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九单元(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
要 6 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 1 公顷范围内 的
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 N1=N0 λt,其中 λ 为 1. 5
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 x 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
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 10 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
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第 0~6 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 7~10 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B.图乙中 c 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 1 年和图乙的 b 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D.图甲的第 3~9 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 c~d 段的数量变化
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
A.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B. 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 点少
C.种群密度低于 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7.欧洲兔被带入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它的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
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 年)和粘液瘤病毒(y2 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
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可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发生
B.y1 年后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变化反映狐狸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
C.y2 年后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这与病毒的专性寄生有关
D.y3 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不变
8.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瓢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瓢虫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树上高度不同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一只猫头鹰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猫头鹰,这两只猫头鹰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不同森林版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的种群,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
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1.海绵是一类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们固着在岩石、贝壳或珊瑚上生活,海绵只有皮层和
胃层两层细胞,中间是中胶层。绿藻生活在海绵的中胶层内,它们吸收海绵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
并给海绵提供氧气;而海绵则为绿藻提供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细胞结构上分析,绿藻与海绵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B.从细胞成分上分析,绿藻与海绵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C.从同化作用类型上分析,绿藻与海绵都是异养型生物
D.从生物种间关系上分析,绿藻与海绵属于寄生关系
12.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B.该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图中各生物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单向进行的
D.各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导致生物不断进化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也高
B.影响次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初级生产量
C.生物量约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D.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B.当一只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便获得了兔子的 10%--20%的能量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A B
A3
D.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15.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项目
摄取
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
量
能量
[J/(hm2·a)]
1.05
×105
3.50×
109
4.55×109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1.4×109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3.5×1010J/(hm2•a)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 CO2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17.松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但过度松土除了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还
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松土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细胞对土壤有机物的吸收
B.松土利于土壤中枯枝落叶、动物遗体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C.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松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加剧温室效应
18.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
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 40 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
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9.火灾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恢复原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
D.火灾后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貌
20.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B.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
C.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红树林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21.对于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水族箱应放在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
C.水族箱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
D.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
22.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B.“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在鱼群数量接近 K 值时开始捕捞,最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23.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B.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就地保护
C.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湿润
B.水土流失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病原体等能够引起土壤污染
C.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地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级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25.河北塞罕坝曾经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聚集的天然名苑,由于近代开围 放垦
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 荒凉景象。中
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经过 50 多年的不断努力,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80%, 用实际行动诊释了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4
A.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限
B.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D.人类活动总是使群落的演替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50 分)
26.(10 分)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图为某总面积为
300hm2 的湿地受有害物质 a 污染后,有害物质 a 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 K 值为 1200 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
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燕鸥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____________等生命活
动。
(3)虹鳟为国外入侵的肉食性鱼类,若有 M 只虹鳟进入该湿地生态系统后快速繁殖,每
月以 λ 倍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为
_____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7.(12 分)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永久维持稳定。下
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顶极群落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的顶极群落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图示中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雷电引发火灾,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与火山爆发
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__________(填“长”
