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百强校考前分类汇编(附解析20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百强校考前分类汇编(附解析20套)》 共有 2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阅读 一、【2019届河北邯郸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连 枷 李 锐 天很冷,心也很冷。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学校原在村庙里,后来庙塌了,村里没钱盖新房子,就把羊圈用的通房隔出两间来做教室。青石涧小学成了羊圈小 子,网子土还插了不少的疙瘩针。可是因为这一睡觉,不但头发乱了,就是那些疙瘩针也都跳出来了,好像这女人的发卷上被射了不少的小箭头。‎ 她一开门就很爽快,把门扇呱哒地往两边一分,她就从门里闪出来了。随后就跟出来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也都个个爽快,像一个小连队似的,一排就排好了。‎ 第一个是女孩子,十二三岁,伸出手来就拿了一个五吊钱一只的一竹筷子长的大麻花。她的眼光很迅速,这麻花在这筐子里的确是最大的,而且就只有这一个。‎ 第二个是男孩子,拿了一个两吊钱一只的。‎ 第三个也是拿了个两吊钱一只的。也是个男孩子。‎ 第四个看了看,没有办法,也只得拿了一个两吊钱的。也是个男孩子。‎ 轮到第五个了,这个可分不出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头是秃的,一只耳朵上挂着钳子,瘦得好像个干柳条,肚子可特别大。看样子也不过五岁。‎ 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的,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味。‎ 他就用这手在筐子里边挑选,几乎是每个都让他摸过了,不一会工夫,全个的筐子都让他翻遍了。弄了他满手是油,把那小黑手染得油亮油亮的,黑亮黑亮的。‎ 而后他说:“我要大的。”‎ 于是就在门口打了起来。‎ 他跑得非常之快,他去追着他的姐姐。他的第二个哥哥,他的第三个哥哥,也都跑了上去,都比他跑得更快。再说他的大姐,那个拿着大麻花的女孩,她跑得更快到不能想象了。‎ 已经找到一块墙的缺口的地方,跳了出去,后边的也就跟着一溜烟地跳过去。等他们刚一追着跳过去,那大孩子又跳回来了,在院子里跑成了一阵旋风。‎ 那个最小的,不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早已追不上了。落在后边,在号啕大哭。‎ 他们的母亲,虽然是很有威风的样子,但是不动手是招呼不住他们的。母亲看了这样子也还没有个完了,就进屋去,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她的孩子就奔去了。不料院子里有一个小泥坑,是猪在里打腻的地方。她恰好就跌在泥坑那儿了,把叉子跌出去五尺多远。‎ 于是这场戏才算达到了高潮,看热闹的人没有不笑的,没有不称心愉快的。‎ 30‎ 就连那卖麻花的人也看出神了,差一点没把筐子掉了地下。他高兴极了,他早已经忘了他手里的筐子了。‎ 至于那几个孩子,则早就不见了。‎ 等母亲起来去把他们追回来的时候,那做母亲的这回可发了威风,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向着太阳跪下,在院子里排起一小队来,把麻花一律地解除。‎ 闹到结果,卖麻花的和那女人吵了一阵之后提着筐子又到另一家去叫卖去了。他和那女人所吵的是关于那第四个孩子手上拿了半天的麻花又退回了的问题,卖麻花的坚持着不让退,那女人又非退回不可。结果是付了三个麻花的钱,就把那提篮子的人赶了出来了。‎ 为着麻花而下跪的五个孩子不提了。再说那一进胡同口就被挨家摸索过来的麻花,被提到另外的胡同里去,到底也卖掉了。‎ 过去了卖麻花的,后半天,也许又来了卖凉粉的,也是一在胡同口的这头喊,那头就听到了。‎ 卖凉粉的一过去了,一天也就快黑了。‎ 打着拨浪鼓的货郎,他担着担子从大街口走回家去。卖瓦盆的,也早都收市了。拣绳头的、换破烂的也都回家去了。‎ 只有卖豆腐的则又出来了。‎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芸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然的,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用筷子触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了一下,一碗饭就完了。因为豆腐而多吃两碗饭,并不算吃得多,没有吃过的人,不能够晓得其中的滋味的。‎ 所以卖豆腐的人来了,男女老幼,全都欢迎。打开门来,笑盈盈的,虽然不说什么,但是彼此有一种融洽的感情,默默生了起来。‎ 卖豆腐的一收了市,一天的事情都完了。‎ 家家户户都把晚饭吃过了。吃过了晚饭,看晚霞的看晚霞,不看晚霞的躺到炕上去睡觉的也有。‎ 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说“晚霞”人们不懂,若一说“火烧云”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一会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于是孩子们困倦了,回屋去睡觉了。竞有还没能来得及进屋的,就靠在姐姐的腿上,或者是依在祖母的怀里就睡着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节选部分刻画了市井小民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一些人物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卷发女”“第五个孩子”“卖烧饼麻花的”等等。‎ B.摸了麻花也不买,大孩子先挑了大麻花,最小的孩子为此狂追姐姐,为别人掉进泥坑而高兴,这些情节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 30‎ C.呼兰河城的环境,城里的人们,各种各样的营生,展开一幅幅有浓郁乡土风情的画卷。开头买麻花,结尾买豆腐,完整地体现了小城人们生活中最关键的环节。‎ D.小说用朴实细腻的笔触和不动声色的描写,为我们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国民状态,发人深省,这种状态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在沉默中灭亡”。‎ ‎8.小说中对某些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请结合具体人物找出三种主要描写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9.小说开头作者写到“在小街上住着,又冷清,又寂寞”,但文中表现的小街生活却显得丰富而热闹,如何理解这种矛盾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C8.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作用:(1)对卷发女的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暗示了她在小城地位较高,家境较好,与其他民众形成鲜明对比。(2)对卷发女和第五个孩子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寂寞无聊的人们在打闹中消磨时光,耗费生命的可悲状态,凸显主题。(3)对第五个孩子“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小城居民不讲卫生、不修边幅的劣习,为下文这样被摸过的麻花也照常卖出去的情节作铺垫。有力地突出了民众只求“活着”的生存状态。 ‎ ‎9.①表面上,人们即使不买麻花,也要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一家人打闹出丑,所有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吃饭能吃到豆腐,就是锦上添花,饭后只有看晚霞或睡觉,表现出生活热闹而有趣。②事实上,人们内心空虚而麻木,没有真正的精神生活,他们日复一日,毫无目的地生存,又生而等死。③而文中描写的“清冷寂寞”并非真实的小街环境,而是“我”身处其中却又格格不入的孤独悲凉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作者对愚昧麻木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开头买麻花,结尾买豆腐,完整地体现了小城人们生活中最关键的环节”理解错误,买麻花、买豆腐没有完整体现小城人们的生活,也不是最关键的环节。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掌握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同时细节描写也可以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作品中作者重点刻画的分别是卷发女人的肖像,卷发女人和她第五个孩子的动作,卷发女人的第五个孩子的“手”,因此,在整理答案时从这几个人物入手来分析肖像、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来答题。