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
一、【2019届广东汕尾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启明
东方晓
“咣当!”监牢的铁门被重重地踹开了。
“赵云霄!”一声粗暴的喊声。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
“我就是。”一个柔和而细弱的声音从坐在一起的女难友中间传来。
等赵云霄拖着受伤而又有些笨重的身体被难友们扶着走到门口时,那个剪影把信摔给她,说:“这是你男人临死前写给你的。好好看看吧!死硬分子!”
虽然赵云霄对爱人陈觉的牺牲并不意外,因为她和他早就收到了“惩共法院”的死刑判决书,罪名是“策划暴动,图谋不轨”。但真听到他的死讯时还是昏了过去。难友们赶紧将她抬到稻草上,喊她的名字,拍她的脸。
“云霄!云霄!肚子里有孩子,你可要挺住啊!”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地睁开眼。眼角的泪珠滚了下来,但她还是平静地说:“我没事,不要为我担心。”
赵云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原本想陪爱人一同走向刑场,但她最终还是接受爱人的劝告,向敌人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已有身孕,请求生下小孩再临刑”。经过三四个医生的检查确定属实,敌人被迫同意延期执行。
在难友们的搀扶下,赵云霄艰难地坐起来,打开了陈觉在就义前写给她的诀别书: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我就要上路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的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都祝愿孩子健康快乐。
云,你迟早也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这几天我常常记起我们在苏联学习时的美好时光。相互切磋,相互勉励,谈未来,话明天,始终不离不弃。去年回国后,你为了陪我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未能跟父母见最后一面,令我深以为憾。你在事业上给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幸福。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可感,但我宁愿玉碎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着她出国的。想起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第一次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教助全世界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才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每想到此,我就觉得,死而无憾!
云,我无法见到咱们的孩子了,请你带我向他(她)问好!
此祝,
27
健康!
觉手书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读完信,她放声大哭,又一次昏了过去……
4个月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陈觉和赵云霄的女儿出生了!难友们怕婴儿受凉,把母女俩围在中间。赵云霄和大家商量,决定给婴儿取名“启明”。
由于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婴儿饿得“哇哇”直哭。牢房的铁窗开得很高、很小,阳光照不进来,尿布无法晾干,赵云霄只得将尿布缠在腰上,垫在身下,用体温暖干。赵云霄日夜抱着自己的骨肉,把她贴在胸口上。看到女儿那圆圆的小脸,她幸福得想笑,但又心酸得想哭!
可是,赵云霄生下女儿才一个月,死刑执行通知书就又来了。
她接着女儿亲了又亲,吻了又吻,晶莹的泪水一串串地落下来。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她给亲爱的女儿写了遗书。
启明我的小宝贝:
“启明”是妈妈在牢中生下你的时候,给你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有特殊意义的。怀上你才四个月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便被关进了监狱。当时妈妈本来是要被立刻处死的,因为怀了你,才被敌人晚执行几个月。宝宝,妈妈之所以要生下你,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的。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生的,但你的妈妈在你才一月零十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妈妈无法尽到抚育你的责任了,但妈妈希望你不要恨我,妈妈是为了全世界更多的宝宝不再受苦受难才狠心扔下你而走的。宝宝,你是个不幸者,但妈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
宝宝,妈妈走了,妈妈祝你和所有孩子一生幸福!