或“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4 分)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如
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如图 1 表示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图 2 是种群
乙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____。种群乙在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_____________营养
级。
(2)图 1 中,C 表示_____。图 2 中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 8 年种群数量最大
的是________点。
(3)因开采过度,草原植被曾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后来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
度,使该生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
_________。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信息传递,说明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
递。
29.(14 分)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________形式
进入生物群落。f 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
(2)c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
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g 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
其获得的 h 来自第________营养级。5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
第九单元(B)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于单子叶植物蔓生或丛生,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
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不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
调查的对象,A 错误;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 错误;一般而言,
样方越多,偶然因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C 正确;不是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对于个体数较少的活动能力强的生物,可以采用直接计数,D 错误。
2.【答案】C
【解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A 错误;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
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C 正确; a 的含义是年龄组
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 错误。
3.【答案】B
【解析】由图中可知,未成熟个体 2 月为 0,之后到 6 月逐渐增多,从 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
12 月份为 0,再由题中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可推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
概为 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因此 10 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 正确;性别比例是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降低出生
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B 错误;由图可知,10 月到次年 4 月,成熟个体最多,年龄结构属于
稳定型,而 6 月到 8 月幼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 正确;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
段个体的捕食具有选择性,比如易取食行动较弱的衰老个体和未成熟个体,所以天敌的迁入会导致
年龄结构的变化,D 正确。
4.【答案】C
【解析】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0λt,其中 λ 为 l.015,故最初调
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 错误;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0λt,其中 λ 为 l.015,B 错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
标记个体数,C 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
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 错误。
5.【答案】C
【解析】图甲中,第 0~2 年间种群数量在增长,第 3~9 年间种群数量下降,A 错误.;图乙
中 c 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B 错误.;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 1 年 λ 大于零,
种群数量增长,图乙的 b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C 正确.;图甲的第 3~9
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先快后慢,图乙的 c~d 段的数量下降一直变快,D 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一定范围内,体长与种群密度成反比,所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
笠螺体长逐渐减小,A 正确;因为 B 点种群密度比 A 点大,而生物量相当,所以 A 点个体平均生物
量比 B 点多,B 错误;种群密度低于 A 点时,还没有达到 K 值,A 点后,达到 K 值,所以个体间的斗
争最激烈,C 错误;笠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既和体长有关,也和种群密度有关,在一定种群密度中
(0A 段),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 错误。
7.【答案】C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A 错误;y1 年后欧洲兔数量基本不变,袋
鼠的数量下降,反映狐狸是袋鼠的捕食者,B 错误;y2 年引入粘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
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专性寄生于欧洲兔,C 正确;草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
果,D 错误。
8.【答案】D
【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A 正确;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
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B 正确;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 正确;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 错误;
9.【答案】A
【解析】瓢虫的活动能力弱,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其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
征,A 正确;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树上高度不同的喜鹊巢,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 错误;猫头鹰之
间的斗争发生在种内,属于种内斗争,C 错误;不同森林版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种群,它们之间不
存在生殖隔离,D 错误。
10.【答案】D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滤食浮游动物,所以与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幼鱼和浮游动物都可
捕食浮游植物,所以它们又是竞争关系,A 正确;幼鱼时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成年鱼所处的营养级更高(依照其捕食的底栖动物所处的营养级而定),B 正确;群落垂直结构指
的是不同水平高度不同群落分布的情况,所以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而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结构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它们是同一物种,不是不
同的群落,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D 错误,C 正确。
11.【答案】B
【解析】绿藻和海绵都是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 错误。
绿藻和海绵都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 DNA,B 正确。绿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海绵的代谢产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 号 座位号 6
物如二氧化碳,并给海绵提供氧气,绿藻是自养生物,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是异
养生物,C 错误。绿藻和海绵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不是寄生关系,D 错误。
12.【答案】D
【解析】图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充分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A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
物种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发展,故该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
与环境之间不断进化的结果,B 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进
行的,C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各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导致生物不
断进化,D 正确。
13.【答案】B
【解析】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
g/m2 或 J/m2 表示,但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不一定高,A 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量
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由于次级生产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所以初级生产量是影响次级生产
量的主要因素,B 正确;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C 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
次级生产量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D 错误。
14.【答案】C
【解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物质循环利用,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 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 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
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 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