作者描写街市上热闹的场面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日复一日重复着麻木的生活,精神世界空虚,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上,作者感到格格不入,感到孤单,为我们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国民状态,发人深省,这种状态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在沉默中灭亡”。‎ 30‎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进行分析。分析文章内容,即文意,陷阱的设置一般集中在“文意表述不当”、“主旨概括不当”、“情感分析错误”、“人物的心理解读错误”等方面。分析文章特色及手法,命题时往往会把错误设置在“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地方。考生需留意这些方面的命题陷阱。‎ 六、【2019届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来客 朱山坡 ‎“我们大清晨撑船出发,晌午到达蛋镇,刚好赶得上电影。”‎ 蛋镇没几个人去过鹿山,那里偏僻,还险峻,不通公路,是深山野岭,现在已经人迹罕至。从鹿山来?蛋镇人吓了一跳,那得经历多少艰险啊!‎ 这个陌生中年人高高瘦瘦的,憨厚老实,脸膛比镇上的男人都白净,还显得比镇上的男人更斯文,背着一个耷拉着头的女人走进电影院。鹿山人的妻子五官长得真好看,是一个美人的模样,很年轻,但身体不好,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主要是腿不好,走不了路,浑身没有力气似的。蛋镇上的人都替她担心,也很疑惑:费那么大的劲来到蛋镇,难道就只为看一场电影?‎ 后来,在镇上几乎每个月都能见到一次鹿山人背着他的妻子送进电影院,自己蹲在电影院外与门卫卢大耳一起烧卷烟,闲聊。‎ ‎“她哪里也不愿意去。她只喜欢看电影。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鹿山人说。‎ 见过鹿山人妻子的人都相信鹿山人说的话是对的,因为他们发现,从电影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耷拉着的头也抬了起来,尤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甚至,她要尝试着双脚踮地走路。‎ 鹿山人自己说,他曾祖父那代才从武汉搬迁到鹿山的。曾祖父是武汉最有名的戏子。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来听他的戏,迷上他了,连听了一个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曾祖父后来才知道她竟是一个北京王爷的爱妾,就带着她一路逃奔,最终在鹿山安定下来,隐姓埋名。‎ 卢大耳说,鹿山人的妻子是来自武汉的知青。来到鹿山前,父亲跳进长江不见了。来到鹿山后第二年,患贫血病的母亲也死了。鹿山来了十一个知青,到最后只有她一个人留了下来。武汉没有亲人了,她不愿意回去,和鹿山人好上了。‎ 从河边到电影院的路上,鹿山人不断地转过头来问背上的妻子:累不累?饿不饿?晕得厉害吗?妻子每次都是做出否定的回答,还不时给鹿山人擦汗,轻轻摸他的脸……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当成了客人,他们对鹿山人的山货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一抢而光,扔下来的钱让鹿山人感到既惊喜又不安。而他们更关心的是鹿山人的妻子。妇人们围着她嘘寒问暖,有时给她递上一碗热粥,一杯热开水,或者一根冰棍,还有的给她塞人参、鱼肝油、麦乳精甚至雪花膏,都被她婉拒了。‎ ‎“你们不必为我们担心。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她苍白的脸上一边是歉意,另一边是感激。‎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在海报墙上看到一张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 ‎“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 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 30‎ 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你害怕回不了家呀?”‎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变得莫名的哀伤,竟掩面低声地抽泣。‎ 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 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 鹿山人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 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她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号啕大哭。那哭声就是山洪暴发,悲痛欲绝。‎ 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上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电影散了,鹿山人的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鹿山人觉得今天的电影很好,妻子看开心了,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鹿山人对老吴千恩万谢。他的妻子眼含泪水,频频点头向老吴表达谢意。‎ ‎“你今天特别漂亮!”老吴慈爱地赞美了她。‎ 她说要去照相馆,“老吴说我今天特别漂亮。”鹿山人只好改弦易辙,去往国营照相馆。这是蛋镇人最后一次见到鹿山人和他的妻子。这次台风过后,多少次台风过后,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 有一天,国营照相馆在玻璃橱窗展出了一幅32英寸的大型彩色照片,装了金色的边框。照片里的女人穿着橘红色的旗袍端坐在黑色的椅子上,秀发及肩,脸色绯红,面带微笑,双目炯炯有神。‎ ‎“多漂亮的女人啊!像《胭脂扣》里的如花。”但眼尖的人一眼便能辨认出照片上的人是鹿山人的妻子。‎ ‎(选自《芙蓉》2018年第5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将故事高潮置于“台风将至”的紧张、危险的环境下展开,同时也助推人物情绪的激烈变化。‎ B.小说对蛋镇妇女们的形象作了生动精细的刻画,凸显了她们热心、善良等形象特点,侧面表现鹿山人妻子的美丽。‎ C.“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鹿山人妻子这话其实并不符合这对夫妻的物质生活现实,她脸上的“歉意”更多透露了坚强的心性。‎ D.小说描写一个鹿山男人和他病入膏肓的知青妻子的爱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将丈夫对妻子的深爱、小镇人的淳朴友善和世间的生死冷暖描写得生动感人。‎ ‎8.对于鹿山人夫妻来说,看一场电影到底有多重要?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理解。‎ 30‎ ‎9.小说《深山来客》构思精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对于鹿山男人来说,“看一场电影”是丈夫对妻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丈夫艰辛跋涉来到蛋镇,只为让妻子看上电影,他就“心里感觉特别幸福”。②对于鹿山人妻子来说,看电影是治疗身体和释放悲苦的良药,“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是妻子生活与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看完之后,会“亢奋”“热泪盈眶”,能对抗一切“难受”“绝望”。(或她借助电影获得失去亲人、远离城市后的精神慰藉,也在贫瘠的环境里获得与文明世界的精神沟通。)③对于这对夫妻来说,每一次看电影就是双方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完美爱情的一次表达,看电影更是他们彼此生命存在的意义。 ‎ ‎9.①以“看电影”为线索,串联起鹿山人夫妻与蛋镇人之间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②运用对比,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描写两对夫妻(“深山来客”包含两对夫妻——来到深山的鹿山男人的曾祖父夫妻,走出深山到蛋镇看电影的夫妻)一入一出,凸显爱情主题。③小说结尾留白,耐人寻味。让鹿山人妻子定格成照片,圆了鹿山人妻子心中的电影梦,同时暗示了鹿山人妻子已逝的结局。