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与练习(共31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与练习(共31套)》 共有 3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中考考情速递 2018《中考说明》规定篇目 1.观沧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次北固山下                        (2018年考查) 4.天净沙·秋思 5.夜雨寄北 6.木兰诗 7.登幽州台歌 8.望岳 9.登飞来峰 10.游山西村 11.己亥杂诗(其五) 12.泊秦淮 13.黄鹤楼 14.使至塞上 15.钱塘湖春行                              (参考样题 ) 16.饮酒(其五) 17.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18.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19.关雎 20.蒹葭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考情速递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4.行路难(其一) 2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7.渔家傲·秋思 28.江城子·密州出猎 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2.过零丁洋 33.山坡羊·潼关怀古 2018《中考说明》外课标规定篇目 34.春望 35.雁门太守行 36.赤壁 37.卖炭翁 38.无题 39.满江红(小住京华)  40.十五从军征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中考考情速递中考考情速递文体知识清单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文体知识清单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考点技法突破 真题体验 第1讲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鉴赏诗歌意境画面【考点一】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1.[2018·北京第8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 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 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1分)  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答时只需将“乡书何处达”一句正确翻译,填入空中即可。 考点技法突破【考点二】 鉴赏诗歌意境画面 2.[2018·北京第9题] 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 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图1,图1描绘了一幅潮水上涨,江面与两岸平齐;风势正顺,孤舟悬 帆于江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2中的潮落、 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1。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古诗 内容分析画面的能力。作答 时首先要判断出图1与画线 句相符,接着阐述图1与画线 句的关联即可。 考点技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1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角度一 理解诗歌内容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3.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说……?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思路】      这类题通常针对整首诗进行理解,要求解答出具体内容。   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其次,确定诗歌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征战诗等,初步掌握诗歌主旨。   再次,抓住关键词句和主要意象,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了解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最后,概述出题干所要求解答的内容,概括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考点技法突破角度二 分析作者情感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引用了……的典故,有何用意?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考点技法突破考点技法突破 【答题思路】   1.审视标题与注释。通过标题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通过注释可以了解创作背景,从而大致推断出 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 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   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 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是思乡的代 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 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 考点技法突破 【答题模板】   1.所抒感情:通过……(内容)+抒发(寄寓/表达)……的感情。   2.描绘了……的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歌颂了……品质,批判了……观点。考点2 鉴赏诗歌意境画面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所蕴含的诗人情感作答。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思路】      第一,明确题干中是要求描述全篇还是某句,其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第二,变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中,假设自己是作者,以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景物。   第三, 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要对诗句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   第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第五,在画面的描绘过程中,渗透诗歌或诗句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所描绘出的画面要能准确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和景物的特点。 考点技法突破 【答题模板】   无固定格式,但要注意字数不宜太少,字数保持在50~100字较为合适。考点技法突破 真题体验 第2讲 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特点【考点三】 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的角度包括修辞、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 选择什么角度来赏析,需要分析句子最大的特色在哪里。画线句从内容上是写景,显著特点是用了一系 列的动词,所以赏析画线句可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进行。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分析出这些动词的含义 及表现出的画面:“飞”写出了茅草此时的状态,“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挂罥”表 示很难弄下来,“飘转”也很难收回来。之后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 明的图画,而且将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都表现了出来。 考点技法突破4.[2018·娄底第16题改编]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四】 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特点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什么手法?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喻手法,“天狼”,喻指辽和西夏。向我们展示 了一个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词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赏析修辞方法的能 力。第一问,“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 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比作 敌人,即辽和西夏。第二问,词人认为“狼 ”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他表示,将 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 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 的敌人,狠狠地射去。由此展现出一个渴望 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词人形象。角度一 炼字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某句诗或某联诗中,哪一个字(词)用得精妙?请找出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 个?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1)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请赏析某字的妙处。(3)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 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某字,别的版本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考点3 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思路】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 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 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题的答题要点:   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字不离句”,要想准确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一定不能孤立地看, 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2.看看该字有没有运用某种手法,如拟人、比喻、双关等。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   4.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模板】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点出该字烘托了 ………的意境,或表达了………的情感)。 考点技法突破角度二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这句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句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人说“……”这句诗“妙绝千古(或其他)”,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思路】   这类题主要选一些经典名句要求进行赏析。解答时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1.采用的修辞方法(如拟人、比喻等);   2.采用的描写手法(如侧面描写等);   3.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4.写景的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   5.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反衬等)。   从以上角度入手,而且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考点技法突破 【答题模板】   运用××的(修辞、烘托、情景交融) 手法+写出了××(具体内容)字面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作 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表达效果。角度三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或风格)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1.了解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奇崛瑰丽、白居易的平实质朴等。   2.积累相关的术语,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 刺、雄浑、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 考点技法突破 【答题模板】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考点4 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特点 【常见题型】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4.诗歌中写了××(事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5.简析诗歌中××(事物形象)。   6.诗歌写了××(事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技法精讲 考点技法突破【答题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 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 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5)借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揣摩人物。 考点技法突破2.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等。   (1)捕捉描写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借助表现手法,尤其是托物言志,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考点技法突破 【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TYPE 1 专项突破(一) 古代诗歌梳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内容理解: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炼  字:“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 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前世的意 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 [东汉]曹操 【背景回顾】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 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 炼       字: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 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 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 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 炼       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手法:想象。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 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情       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 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 概。【主旨归纳】   本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运用神奇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字。 2.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巩固测评】 2.诗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虚写想象之景,突出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伟大 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答案】 1.“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解析】本题可从修辞的角度、虚实的角度把握大海的壮阔,进而深入感受诗人的胸襟与抱负,体会作 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 察对象。“观”字统领全诗,这两句诗显示了作者的壮阔胸怀。  B.“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六句中,“竦峙”表现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丛生”形容杂草的长势,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最后表现了大海的气势。 C.“日月之行”等四句,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诗人用丰富奇特的想 象绘制了大海的形象,并借此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D.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诗人 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 B 【解析】 “丛生”“ 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 ”说法错误,这里是写 出了树木欣欣向荣的景 象,与“人生苦短”无 关。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 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 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背景回顾】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此时,被“赐金放还”、变相 撵出京城的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消息后,便题诗抒怀,慰藉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方式:抒情。 