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高分一轮复习专题课件训练(共60套江西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中考语文高分一轮复习专题课件训练(共60套江西版)》 共有 6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训练(九) 文学作品阅读                    一、[2018·宿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 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 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 茂,一到夏天便树绿荫浓,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 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 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 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 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 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 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 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 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 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 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 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 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2 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 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 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 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第 3 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3 分)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6 分)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⑩ 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 分)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3 二、[2018·广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 分)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 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 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 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 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 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 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 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意?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 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 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 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 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 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 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 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 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 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 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4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 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 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 分) 场景 偶遇 老太太 画像被 发现 老太太 画花 得知其 年龄 “我”的 心理 ① ② ③ ④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 分) 三、[2018·河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5 分)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 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 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5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 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 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 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 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 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 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 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 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 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 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 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 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 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 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 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 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一定 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 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 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 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3 分)6 2.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 3.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6 分) (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4.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3 分) 四、[2018·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 分)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 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 20 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 40 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 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 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7 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 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 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 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 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 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 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 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得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 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 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 10 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4 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3 分)8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 分)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 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五、[2018·东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6 分) 根 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 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 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 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 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 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 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 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 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 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9 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 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 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 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裸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 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 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 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 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 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 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 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3 分)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 分)      →平静→     →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3 分)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4 分)10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3 分) 六、[2018·吉安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6 分) 敬畏柴草   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的炊烟是最暖人的,特别是傍晚时分,夕阳余晖将尽,百鸟争相归巢,千家万户 的炊烟和天上的云朵一起袅袅飘香。柴草的味道渗透进每一寸褐色的土地,经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累积沉淀,在天空和 大地之间氤氲着绵延不绝的糯香,那种醇厚绵长的味道,被春风吹得漫山遍野都是,在夏雨浇灌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秋霜覆地时扯起乡愁,冬雪飘飞时驱赶寂寞。 ②柴草是炊烟的源头,从五六岁开始,我就跟着哥哥去野地里捡拾柴草。童年的村庄四周基本没有多少荒地,柴草奇 缺。树林里的树木是不可以随便砍伐的,亭亭的芦苇必须留作织盖房用的苇帘,我们只能用镰刀割一些青草,一捆捆背回 家里晒干备用。刚割下来的青草很沉,哥哥总是给我捆一小捆,给自己捆一大捆。两捆青草哥哥都放在高一点的土坡上, 我们双膝跪在土坡前,两条胳膊分别穿进捆草的两根绳子,一直把绳子拉到肩膀上,双手扶地支撑身体,咬牙用尽全力艰 难地站起身来,手握对向肩膀前的绳子减轻勒痛,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 ③我喜欢的柴草是红荆条,但是村庄附近比较少,偶尔发现几丛,就提了镰刀拼命砍削,有一次用力稍偏,镰刀正好 落在右脚的骨头上,尽管鲜血染红了脚背,我依旧不管不顾地砍柴。我一瘸一拐地背着一捆红荆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后, 急忙向我跑过来,蹲下身背起我去看医生,泪水糊满了她的脸颊。 ④有时候赶巧了,我和哥哥去树林里读书的时候,捡到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枝,我们高兴得像是捡到了宝贝,蹦蹦跳 跳地拖回家,一路上尘土弥漫,如同粗中有细的张飞,用马尾巴上拴着的树枝在长坂坡后的树林里拖起尘土满天。 ⑤秋收的时候,所有的庄稼秸秆全部运回家中,堆成一个个幸福的柴垛。庄稼收完了,父亲会抽时间下洼割柴草。做 教师的父亲一般都是周六下半夜起来,母亲烙上几个饼,灌上一大葫芦开水,父亲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和叔叔大爷们顶着 满天繁星一起出发,在漆黑的夜色里一路上磕磕绊绊,六七十里路程正好走到天亮。他们急急忙忙地吃完饭,就挥起镰刀 开始割草。挥汗如雨地割到太阳当头,把柴草装到车子上,捆得结结实实。车子两边绑了木棍,增加柴草装车的宽度,而 高度不能超过父亲的眼睛,那样会阻碍视线。 ⑥吃过午饭,父亲他们就踏上回家的路,路上歇息一两回,晚霞即将隐去的时候,疲惫的父亲推着满满一车柴草回到 家中。我经常站在夕阳裹满金光的村头,像期盼一个得胜的将军凯旋般迎候父亲归来。 ⑦父亲推回来的柴草,经常有一串串金黄喷香的小野果和密密麻麻的小野豆,我们把小野果摘下来,稀罕得要命,一 颗颗计划着吃,那是贫困童年里秋天唯一的水果。那些小野豆,母亲仔仔细细地摘下来晒干抽打,在风中扬去皮屑,背到 碾坊里磨面后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喷香的小窝头,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11 ⑧捡拾柴草的日子,已经随着故乡的远离化作了永远抹不去的缕缕乡愁。有时候看到路边或者垃圾堆里的树枝和青 草,心里会生出许多的酸楚,因为我无比敬畏这些曾经滋养了我生命的柴草,如同敬畏食物和书本一样,我把它们深深地 珍藏在心底。 1.文章②~④段依次写了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 分)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 分)   母亲看到后,急忙向我跑过来,蹲下身背起我去看医生,泪水糊满了她的脸颊。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 分)   那些小野豆,母亲仔仔细细地摘下来晒干抽打,在风中扬去皮屑,背到碾坊里磨面后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喷香 的小窝头,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天。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敬畏柴草”的妙处。(5 分) 七、[2018·江西样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6 分) 旧 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 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般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 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 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你是不是打算 住几年,就不管儿孙了?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12 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 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 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年多了,如今他的孙子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 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泼上 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 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 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 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 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 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 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 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 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 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闲过,会老了吗?我捧 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 着乳香呢!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雪雨霜,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见证、 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 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水、电、雪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 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 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1.文章从内容看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请概括前一部分的内容。(4 分)13 2.文章后一部分写出了“旧土”的哪些特点?(3 分) 3.赏析下面句子。(4 分)   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 正散发着乳香呢! 4.文章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或写作手法)?(5 分) 八、[2018·南昌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 分) 草的脾气 臧建立   我一直认为在村庄的事物中,草类有个好脾气:践踏不急,薅拔不怒,戕害不仇。草对土地从不挑肥拣瘦,对自己的出 身也不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处境也不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前生后世也不瞻前顾后。   经年的村庄, 一场风又一场风不倦地吹刮。田野的草籽被带到村庄,屋檐瓦顶上的草籽逢水发芽,迎风生长。草的韬 光养晦、随遇而安,让人惊羡叹服。   从不说话的草,立足脚下的一抔泥土,见风就长,逢雨就旺。没有烦恼,没有欲望,天旱了,叶子蔫巴了,不喊不叫,固 守天道。   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一切皆然而然,从不招摇,从不炫耀。   草从不与人争天夺地,但是对共有的家园,也不轻言放弃。   不论是村庄的领地还是田野,草都悄无声息地绿着,长着,开花,枯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寂寞了多少时日,宁静了多少流年。   田野的草,原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是自从有些草被人类招安为庄稼,草与庄稼就有了天壤之别。前身是草的庄 稼,知道了得阳得风得水得养分,学会了对土地挑肥拣瘦。庄稼的阴晴圆缺,对应着农人的喜怒哀乐。   对于与庄稼争风吃肥的草,农人是除之而后快的。用手薅,用锄耪,用铲用锨,用灭草剂。将清出来的草放在骄阳下 暴晒,收工后再将之背回家,让牛羊尽情地享用。14   草走过的路,足迹明朗。草走的是岁月之路,行的是时光之道。人的足迹繁响沉重,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地忙于追求, 鞋磨损了,可脚印呢?   不像青草,在哪儿一站,哪儿就是一个绿色的图腾。我们人类的脚步,虽然造就了许多路,可是没有血性的路越多,我 们的精神就越接近荒芜。   我们骄傲地行走于大地之上,任意地践踏、随意地戕害青草,可最终我们要睡在青草的怀抱中,我们的人生终将被青 草掩埋。   没有哪个人比草活得更久更长,没有哪个人比草长生不老。草永远行走在路上,这个村庄的草与那个村庄的草都是 一家亲,只有草才真正把地球当作同一个村。   我们无法计算,草的一生能走多远的路,我们只知道草四海为家。村民可以随意让一片地闲置,可是青草不会让这片 地失去生机。   村民可以让一片又一片的土地失去生机,厂房拔地而起,路面硬化使草无法呼吸。可草的生命力谁也无法阻止,草籽 蛰伏在水泥地下,一年,两年,几年……草会在一个夜晚挣开枷锁,钻出地面。   我惬意地躺在草丛休憩,随意地伸展四肢。一丛丛青草被我压在身下,软绵绵的,有的青草身残腰断,汁液四溅,青草 的气息馨香可人。青草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温顺得如同绵羊。第二天,我赶着牛羊到这儿一看,被我压倒的青草又直直 地站立起来,恢复了元气,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青草不计前嫌,也不计后仇。我为青草的大度感到由衷的钦佩,同时也为自己对它的伤害感到惭愧。   草把一切都埋在大地的深处,把心思和信念都托付给大地收藏。去留得失,草不放在心上;是非成败,草不放在心上; 荣辱兴衰,草不放在心上;高低贵贱,草不放在心上。   