、顽强的生命力。(议论)
这是一朵朴实无华的孤独小花。(说明)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 15 -
周晓枫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看待这个世界。五光十色的斑纹构成了作者姿态万千的风景花园:蛇、鲑鱼、瓢虫、鹿、老虎、斑马、毒蜂,直到人类、大地、宇宙、内心等。无论你是否喜欢,自然界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仅如此,作者还对万物的启发意义做了引申性的阐发,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界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成就了周晓枫,也成就了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2.从历史中积累
(1)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2)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3.从名言中积累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
(3)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 ——王尔德
(4)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5)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二)这样运用素材
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应该高高在上,把自己看作地球的统治者,因为在自然界中人类与其他生命一样,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动物都是神奇美丽、令人感动的生命体,都没有理由被人类捕杀。正如周晓枫在《斑纹》所说,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因此,我们应该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共荣共生。如果只为眼前的利益,肆意破坏自然,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领悟] 该作文片段论述的中心是“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课文中的周晓枫《斑纹》的句子“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巧妙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作者找到了课文素材和文章中心的契合点,巧妙地把课文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15 -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飞快的燕子一掠而过——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周而复始,筋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但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致死的老燕。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近疯狂的热爱。再胆怯的鸟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
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身体几乎残废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上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虽穿越了真理的巅峰,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虽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了非凡而辛酸的努力。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所付出的巨大身体代价。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这在燕子只是件平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有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佳作赏析
- 15 -
全文以饱含赞扬的笔调写出了燕子一生的艰辛。为成为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几乎身体残废也无怨无悔。在燕子于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同时告诉我们奋斗与快乐同行,成功与汗水相伴。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本文开头新颖别致,以类比的手法引出了全文的写作对象——燕子,设问、比喻的手法增添了文学色彩。
2.学用词
本文用词准确、精当,如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突出表现了燕窝采摘者和以燕窝调养身体者的贪婪自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无情掠夺的谴责和不满。
3.学修辞
第①段画线句子,把燕子说成黑亮镰刀,比喻形象生动。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拟人的手法,说明燕子是捕害虫的能手,形象生动。
4.学过渡
第④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上文对燕子的描写转入对下文为了事业而付出巨大牺牲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的热情赞美。
5.学结尾
文章的结尾简短有力,寓意深刻,画线的句子给我们以无尽的启示。如:燕子在困苦中营造家园,周而复始,锲而不舍,甚至咳出鲜血、劳累致死也在所不惜,让我们明白: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⑦)
注释:①夭夭,茂盛的样子。②灼灼,鲜明的样子。③之子,这个人。于归,女子出嫁。④宜,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⑤有,语助词。(fén),果实繁盛的样子。⑥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⑦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将姑娘嫁出,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 15 -
[翻译]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桃树繁茂,果实丰硕。女子出嫁,幸福一家。
桃树繁茂,枝叶浓密。女子出嫁,快乐一家。
[明理知义]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表示对婚后的祝愿,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三章诗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语言优美,又极为精练。
明良论①
龚自珍
士②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③近代之士,自其敷奏④之日,始进⑤之年,而耻己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⑥愈媮⑦。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⑧师傅自处⑨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注] ①《明良论》是龚自珍于1813年至1814年(嘉庆十八年至十九年)写成的一组政论文,共四篇。当时他才二十二三岁。“明良论”意思是论君臣关系。明良,原意是“明君”“良臣”,语出《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②士,封建时代对读书人的通称。③历览,遍览,全面观察。④敷奏,指臣下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⑤始进,开始做官。⑥气,指知耻的精神。⑦媮,薄,引申为差劲。⑧巍然岸然,严肃、高尚。⑨师傅自处,为人师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参考译文:
- 15 -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中国MPA之父”夏书章:不让白发逊黑头
夏书章出生在五四运动前夕,中学期间曾两度辍学,饱受贫穷、战争、离乱之苦,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并如愿考上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当时大部分学生选择数理化,而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行政管理学。大学毕业后,夏书章在学术上依然执着探索,前往美国攻读行政学学位,成为最早在国外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47年,28岁的夏书章从哈佛大学学成归来,成为中山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79年,当听到国家要重振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时,夏书章激动地提笔给《人民日报》写信,呼吁“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很快得到学界的响应。夏书章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开讲习班,办学术会议,编专著教材,积极组建学术队伍。在他心中,引入MPA学位教育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但公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1999年,他首次倡导引进MPA,至今,全国已有100多所院校拥有MPA学位授予点,学界尊称他为“中国MPA之父”。
而今,年近百岁的夏书章并没有选择静享天伦之乐,依然孜孜不倦地培养一届届博士生。他说:“做学问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不断地读书、充电和加油。我从来不同意‘人到中年万事休’‘七十老翁复何求’这类说法,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人生教益] 尊重选择,执着以求无捷径。夏书章能成为“中国MPA之父”,在于他在人生路上的选择与执着。跨越两个世纪,历经社会变迁,他在当时的冷门专业上执着地进行学术深造,在国内零起点的基础上引进开拓,所以才取得如此成就。选择了就要做好,执着以求没有捷径,这是事业有成的秘诀。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________的领域。
②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________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③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________“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 15 -
A.涉足 瞩目 质疑
B.涉及 注目 质疑
C.涉足 瞩目 置疑
D.涉及 注目 置疑
解析:选A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涉及”指牵涉到或关联到。“瞩目”指注目,“注目”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质疑”指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式)。根据语境,比较可知答案为A。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
②我懒得应酬,说来说去,全都是老生常谈,真是烦人呀!