修辞方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 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 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 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主旨归纳】    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 同情和关切之情。1.“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的情感表达做简要赏析。 【巩固测评】 2.这句诗寄情明月,赋明月以人情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思念、惆怅之情。 【答案】 1.景物描写,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 漫主义风格。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和同情。 D.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 友人。 【答案】 B 【解析】首句描绘出南 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 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修辞方法:对偶。运用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背景回顾】先天元年(712),王湾考中进士,此后曾来往于吴、楚间,远离家乡亲人。将近年关,诗人 游历途经北固山,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无不催人思乡,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       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 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 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修辞方法:对偶。 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 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炼         字: “生”“入”二字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 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 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辞方法: 设问。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 ”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 深深的思乡之情。1.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巩固测评】 【解析】 “次”是停宿的 意思。 【答案】 1.颈联表达了喜 悦(或积极、乐观、向上) 的情感;尾联表达了淡淡的 乡思愁绪。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题表明了诗人写诗的地点。“次北固山下”中 的“次”是游览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环水。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 里行间。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 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D.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 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2.A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 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 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沦落 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画面描述:运用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 ”“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炼       字: “瘦”字非常传神,不仅贴合全曲悲凉的意境,暗含了路途之艰辛,还包含了 瘦的不仅是马,还有骑马之人的意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背景回顾】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 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理解: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 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       感: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 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主旨归纳】   这首小令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用十种景物、四个镜头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表现 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愁绪,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曲前三句所表现的画面。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巩固测评】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1.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 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 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考”;第二句描写作者所见异乡的幽美、 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 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答案】 B 【解析】 “思”不是 “思考”,而是“思绪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容理解:首句设问,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 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 之情尽显。 炼       字: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 之景,也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诗人深重的绵愁 思。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背景回顾】 大中六年(852),李商隐到四川担任节度书记。此时,诗人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儿女远在京 城。《夜雨寄北》便是诗人滞留四川期间,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这两句 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反衬了如今孤寂的心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 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1.请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妙处。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巩固测评】 2.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 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 【答案】 1.运用想象,写出了诗人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的想象之景,表达 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 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 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 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妻子 听。 【答案】 D 【解析】这是诗人想 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 景象,所指的是诗人当 前的愁苦思念的情状, 而非“异乡奇景”。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内容理解:第一节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写她突然停机叹息, 不禁令人奇怪。 表现手法:比兴。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 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开篇制造悬念,以木兰无心织布暗示她此时 忧思深重。 木兰诗 《乐府诗集》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内容理解:第二节以问答起笔,道出木兰的心事,交代木兰从军的 原因。 人物形象:木兰从军既显示了对父亲的孝心,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 心,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 修辞方法:1.设问。由第一节的悬念引出,在问答中将木兰的故事 娓娓道来。2.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军情 之紧急,出征迫在眉睫。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理解:第三节写木兰出征的准备工作和初赴战场的见闻感受。 修辞方法:1.排比。前四句在排比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 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2.夸 张。后八句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 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 紧张的战争气氛。 3.反复。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衬托了木兰的 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内容理解: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方法: 1.夸张。前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 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2. 对偶。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 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3. 互文。最 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内容理解: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人物形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因为木 兰有其秘密,即她是女儿身,但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 活的眷念的形象特点。 修辞方法: 1.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2.“策勋”二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木兰的功劳之大,所得 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她的英勇善战。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理解: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以及木兰恢 复女装来见“火伴”的喜剧场面。 人物形象: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动 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 出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 表现手法:1.渲染。前六句用排比铺叙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 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 情。2.衬托。“火伴皆惊忙”表现出“火伴”的惊诧和赞叹,侧 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方法:比喻。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 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 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 孝、对国家的忠、女扮男装的智、征战建功的勇,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表现了古代 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1.开篇写“唯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宿(至 )”表明了什么? 【巩固测评】 2. “不闻……,但闻……”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旦辞” “暮宿(至)”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 【答案】1.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木兰叹息的是国家征兵,而父亲年迈,弟弟幼小。 3.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 3.诗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 多年的战争生活。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 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内容理解: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 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表现手法:对比。通过 “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 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背景回顾】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 出征。次年兵败,陈子昂多次进言未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极度苦闷忧愤,于是登上燕 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       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 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 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情        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通过天地之大,展 现寂寥之深,孤苦之痛。 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作者 孤独凄凉的悲苦心境。【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台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 境遇。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巩固测评】 【答案】1.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 独感。(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 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2.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 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 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 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诗歌前三句勾画出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从而刻画了一个孤独 遗世、独立苍茫、寂寞无助的诗人形象。 C.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 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D.全诗句式长短参差,前两句音节舒缓,传达了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 句音节急促,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神态。 【答案】 D 【解析】前两句音节 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 生不逢时、抑郁不平 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 一个虚词“之”和“ 而”,多了一个停顿,音 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 现了他无可奈何、曼 声长叹的情景。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修辞方法: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 的绵延、高大。 炼      字:  “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写作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 天耸立的形象。 望岳 [唐]杜甫 【背景回顾】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第二年,24岁的诗人开始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 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修辞方法: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 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2.衬托。用“ 曾云”衬托出山高。 炼       字: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从远 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情       感:诗人抓住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以及山谷之中飞翔归巢 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展现了心境的开阔和对泰山奇景的喜爱 之情。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       字: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 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 泰山的高大。 