妈妈绝笔
三月二十四日
3月25日,刽子手在监外高声点名。叫到“赵云霄”时,生死离别,痛断肝肠,她怎舍得初到人世的婴儿呢。
诀别的时刻到了,赵云霄喂完最后一次奶,强忍悲痛,把启明留给了难友。
“同志们,拜托了,我先走一步。”她含着泪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和她的丈夫,生前曾前往苏联学习,相知相爱,同国参加革命,不幸被捕,先后壮烈牺牲,反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无比残酷。
B.陈觉和赵云霄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同志,但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而不是革命精神。
C.“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一句很有深意,不仅从侧面写出了监牢里光线昏暗,也暗示出反动派是背对光明,背对正义的。
27
D.小说中的陈觉虽然是位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人,他也觉得愧对父母,愧对孩子,这表现了革命者的真性情,
5.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
6.小说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烈士两封写给亲人的书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B5.①“启明”是难友们和赵云霄给女儿起的名字;②表现了对孩子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③反映了所有革命者坚信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④“启明”蕴含着革命烈士给民族带来光明的含义。
6.①信中表现了两位先烈生前的经历以及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思想,通过两封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②书信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流露,情感的传达更自然,更容易感动读者。③使小说的叙事更简练,情节更集中紧凑,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了丰厚的内涵。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而不是革命精神”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可知,小说中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与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对父母和孩子的爱正是革命精神的体现。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首先,从本意理解,“启明”是难友们和赵云霄给女儿起的名字,“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的”“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这个名字表现了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从人物形象角度理解,给孩子起这个名字,反映了所有革命者坚信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从主题方面说,“宝宝,你是个不幸者,但妈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启明”寄寓着革命烈士给民族带来光明的含义。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烈士两封写给亲人的书信的好处。从人物形象方面说,第一封信交代了陈觉和赵云霄两位烈士生前的经历,两封信都传达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书信是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书信这种文体而言,书信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直接的表露,可以更直接自然的传达感情,更易打动读者;从情节方面来讲,采用书信形式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更加简练,使有限的文字可以传达更丰富的内涵,表达更经济有效。
27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章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手法和特色一般为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2019届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瑰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来,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斤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27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洌的水大口大口地喝……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2018年第8期《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半壶水”为题,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交代了故事的线索、丰富了故事情节,还能突出作品的主题。
B.“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这既是对陆归林放弃干掉狼的机会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狼没受到陆归林的攻击,反而得到水喝,于是想报答他。
D.沙漠是“他”与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因沙尘暴而脱离勘探队后的独特经历,于惊心动魄中发人深省。
8.小说中画线部分属于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B8.示例:(1)补叙(或追叙)。 (2)作用:①交代“他”(陆归林>独自陷人茫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有助于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他”和狼都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都又饿又渴,他们巧遇到一-起,这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9.示例:(1)小说最后一段可删。理由如下:①情节上显得突兀。小说本是“他"(主人公陆归林)和狼的故事,最后一段却写一群刚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于中心情节既无补充也不一致。②主题上有些生硬。把狼变成了人的天敌,似乎只有人才有资格享有绿洲,而狼只能被打死或在茫茫沙漠里自生自灭。③效果上并非最佳。当读者正为“他"在狼的引领下走出沙漠见到绿洲而惊喜而释然而赞叹之时,忽然写-.群人把狼赶跑,让人陡生一种错愕感、惋惜感甚至是负罪感.仿佛大快朵颐之时咬到一粒沙子.很是不爽。
27
(2)小说最后一段不能删。理由如下:①情节能突转。小说本来已经写到“他"(主人公陆归林)与狼不再对峙,而是共同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绿洲,结尾却写一群人把狼追赶进茫茫沙漠。这样处理,可使情节有跌宕,有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②主题更深刻。如果写到“他”与狼一起走出沙漠来到绿洲为止,可表达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的主题;加上结尾一段后.则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③更具艺术性。狼把人带出沙漠,人群却追赶狼,对比鲜明,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通读原文结合选项对比分析。本题B项,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这是写陆归林善良的本性,并非暗示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故本题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画线部分属于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生应找到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概括划线句子的内容,然后从叙述方式的表达分析。叙述方式共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三种叙述方式。本句属于补叙。“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这句话交代了陆归林迷路的原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这几句写出了陆归林当时的处境。从情节结构上,使文章内容更完整,更合乎情理,陆桂林在沙漠里迷路,狼在沙漠中迷失方向,二者都又饿又渴,他们巧遇走到一起。从主旨方面,二者相似的处境,最后互相帮助走出沙漠,更能突出小说主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知恩图报等主题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然后从内容、结构、主旨等三方面,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本题中最后一段可以删掉。最后一段“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内容上写狼被一群的人追赶又逃回茫茫大漠,小说本是“他"(主人公陆归林)和狼的故事,最后一段却写一群刚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本段内容于中心情节既无补充也不一致。结构上,小说先写陆归林迷路,然后写遇见狼,再接着写放弃杀狼的念头,最后写和狼一起走出沙漠,结构完整,本段属画蛇添足。主旨方面,陆桂林和狼的故事因半壶水发生逆转,主要人物陆归林有代表性,这样能突出人类和谐友善的主题内涵。最后一段把狼变成了人的天敌,似乎只有人才有资格享有绿洲,而狼只能被打死或在茫茫沙漠里自生自灭,这样写有些突兀,不符合人类善良的本性。
27
【点睛】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2019届吉林凌源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 络生意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肖飞忙不过来,想起了老家那些“巧巧”们。他回去把婶子大娘们召集到一起,让大家跟着他一块创业。他们的花馍作坊就这样成立了。
可刚刚做了两个月,网上便涌现了来自各地的花馍馍,竞争一下子激烈了。而大婶大娘们手艺各有差别,网上评价参差不齐,他们辛辛苦苦做的花馍馍,渐渐滞销。看着堆积如山的馍馍,想着当初肖飞的承诺,一些人灰心丧气,感觉还不如回家拾掇庄稼呢!