草的心思只有一个,就是决不辜负大地和岁月赐予的生长。草只有感恩的心,感谢大地赐予生命和温床,感谢天空赐 予雨露和力量,感谢时光赐予美丽和芳香。   草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奉献衷肠。   草生长着,不动声色地,最后把一个人的记忆埋掉。草的话语,我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草会倾听,特别是人被草 掩埋之后。   对于草来讲,活着的人类言语再丰富,和鸟类的鸣叫没有什么两样,和昆虫的叫声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欲望的符号, 都是爱情的条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人看着草活一个春秋,草看着人活一代人世。   人活着的时候,总不会好好地静下来,聆听草的话语。当一个人静下来聆听草的话语时,又什么都听不懂了。对草发 了一辈子脾气的人,最终没有了脾气。   草依旧笑春风…… (选自《散文百家》2018 年第 1 期,有删改)15 1.作者说草具有“对土地从不挑肥拣瘦,对自己的出身也不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处境也不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前生后世也 不瞻前顾后”的特点,通读全文,你还能说出草的其他特点吗?(至少写出四点)(4 分) 2.文章多处把草与人进行对比,请概括人与草的三个对比结果。(6 分)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 分) 4.文中说草“把心思和信念都托付给大地收藏”,草的“心思”和“信念”分别是什么?(4 分) 九、[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 分) 一块土地的厚度 孙成凤 ①一块土地在那儿,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一百年前是那个样子,一百年后还是那个样子。春种 秋收,老了一代又一代人,四季轮回中,它依旧认真地供种子萌芽、生长,让庄稼结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有人为它争斗、 厮杀,它像一位温厚的长者看着不谙世事的孩子打架,晚饭的时候到了,便拍一拍衣袖上的灰尘,自顾起身回家,嘴里哼 的是那首古老的歌谣:“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雨打风吹中,它吸收了一次又一次抛洒在身上的血污,消 解了嗜血的刀枪剑戟。它只想做原原本本的自己。它掌握着幸福的秘诀,无人能把它夺走。 ②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当那古老的二牛抬杠的冰冷的铁铸的犁铧在大地上走过时, 我看到了大地的战栗。这样的时候常常是在黎明开始,那时,天边还有剩余的残星闪烁,地面上笼罩着薄薄的雾岚,露珠 成串地挂在草叶上。这时,睡梦中反刍的耕牛被唤起,脖子被架上一种叫轭的工具,然后拉起麻绳拧制的索套出发了,头 上晃着一根用同伴的皮子鞣制编成的鞭梢,稍有怠慢那鞭子就会呼啸落下,带着响亮的哨音,干净利落地打在身上,让皮 毛卷起一道灰尘。鞭子的声音仿佛同伴在世界某一个角落的呻吟,如同与它生前的一场犄角相抵,使它想起那些同栏共16 耕的陈年往事,眼里的泪水倏然滚落。于是,它亢奋起来,迎着跃跃欲出的朝阳,向着潮气湿重的田野走去。它看到那熟 悉的远山与村落了,便挺胸仰面,呼出积存在腔子里的胸臆,长长地叹了一声:哞——。在远方的回应里,大地伸展了一下 慵懒的腰身,天地间深沉地传出一声声闷响,像骨骼舒展的声音,那是原野上滚动的隐隐的天籁。于是,在人唤鸟鸣中,世 界醒了。 ③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起,一些藏在泥土里的生物被翻出,它们仿佛新生的婴儿,好 奇地东张西望,目视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在散发着热气的犁沟里慷慨地吟咏着一个个对未来日子的祝福,然后欢腾着加 入了天地间万物的合唱。阳光像慈祥的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能言 会道的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 ④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也许随便走进一片土地,这里就曾是我某个先人的出生地,他的胎胞子就埋在这 片土地里。虽然他未曾光耀后人,是我们这个姓氏链条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却因为他的存在才使这个家族繁衍生息。也 许他刚刚成家,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襁褓中仅遗下的一丝孱弱的血脉就英年早逝了;也许他儿孙满堂寿终正寝;也许他 家道中落,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许他曾举足轻重,显赫乡里……但无论怎样,他就是衔接这个家族的一环,这个家 族的存在就是因为他的存在,这个家族血脉才得以延续。我的老家留存着这么一个习俗:无论是翻地还是干别的什么,只 要发现一块骨殖,只要确定是人的,就会极虔诚地烧半刀纸钱,磕三个响头,很庄重地找一块泥土把骨殖葬了。逢年过节 给亲人的坟头烧纸时,也顺便给这个土丘烧几张纸。事实上,他们敬畏骨殖就是敬畏祖先,就是敬畏人的生命,就是敬畏 土地。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8 年 5 期)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试分析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 分) 一些藏在泥土里的生物被翻出,它们仿佛新生的婴儿,好奇地东张西望,目视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 分) 无论是翻地还是干别的什么,只要发现一块骨殖,只要确定是人的,就会极虔诚地烧半刀纸钱,磕三个响头,很庄重 地找一块泥土把骨殖葬了。 3.结合选文第④段内容,试赏析本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及其作用。(4 分)17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分) 5.选文第④段作者写到“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5 分) 十、[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6 分) 乡村的记忆 许卫国 有泥土,有花草树木,就有自然,就有庄稼,就有庄稼依偎的村庄。[A]土地是村庄的子宫,村庄是城市的祖先。 村庄总有一两棵大树,它们可以是槐树,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松树、榆树、白果树等等,总之,它们成了村庄的旗帜, 它们可以是路标,可以是村徽,可以是村民的骄傲,可以是淳朴热情村民的致意。总之,你循着这大树来,看到这大树,你 就有归宿感,难免会激动起来。 门前的菜园子里,按照四季变化、阴阳五行种植白菜、黄瓜、紫茄子、红萝卜、青豆角……该什么季节吃什么,顺 其自然,天人合一。菜园子前面一般都是池塘或河沟,浇水方便,排水也方便。池塘岸边多柳树,柳树喜水,有水自然幸福 成长,无水也不会干枯死亡。水是柳木的灵魂,柳木是柳树的尸体。乡村植物互相依存,千丝万缕。丝瓜和葫芦、茶豆藤 蔓可能搅在一起,你不必去考虑谁结了什么果实,它 们也不要你论功行赏,你需要你就摘取,瓜豆种类不同,它们的名字 对于人类,都叫奉献。 村庄的老人德高望重,也谨言慎行,他们说话往往比领导有用;乡村妇女心直口快,也不掖不藏,语言常常不顾忌性 别,她们也许少了粉黛,可打理的田里风景,做出的针线茶饭,都是美不胜收;乡村的孩子活泼爱动,夏天是水中游鱼,冬 天是雪中狐狸,无衣不冷,赤脚无处不去,太阳晒不脱皮,水淹不死,虫咬不伤,高处掉下来,揉几下就康复。割草放牛,爬 树翻墙头,偷瓜摘桃,四处漫游。如今的孩子,身在童年,不知童年属于谁,童年如今已是遥远的记忆。 走向村庄,必然有几条小路,或许不平坦,或许不笔直,还有蔓草侵道,或有路两边高粱玉米夭折伏在路心,你不要顾 及这些,它们不是故意,你一直往里走,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听到鸡鸣狗叫,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随便问一个老人、一 个孩子你要找的人家,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指点,或者干脆就直接带你去你要去的人家,他会率先喊那家主人,根据他们 自己的辈分,喊出对方的称呼——你家来亲戚了。18 在村庄里你感受最深的恐怕是热情和宁静。热情是村民,宁静是夜晚,不过,也不一定,风、清香、狗吠、蝉鸣也可 以有不尽的热情,村庄也随时可以宁静,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叽叽喳喳的鸟鸣也会让你除去浮躁,[B]你会像婴儿一样 安详睡去,很多不该有的精神负载都在这里卸掉。 