同时又留给蛋镇人对美的回忆和憧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分析不正确。小说只是描写蛋镇妇女的群像,并未精细刻画;并非侧面表现鹿山人妻子的美丽,而是表现妇女们对鹿山人妻子的关心。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本题中,看一场电影,对鹿山人夫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思:①丈夫艰辛跋涉来到蛋镇,只为让妻子看上电影,他就“心里感觉特别幸福”,这是鹿山男人向妻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②“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看电影是鹿山人妻子生活与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看完之后,会“亢奋”“热泪盈眶”,能对抗一切“难受”“绝望”。对于鹿山人妻子来说,看电影是治疗身体和释放悲苦的良药。③对于这对夫妻来说,每一次看电影就是双方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完美爱情的一次表达,看电影更是他们彼此生命存在的意义。‎ ‎【9题详解】‎ 30‎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的结构思路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阅读文本,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思路,感受文中形象,感悟文章的主题,然后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本题,从结构上说,“看电影”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鹿山人夫妻与蛋镇人之间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小说结尾让鹿山人妻子定格成照片,圆了鹿山人妻子心中的电影梦,同时暗示了鹿山人妻子已逝的结局,同时又留给蛋镇人对美的回忆和憧憬。这种结尾留白,耐人寻味。从表现手法上说,文章描写两对夫妻的一入一出,凸显爱情主题,运用对比,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七、【2019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番 表 ‎——在火车上 老 舍 我俩的卧铺对看脸。他先到的。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在和茶房捣乱。我买的是顺着车头这面的那张,他的自然是顺着车尾。他一定要我那一张,我进去不到两分钟吧,已经听熟了这句:“车向哪边走,我要哪张!”茶房的一句也被我听熟了:“定的哪张睡哪张,这是有号数的!”只看我让步与否了。我告诉了茶房:“我在哪边也是一样。”‎ 车开了之后,茶房来铺毯子。他又提出抗议,他的枕头得放在靠窗的那边。在这点抗议中,他的神色与言语都非常的严厉,有气派。枕头必放在靠窗那边是他的规矩,对茶房必须拿出老爷的派头,也是他的规矩。我看出这么点来。‎ 车刚到丰台,他嘱咐茶房“到天津,告诉我一声!”‎ 看他的行李,和他的神气,不像是初次旅行的人,我纳闷为什么他在这么早就张罗着天津。又过了一站,他又嘱咐了一次。茶房告诉他:“还有三点钟才到天津呢。”这又把他招翻:“我告诉你,你就得记住!”等荼房出去,他找补了声:“混帐!”‎ 骂完茶房混帐,他向我露了点笑容。笑完,他又拱了拱手,问我“贵姓?”我告诉了他:为是透着和气,回问了一句,他似乎很不愿意回答,迟疑了会儿才说出来。待了一会儿,他又问我:“上哪里去?”我告诉了他,也顺口问了他。他又迟疑了半天,笑了笑,定了会儿眼睛:“没什么!”这不像句话。我看出来这家伙处处有谱儿,一身都是秘密。旅行中不要随便说出自己的姓,职业,与去处,怕遇上绿林中的好汉;这家伙的时代还是《小五义》的时代呢。我忍不住的自己笑了半天。‎ 到了廊房,他又嘱咐茶房:“到天津,通知一声!”“还有一点多钟呢!”茶房嘹了他一眼。‎ ‎“快到天津了吧?”这回是问我呢。“说不甚清呢。”我这回也有了谱儿。‎ ‎“老兄大概初次出门?我倒常来常往!”他的眼角露出轻看我的意思。“嗳,”我笑了,“除了天津我全知道!”他定了半天的神,没说出什么来。‎ 查票。他忙起来。从身上掏出不知多少纸卷,一一的看过,而后一一的收起,从衣裳最深处掏出,再往最深处送回,我很怀疑是否他的胸上有几个肉袋。最后,他掏出皮夹来,很厚很旧,用根鸡肠带捆着。从这里,他拿出车票来,然后又掏出个纸卷,从纸卷中检出两张很大,盖有血丝胡拉的红印的纸来。一张写着——我不准知道——像蒙文,那一张上的字容或是梵文,我说不清。把车票放在膝上,他细细看那两张文书,我看明白了:车票是半价票,一定和那两张近乎李白醉写的玩艺有关系。查票的进来,果然,他连票带表全递过去。‎ 30‎ 车快到天津了,他忙得不知道怎好了,眉毛拧着,长牙露着,出来进去的打听:“天津吧?”仿佛是怕天津丢了似的。茶房已经起誓告诉他:“一点不错,天津!”他还是继续打听。入了站,他急忙要下去,又不敢跳车,走到车门又走了回来。刚回来,车立定了,他赶紧又往外跑,恰好和上来的旅客与脚夫顶在一处,谁也不让步,激烈的顶着。在顶住不动的工夫,他看见了站台上他所要见的人。他把嘴张得像无底的深坑似的,拚命的喊:“风老!凤老!”‎ 风老摇了摇手中的文书,他笑了:一笑懈了点幼,被脚夫们给挤在车窗上绷着。绷了有好几分钟,他钻了出去。看,这一路打拱作揖,双手扯住风老往车上让,仿佛到了他的家似的,挤撞拉扯,千辛万苦,他把风老拉了上来。‎ 忙着倒茶,把碗中的茶底儿泼在我的脚上。‎ 坐定之后,风老详细的报告:接到他的信,他到各处去取文书,而后拿着它们去办七五折的票。正如同他自己拿着的番表,只能打这一路的票;他自己打到天津,北宁路;风老给打到浦口,津浦路;京沪路的还得另打:文书可已经备全了,只须在浦口停一停,就能办妥减价票。说完这些,风老交出文书,这是津浦路的,那是京沪路的。这回使我很失望,没有藏文的。‎ 他非常感激风老,把文书、车票都收入衣服的最深处,而后从枕头底下搜出一个梨来,非给风老吃不可。由他们俩的谈话中,我听出点来,他似乎是司法界的,又似乎是作县知事的,我弄不清楚,因为每逢风老要拉到肯定的事儿上去,他便晾我一眼,把话岔开。风老刚问到,唐县的情形如何,他赶紧就问五嫂子好?风老所问的都不得结果,可是我把风老家中有多少人都听明白了。‎ 最后,车要开了,风老告别,又是一路打拱作揖,亲自送下去,还请风老拿着那个梨,带回家给小六儿吃去。‎ 车开了,他扒在玻璃上喊:“给五嫂子请安哪!”车出了站.他微笑着,掏出新旧文书,细细的分类整理。整理得差不多了,他定了一会儿神,喊茶房:“到浦口,通知一声!”‎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月《谈风》第一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他”多次嘱咐茶房到天津通知“他”,向“找”和他人反复确认是到达天津,表明“他”对火车到达天津站很重视,生怕睡着了坐过站。‎ B.“我不准知道”一句言简意赅,既写出了“他”在检看,又写出了“我”在偷瞄,同时也写出了“他”发现“我”偷看后的遮掩。‎ C.他“和上来的旅客与脚夫顶在一处,谁也不让步,激烈的顶着”与“一路打拱作揖,双手扯住风老往车让”,形成了凶狠过头与热情过度的对比。‎ D.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讽刺效果:结尾“他”喊茶房:“到浦口,通知一声!”耐人寻味,仿佛“他”从丰台到天津的讽刺喜剧又将上映。‎ ‎8.文中两次说到“是他的规矩”,请结合人物住旅途中的种种表现,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他的规矩”。‎ ‎9.根据文本信息探究“番表”的含义,并分析小说称之为“番表”所起的作用。‎ ‎【答案 30‎ ‎】7.A8.“他的规矩”有:①对待自己,丝毫不苟,不管合不合理。从不按票号睡卧铺、枕头必须给他靠窗可以看出,他要怎样就一定得怎样,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公德。②对待下人,丝毫不让,不管人不人道。对茶房、旅客与脚夫必须非常的严厉,拿出老爷的派头,决不让步。③对待利益,丝毫必争,不管应不应该。从分段竭力去打少数民族乘车折扣票可以看出,尽一切可能地谋私利、占便宜。④对待同行,丝毫不露,不管信不信任。一路防备我知道他的实情却打听我的情况,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信息,且为已可以卖友,如把“风老”的家庭情况悉数泄露。 ‎ ‎9.“番”指文中所提到的使用“蒙文”“梵文”“藏文”文字的少数民族,“表”指文中反复提到的“文书”,依据是“他连票带表全递过去”。“番表”原为外国人上呈天朝的奏章,文中指用少数民族文字而非汉语写成的政府机关的证明文件(文书)。搞到“番表”买打折票是刻画“他”的核心事件,对到天津站和对风老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番表”的重视,把“他”为搞到折价车票弄的证明文书戏称为“番表”,讽刺意味十足。‎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表明‘他’对火车到达天津站很重视,生怕睡着了坐过站”分析错误。从后文的描写中可知,对到天津站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番表”的重视,他是怕错过站拿不到打折票的文书。