情        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壮志。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巩固测评】 2. “造化钟神秀”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之 美。“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 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大。 【答案】 1.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渴望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蕴含的哲理有: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千寻”正面写塔高,“ 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用夸张的手法 衬写塔高。 情       感: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背景回顾】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 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 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炼       字: 诗眼“不畏”,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的保守势力的蔑 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内容理解: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 情怀,并以理入诗,寄寓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请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 【巩固测评】 2.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 【答案】 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因为塔建 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 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 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答案】 D 【解析】 “表现出作 者归隐山野”说法不 合理。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容理解:这两句写出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共庆的欢乐场 面。 炼      字: “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 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背景回顾】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陆游任隆兴府通判,因为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被罢官。此诗 写于1167年闲居在家期间。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容理解:这两句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在 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 炼     字:“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 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字则表现了移步之后 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内容理解: “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村内风尚古朴, 表达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 情       感: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 农村生活的喜爱。 修辞方法:运用对偶的修辞,写热闹的乡俗民事。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情       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 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归纳】    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 感情。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1.从炼字的角度品评“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巩固测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 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 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答案】1. “足”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品性,表达了农家款待 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B.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写景中寓含哲理,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欢天 喜地,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一联用农家生活反衬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 倦。 D.“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 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后的农村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答案】 C 【解析】这一联只是 表现了作者对古风和 农家生活的喜爱,并没 有表现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厌倦”。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内容理解:前两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 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有“浩荡离愁”,又有“ 吟鞭东指”,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 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炼      字: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 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背景回顾】清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他目睹祖国的大 好河山和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一组《己亥杂诗》,这首诗为其中之一,是作者刚刚离开 京城时所写。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现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 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 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 修辞方法:运用比喻,作者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虽然远离朝堂, 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主旨归纳】   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 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怎样写“离愁”的? 【巩固测评】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意思对即可) 【答案】1.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 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天涯”指离京都遥远。用“ 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B.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以花 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抒情。 C.“落红”指落花。“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 一代做出牺牲,这句话如今也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 献。 D.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 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在无限感慨中呈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答案】 C 【解析】“花”指国 家。此句表明作者虽 离开官场但仍思报国 的精神。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画面描写: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 贴切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 气氛。 修辞方法:首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 冷寂的夜景。 泊秦淮 [唐]杜牧 【背景回顾】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玉树后庭花》时,便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那些沉溺于歌舞 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晚唐统治者。 炼       字: “犹唱”二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 系起来,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批判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1.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将两个“笼”字换为“锁”或“罩”好不好?为什么?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巩固测评】 2.示例: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朦胧的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夜色是如此的凄清。 【答案】 1.不好。两个“笼”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边暮霭弥漫、月色朦胧的画面, 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河水的寒意,看到了两岸沉寂的沙滩,而“锁”“罩”二字均显生硬,缺乏 “笼”字的表现力,营造不出那种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氛围。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内容理解: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 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 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楼 [唐]崔颢 【背景回顾】崔颢一生远离京城做官,四处漂泊二十载,回到长安做了京官,才终于结束了漂泊之苦。崔颢 归家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盛景,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千古一绝的七律诗。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内容理解: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感叹。“空悠悠”使人看到空 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这就产生了 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 的空幻感,更加催生了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写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 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 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 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炼      字:诗作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 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 缠绵的乡愁。【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想,表达了吊古怀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 感和思乡的情怀。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 说说你的看法。 【巩固测评】 2.该诗不仅写景独到,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 烘托思乡之情。 【答案】 1.晴天时,汉阳城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江中的鹦鹉洲上,茂密的花 草使人心旷神怡。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情       感: “单车”表明出使随从不多,也许并非单人单车,这样 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 “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 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使至塞上 [唐]王维 【背景回顾】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 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方法: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 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 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 的孤寂、飘零之感。 炼       字: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 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 抑郁。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炼       字: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 ”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 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 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 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表现手法: 用典。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 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燕然”运用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 燕然”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主旨归纳】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的壮阔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 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1.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 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巩固测评】 【答案】 1. “直”写出了孤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之浓、烟之密,侧面写出了大漠无风的状态;“圆” 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又有苍茫之感,写出了落日的形态,写出了落日之低、落日之大、落日之美。一“直” 一“圆”,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 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解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 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要偏离诗歌的 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 得出答案。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和第二句分别交代了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B.三、四两句既言事又写景,千里迢迢,孑然一身,表现了作者即将见到边关 将士的激动欣喜。 C.五、六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体现了王维诗的“诗中有画” 的特点。 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却没有看到将官,从萧关的候骑那里得知都护 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 B 【解析】“即将见到 边关将士的激动欣喜 ”说法错误,传达出的 是诗人孤寂抑郁的情 感。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西 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 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背景回顾】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以中书舍人调任杭州刺史,825年又调任苏州刺史。这期间的 白居易身处“天堂”的苏杭之地,正值春风得意。本诗便是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期内,去钱塘湖边散步游览时 所作。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        字: 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 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 湖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      字: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 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花草欣 欣向荣的趋势。 