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
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3.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4.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语] 地球上大部分表面是海水,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预习导学
1.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只有水才可以用作溶剂
C.溶液都是纯净物 D.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2.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泥土 B.蔗糖 C.植物油 D.碳酸钙粉末
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澄清的石灰水 C.泥浆 D.液氧4.某液体若是溶液,其必然是( )
A.长期敞口放置不会析出沉淀
B.一种固体溶解在一种液体里
C.只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
合作探究一:溶液的形成
1.问题讨论:(1)溶液的概念是什么?(2)从溶液的概念中可以发现它的特征有哪些?
2.媒体使用: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
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 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食盐、蔗糖分别加入水中。
3.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 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4.展示:(1)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合作探究二:溶液的组成
1.问题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2.交流: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
水。
3.媒体使用:用多媒体投影出表格,让学生实验。
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到水和汽油中出现的现象。
4.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5.展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6.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问题讨论。
合作探究三:乙醇溶于水
1.交流、小组展示问题讨论:①乙醇能否溶于水?②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交流: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2.结论:液一液互溶:量多一溶剂,量少一溶质。通常:水是溶剂。
合作探究四:乳化作用
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分别出现的现象。
1.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在振荡过程中有一
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2.问题讨论: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3.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
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
结论: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
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
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三、精导精讲
1.溶液 的 组
成。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重点)。
3.影响溶解能力和溶解速率的因素。
4.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四、运用提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呈现液态
B.当水分不蒸发时,溶液不管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C.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都是水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溶质
被溶解
的物质
一种或
几种物
质
分散 另一种
物质
溶
剂
均一、稳定
的混合物
溶液
能溶解
其他物质
的物质A.汽水 B.澄清石灰水 C.泥水 D.稀盐酸
3.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汽油 D.面粉
4.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洗发液洗头发
C.用稀硫酸除铁锈 D.用盐酸除水垢
5.关于一瓶蔗糖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
B.条件不变时,久置会有蔗糖析出来
C.每一部分中蔗糖与水的质量比不同
D.蔗糖分子均匀的分散在水分子中间
6.下列各组物质里,前者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
A.生石灰、石灰水 B.酒精、酒精的水溶液
C.氯化氢、盐酸 D.二氧化碳、碳酸溶液
7.甲和乙是两种可以互溶的液体(不是水),用 8 克甲和 2 克乙混合所得的液体为 。其
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若乙是水,则溶剂是 。
8.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溶质 溶剂
生理盐水
碘酒
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五、课堂小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它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六、课后反思: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语] 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哪些变化?溶液的温度是否也发生变化了?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预习导学
1.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
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2.严冬,我国北方某些城市曾用食盐融雪,这里食盐所起的作用是( )
A.与坚冰发生化学反应使之融化
B.使冰的熔点降低从而促使其融化
C.主要为了加大摩擦力防止人们滑倒
D.起消毒杀菌作用
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
合作探究一 物质溶于水时能量的变化
1.问题讨论:物质溶于水时:
①温度不变②温度升高③温度下降
水中加入的溶质分别是 NaCl、NH4NO3、NaOH2.交流: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
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 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 NH4NO3 溶液的烧杯较冷,
盛 NaOH 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3.展示:结论:NaCl 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 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
收热量;NaOH 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4.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
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
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
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
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三、精导精讲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
放热:氢氧化钠
温度不变:氯化钠
吸热:硝酸铵
四、运用提升
1.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C.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2.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 U 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
化,该物质是(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氧化钙固体
五、课堂小结:溶解过程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分子的扩散,要吸热;另一种是溶质
分子的水合,要放热。吸热、放热之差,表现为溶液温度的变化。
六、课后反思:
综合效应
水合:放热
扩散: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