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不可主观臆造。题干中的“文中两次说到‘是他的规矩’”,首先找到这两处的“是他的规矩”;“请结合人物住旅途中的种种表现”,暗示考生回答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行为来分析;“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他的规矩’”,答题时先总结出“他的规矩”,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在开头第二段出现了“他的规矩”,如“他一定要我那一张”、“车向哪边走,我要哪张!”、“车开了之后,茶房来铺毯子。他又提出抗议,他的枕头得放在靠窗的那边。在这点抗议中,他的神色与言语都非常的严厉,有气派。枕头必放在靠窗那边是他的规矩”,可见他的规矩是对待自己,丝毫不苟,不管合不合理。“他正在和茶房捣乱”、“对茶房必须拿出老爷的派头,也是他的规矩”、“他招翻:‘我告诉你,你就得记住!’,等荼房出去,他找补了声:‘混帐!’”,可见他的规矩是对待下人,丝毫不让,不管人不人道。文中还写道“他”问我的情况,“我”一一回答,对于“我”的问题,“他”支支吾吾不愿回答;对于风老的问题“他”的做法和对待“我”的做法差不多,“因为每逢风老要拉到肯定的事儿上去,他便晾我一眼,把话岔开。风老刚问到,唐县的情形如何,他赶紧就问五嫂子好?风老所问的都不得结果,可是我把风老家中有多少人都听明白了”,可见他的规矩是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信息,且为已可以卖友。为了能乘车打折扣票,不惜分段竭力去打少数民族乘车折扣票,“从这里,他拿出车票来,然后又掏出个纸卷,从纸卷中检出两张很大,盖有血丝胡拉的红印的纸来。一张写着——我不准知道——像蒙文,那一张上的字容或是梵文,我说不清。把车票放在膝上,他细细看那两张文书,我看明白了:车票是半价票,一定和那两张近乎李白醉写的玩艺有关系,”可见他的规矩是可能地谋私利、占便宜。‎ 30‎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干要求探究“番表”的含义,并分析小说称之为“番表”所起的作用,这是要求探究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本文中的“番表”,原为外国人上呈天朝的奏章,“番”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表”给皇帝上的奏章,根据文中的“盖有血丝胡拉的红印的纸来。一张写着——我不准知道——像蒙文,那一张上的字容或是梵文,我说不清。把车票放在膝上,他细细看那两张文书,我看明白了:车票是半价票,一定和那两张近乎李白醉写的玩艺有关系”的这段描写可知,文中的“番表”指用少数民族文字而非汉语写成的政府机关的证明文件(文书)。文中把“他”为搞到半价车票弄的证明戏称番表,含有讽刺意味。标题的作用可从点明时间地点、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等角度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他”为买打折车票想尽一切办法,不惜分段竭力去打少数民族乘车折扣票,所以搞到“番表”买打折票是刻画“他”的核心事件,以此为标题能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的作用。通过描写他对到天津站和对风老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番表”的重视可见他贪占小便宜是有计划和预谋的,并不是在某一站点,而是贯穿始终,以此结尾,可以让读者想象到他这一路上的行为和丑恶的嘴脸,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通过刻画他为搞到“番表”买打折票这一小小的举动,揭露了社会上一些人以权谋私,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极具讽刺意味和批判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点睛】小说标题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八、【2019届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一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志国的今生 马晓丽 刚知道他的大名叫陈志国时,我和女儿忍不住大笑,这么个小小的家伙,竟然叫了这么个有抱负的名字。巨大的反差使这个名字极具喜感,俗得格外脱俗。‎ 说实话,把陈志国领进家门后没多久,我就后悔了。因为我发现陈志国除了长得漂亮,没有第二条优点。陈志国真是漂亮,一条大尾巴,长毛瀑布一样披下来,跑动时高昂起来,长毛像旗帜一样飘扬。我无论带去哪儿,他都会吸引众多的目光。只是陈志国很老土,对他人的热情从不买账。‎ 30‎ 陈志国进家的第一天就跟我杠上了。我满怀爱心买了一张小床,还大度地把它放在我们大床边。没想到陈志国根本不领情。我抱他上小床,他浑身乱扭两腿直蹬。刚放到小床上,他就一骨碌跳下来迅速爬到大床上了。我和陈志国一时僵在那里,对视了好一会儿。我发现他的目光里有一种缺乏教养的蛮横和无理性的固执。我心一软,决定先让他在大床上睡一晚。‎ 坏就坏在这个心一软上了,陈志国气势长了一大截。‎ 那天女儿练毛笔字,我站在一旁跟她闲聊。陈志国不知怎么就来了脾气,突然扑到我女儿身上大喊大叫连踢带打,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儿的手臂上已经挂彩了。我们百思不解,陈志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陈志国是不是嫉妒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呢?就凭陈志国那个小样儿,他能知道争宠?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时,丈夫悠悠地适时插了一句,你们不要低估了陈志国的智商。好吧,我和女儿说,那咱们就试探他一下。‎ 翌日,我和女儿故意并排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陈志国果然又急切地跑过来,硬要挤在我们中间。我们故意紧挨在一起不给他让地方,想让他知难而退。他偏不,干脆就坐在我俩挨在一起的腿上。坐在两个人的腿上本来就不得劲儿,我俩还故意晃动让他坐不安稳。但不管多不舒服,陈志国都“如如不动”,竭力保持这种离间我俩的姿态,以显示他绝不退却的决心。我和女儿会意地相视一笑,开始夸张地表示亲热。我刚搂住女儿的肩膀,就发现陈志国的大黑眼珠子瞪了起来,警觉地看着我的举动。随着我对女儿态度的升温,陈志国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终于忍无可忍地大叫起来。‎ 其实,我也不是一点不理解陈志国。以他卑微的出身,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心里肯定会紧张。何况心气又那么高,那么在意是不是跟别人一样平等,那么急于确立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内心当然就格外敏感,生怕受到什么伤害。‎ 我们全家要去三峡旅游,托朋友帮忙照看陈志国几天。‎ 第一次在江轮上赏月,天上悬挂的竟是一轮残月。此刻正是月亮最尴尬的日子,早几日是弯月,美;晚几日是满月,亮;都好过此时的半圆不圆半明不明。我怎么看那个月亮都像是切滑了刀的萝卜片,一边薄一边厚,薄的那面残缺着,哪里有什么古人咏叹的“江月随人处处圆”啊?正心绪烦乱间,就听见女儿对着半片残月忧心忡忡地问了句,你们说,陈志国现在干什么呢?‎ 陈志国把我们给闹着了,谁能想到陈志国会像甩不掉的影子似的,活活地跟了我们一路。‎ 旅行回来的第二天,我们赶紧去看陈志国。朋友嫌陈志国毛病太多,竟然把他送人了! ‎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辗转找到那个农家小院时的情景。大门紧锁着,家里没人,我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在一群鸡鸭鹅狗中间,看见了独自缩在角落里的陈志国。‎ 后来,那户女主人回来了,一看到我们,呱嗒一下就把脸子撂了下来。我紧紧地抱着陈志国,听她恶声恶气的数落。数落陈志国如何没有规矩,总闹着要上大床睡觉;数落陈志国如何不知好歹,她家小妹对他那么好,他还跟小妹耍脾气伤小妹;数落陈志国居然吃火腿肠!女主人突然动了气,恨恨地甩了一下手说,你们赶紧給领走吧,这货咱可养不起!一听这话,我就得了赦令般,抱着陈志国头也不回地撒腿就跑,一直钻进了车里。往回走的一-路上,陈志国都缩在我怀里,惊恐地瞪着大眼睛,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我。‎ ‎ 陈志国变了。‎ 30‎ 他再也没上大床睡过觉,走路的架势也变了。但变化最大的还是眼神。过去,大黑眼珠子明亮清澈,坦荡放肆,现在显然缺少了生气。一只眼球有些浑浊,医生说应该是受过外伤。‎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做出了一个令我们大家十分吃惊的举动——用尽全部力气一口一口地把自己尾巴上的毛全部咬光了。‎ 陈志国三周年的忌日,我们一起去看陈志国。女儿说,你今生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直都希望别人能把你当成一个人。