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情感: 直抒胸臆,“最爱”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 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感情。【主旨归纳】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早春胜景无比喜爱之情。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和“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 动词好在何处。 2.从诗中“早莺”“新燕”可知写的是钱塘湖早春景色,还能从哪里看出诗人描绘的是早春图景?请结合 具体词语简要分析。 【巩固测评】 2. “水面初平”描绘的是春潮新涨的景色。“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可知 万物复苏正在酝酿当中。“渐欲”表明花虽开放了不少,却还未万紫千红得让人眼花缭乱。“浅草” 写出脚下的小草刚刚冒尖,还未茂盛。“才能”强调草儿仅仅过了马蹄,还不茂盛。 【答案】1. “争”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向阳枝头欢歌的景象;“啄” 准确生动地写出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内容理解: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 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修辞方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 喧”的原因。 炼       字: “心远”一词是本诗的诗眼,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 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背景回顾】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出的一组五言古诗,作者眼看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 位只是迟早的事,为此他悲伤抑郁。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厌倦官场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后恬淡悠闲、怡然自 得的生活。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炼      字: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结      构: “山气日夕佳” 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并且引出 下句。 修辞方法:比喻。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 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内容理解: “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 自我。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 地。【主旨归纳】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1.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什么?这两句诗如何理解? 【巩固测评】 2.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这两句诗写出: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其实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正意义,又 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答案】1.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雾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呼 朋引伴飞回山中。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诗 人采菊,实际上是一种品行高洁的表现、热爱自然的情趣。 B.“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欲辨已忘言”表明诗 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心远地自偏”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C.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 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通过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 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答案】 B 【解析】“欲辨已忘 言”所表明的并非诗 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 态。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炼       字: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 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舞” 字化静为动,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转,也传神地写出了词 人魂魄的昂扬飞动。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夜图。 渔家傲 [宋]李清照 【背景回顾】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 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作者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内容理解: “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 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 天庭仙界。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写作手法:用典。 “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 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这两句 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述 出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作手法:用典。 “风鹏”“九万里”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 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倾吐心中之块 垒,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主旨归纳】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 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1.这首词中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2.请从用典的角度,对“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做赏析。 【巩固测评】 2.运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 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 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1.词人的非凡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以施展,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所以借梦境 寻求出路,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对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人生 的追求。 3.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前两句所写的梦境。 3.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 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表现手法:对比。“新”“旧”对比,表现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 非的怅惘情怀。“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 难返的心态。 浣溪沙 [北宋]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表现手法:对比。 “去”和“来”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逝去 的惋惜之情。 内容理解: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 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炼       字:“独”字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总 结了全词的情调。“徘徊”强调了作者伤感惆怅的情绪。【主旨归纳】   词的上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阕 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巩固测评】 【答案】 1.这两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 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 2. “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 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内容理解: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表现手法:起兴。首句起兴,即以雎鸠相互和鸣的美好景象起兴, 和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 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雎 《诗经·周南》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内容理解: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 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表现手法:比兴。首句仍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即以采摘荇菜的勉力 与艰辛,来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 炼       字: “寤寐”强调了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日以 继夜,无法停止,突出了思念之深,痛苦之深,情感之真。两个“悠 哉”,反复叠唱,突出了绵绵不尽的忧思之情,刻画出深陷情感旋 涡中的男子的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生动情态。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内容理解: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 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表现手法: " 1".首句、五句依然采用起兴的手法,用摘得荇菜的 情景,引出男子对心上女子的追求陷入幻想的情态。" 2".想象。 男子并非真的娶到了心上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均是饱 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尽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 喜悦,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执着追求。1.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2.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各有什么作用? 【巩固测评】 2.这是运用“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 相恋的情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采摘荇菜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和思念。 【答案】 1.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意思接近即可) 3.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运用重章叠句的写法,既做到了音韵和谐,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使形象更加生动,对感情的 表达起到了更加强调突出的效果。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内容理解: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 的对象及伊人所在地点,可见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 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主人公 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 表现手法:比兴。以蒹葭起兴,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 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内容理解: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通过摇曳的芦苇、叶 子上的露珠,浩渺的河水,进一步写出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 怅惘心情。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内容理解:描述了主人公的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其急切的心 情。 炼       字: “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 盛鲜明的样子,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 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 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露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说 明追寻时间之久。【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述男主人公在一个凄清的秋晨,不顾艰辛,追寻心上人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主人公委婉 惆怅的相思之情。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巩固测评】 【答案】 1.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2.请用散文化的笔法描写一下《蒹葭》中的景物,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是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淡淡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再向远 处望去,是一块小小的沙洲。拂晓时露凝为霜;太阳露面,天已大亮,白露还在蒹葭叶上摇曳,仿佛也在等待 着伊人的回眸;而当阳光照射整个大地时,露水已快干,伊人啊,你在哪里?作用:这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蒹 葭图,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 始终不能见意中人之面的惆怅心情。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 的清晨,在蒹葭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 恋人。 B.《蒹葭》每节均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  C.《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 的“君子”,指的是同一类的人。 D.《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 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解析】 “伊人”和“君 子”并不是同一类的人,“ 君子”是位思慕淑女的男 子,而“伊人”则是被思慕 的对象。 【答案】 C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内容理解:写景起兴,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 炼       字: “辅”字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拱卫着京城的雄伟景象, 意境开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诗人着一“望”字,即把 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 修辞方法:夸张。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如何能够望到?诗人用夸 张的修辞,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营造出雄 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背景回顾】 这是一首赠别诗,“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别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 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内容理解:从写别离之景,转为写别离之情,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 劝勉。 情       感:用相同的宦游处境宽慰友人,从而劝勉他切莫悲伤。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内容理解: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 在的。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 朽名句。 情       感: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 达的胸襟。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内容理解:诗人以豪迈之语相送,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伤心落泪, 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主旨归纳】   这首送别诗写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勉励朋友乐观进取、迎接新的生活, 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和远大的抱负。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2.请对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内容和情感方面做简要赏析。 