肖飞把大家召集起来,红着脸宣布了刚刚制定的标准,如果达不到就要离开。一些人正失望,一听这个,拿了钱就回了家。他的大娘不忍心看他太尴尬,力劝几个手艺好的留下来和肖飞一起创业。“让年轻人也看看咱老太太不是吃闲饭的!”她常常笑着给大家伙鼓劲。
肖飞发现,销量好的花馍馍样式更多,颜色更鲜艳,而他们只有简单的几个花样,跟不上都市的审美水平,于是他发动婶子大娘们动脑筋想办法,开发更多样式,榨取新鲜的蔬菜水果汁调颜色,既美观又健康;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品位,专门学做玫瑰花、百合花。
终于,他们熬过了低谷。龙凤呈祥、年年有鱼、百鸟朝凤、玲珑小狮子、石榴桃儿、莲子蓬、蝙蝠、生日面糕等造型,有红的绿的,白的紫的……样式各异,五颜六色,谁见了都夸好看;临近春节时,订单直线上升,竟然卖了二十多万,并且还在上涨!
27
肖飞回家把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尴尬地笑了笑,问,要不要烧火的?肖飞满口答应,要!
“二十八,把面发刀、孩见了乐开花;二十九,蒸馒头,神仙吃了清人愁。”远处传来几声童谣,空中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要过年了,肖飞踌躇满志,准备亲手做几个漂亮的花馍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写肖飞和婶子大娘们面对20万订单的激动心情,然后回顾肖飞做花馍生意的来龙去脉,这样开头使小说产生悬念,更引人入胜。
B.做花馍本来是女人的事,肖飞作为男孩却对捏面团感兴趣,太没出息,因此父亲不愿意再养他,下了最后通牒让他去打工养活自己。
C.在大量花馍滞销,工资都拿不到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离开,肖飞的大娘却坚信他一定会成功,力劝几个巧手留下来和肖飞一起创业。
D.优优是个有经济头脑的女孩,她一看到肖飞的花馍就产生了拿到网上去卖的想法,后来又建议肖飞辞掉工作创业,体现了她的预见能力。
8.肖飞从幼时喜欢捏面团到花馍销量20万,经历了一个较为坎坷的过程,请概括肖飞创业成功具备了哪些因素。
9.小说最后写到“要过年了,肖飞踌躇满志,准备亲手做几个漂亮的花馍馍……”请结合全文,探究肖飞此刻的复杂心情。
【答案】7.A8.①兴趣爱好。从小喜欢捏面团,还常常去学习观摩婶子大娘们做花馍,回来独自研究。②执着精神。父亲不支持他做花馍,逼他去打工,他没有放弃,工作之余依然坚持自己的爱好。(在竞争压力大,花馍滞销时,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依然坚持下去。)③创新精神。花馍滞销时,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开发新样式,加入新鲜蔬菜水果汁调色等,生意好转。④亲友支持。女友优优不仅支持还提出合理建议,是他创业的动力。(大娘没有离开,还劝其他巧手留下,在他事业遇到低谷时对他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9.①对未来事业踌躇满志,充满信心。②对父亲终于理解自己的欣慰。③对历经坎坷终获成功的感慨。④对困难时理解支持他的亲友的感激。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肖飞作为男孩却对捏面团感兴趣,太没出息”分析有误。肖飞没出息是父亲个人的想法,不是客观原因,父亲激他出去打工,也并不是真的不想养他了。C项,“肖飞的大娘却坚信他一定会成功,力劝几个巧手留下来和肖飞一起创业”分析有误。花馍滞销时,没有提到发不出工资,一些人离开时是拿了钱的,大娘不忍心看到肖飞尴尬,才劝一部分人留下来,未必是坚信他一定成功。D项,“她一看到肖飞的花馍就产生了拿到网上去卖的想法”分析有误。优优第一次看到肖飞的花馍,只是好奇感兴趣,并不是一看到就产生拿到网上卖的想法。故选A。
27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归纳概括能力。本题要求概括肖飞创业成功具备的因素。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肖飞创业的经历过程进行分析。注意多角度概括。肖飞是靠做手工花包馍网上销售取得的成功。而这个成功离不开他小时侯的兴趣爱好,从小就喜欢用面团捏东西,而且捏得很好,并且喜欢向“巧巧”们 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更鲜艳的花包馍馍,他的事业遇到了瓶颈,于是他想办法进行创新,他发动婶子大娘们动脑筋想办法,开发更多样式,榨取新鲜的蔬菜水果汁调颜色,既美观又健康自己研究开发新花样。他勇于创新,使事业取得了成功。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支持,创业过程中,女友提出网上销售的方式,打开了销路;他事业低谷时,有人离开,大娘离下来支持他,还努力留下下其的巧手,这给他创业成功提供了很大动力。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形象,理解情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结尾写“要过年了,肖飞踌躇满志,准备亲手做几个漂亮的花馍馍……”所表现的肖飞复杂的心情。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情节。抓住所要理解的句子结合前文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前文已交代肖飞创业取得了成功,临近春节时,订单直线上升,竟然卖了二十多万,并且还在上涨!肖飞“踌躇满志,准备亲手做几个漂亮的花馍馍”是对未来事业自信的表现。因为他小时学捏花馍,小伙子时研究做花馍馍都遭父亲的反对,而如今父亲认可了他,并问要不要烧火的,也想加入。肖飞此时也为父亲终于理解自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亲手做花馍馍也是发自内心对陪他一路走来,支持他的亲人和朋友们的感谢。当然,这也是他对自己创业虽遭遇挫折,但终于取得了成功而表达的心声。