陈志国,你是来告诉我们你做到了吗?‎ 寺庙的钟声突然响了,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起一阵阵回声。‎ ‎(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摈弃“阿黄”、“多多”的惯常称谓,给狗取“俗得脱俗”的人名,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也暗示了主旨。‎ B.陈志国在“我和女儿”亲热时“越来越激动”,“忍无可忍地大叫”,因为它想在这个家庭摒弃卑微,平等融入。‎ C.陈志国在两个家庭受到不同对待。女主人恶声数落种种不是,从寄养人家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困难。‎ D.本文情感饱满,行文细腻。文中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既有让人会心一笑之处,也有令人痛心深思之处。‎ ‎8.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 ‎9.“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陈志国把尾巴上的毛咬光了,小说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答案】7.C8.①把残月比作“切滑了刀的萝卜片”,取譬日常食物,形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对比化用古人咏叹,点染主人公的不平挂念心绪。③为下文作铺垫,“残”月和“圆”月不仅指涉事物外在状态,更隐喻对某种和谐情感的期待。 ‎ ‎9.①与前文的“漂亮”形成反差,呈现陈志国暮年的黯然;②突显它始终以卑微之躯与自己较劲的倔强。③引发读者深思:对弱小、卑微生命应给予悲悯同情,对所有生命应尊重、平等对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然后对照选项分析判断 。本题C项,“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困难”于文无据,原文“数落陈志国如何没有规矩,总闹着要上大床睡觉;数落陈志国如何不知好歹,她家小妹对他那么好,他还跟小妹耍脾气伤小妹;数落陈志国居然吃火腿肠!”主要原因是她认为陈志国毛病太多,这位女主人缺乏对弱小、卑微生命的悲悯同情。故答案为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从手法、结构几个角度来答,要结合上下文,抓理解句子含义,判断写作手法,并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该手法的效果。结构方面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本题“我怎么看那个月亮都像是切滑了刀的萝卜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30‎ ‎ “江月随人处处圆”化用古人诗句,“哪里有什么”表达作者因惦记陈志国而产生的不宁的心绪;“圆”象征对和谐美好情感的期待,为下文寻找陈志国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解答时可从形象、情节、主旨几个角度思考。“把尾巴上的毛咬光了”,在情节上,与前文“陈志国真是漂亮,一条大尾巴,长毛瀑布一样披下来,跑动时高昂起来,长毛像旗帜一样飘扬”形成反差 ,表现陈志国暮年的黯然;形象上,据女儿说的“你今生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直都希望别人能把你当成一个人。陈志国,你是来告诉我们你做到了吗?”可知这表现陈志国的形象特点:抗争和倔强;主旨上,据“你今生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直都希望别人能把你当成一个人”可知本文表达对弱小、卑微生命应给予悲悯同情,对所有生命应尊重、平等对待的主旨。‎ 九、【2019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眼金睛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晴”,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师傅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30‎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地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在大桌上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傅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 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以致于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6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巧妙,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B.“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既暗示了阿三没学到“火眼金睛”绝技的原因,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大高认为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所以他虽然怀疑老树在燃料中做了手脚,却只好无奈地作出了不报官,自己一辈子照顾阿三的选择。‎ D.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巧用俗语,朴实无华而又极富表现力,像文中的“一招鲜,吃遍天”“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读来自然亲切。‎ 30‎ ‎5.小说开头描写杂技“火眼金睛”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5.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杂技的精彩刺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对杂技逼真神妙的描绘,表现师父大高幻术技艺的高超;‎ ‎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阿三偷学杂技埋下伏笔。‎ ‎6.①大高对阿三眼睛失明心存愧疚,不愿再因这个绝技而联想到阿三的意外,所以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 ‎②阿三因这个绝技而失明,他怕再表演会引起阿三伤心,为了不再刺激阿三,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 ‎③阿三眼睛失明使他意识到这门绝技的危险,为了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他宁可让绝技失传也不再表演。‎ ‎④火眼金睛在文中暗指大高心明眼亮,看透人性的黑暗,这些让他失望,使他放弃了绝技,回归内心的平静。‎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却只好无奈地作出了不报官”分析错误。原文说到“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可见大高不报官不是出于无奈,而是知道了真相,为阿三和他来父亲着想。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小说开头描写杂技“火眼金睛”,原文说“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从“像两条火蛇一样、像是舞蹈着的火龙”“很精彩,刺激”可见这段描写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对杂技逼真神妙的描绘,表现了杂技的精彩刺激,同时也表现师父大高幻术技艺的高超。结构上可从和下文的情节的关系角度分析。主要是为后文阿三偷学杂技埋下了伏笔。还可从读者感受角度分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题详解】‎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干要求分析“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文中对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考生要根据文中的一些叙述来分析原因。如文章一开始就说“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可见这次阿三眼睛失明使他意识到这门绝技的危险,为了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他宁可让绝技失传也不再表演。