【巩固测评】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只要拥有深情厚谊,就好像近在咫尺。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 悲苦缠绵之态,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 1.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 本题从内容、情感角度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要把握诗句的主要意思,并结合题旨领会诗句 所传达的感情。本诗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感情,千古传诵,理解起来并不难,要注意答 题时语言表达应简洁畅达,切合题旨。 3.请结合诗的尾联对本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 3.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内容理解:秋风破屋图。开篇写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情景,表现出痛 惜之情。 炼       字: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与“卷”“飞”“渡”“洒 ”“挂”“沉”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破屋图,渲染了凄 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表达方式:前两句是叙事,后三句是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背景回顾】  这首诗创作之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弃官到了巴陵,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风雨之夜,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内容理解:群童抱茅图。接着写了群童明抢茅草与诗人无力阻止 的情态。 炼       字: “老无力”“呼不得”“倚杖”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 老态,反映了诗人穷困潦倒的现实处境,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 伏笔。 表达方式:叙事(记叙)。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内容理解:屋破漏雨图。“丧乱”指安史之乱,此为国愁;屋破偏 逢连夜雨的苦况,此为家恨,诗人在国愁家恨、风雨飘摇中苦苦 挣扎。 表达方式:前六句是景物描写,后两句是抒情。通过描写天有不测 风云的阴沉黑暗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 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蓄势。 修辞方法:比喻。把多年的旧被比作冷铁,把突降的夜雨比作乱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家庭境况的不如意以及秋雨的连绵细密。 表现手法:烘托。饱蘸浓墨,渲染屋破又连遭夜雨的苦况,从而烘 托出雨夜凄凉无比的气氛和诗人难堪至极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内容理解:遥想广厦图。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把推己及人升 华到舍己为人,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表达方式: (抒情)直抒胸臆。前三句写出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 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博大胸怀。 情       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品       析:末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茅屋残破的困窘景象和国与家均处于风雨飘摇之境的悲惨遭遇,表达了炽热 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巩固测评】 【解析】 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生活背景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只要把握住作者由己及人、关心民间疾 苦、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道题难度也就不大了。 1.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 【答案】 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 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巩固测评】  2.语义双关,“长夜”既是指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苦雨的漫漫寒夜,又暗指“安史之乱”造成的黑 暗混乱的政治局面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根由。“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 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解析】 解答本题,理解“长夜”的双关义是核心。“长夜”既是自然环境的真实表现,也是黑暗政 治环境的反映。理解深入,才能体会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以连续的 频繁的韵脚体现“歌”的特点,单行散句、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 现“行”的动感。 B.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 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 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 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解析】“这首诗属于近体诗”说 法有误,应是古体诗。古体诗是相对 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 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从格 律不严这个角度即可判断《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属于古体诗。 【答案】 A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炼      字: “独”字勾勒出词人内心的寂寞孤独。“锁”住的不 仅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将抽象的情感加以 形象化。 表现手法:这两句情景交融,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 铺垫,反映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国破后内心愁苦不能倾诉的孤 寂、凄婉之情。 相见欢 [南唐]李煜 【背景回顾】开宝八年(975),宋朝灭南唐,李煜被囚禁待罪于汴京,被封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地过 起了囚徒生活,他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相见欢》便是其一。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表现手法:含蓄抒情。以“丝”比喻“离愁”,欲剪却“不断”, 要理却“还乱”,词人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的感情具体 化,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万般无奈。 炼       字: “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 愁别绪。 “一般滋味”自是复杂的离愁别恨,是难言的亡国之愁。【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凄凉心情和浓浓愁绪,身为亡国之君的无奈 与苦闷,对国家灭亡的哀之痛与思之切。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巩固测评】 2.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 抒胸臆铺垫蓄势。 【答案】 1.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的心境。 3.“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3. “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解析】 从比喻的修辞方法角度去分析,本题答题关键是明确“丝麻”与“离愁”的联系。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现手法:反衬 (以乐景衬哀情)。“金”“清”“玉”“珍”的 盛宴在面前,本该开怀,诗人却推开酒杯,放下筷子,拔出宝剑,举目 四顾,反衬了诗人“心茫然”的苦闷抑郁。 炼       字: “停”“投”“拔”“顾”四个动词非常传神,与“ 金”“清”“玉”“珍”的盛宴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显示诗 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背景回顾】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不但没被重用,还受到权臣谗毁排挤,两年 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在朋友们饯行之时,求仕无望的他满怀愤慨写下了此诗。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表现手法:象征。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 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 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表现手法:用典。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 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 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发了仍想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情       感: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 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 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重章叠唱,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三字的短句更有利于抒发内心澎湃的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手法:用典。"长风破浪“ :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 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个典故表现了李白在沉郁中振 起,重新鼓起了沧海扬帆的勇气。 情       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表现了诗人冲 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乐观积极心态和自强不息的 豪情壮志。【主旨归纳】    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 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 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1.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有什么象征意义? 【巩固测评】 2.前一句引用姜太公八十岁在渭水河边钓鱼遇周文王得到重用的典故,后一句则引用商朝的伊尹梦见 自己乘船在日边经过后被商汤委以重任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盼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 识,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强烈愿望。 【答案】1.不是实写,通过虚写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句写出了诗人在仕途上走投 无路、进退两难的境地。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巩固测评】 【答案】“破”“挂”二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意思是总有一天会乘着风破万里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强烈的自信心, 极富鼓舞性。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理解: “巴”“楚”表明诗人被贬外任的地点,“二十三年 ”表明诗人被贬时间之长。 炼        字: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 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背景回顾】宝历二年(826),被贬22年的刘禹锡奉诏返京,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的白居易重 逢。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本诗 来酬答白居易。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表现手法:用典。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 》,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 赋》,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对老友故去,物是人非的感伤;“烂柯 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 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上百年,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 恍如隔世的内心感受。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修辞方法:比喻。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而“千帆”和“万木” 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人。 表现手法:对比。“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 ”分别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对比虽暗含诗人身世的凄苦,却充满 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 内       容:此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 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扣题理解:点明酬赠题意,表现出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 不拔的意志。【主旨归纳】  这首酬答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半生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 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巩固测评】 2.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答案】 1.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 分析“长精神”时,不能只单纯地解释为振作精神。联系全诗,可以感受作者虽遭贬谪但对未 来有坚定的信念及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从“诗豪”刘禹锡一贯的昂扬乐观风格中去领会“长 精神”的内涵。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 多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 下了沉郁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 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 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 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 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解析】全诗的感情基调有被贬的 悲伤痛苦,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重新 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因此,首联“给全诗定下了沉郁的基 调”说法错误。 【答案】 A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内容理解: 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 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两句对宇 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有不知当 今朝廷上情况如何的含意。 情        感: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 往之情。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背景回顾】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 城”密州已五年。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苏辙远在他乡,于是在中秋之夜乘兴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炼       字: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 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 象到舞姿的美妙。 情       感: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 了作者心理的矛盾和情感的波澜起伏,表现了他留恋人世、热爱 生活的思想感情和豁达心胸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炼        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 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 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情       感:“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 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表达方式:前两句写景,与第三句情景交融;后两句抒情。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内容理解:前三句蕴含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 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但愿人长久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 两句蕴含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情       感:这五句阐明人生不会完美的感悟,告诫人们要有豁达胸 襟。