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二十三、【2019届山东聊城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槐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27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27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5.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4.D5.①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表达“我”别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6.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③叙写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④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对城里生活的厌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故选D。
【5题详解】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第一处是第二次见到四叔时“我”发现 “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有趣” 表达“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引出下文;第二处“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前后呼应对照。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意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任何表现手法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明确题干要求 “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然后结合作品进行探讨。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的作用可以结合以下几点作答:渲染的环境氛围:和谐温馨;更能表现文章主旨,突出乡村人的人性之善在叙述语言上更恬淡闲远。
二十四、【2019届山东临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大厨
黄佩华
深秋的桂西北高地,早晨起来呼吸都带有淡乳色的雾气了。八达镇上的人们都穿上了冬装,各种各色的羽绒服厚外套亮煞了美食节。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八达镇,傍着驮娘河,西连云南北邻贵州,各色传统美食五花八门,独具边地特色。周边更是名产荟萃,云南广南的八宝米,罗平的牛干巴,贵州兴义的高梁醇,广西隆林的黑山羊,田林的八渡笋,西林本地的黑猪麻鸭沙糖橘…真是让食客们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一大早,李金光熬不住老伴生拉硬拽,也搭上早班公共汽丰,到镇上去看热闹。其实,他们到镇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
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而老伴穿得略有些单薄,还是一身秋衣秋裤,头上也只是套了顶腈纶毛线编的帽子,胳膊上挂的竹篮里装的是三十只还粘有粪迹的麻鸭蛋。李金光的鸟笼和老伴的鸭蛋,还没等他们走到街边就被明眼人给买走了。老伴不仅卖掉了蛋,还有一个外乡客看上了她的旧竹篮,一番软缠硬磨之后,硬是以两百块钱的高价给买走了。这样,两个老人得以一身轻松顺着人流逛进了临时搭建的美食街。
进入街市,人山人海。他们担心走散,两个人不得不手拉起手,就像年轻时他们互相牵手过河一样,生怕脱手了。他们还约好了,两人一个看左边,一个望右边,看看元生是不是如他所说,真的在这里做火锅卖腊肉。可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他们刚走进美食街时,人流密度还不算太大,还能够看见两旁的铺位。但是越往里边走,人流就像筷条筒里的筷子,一个紧挨住个,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别人的肩膀和后脑勺,不用说看两旁的铺位了。
李金光意识到,这样走下去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找不到元生不说,还有可能被人流冲撞踩伤的危险。于是,他一边抓紧头上的竹帽,一边把老伴慢慢扯出人流,在一个卖山羊肉的铺位前停下来。
27
李金光忽然闻到了一种久违的味道,这是一种混合了肉香和发酵过的草香味道。好多年以前,他第一次受邀到德峨苗山上的老同家做客,热情的老同为他宰杀了一只山羊,苗胞们把羊肉和羊骨砍成块煮成汤锅,把羊杂羊血和羊小肠剁碎炒干,与羊胆汁一起熬煮,号称羊瘪汤。他第一次吃这种羊杂汤,当老同给他打了一小碗,让他先尝试吃一勺时,一股难闻的味道从舌尖迅速蔓延向喉咙,冲击他的味蕾,扰得他差一点吐出来。然而,只过了几秒钟,一股爆炒羊肉杂碎特有的香气和一种苦尽甘来的味道,同时溢满了他的口腔。那一次,他竟不顾脸面,在众人面前连续吃了三碗羊瘪汤,后来成为寨上的一个笑话。
他一时禁不住诱惑,干脆和老伴坐下来,点了一大碗羊瘪汤,外加一份炒羊肉,两个人当成早饭吃了起来。
吃过饭,眼看来参加美食节的人越来越多,李金光和老伴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赶早回家去了。
第三天晩上,一脸疲惫的李元生被一帮朋友簇拥回到家里。阿牛还把一尊用红布包扎的东西搁在神龛前八仙桌上。众人兴高采烈地鼓噪,试图让李金光去亲手揭开红布,却被他拒绝了。母亲禁不住大家的鼓动,也是出于好奇,壮起胆子过去揭了,原来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照得她眼睛都模糊了好一会儿。
老毛顺手解开一个纸筒,摊开在两位老人跟前,得意地说:“阿叔阿婶,你们看看,这是两张奖状,都是奖给元生的。一张是他的火锅入选八达镇十大传统名佳肴,另一张是他做的火锅拿了美食节亚军。厉害吧!”