同时阿三因这个绝技而失明,他怕再表演会引起阿三伤心,为了不再刺激阿三,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对于阿三的意外,大高是知道原因的,“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试想“火眼金睛”这么危险、这么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大高却鼓励向来没有实战过的徒弟阿三上场表演,谁又敢不认为是大高看穿了阿三父亲老树的鬼把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城府如海、心机阴暗地有意为之呢?所以也有可能大高对阿三眼睛失明心存愧疚,不愿再因这个绝技而联想到阿三的意外,所以他不再表演这门绝技。也有可能,大高通过这件事情看透了人性的黑暗,这些让他失望,使他放弃了绝技,回归内心的平静。‎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十、【2019届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三下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30‎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速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 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人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洽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8.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30‎ ‎】7.C8.①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 ‎ ‎9.①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②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被杀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从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干要求,也就是明确题目要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查点在文章中圈画出相关的内容,从文章内容、结构、情感、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涉题时要理解题干中关键词“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害处时,应基于文章对“史料”“现实”两者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效果几个发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是文章内容更真实。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自己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叔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鞥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未来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9题详解】‎ 3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理解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筛选相关的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理解把握文章主旨,回答问题。比如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散文手法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上,主要考核赏析句段表达效果,某种手法作用等;小说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十一、【2019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二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30‎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30‎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的作用。‎ ‎9.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7.C8.内容:写了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形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引出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为后文写村人的冷嘲热讽作铺垫,为后文我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 ‎ ‎9.原因:①借代手法,“炊烟”代指故乡,“背叛炊烟”是指“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山区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②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③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标题(线索),展开行文。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吸引读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分析有误,这一句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应为拟人手法。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作用。题干已经指出要分析作用的段落是文章第三段,属于中间段落,中间段落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具体答题时,首先明确第三段内容,然后分析该段与上下文内容。仔细阅读第三段,这一段写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文章首先写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然后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下文写自己与炊烟的故事,自己对炊烟的态度和父母对炊烟的态度,写父母“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送“我”去读书,帮助“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我”终于成功“背叛”炊烟,从农村走了出去,到了城里生活,可是又思念起家乡,思念家乡的炊烟。所以第三段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既然惩戒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又引起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同时为后文写村人对父母帮“我”“背叛炊烟”的冷嘲热讽作铺垫,还为后文写“我”成功“背叛”炊烟后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 ‎【9题详解】‎ 3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能力。