“共婵娟” 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主旨归纳】  全词围绕中秋之月展开,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 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愿以及无限热爱之情。 【形象】  全篇刻画了作者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塑造了苏轼超脱达观、积极入世的乐天派形象。1.请你赏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的表达效果。 2.你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巩固测评】 2.只希望人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句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 愿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1. “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反映出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 感,一个“弄”字,包含了词人的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我们的无限 遐想。3.请你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3.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这正与有月圆时也有月缺时一样,是自然规律。 此句表现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变化,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也是对人生无奈 的一种感叹。4.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之时, 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写景,暗示了中秋之夜月 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词人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转,都是“无眠”者眼里 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 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 吧。这也正是词人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解析】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不是写景。 【答案】 B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       字: “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 景色的不同,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表现手法: 衬托、借物抒情。首句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 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发自戍边将士的内心,以大雁到了秋季即向 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衬托出边地的荒凉。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背景回顾】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 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本词便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内容理解: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 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 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 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 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 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现手法:对比。这两句是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 盾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消之乡愁。 表现手法:用典。“燕然未勒”化用窦宪北伐击败匈奴后在燕然 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内容理解: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 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人不寐”表明自己彻 夜未眠,当然“不寐”的人也包括其他将士。 情        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用悲怆的 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思乡忧国的情怀,以及作者 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主旨归纳】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阕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 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以及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 更热爱祖国,意欲保国建功的真情。1.请发挥想象,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怎样的共同心理? 【巩固测评】 2.这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答案】1.示例: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 之中。城门紧闭,仿佛隐隐透露着形势的严峻,也仿佛紧锁着将士们内心的无奈。他们望着 遥遥远方,故乡的温馨,怎不令人怀念?3.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 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连衡阳地方的大雁都飞走了。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 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击败匈奴的 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出了将军战士之感伤,抒发了他们壮 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解析】 “衡阳雁去无留 意”写的是西北地区的大雁 都向南飞回了衡阳。 【答案】 A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内容理解: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 苏轼时年四十,却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流露出内 心郁积的情绪。 炼       字: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之情。一个 “狂”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 调。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出猎 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背景回顾】熙宁七年(1074),苏轼转任密州知州。此时的北宋王朝国贫兵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少数民族 的侵扰。7月,辽国曾胁迫宋廷割地数百里;10月,苏轼因旱情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铁沟、黄茅冈, 作此词以抒怀。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表现手法:用典。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 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这里运用孙权单枪匹马搏斗猛虎的典故, 突出了作者的豪情,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表现手法:衬托。以“鬓微霜”的“何妨” 衬托 “少年狂”,表 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表现手法:用典。后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情       感: “天狼”喻指西夏,“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 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抒发了词人杀敌为国、守卫边 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形       象: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渴望立功报国的英 雄形象。【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 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1.请发挥想象,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怎样的共同心理? 【巩固测评】 2.这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答案】1.示例: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 之中。城门紧闭,仿佛隐隐透露着形势的严峻,也仿佛紧锁着将士们内心的无奈。他们望着 遥遥远方,故乡的温馨,怎不令人怀念?1.细读全词,请品析下阕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巩固测评】 2. 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 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 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答案】1.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 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 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本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 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 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 士形象,表现了他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 感情。 【解析】“词人以冯 唐自比,表示自己敢 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 直言,使他们重新复 职”说法错误。 【答案】 C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内容理解: “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 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 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 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人物形象: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两种事物“灯” 与“剑”,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 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炼        字: “醉”“挑”“看”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 作,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背景回顾】辛弃疾主张抗金北伐,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1181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 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赋闲。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这首词作于二人 会见又分别之后。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意      境 :“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这些大 气磅礴的意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表现手法:烘托。“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 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 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 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人物形象: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 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 象。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情       感: “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 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 激情和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都是 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 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两 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主旨归纳】  词人追忆了年轻时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杀敌立功、统一国家的爱 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写了作者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 慰勉之情。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2.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巩固测评】 2.借用“的卢马”的典故,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 面,表达了作者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答案】 1.示例:军营里,士兵们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秋 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 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 敌等,这些场景都有扣题的作用,与标题中的“壮词”照应。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 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了却君王 天下事”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 了。 【解析】“了却君王 天下事”意思是“词 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 金人,收复失地的大 业”。 【答案】 D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炼       字: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 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 人的惊奇之情。 修辞方法: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发挥想象,将北风 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 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想象的意境堪称奇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背景回顾】天宝十三年(754),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 官即其前任。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诗人满怀建功立业之志,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长安)之时写下这 首经典的边塞诗。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表现手法:烘托。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 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 颖。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结       构: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这两句写边 塞之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 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炼       字: “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武判官的长途跋涉 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别 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内容理解:前两句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 乐器渲染出送别的场景和气氛。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 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炼        字: “掣”本意是拉、扯的意思,在这里真实地描绘出红 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不仅写 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意象,象征了边塞将 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情      感:诗人送武判官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 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 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炼       字: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  “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诗 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主旨归纳】        这首送别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与友人依依惜 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1.