“那,羊瘪汤呢?”李金光将信将疑。
“羊瘪汤?做的人太多了,最高也只是得了个优秀奖,好几十个铺位呢。”阿牛抬起鼻孔说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就如同当年他吃到羊瘪汤一样。但不过,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他不信。他心里只清楚地记得,这个鬼仔还欠他三头大肥猪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吝笔墨地罗列各色传统美食,点明了这些美食的边地特色,体现出了美食节规模之大,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了社会背景。
B.“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李金光对儿子做火锅成功的怀疑埋下伏笔。
C.外乡客高价买走李金光夫妇的旧竹篮,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存在很多商机从侧面交代了李元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外部条件。
D.“李金光和老伴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这一情节设置看似突然,仔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2)结合文意,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
②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
(3)小说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羊瘪汤?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7
【答案】(1)B
(2)①外貌描写。军用雨披、竹编油帽空、鸟笼等传统的装饰,体现出了李金光的传统与古板。
②心理描写。李金光在得知儿子的火锅成功后依然有很多的疑问,体现了他封闭落后,思想根深蒂固。
(3)①写羊瘪汤美味可人,最后只得了优秀奖,情节起伏推进。衬托出李元生火锅的成功;②羊瘪汤是传统美食,李金光喜欢喝羊瘪汤。侧面体现出李金光的传统保守的一面;③羊瘪汤和火锅分别是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代表,表现了父子两辈的生活理念的隔阂,突出了小说的主旨;④详写羊瘪汤的做法与味道,让读者口舌生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同时为下文李金光对儿子做火锅成功的怀疑埋下伏笔”中“怀疑”说法错误,据文章最后一段“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可知“怀疑”说法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本题要求结合文意,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第①句“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只空鸟笼”这些内容通过典型的侧面描写,展现出的是一种传统古朴的生活特点,极其形象别致突出了生活上的特点,展现出一种美感和精神力量。第②句“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是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同时又是典型的问句,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展现出得知儿子火锅做成功之后,内心的疑问依然如此,极其形象而别致,凸显出其思想的封闭落后,突出其根深蒂固的思想特点。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本题要求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羊瘪汤。通读文章可知,羊瘪汤的味道十分美味,但最后评出的奖项却不高,只有一个优秀奖,这一具体的情节通过这些内容进行层层铺垫,极其形象而鲜明地展示出李元生火锅做得极为成功。羊瘪汤是典型的传统美食,李金光喜欢喝羊瘪汤,通过李金光喝羊瘪汤的这一具体事实,展示出李金光在思想上有着一种传统保守的特点,这种特点是李金光与羊瘪汤之间的一种互相共融的体现。小说中的羊瘪汤和火锅分别代表的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主要是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些不一样的生活,表现出父子两代人思想上的一种隔阂,小说就是通过羊瘪汤这一具体的内容呈现出小说两代人之间隔阂的这一主旨,详细论述羊瘪汤的做法和其具体的味道,展现出的是文本的核心感染力,突出文本的内涵。据此分析即可。
27
【点睛】文本情节的作用:①与题目的关系:开篇点题,扣住题目。②与人物的关系:借写什么来塑造相应的人物形象。③与环境的关系: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抒情基调。④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如背景、缘由、悬念、伏笔、首尾呼应等。
二十五、【2019届四川成都高三二诊】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夜哭
吴佳俊
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悔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
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
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我一定要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文宇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样和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缓满繁密的白花。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忧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蜒随着它们一起转。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蜒也哭。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
土地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回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围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嘤嘤地哭。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27
夏天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海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坼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待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我肯定也哭过。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春念和哀愁。如今,在这个充斥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来源充满疑感再详细写了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
B.前文说我只能“皱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
C.文章第五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欢乐。
D.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