一个村庄可以错落散乱南北,也可以一条屋脊贯穿东西,但是,村民们谁也不会走错家门,谁都知道谁家锅大碗小, 谁家悲欢离合。吵架的,有人去苦口婆心劝解;红白喜事的,有人去衷心祝贺或如丧考妣地同情。农活时节,搭把手,帮个 忙,你有,我有,大家有才是真有,全村家家喝西北风,你一家喝稀饭也不踏实啊。 一个村庄从雏形那天起,经过几千年、几百年的演化,浓厚的家族意识、亲情氛围、村落文化,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形成一个村庄自有其道理,其生生灭灭也是自然存在的。为此,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用粗陋的文字,记录一点将不再可能出 现的景象物件,留作记忆吧。 (有删改) 1.文章题为“乡村的记忆”,乡村给“我”哪些“记忆”?请分条概括其特点。(6 分)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 分) (1)[A]处:土地是村庄的子宫,村庄是城市的祖先。(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2)[B]处:你会像婴儿一样安详睡去,很多不该有的精神负载都在这里卸掉。(为什么“不该有的精神负载”可以在这里 卸掉?) 3.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乡村有怎样的感情。(3 分)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分)19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6 分) 罨画池①听雨 汪建中   ①今春三月的踏青,我去罨画池。   ②罨画池不大,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 步一惊。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 为我次第展开了。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 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糅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楼阁亭台前的假山盆景,浓缩了巴山与蜀水, 微缩了长江与黄河,一个偌大的中国就这样被神奇地微缩了进去,让人一看,竟然忍不住幽幽地怀古。如此盆景中的神州 大地,若是置于案头或陈于书架,我瘦弱的胸怀,也定会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气概。   ③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雨点紧 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窸窸窣窣,疑似宋人赵卞的那一张古琴还在嘈嘈切切地奏鸣,一声声抒 发着一代廉吏心中的梦境。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 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   ④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 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个淋淋漓漓。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 脉都在努力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那些梅,该是陆放翁的梅,该是唐婉的梅,是红酥手遥抚过的梅,是黄縢酒缭绕过的梅。   ⑤茶,浓了,又淡了。雨,去了,又来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 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海棠、荷花、秋菊、梅香一 路闻下去,再在“红酥手,黄縢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⑥遥想当年的陆游,他渴望在这里长年居住下去,甚至打算在这里终老。巴山、蜀水、罨画池、梅花、海棠,这一切 的山川风物、人文气象,对陆游来说,实在应该是静养灵魂的绝佳之处。然而命运一再地捉弄着他,罨画池只是他一生中 的一个暂居地,一个驿站,一个逗号,更多的时候,他在神州的大地上漫无边际地浪迹。故国已破碎,沈园又不堪回 首,“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一切的美梦与渴求都在岁月的风雨里化成了三个字:错、错、错……陆放 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 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八百多年了啊, 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 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20   ⑦雨,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 翁对饮。于对饮中听听这春雨,看看这春雨,淋淋这春雨,尝一尝这霏霏的春雨。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 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问梅山馆……   ⑧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沿着这些景物, 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 直在激情地燃烧。   ⑨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 然在为我奏着交响。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 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了。   ⑩听雨,听春雨,听这贵如油的液体浸润着如诗如画的家园,实在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呢。 (有删节) [注释]①罨(yǎn)画池: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崇州市市中心的一处园林,是四川园林中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罨画池园 林始建于唐朝,初名“东亭”,是一座衙署园林。 1.文章记叙了“我”在罨画池听雨的一次经历,请概述“我”当时的思绪。(4 分) (1)听见雨点敲打望月楼上的瓦片,                    。 (2)        ,“我”觉得那该是陆放翁的梅,该是唐婉的梅,是红酥手遥抚过的梅,是黄縢酒缭绕过的梅。 (3)        ,“我”想在“红酥手,黄縢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4)整整一个下午,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透过雨雾,            。 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2 分)   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 3.文题是“罨画池听雨”,可文章的第②段却写罨画池之景,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5 分)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5 分)21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 分)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①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 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七岁的 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 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 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   ②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 我的手,把我控 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怄她、气她, 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 