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画面内容。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它的妙处。 【巩固测评】 2.这两句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地银装素裹、 玉树琼枝的壮丽美景,既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答案】 1.示例:在盘旋曲折的山路上,诗人深情地驻足凝望:友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渐小,最终渐渐淡出 视野,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远去的足迹,而诗人还是痴痴不忍离去…… [解析] 赏析名句的角度很多,有炼字、炼意、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结合本 题诗句特点,可从比喻的修辞方法及想象的新颖奇特上去赏析,体会其中独到的情味。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 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 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 幅图景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既热爱边地风光,又被武判官“ 归京”牵动了乡土之思。 D.“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唯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 个“空”字,诗人的雄心壮志蕴含其中。 【解析】“空”字表 现的是作者对武判官 的真挚感情。 【答案】 D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内容理解: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 自然=引出下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背景回顾】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年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而镇江正是宋朝与金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作者登临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成这首词。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情       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 之情。 修辞方法:比喻、引用。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诗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 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表现手法:反衬。词人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 之,正是反衬南宋朝廷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情       感:这一问一答,赞扬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作者对苟且 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修辞方法:引用。引用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 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 是借曹操之口,讽刺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 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 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巩固测评】 2.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有 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的愿望)。 【答案】 1.示例一:运用设问修辞,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修辞,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表现出词人无穷的思绪。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登临怀古 的词作,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 B.“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用曹操的原话,实际上颇具讽刺意味,表现了 对当朝统治者没有像曹操那样能识英雄的失望。 C.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统治集团的昏 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D.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 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解析】借用曹操的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 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并没有包含不能“识 英雄”的失望之情。 【答案】 B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内容理解: “起一经”指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四周星”即四 年。首联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 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背景回顾】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自杀未果。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 口,进攻南宋最后的据点崖山。船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 天祥严词拒绝,以此诗明志。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内容理解:前句写国事衰微,后句写个人艰辛,把国家兴亡和个人 命运联系在一起。 修辞方法:比喻、对偶。运用对偶,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 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 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山河破 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 了诗歌的韵律美。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内容理解: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用 “双关” 手 法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 “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 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 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炼       句:前六句流露出一腔悲愤和哀怨,尾联宕开一笔,情势突 变,令全诗的格调由悲而壮,陡然提升,由沉郁、悲凉转为豪放、 高昂。一个“照”字,写出了一颗红心如一团火的万丈光芒,将红 心照耀史册的情状写出,极其传神。 情       感:尾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 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他视死如 归,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崇高气节。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指什么,本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巩固测评】 3. “汗青”指史册。本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舍生取义的 民族气节。 【答案】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2.请你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惶恐”“零丁”运 用双关修辞,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修辞、炼字:前两句运用拟人修辞,以“聚”形容潼关的雄伟气 势,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 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背景回顾】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在赈灾过程中,他亲睹 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山坡羊·潼关怀 古》即写于“关中大旱”之际。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炼       字:以“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潼关、思绪万 千、徘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 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 表现手法:用典。“秦汉”“宫阙”引用秦朝修建阿房宫、项羽 火烧阿房宫的典故,表现了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百姓在战 争中的苦不堪言。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品       析:这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有深切 的同情与关怀。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 情。 内容理解:“亡,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 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 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亡带给百姓的总 是疾苦的伤感之情,表现出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1.曲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巩固测评】 【答案】1.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 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2.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 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 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 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 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最主要原因 是无论王朝怎样更替, 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答案】 D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炼       字: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 无人迹的凄凉)。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 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 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春望 [唐]杜甫 【背景回顾】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正困居于被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他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 亲身经历着家人离散的伤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修辞方法:拟人。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 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 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情       感: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 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修辞方法:夸张。“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家书的珍 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 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内容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 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炼       字: “白头”为愁所致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 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 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主旨归纳】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 人忧国思亲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万金”三字。 3.请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搔”字的妙用。 【巩固测评】 3.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本联通过写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 簪这一细节,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刻画了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 2. “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作者的迫切 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答案】1.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写出了乱草遍地、林 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本句描写融情于景,痛切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奠定了全 诗的感情基调。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 炼       字: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 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品        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 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理解:描写苦战的场面:唐军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 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虽面对重重困难,但 是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手法:用典。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 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内容理解: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 全篇的点睛之笔。【主旨归纳】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1.请你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巩固测评】 【答案】1.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突出两军激战的惨烈。“角声满 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 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一块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 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2.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墨色和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 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心的号角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 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加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 烈的战争场面。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 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 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 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 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 “战士们在这样 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说 法错误。 【答案】 C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 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 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赤壁 [唐]杜牧 【背景回顾】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鼻矶。诗人观“赤壁”这个著名的战 场,有感于“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史事,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这首著名的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炼        字: “锁”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 “便”。