8.文章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7.B8.(1)承接上文“各样的哭声”,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彻夜难眠”“苦痛忧伤”。(2)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1)内涵:①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②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③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2)现实意义:①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乡愁);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③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文宇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分析可知,并非对各种哭声的来源都清楚,只是其中几种。故选B。
27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有时大……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分析可知,使用排比、比喻的手法,抓住“大”“小”“缠绵”“悔恻”“孤绝”“冷寂”等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结合上下文内容“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分析,承上启下。注意需要分别分析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结合这些哭声分析,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中‘哭’的内涵,本文的现实意义”,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哭”的内涵,结合“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分析可知,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结合“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样和的样子”“土地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回坎走过……也为我自己”等分析可知,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结合“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海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粮食哭成饥饿……”等分析可知,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如本题,结合“苦”的内涵分析,主要是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思念等;结合“树、土地、夏天”的哭泣分析,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引起人们的思考等。
二十六、【2019届广东六校联盟高三三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27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27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5.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C5.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6.“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以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C项,“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故答案为D。
27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人物身份,其次从文中找到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等看人物的性格、品质,最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答题时先概括后分析。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表现他“有智慧”。他一直在寻找哥哥表现他“重亲情”。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表现他“有耐心”。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表现他“做事有原则”。“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表现他“谦和有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以及物象本身的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本题“大头菜”的作用,在情节方面,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的开展都是围绕“大头菜”展开的,代写冯和哥哥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大头菜”,失散后代写冯在代写信封上留下“大头菜”的标识,后来凭借这个标识找到哥哥;在人物方面,“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通过“大头菜”展现人物重亲情、有智慧的形象;主旨方面,“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大头菜”是亲情的象征,表现小说歌颂亲情的主题。
【点睛】物象的作用答题方略: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 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二十七、【2019届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87年的一头牛
陈振林
1987年暑假一过完,我就要上初中三年级了。大我三岁的姐姐,将进入高三年级。
但是,这个暑假不好过,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我和我姐上学的费用没有着落,这件事困扰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和母亲跑了好几家亲戚,想方设法去借钱但都白跑了。亲戚和我们一样,手头上也没有多余的钱。
姐姐发话说她不想读书了,听她一说,我也不想读书了。家中有两个孩子读中学,仅有的一点钱也会让孩子掏空的。
爷爷躺在他那张旧床上,不停地咳嗽着,吐出一口又一口浓痰。他不肯上医院拿药,更不用说住院治疗了。他怕用钱。
晚上,父亲不停地抽着烟。那烟头,一明一灭在黑夜里像夜空里飞机上闪烁的灯。可是,飞机是有航向的,我们的学费在哪儿呢?
“还有小牯子啊!”不知什么时候,爷爷坐在了父亲面前的木凳上,发出了声音。
小牯子是我们家中唯一的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牯子,是对公牛的一种叫法。
27
父亲用力地扔掉手中的烟头,没有出声。他知道,眼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卖掉家中的这头牛了。
这头牛在我们家中已经五年多了。小牯子的力气很大,下田犁地的时候,总是任劳任怨。每天放学,我就去放牛,我和小牯子成了好伙伴它会低下头,让我踩了它的两只牛角,骑上它的牛背。在牛背上,我可以看书,可以背诵课文,也可以吹奏口琴。夕阳西下时,我们慢慢地回到家中。爷爷又用力地咳嗽了一阵子,对父亲说“两个孩子不读书是不行的。我前天就出去联系了买家是清水村的吴老大,他还看了牛的,我们说好了730元的价钱,明天你就将牛送去吧,一手交牛,一手拿钱。”
父亲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但父亲第二天并没有将小牯子送去十多里外的清水村。我也不去问,仍然每天傍晚牵着小牯子,将它牵向青草丰盛的埂,让它饱餐。我看着小牯子,小牯子也睁着大眼睛看着我。
和小牯子分别的这一天还是到来了。等到开学的前一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一个人牵着小牯子上路了。中午的时候,父亲就回到了家。他的手中,捏着一沓十元一张的“大团结”。