量就从非生物的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 正确;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不是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D 错误。
15.【答案】D
【解析】田鼠同化的能量=摄取量—粪便量=1.05×1010—3.50×109=7×109[J/(hm2·a)],
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量=(7×109)—(4.55×109)=
2.45×109[J/(hm2·a)],约占田鼠同化的能量的(2.45×109÷7×109)×100%=35%,A 正确;田鼠
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该部分能量将流向分解者,B 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
可获得的能量为 7×109×20%=1.4×109 [J/(hm2·a)],C 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传递给田鼠的能
量至少为 7×109÷20%=3.5×1010 [J/(hm2·a)],但因田鼠种群只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
生物的一部分,所以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远大于 3.5×1010J/(hm2•a),D 错误。
16.【答案】D
【解析】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
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进而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B 正确;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人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食物
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 CO2,
C 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 错误。
17.【答案】A
【解析】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
壤中的无机盐,根细胞不能吸收有机物,A 错误;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促进微生物的有氧
呼吸,因而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利于作物生长,B 正确;松土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而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C 正确;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
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可加剧温室效应,D 正确。
18.【答案】C
【解析】风雨交加的夜晚,雌蛾只能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A 正确;雌蛾分泌的某种物
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 正确;
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C 错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D 正
确。
19.【答案】B
【解析】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
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 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
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草原生态系统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正好相反,恢复力稳定性强,B 错误。火灾后,在草原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
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都在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C 正确。火灾后经过次生演替过
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依靠自我调节
能力恢复原貌,D 正确。
20.【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 错误;负反馈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B 正确;
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正确;生
态系统内进行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 正确。
21.【答案】D
【解析】水族箱是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空间等资源有限,水族箱中投放的生物种类
和数量不宜过多,A 错误;由于该生态系统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很弱,因此水族箱不宜放在强光下,
以免水温迅速升高,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B 错误;由于水族箱中的生物繁殖能力、食物、空间等
受到了限制,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该生物群落演替7
的结果是生物种类减少,最终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 错误;这种生态系统物种较少,食物链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时间可能很短暂,D 正确。
22.【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能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A
错误;物质可以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 错误;在鱼群数量超过 K/2 值时开始捕捞,且捕捞
后控制剩余量在 K/2 值时,最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C 错误;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
比较弱,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D 正确。
23.【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
错误。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B 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
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 正确。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错。
24.【答案】D
【解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增温,会使干燥的地区更干燥,湿润的地区更湿润,A 错误;水
土流失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病原体等能够引起水体污染,B 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错误;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
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 正确。
25.【答案】D
【解析】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限,A 正确;塞罕坝被誉为首
都“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正确;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
阳能逐渐增加,C 正确;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D 错误。
26.【答案】(1)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含量越高(或有害物质 a 具有生物富集现象或有害
物质 a 沿食物链放大)
(2)2 自身的生长、发有和繁殖
(3)M·λt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
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解析】(1)根据分析,图示说明了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含量越高。(2)种群增长速率
最大时,种群数量一般为 K/2,即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所以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 1200÷300÷2=2 只
/hm2 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燕鸥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有和繁
殖等生命活动。(3)结合题意可知,虹鳟种群数量的增长符合“J”型增长模式,即 t 月后种群数
量的数学模型为 M·λt。由于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增高,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
27.【答案】(1)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或温度和降水量) 苔原 热带雨林中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2)次生演替 短 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等环境
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温度低、降水量低,因此其顶级群落最可能是苔原;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
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根据题意分析,某火山
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
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短。
28.【答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三
(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 b
(3)(负)反馈调节
(4)种群繁衍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表格,丙为生产者、甲和丁为初
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戊为三级消费者,故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种群乙在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第三营养级。(2)①表示
能量的摄入量,②表示种群乙的同化量;C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
型、稳定型、衰退型,a、e 点 λ〉1 为增长型,b 点 λ=1 为稳定型,c、d 点 λ<1 为衰退型。前 8
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 b 点。(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乙种群中雌雄
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种气味是某种化学物质散发出来的,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
离不开信息传递。
29.【答案】(1)a CO2 热能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 d 分解者 一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等固定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
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 a。碳元素以 CO2 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 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
式散失的能量。(2)据分析可知 c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 d 表示。g 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值,h 表示该营
养级的粪便等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