③作为友好邻邦,斑马对羚羊的灾难感同身受,迅速行动起来对羚羊援助,但它们毕竟不是老虎的对手。
④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能得以自卫。
⑤《秦腔》中的各色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大小事件纵横捭阖,许多看似无关的小事件,又与主要事件相连,环环相扣,互相渗透。
⑥这天晚上月朗风清,四下一片寂静。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坐在院子里喝着茶,谈笑自若,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受。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解析:选C ①“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②“老生常谈”原指老书生的平凡议论,今指很平常的老话。③“感同身受”是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不宜用于动物。④“外强中干”意为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⑤“纵横捭阖”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不合语境。⑥“谈笑自若”指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斑纹》告诉我们,往往大型食肉动物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而又胆怯。
B.记者日前获悉,第二批自贸区已经筛选出21项改革经验,8个创新实践案例,已经由商务部上报国务院,近期有望获批并开始向全国适合的地区推进。
C.网络文学由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认可,再到获得文学界的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D.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TRAIS被纳入国际标准,这是中国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
解析:选D A项,语序不当,“往往”应在“闲散”前。B项,搭配不当,应把“推进”改为“推广”。 C项,成分残缺。“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后加“过程”。
- 15 -
4.对下列句子进行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斑马都有斑纹吗?
②如果斑马患白化病,它的后代出生后也不会有斑纹。
③虽然没听说谁看见过没有斑纹的斑马,但按道理说,也许会有。
④斑马的斑纹由黑白两色组成,黑色部分的毛里含有一种叫作黑色素的色素。
⑤如果突然发生变异,斑马体内不能生成黑色素,那部分的毛就会变白,斑纹就会随之消失。
A.①③④②⑤ B.④⑤②③①
C.①③④⑤② D.④①⑤③②
解析:选C 通读所给句子可知,①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接下来的对斑马的斑纹的说明,所以排在首位,排除B、D两项。由⑤中的“斑纹就会随之消失”和②中的“也不会有斑纹”可知,②在⑤后,排除A项。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你回去用心准备这次广告业务的资料。放心,我定会玉成此事。
B.近来,报社稿件不足,望王先生能赐稿一篇,盼复函为荷。
C.来此几日,我们几个吃住都在你家,多多叨扰,真是不好意思。
D.感谢你多年的关照,在你生日之际,送上一份薄礼,聊表寸心,不成敬意。
解析:选A A项,玉成:敬辞,请别人成全某事。B项,为荷:古代文言书信和现代公文的常用语,表示希望与感谢之意。C项,叨扰:客套话,受到款待时,表示感谢。D项,聊表寸心:略微表示一下心意,谦辞。
6.仿照下列两段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另选两种动物,分别写一段含有哲理的话。
羊——要快速达到理想目的地,非得紧紧跟定头羊不可。
猴——所以还是兽类,就因为不能做自身的彻底革命。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蛇——要想获得生命的辉煌,非得脱掉几层皮不可。
猪——之所以被人宰杀,就是因为你软弱而善良。
(示例二)青蛙——之所以觉得无所不知,是因为没有跳出生活的框框。
乌鸦——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在倾诉的过程中,将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而朋友的安慰,或许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①找朋友倾诉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 15 -
② 。
③ 。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应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比如“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的说法过于绝对,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可能可以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但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和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同理可证,“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的说法过于绝对,得到朋友的理解,也许可以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但得到朋友的理解和缓解消极情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的说法过于绝对,思考角度的变化,也许能让我们走出困境,但思考角度的变化和走出困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②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 ③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走出困境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天 鹅
布 封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而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吗,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 15 -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描写的那些和鸣铿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是吗,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活泼而敏感的想象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话语:“这是天鹅之歌!”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心中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天生的美质”,更表现出它“自由的美德”,使全文情理交汇。
B.本文结尾一节情文并茂,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成了文学艺术史上传诵不绝的佳话。
C.作者先实写后虚写,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对天鹅的礼赞之情。
D.文章两次引用神话传说,巧妙点染,使天鹅不同凡俗的形象有所依附,焕然生辉。
解析:选B B项,天鹅本无临终绝唱,更谈不上哀婉凄怆、深沉动人。
9.文章画线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天生的美质”指什么?“自由的美德”又指什么?试以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
参考答案:“天生的美质”指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自由的美德”指任意遨游,无拘无束;只接近友善之人,不接受奴役。
10.文章通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天鹅?请结合原文,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好处:将天鹅人格化;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自然、贴切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会于艺术形象之中;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