第二天,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我和姐姐拿着钱去了 ,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C.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D.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8.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以“救赎”为题目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运用倒叙手法。小说先是展现老长泰清早巡山的护林员形象,然后叙述老长泰年轻时勇敢杀狼为民除害的故事。②故事情节突转。成为护林员后老长泰热衷打猎,但后来出人意料地坚决不打了,然后交代原因,情节波澜起伏。③结尾出人意料。老长泰两次与偷猎者交锋,保护了山林并获省政府奖,但却以他不去省城领奖结尾,耐人寻味。
27
9.①统领故事情节。老长泰年轻时打了不少野兽,后来做护林员,为了保护野兽同各种盗猎分子坚决斗争,故事的主体是心灵的救赎。②丰富人物形象。老长泰外表粗矿,但内心细腻,性情淳朴,救赎的过程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暗示小说主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人类为了个人享受和私利猎杀动物,大肆掠夺自然,引发读者思考人类需要怎样的救赎。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理解错误,长泰去打狼是因为桂英说“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和首尾特色等角度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本题开头1——3段写老长泰带着“黑豹”巡山,4段开始回忆他年轻时的事,是倒叙手法;4——12段写他热衷打猎,13——16段写他不再打猎,交代原因,情节上形成突转,波澜起伏;17——21段写他护林,21——22段写他获省政府奖,但却不去省城领奖,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本题可从情节方面答,统领故事情节,但是分析时要按照情节发展概括内容;从人物方面答,丰富人物形象,也需要具体解释出如何丰富,增加了哪些内容;从主旨方面答,暗示小说主旨,注意要把主旨概括出来。
【点睛】小说情节结构解读(一)常见结构⒈单线型结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后记)⒉复线型结构:明线,暗线。⒊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欧.亨利”式笔法。结尾处出其不意揭示真相,出人意料,回扣前文,一切又在情理之中。5.摇摆式,俗称“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曲折。(二)结构安排技巧。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
二十九、【2019届山东潍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27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状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广西文学》2018年第5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7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
B.“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
C.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作品语言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答案】7.B8.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①语言风趣,看似一本正经的叙述,给人诙谐、滑稽的感受。②质朴自然,善于运用口语,富有乡土气息。③恰当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有画面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④结尾语言优美含蓄,引人深思,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错,我对于雨鞋的感情一直都没变,始终是不喜欢。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抓住小说的叙事线索,叙事方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本题从叙事线索来分析,“我”是叙事线索,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从人物塑造方面考虑,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将老校长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形象具体,更加突出。用第一人称叙述还有深化主旨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品味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品味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此句看似一本正经,却给人诙谐、滑稽的感受。“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此句口语运用,富有乡土气息。“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句子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优美的语言描写,引人深思。
27
【点睛】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主要是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三十、【2019届陕西师大、西安高中、高新一中、西工大附中等八校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梨花落
蓝月
小山村是太潮中的一个小岛,村子若隐若现半掩在葱茏林木之中。一到春天,满眼的青翠红艳小鸟啾鸣,蜜蜂呀,蝴蝶呀翩翩起舞,连空气里都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岛外碧波荡漾,一望无垠,粼粼的波光就像是谁不小心酒落了一湖碎银。半空中盘旋着各式水鸟,小心地窥视着潮面,冷不丁俯冲下来抓起一条小鱼儿,又迅疾地展开双翼消失在蓝天白云深处。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岛,而美丽是具有诱惑性的。几辆陌生的豪华小车在小岛上转悠了几天后,村民们收到一纸公文: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早日步入新农村行列,村土地将被征用以建造豪华别墅区,请村民积极配合,当然赔偿款也是相当丰厚的。
消息一经传出,几家欢喜几家愁。春树使劲地抽着烟,一验愁容,他家的梨园也在征用之列。按理说,春树的梨园被征用,并没有大碍。春树的儿子已经在城里成家主业,一直说要让父亲进城去享福。春树却死活不同意,我走了,梨树怎么办?再说了,我还得陪着你妈呢!
说这句话时,春树满是皱褶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哀伤。儿子便不敢多说了,只能由着他。
春树疼老婆是出了名的。老婆梨花喜欢梨花,春树就种了满园子的梨树。每年梨花盛开,千枝万朵,一片洁白,美得让人心醉,更让春树心醉的是老婆梨花的笑容。
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包揽重体力活,但绝不做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春树不管,洗衣做饭抢着做,这一度引起了村里男人的鄙视和女人们的羡幕。
也难怪春树心疼梨花,梨花身体一直不太好,生了儿子后更是病病歪歪如风倒杨柳。春树的万般疼爱依然没有留住她柔弱的生命。梨花弥留之际握住春树的手说,一定要把我埋在咱家的梨园里,我的魂儿会化成树陪着你们的……
梨花如烛火摇曳期期艾艾的目光,舔过儿子稚嫩的小脸,定定地黏住春树泪糊糊的双眼。春树咬着颤抖的唇,眼泪噼啪噼啪掉。他使劲地点了点头,你放心。
梨花过世后,春树按照梨花的嘱咐将她安葬在了梨园。
每天清晨春树都会来到梨园里。这时候的小村很安静,只有他和梨树痴痴相望,他觉得梨花正微笑着看着他。他靠着树干坐下,点燃一支烟,吸一口徐吐出轻声说,梨花,我和儿子好呢,别摔..在那边好好地,等有一天我来找你的时候,我也变成树陪着你……
①风儿吹来,梨树的枝条轻轻晃动,摇落点点露珠。春树便笑了。
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春树倒并不觉得孤单。就算儿子飞去了城里,春树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现在突然说果园要被征用,能不叫他愁肠郁结?