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文章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通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围绕“背叛炊烟”写“我”与炊烟的故事,少年生活在充满炊烟的乡村,因为当时是饥肠辘辘的年代,炊烟在“我”的意识里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对炊烟痴迷,也有特殊的本领,比如全村的炊烟同 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炊烟虽然“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但“我”对炊烟大多是原,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而父母对炊烟的态度却与“我”相反,他们对炊烟“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也“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父母对炊烟虔诚的背后却“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历尽艰辛,盯着村民的冷嘲热讽,送“我”去读书,帮助“我”背叛炊烟。在父母的期望和帮助以及“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成功地背叛炊烟,走出了乡村,生活到了没有炊烟的城里。可是背叛炊烟后,“我”又时时思念着故乡的“炊烟”。可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所以这里的“炊烟”不仅仅是指故乡烧火做饭的炊烟,还代指故乡,那么“背叛炊烟”,是指作者通过努力走出贫穷落后的乡村到城市寻找新生活,同时也是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乡村的生活。文章前半部分写“我”与炊烟的故事,记叙“我”背叛炊烟的过程。后半部分写“我”背叛炊烟,走出乡村之后,又时时思念着故乡的炊烟,思念着故乡,表达自己的对故乡思念,和对故乡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文章标题“背叛炊烟”展开的,文章的标题“背叛炊烟”统领全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同时文章标题“背叛炊烟”非常有新意,“炊烟”能够“背叛”,如何“背叛炊烟”,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十二、【2019届广西百校高三毕业班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30‎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 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二十九、【2019届山东青岛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30‎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⑤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第⑧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5.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 ‎6.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C5.①“对灯相思”,是指“我”思念灯下赶制新衣的母亲、灯下对账的父亲、借灯给我的女同学等;②“对灯相思”是因为这些“灯”见证着人性中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温暖着我的心灵,陪伴我长大;③“把灯和书联系起来”又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多读点书,可以在我们心中点亮一盏灯,提升自我,照亮人生。 ‎ ‎6.①“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吸引读者。‎ 30‎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C项,“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错,是出于父亲的善良和正直。故答案为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住句子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是传达时代、气氛、地位、作用、影响、情感等)。解答时可以抓关键词语进行解释。本题可以抓住“对灯相思”和“把灯和书联系起来”两处关键词。“对灯相思”表层含义是思念文中所写的关于灯的几个人、几件事:灯下辛勤劳作的母亲、对账的父亲和借给我灯的女同学;深层含义是这些人、事背后所蕴含的感情:爱、正直、善良、宽容,以及他们对“我”的影响。“把灯和书联系起来”,“书”代表“读书”,“灯”则代表“心灯”,二者结合即“提升自我,照亮人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对结构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以及题目本身的手法和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本题,“灯”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效果是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以“灯如红豆”为题在主题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灯如红豆”运用比喻手法,效果是形象生动,吸引读者。‎ ‎【点睛】回答标题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仔细看文章的标题。然后再仔细阅读文章,进而思考:文章是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的,题目是不是就是文章的线索。题目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题目是不是用了修辞,题目在字面上传递什么信息,在这文字背后还包含着什么深层意义。然后根据自己仔细阅读文章后所捕捉到的主要内容及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等等信息,经过推敲思考,最后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归类,哪些是浅层意义,哪些是深层意义。注意既要答出线索、基本义、引申义、象征义,也就是浅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还要注意在用文字表述过程中,不要遗漏,要清楚明白。‎ 三十、【2019届山东日照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在怀中。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两天前,一支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军,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罗霄山下的小山村。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独立营就追击而至,将山村团团围住,他们的战斗目标是歼灭这支残军。‎ 国民党残军退无可退,他们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30‎ 双方的短兵相接打得很艰苦,丁营长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负责正面主攻的二连长老于急红了眼,他请示丁营长:“咱们用迫击炮轰他娘的。”‎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那咋办?”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歼灭。”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开阔地带跑。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住了残军的退路。‎ 战斗再度打响。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个活口也不会剩下。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为了老乡们的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谁要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以血偿血!”‎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往罗霄山上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可能了。”‎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他长叹了一口气,对丁营长说:“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过来度假。