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 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需要 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即物起兴,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诗中蕴含 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艺术手法上体味它妙在何处。 【巩固测评】 2.借“二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的命运,形象化地写出了设想中赤壁之战之后东吴失败的屈辱和曹操 胜利后的骄恣,以小见大,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耐人寻味。 【答案]】1.前两句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 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 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 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后两句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 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是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 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诗人所咏之赤壁是 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 发挥。 【解析】战戟折断沉沙却未 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 物是人非之感。 【答案】B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内容理解: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制 炭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人物形象:后两句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 形象。 表达方式:描写。诗人运用外貌描写,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 体弱,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劳动艰辛。 卖炭翁 [唐]白居易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修辞方法: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表现了这位劳动者生活的困苦, 反映了深重的民间疾苦。 表达方式:心理描写。老人不顾衣单,却情愿天气更加寒冷些,看 似违反情理的心理细节,表现了老人在这车炭上寄托了全部希望, 为下文控诉宫使对老人的巧取豪夺埋下伏笔。 炼        字:诗人用“可怜”二字,展现了卖炭老人生活的贫困、 愿望的卑微,倾注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表现手法:1.对比。以“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作对比,突出 老人境遇的艰难。2.衬托。“辗冰辙”既从正面写出了天寒地 冻的环境,表现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从侧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 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炼       字: “牛困人饥”说明路途遥远,卖炭翁谋生不易;“泥中 歇”表现出老人的疲累和处境的艰难。以上内容,都为下文写宫 使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表达方式:描写。1.外貌描写。用“翩翩”形容宫使到来的情态, 表现出他们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丑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 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2.动作描写。用“把”“称 ”“叱”“牵”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宫使 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现手法: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作对 比,表现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表达方式:心理描写。“惜不得”写出了老人在炭被夺走后,心中 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主旨归纳】       《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 掠夺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2.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巩固测评】 2.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答案】1. “翩翩”本义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 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出了什 么主题? 3.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揭示出“宫市”掠夺的残酷,描绘了封建社会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 者对人民的深刻同情。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         字:两个“难”字连用,更显别离的沉痛与相见的不易。 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是别离心境的痛苦难堪, 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 沉和缠绵。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东风”点明了时节,“百花”是受到摧残 的美的事物,这两个景物写出春光将尽的特点,与主人公悲怀难遣 之情紧密融合,此景此情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 无题 [唐]李商隐 【特别提示】 这首诗是以诗人的恋人的口吻来创作的,而不是诗人自己。 【背景回顾】 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期间与 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士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诗人只能以诗寄情,并隐其题,从 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委婉又深情无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修辞方法:双关。“丝”与“思”谐音双关,含蓄地写出了主人公 的相思之情。 表现手法:象征。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主人公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 不悔的爱情追求。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烛”比 喻相思之泪,最后用“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主人 公对感情生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经典名句,后人常用来表示忠贞不贰的执着 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内容理解: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但愁”“应觉”这两个 词将双方的担心、怜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云鬓改”“夜 吟”是说因为相思的痛苦折磨,容颜渐渐消瘦,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炼       字: “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情       感:这两句通过描述对方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 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充分体现了恋人之间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内容理解: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 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表现手法:用典。借“蓬山”“青鸟”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 互关切之情。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透 露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女性角度抒写爱情心理,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 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1.请简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2.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分别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巩固测评】 2.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隐喻爱情。表达的意思是:两人见面很难,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答案]】1.含义: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和无穷无尽的 思念。艺术特色: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以“无题”命题,是李商隐的创造。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 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寓意大都比较隐晦,内容或写爱情,或表面 写爱情而别有寄托。 B.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 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 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C.颔联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 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表达主人公对恋人奉献精神的赞扬。 D.颈联中,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 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其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 下同情之泪。 【解析】 “恋人奉献精神 ”说法错误,诗句中没有这 种内涵。 【答案】C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内容理解:点明写作时间是中秋佳节。“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 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方法:引用。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 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情       感:中秋佳节本应家人团聚,而词人却寓居客栈,不免有“ 人比黄花瘦”的感叹。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冲破束 缚,又不免有获得自由的喜悦之情。 满江红 [清]秋瑾 【背景回顾】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用钱捐得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 救国事业,而其夫却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此词就是她 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表现手法:用典。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 的故事,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内       容:后三句写词人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 恋,反而加以蔑视。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形        象: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展现了一幅巾帼英雄 的形象。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 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内容理解:平日词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 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 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 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 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修辞方法:引用。“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 司马青衫湿”,表现了知音难觅的忧虑。【主旨归纳】        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 志的开阔胸怀。1.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蛾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做赏析。 【巩固测评】 2.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也运用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对比的修辞方法,表达自己匡国济世 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生动地展现出作者江湖女侠的巾帼英雄形象。 【答案】1.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以及对过往 贵妇生活的不屑。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 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将身不能为 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 然,却又刚健质朴。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句,“黄花”是指百 花之中最具傲骨的梅花。 【解析】“黄花”是指菊花。 【答案】D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表现手法:对比。这两句诗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 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 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炼       字:一个 “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 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 情色彩。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内容理解:这四句写主人公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后两句 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 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主人公亲友的离去。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描写方法:这四句是环境描写,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作者 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 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 内容理解:作者没有直书庭院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 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主人公从军时间之 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内       容:主人公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 食可吃。 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孤苦伶仃。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内容理解:这两句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 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描写方法: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悲痛心理。【主旨归纳】        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 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1.概述诗中主人公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的? 【巩固测评】 2.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 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 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造成老兵悲惨遭遇的,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 无休无止的战争,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 的社会现实。 【答案】1.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 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 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 雉栖身于家屋,谷、 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 破。  C.这首抒情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依照人物 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 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 不是抒情诗。 【答案】C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