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 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③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 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④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 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 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 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 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 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 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⑤2000 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卢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 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 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有删改) 1.作者围绕母亲的沉静写了三个片段,请概括出片段一、二的内容。(4 分) 片段一: 片段二: 22 片段三:“我”在卢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感受到了母亲神圣的沉静。 2.联系前后文,说说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感受。(4 分) (1)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 (2)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3 分)   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 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3 分)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母亲的“沉静”是神圣的。(3 分) 十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7 分) 母亲的位置 周海亮   ①一铺小小的土炕,挤着一家子人。到晚上,母亲总是睡在炕梢的位置。似乎窗外总在刮风,没黑没白,无休无止,从 窗隙往屋子里挤,鞭梢似的一甩一甩,砸出满屋酷寒。母亲缩在炕梢,蜷睡着,却突然惊醒坐起,掖好孩子们的被角,又把 掉落一旁的衣服重新盖上他们的被子。屋子里漆黑一片,母亲所做的一切,全靠了母性的本能。母亲像猫一样警醒。   ②那铺土炕,母亲永远睡在炕梢。有时是整个身子,有时是半个身子。经常在梦中,她滚落地上,嘴里发出一声惊呼, 未及完全喊出,又被硬生生咬断。她想起男人还睡着,想起孩子们还睡着,她怕惊扰了他们。23   ③终于决定盖一栋房子。孩子们像雨后的笋,晚上,她甚至没有将身体蜷起的空间。石子是她和男人从山上采的,先 采了大石,然后用小锤一下一下地砸碎;沙子是她和男人从河滩上推的,两个人深弯着腰,独轮车轧开深深的痕;泥板是 她和男人亲手脱的坯,平场上一排排一行行,那些天她心惊胆战,生怕空中落下雨滴。房子不大,进展缓慢,可是母亲知道, 它毕竟是一栋房子,当房子盖好,她和男人,还有孩子们,再也不必在一铺炕上挨挤了。   ④房子盖到大半,她搬了进去。她说她得看着她的房子,尽管那里面几乎什么也没有。但是那里有炕,母亲睡在那里, 老屋的土炕便不会太挤。忙累一天的母亲沉沉睡去,没有男人和孩子在身边,她睡得格外香甜。那时窗子还没有镶玻璃, 屋子就像冰窖,母亲浑然不觉。   ⑤房子盖好了,搬进去,却仍然有些挤。女儿已经长到需要一间单独房间的年龄,母亲只好和男人和儿子继续挤一铺 大炕。现在母亲再也不用蜷起身子睡觉了,可是她却不肯再睡炕梢。那个冬天,她一直睡在靠窗的位置。那是屋子里最 冷的地方,冷风顽强地挤过窗隙,把熟睡中母亲的脸冻僵。母亲睡着,又突然醒来,黑暗中,为男人掖掖被角,给儿子的被 子加盖一件衣服。她醒得总是恰到好处,她像母猫一般警醒。   ⑥春天和秋天里,母亲却让开了靠近窗户的位置,又一次睡到炕梢。她对儿子说早晨会有阳光,那阳光暖暖柔柔的, 照在脸上,会很舒服。后来她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些有关阳光的知识,更不肯再睡到窗前了。她喜欢说“营养”。她说春 天和秋天的阳光有营养,照到谁的身上,谁就多吸收一分营养。母亲一本正经的郑重表情,常常把她的儿子逗笑。   ⑦后来,生活就变得好了。   ⑧后来,母亲就跟着儿子进了城。   ⑨再后来,有一天,突然,母亲就病倒了。   ⑩母亲病倒了,接连打了很多天的吊针。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病床靠着明净的窗户。她一连很多天下不了床,她的 眼睛忽睁忽闭,呼吸时缓时急,思维时明晰时愚钝。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儿子红着眼睛,日夜守在母亲床前。可是母亲仍 然顽强地活着,她在等待女儿从国外归来。    儿子是在清晨突然被母亲推醒的。一整夜他都陪伴着神志不清的母亲,那时候他刚刚睡着。睁开眼睛,他吓了一 跳,几天未曾下地和进食的母亲,竟然站在他的床前 !母亲微笑着,沙哑着声音,却是一本正经地说:“咱们换换床位 吧!……现在,我的那张床上,有营养……”    儿子看到,母亲的床头,有一缕微不足道的阳光……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的表格。(8 分) 母亲位置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风,没黑没白,无休无止,从窗隙往屋子里挤,砸出满屋酷寒 靠窗的位置 又一次睡到了炕梢24 2.请联系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经常在梦中,她滚落地上,嘴里发出一声惊呼,未及完全喊出,又被硬生生咬断。 (2)她醒得总是恰到好处,她像母猫一般警醒。 3.简要分析第 段中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 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3 分) 链接材料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请简要分析本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中描写方法上的相同点,描写内容及其作用上的不同点。25 参考答案 一、 1.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第⑦⑧⑨段分别描写早晨、午间和傍晚的炊烟,其中“早晨的炊 烟风轻云淡”“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据此可以概括早晨的炊烟“轻淡”, 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解析] 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确定本句将早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而形象生动 地说理。“钟楼”“鼓楼”在古代是用于报时的建筑,人们在此通过钟鼓声报时从而指导人们的劳作,根据后半句“每 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可以得知炊烟在此处如同“晨钟暮鼓”一样,指导了人们的作息。据此概括即可。 (2)“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 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 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炊烟怎么能不是湿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能力。一般做题思路是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 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文中有交织之意,交织的对象是炊烟和思念,根据所给句子的前一句“直到离家多年后, 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以及文章最后一段“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 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可知在作者眼中,炊烟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炊烟和思念交织,即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之情 浓郁而不可摆脱。