‎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告诉他:“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30‎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B.“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解放军丁营长、于连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可敬。‎ D.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致富村,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战斗过程中解放军保护六头山羊这一情节。‎ ‎8.小说写战斗过程跌宕起伏,请简要概括其跌宕之处。‎ ‎9.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B8.①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却不能开炮。②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③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 ‎9.不多余。①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点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③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错误,由文章“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可知,是解放军不想毁老百姓的房子。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此句可知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却不能开炮。由“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此句可知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此句可知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 30‎ 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句可体现文章的主旨爱护百姓、热爱和平。“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此句可知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由文章中“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此句可看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造成了情节突转的艺术效果。‎ ‎【点睛】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情节类探究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三十一、【2019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⑪‎ 30‎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7.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8.简要分析文章以“清净之莲”为题的妙处。‎ ‎9.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 ‎【答案】7.A8.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清净之莲”既写出了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又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②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③揭示了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作品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 ‎9.①柔软是一种心境,用感激,用包容,用深沉的目光去看万物。②柔软是一种心情(情感):爱。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每个瞬息的爱……③柔软是一种境界,它心通万物,包容万物……④柔软是一种智慧……⑤柔软是一种灵光,它洞察万物……⑥柔软是一种思绪……‎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情感主旨、修辞手法、句式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根据关键处的抒情议论性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辨析手法 。本题A项“对宇宙世界的思索”于文无据。文章结尾部分只是谈到了“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呼唤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并没有写到“对宇宙世界的思索”。故答案为A。‎ 30‎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阐释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分为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标题的妙处,一般应从对结构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以及标题本身的作用几个方面考虑。本题“清静之莲”表层含义是清净的莲花,深层含义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标题本身的作用是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对主旨的作用可根据结尾⑨——⑮段概括,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概括作品内容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然后找到相关词语,先理解本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后要结合文本找到与该词含义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本题中文章⑨——⑮段是对全文内容情感的升华,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据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可知,“柔软是一种心境”;据“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可知“柔软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爱的情感;据“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可知“柔软是一种境界,包容万物”;据“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可知“柔软是一种智慧”……‎ ‎【点睛】散文概括考点(1)概括题型:归纳段落内容,归纳层次内容,概括作品主题。(2) 概括形式:基本照抄原文句子;改造原句,抓重要词语和短语重新组合;依据大意,换成自己的话加以总结。(3)抓住关键语句:A.从内容上看,抓能揭示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B.从结构上看,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的语句,独立成段的句子;C.从表达方式上看,注意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发表议论的句子,意蕴丰厚的哲理句;D.从修辞上看,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连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E.从意思上看,注意矛盾句、易混句、深奥句、隐晦句、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双关)。‎ 3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