27
思虑再三,春树跨进了村支书的家。村支书很客气,为他端上了热茶。他赶忙接过又匆匆的放下,舔了舔嘴唇问:“能不能不用这块地?可以用别的地……”
“当然不行,方案出来不是随意能改的。”
“……我不想惊扰了梨花……”
“我们已经安排了公墓。”
“公墓能种梨树?”
“当然不能,只能安放骨灰盒。”
“可是梨花不能没有梨树。”
“你可以挖起来换个地方种。”
“梨花一定要和梨树一起的……”
“那我就没有办法了。”村支书的目光突然变冷了,“不可能为了你一家打乱全盘规划!”
春树蔫蔫地走出村支书家,又蔫蔫地来到梨园。②正是阳春三月,梨花开得正旺,一树树一枝枝,洁白的梨花开满了枝头,一如当年梨花在世时候。
梨花啊梨花,我对不住你……春树看着梨花,流下了两行泪。
儿子赶回来看他,再次劝说他去城里。“我不会走,我的根在这里!”春树的语气异常坚定,儿子知道父亲的脾气,心想等地真被征用了,父亲也就不会再坚持了。
儿子回城里后没几天却被村人紧急叫回了家,因为春树出事了——春树在修剪梨树枝的时候摔下来。
“你说这果园都快没了,他还修剪啥?唉……”村人一边说一边摇头叹息。
“爸,你这是何苦……”儿子哭出了声。
气若游丝的春树,对儿子笑了笑,说:“梨花落了,我去陪你妈妈了……”
村人跑去梨园一看,真的,③满园的梨花都落了,地上就像下了一层雪。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春树哀感动人的故事,集中笔墨写春树的“梨花情结”,表现了人性美、人情美,也表现他将失去寄托深情的梨园的无奈与悲哀。
B.小说开头段着意描写了清新自然、美丽淳朴的小岛春天,为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并引出下文,同时为小说增添了诗意的美。
C.小岛被征用,用以建造豪华别墅区,这情节引出了矛盾冲突。作者设置这情节,旨在揭开新农村建设中的黑幕。
D.小说中以插叙的方式叙写了春树爱妻子以及妻子过世的故事,照应上文春树说的“我走了,梨树怎么办?再说了,我还得陪着你妈呢!”,并为下文做铺垫。
8.小说中描写了春树与村长的对话。这段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多次写到梨树梨花文中几处描写架树梨花的划线句子,对塑造人物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27
】7.C8.①春树与村长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趋于高潮;②这段对话是春树为留住梨园所做的努力的具体呈现,既表现了他对亡妻的爱与怀念,又刻画他忠贞执着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春树村长在对话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促人深思,有助于突出主题思想。
9.①第一处写风吹梨树摇落露珠,将梨树写得似乎通晓人情,烘托出了春树思念亡妻的强烈心理。②第二处写梨花满树,反衬春树争取留下梨园未果后的无奈与悲伤,更突出了春树对妻子梨花的深爱之情。③第三处梨花落,以景物描写映衬春树去世的结局,深刻表现了他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小说,仔细对比选项。本题C项,“旨在揭示新农村建设中的黑幕”有误,从村民收到的公文“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早日步入新农村行列,村土地将被征用以建造豪华别墅区,请村民积极配合,当然赔偿款也是相当丰厚的”与村民的反映看,此说毫无根据。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鉴赏重点语句在文中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其实就是认识小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从情节、人物、主题表达效果方面分析。春树与村长的对话,从内容上是春树为留住梨园所做的努力的具体呈现,既表现了他对亡妻的爱与怀念;从人物形象方面,刻画春树忠贞执着的性格,丰富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从情节来看,推动了情节发展,后面出现春树修剪梨树等情节,使小说情节趋于高潮;从主题效果来看,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促人深思,有助于突出主题思想,表达“爱”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作品手法的能力。写梨树梨花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效果是烘托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解答此题必须结合人物的心理、情感、结局来分析。本题第一处“风儿吹来,梨树的枝条轻轻晃动,摇落点点露珠”,写风吹梨树摇落露珠,将梨树写得似乎通晓人情,烘托出了春树思念亡妻的强烈心理。第二处“正是阳春三月,梨花开得正旺,一树树一枝枝,洁白的梨花开满了枝头,一如当年梨花在世时候,”写梨花满树,反衬春树争取留下梨园未果后的无奈与悲伤,更突出了春树对妻子梨花的深爱之情。第三处“满园的梨花都落了,地上就像下了一层雪”,写梨花落,以景物描写映衬春树去世的结局,深刻表现了他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景物描写用在文章结尾,引起读者对春树的敬佩和同情,更能彰显他伟大的形象。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