最后结合文章写出这样用词的好处。用“缠绕”一词,化抽象的思念之情为具体可感之物,形象地写 出了作者对炊烟以及炊烟所代表的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浓郁和不可排解。 3.通过诗句中炊烟的美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之情,引用诗句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雨余渔舍炊烟湿”引出作者的疑问,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 [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写炊烟之景的诗句凝练地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炊烟的喜爱, 同时诗句的引用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结合第 段中“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以及第 段“直到离 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 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可知陆游诗句“雨余渔舍炊烟湿”也为作者设疑,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 伏笔。26 4.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 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的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 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 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 “母爱”“乡情”结 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句内涵的分析探究能力。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即联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最后一段“这 幅画”在第 段中提到过,作者将“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在作者的眼里,炊烟 与乡村、与故乡一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作者的乡情。“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联系文章 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炊烟”与 “饭香”的关系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灶台上开出的花”“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心愿 ——一家人饱暖无忧。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因此说母亲是这幅画的作者,这幅画的色调 是暖的。据此概括即可。 二、 1.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概括。②④处的答案可以很容易地从原文中找到:第⑤段写的是画像被发现,“我很 尴尬”;第⑧段写的是得知老太太八十八岁高龄还能画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偶遇老太太是在文章的第③④ 段,“我”注意观察她,并偷偷地画她,表明“我”对她十分“好奇”。老太太画花是在文章第⑦段,从“我连连夸她”“您 就够棒的了”可知“我”是“惊叹”于她的画技。 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和花的影响;反映老太 太“心未与年俱老”。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阅读首段,“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首段 前一句和后一句分别写秋末冬初的藤萝架和春末的紫藤花,形成对比。内容上的作用还包含思想感情,结合主旨“心未 与年俱老”来回答即可。 3.(1)“瞄”是“眼睛迅速地注视,迅速地看”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赏析时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瞄”为动词,本义为“眼睛迅速地注视,迅速地看”。再 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最后结合文章写出这样用词的好处。使用动词的好处一般为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表现 人物的性格特点。“瞄”是一个快速的动作,当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时,就显现出不符合这个年龄段人的俏皮、活泼。 (2)“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赏析时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最后结合文章写出这样用 词的好处。“扫”的本义是“快速地看”,这一动作生动地反映出老太太的神态与心理,结合后文内容,可知她也会画画, 且画得很好,表现出她很自信。27 4.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分析。表层含义是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深 层含义是指老太太内心如花般美丽,要结合文章主旨来作答,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表现出她热爱 生活,有颗年轻的心,“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我”的这个问句表明自己对老太太 生活态度的羡慕,以及希望自己不随年龄增长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自己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三、 1.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文中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作者在跟随齐白石画画时感悟到的道理,从第① 段最后一句话中可以得出答案。 2.①齐白石先生重情义;②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③齐白石先生保持朴素习惯。 [解析]这道题考查人物的品质。题干给出了具体的段落,即文章的④⑤⑥段,分析这三段可以发现,每一段的中心句都在 段首,而这三个中心句正是齐白石先生的精神品质,从第④段“齐老是很重情义的”,可以提炼出“重情义”的精神品质; 从第⑤段中“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等语句中可以提炼出齐老“待人宽厚,宽严相济”的品质;从 第⑥段中“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中得以提炼出他“朴素”的品质。 3.(1)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小兔画得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 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词语运用、人物描写、表现手法等方面,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 具体分析。在这句话中,最明显的就是齐老说了三个“好”字,可见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然后分析其作用,首先“好” 字是用来赞美,表现出了齐老对于学生的鼓励,其次表现出了齐老作为艺术家的艺术鉴赏力。 (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先生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 具有艺术家风度。 [解析] 这个句子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将大桃子与竹篮子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产生效果,使这幅画作的神态毕现;而且 通过这样的描写,间接反映出了齐白石先生作为艺术大家的深厚的艺术功力。 4.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 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 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章的选材。综观整篇文章,作者并没有从大处落笔,着力表现齐白石作为艺术大家的伟大之处,而是 采取生活的典型事例,通过叙述生活细节和琐事,来突出齐白石的形象。作者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 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最后因为作者是齐白石的弟子,所以在 选材上一定是真实可信的,使读者了解到了齐白石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四、 1.(1)反映出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28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题干已给出解题方向——反映的人物心理。结合语境得出,“我就不信”言外之意 是强调桑伯很有信心,“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读出桑伯对组合家具的鄙视之情。作者以这一心理描写来表现 对桑伯手艺的赞叹之情。 (2)反映出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解析] 本题考查从人物心理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联系语境,“痴迷”一词读出桑伯对自己手艺的喜爱和不舍,“泪水溢 出了眼眶”,结合桑伯“一连几天胸闷、喘气”“体检结果:一切正常”读出桑伯对木匠手艺没落的痛心以及失落之感。 2.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 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全文理解内容的能力。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看,桑果不肯“接班”,文章第五段交代,“高考落 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读出桑果对木工手艺不感兴趣,“经营的家具都是些新潮样式的”,读出他 对传统手工艺看不上,觉得传统手工艺不受市场欢迎;而第十五段“苦苦请求”读出桑果深深懂得父亲对传统手工艺的 热爱,父亲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推测是因为第十一段桑伯回到家的一系列表现,和第十四段陶子树家的二小 子嫌桑伯做的木工活太老套,桑伯一时想不开而做这样的决定。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因此桑果“苦苦请求”。 3.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 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把握。要求是“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如“深深浅浅,左左右右” 是叠词,句式整齐,表现桑伯雕花技艺高超,技术娴熟;“如”“似”“宛如”是比喻词,把雕花动作的“柔”比喻为“抚 儿头发”,把雕花动作的“刚”比喻成 “快刀斩麻”,同时形成对比,又把“小小的雕刀”比喻成“游动的泥鳅”,生动 表现桑伯雕花的动作游刃有余;“渗”字突出桑伯雕花时忘记周围一切的状态。 4.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 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统观全文,作者塑造了桑伯这个人物,桑伯手艺高超,文章结尾却说檀木 靠椅是他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可见他没再从事木工活,引出人们对传统手艺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文章第十四段, 记叙陶家二小子“嫌爸做得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前途和价值的思考;第八段对 陶子树的语言描写,理发活不多,不见补锅匠影,箍桶匠把担子扔进苕溪,和结尾桑伯“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五、 1.因为白杨是“我”生活的“人标”,当遇到艰难困苦时,能够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当遇到歪风邪气时,能够坚 持正直,绝不随波逐流;当遇到不幸和挫折时,能够不退缩,振作精神,乐观地迎接挑战。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第三段中“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以及四个 排比句“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选取相关的词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29 2.示例一:难过 崇敬 震惊 示例二:痛心 肃然起敬 惊异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由第三段中“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 想不到 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得出“难过、痛心”等;由倒数第五 段中“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得出“崇敬、敬佩、肃然起敬”等;由倒数第二段中“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 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得出“震惊、惊讶、惊异”等。 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根的数量多、千姿百态和强大的生命力及默默奉献的精神,表 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赏析。结合文中最后几段内容对根的形态和精神的描写,如“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旁 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表现了白杨树根的数量繁多,千姿百态;如“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 矿工”“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像那抛在地心的锚”,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白杨树根“掘进,奋战, 争取着生命的发展”“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紧紧地死抱着岩石”等特点,由此可以 概括其坚强、蓬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写树身是为下文写树根的数量多、坚韧及默默奉献的精神做铺垫;写父亲对树的呵护主要表达父亲对树的珍惜和爱护, 衬托树在父亲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期望。 [解析] 此题考查写作手法。前文对树身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等方面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写树根做铺垫; 父亲作为白杨树的“保护人”,精心呵护白杨树,用鞭子抽小驴驹,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不用树换粮食,1963 年发大水冲歪 白杨树,父亲用脊梁扛直,父亲的行为衬托了白杨树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对儿子的期望。 5.通过父亲的问话,作者领悟到了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要深入精神和精髓去发现其本质的“生命哲理”。 [解析]此题考查主题理解。根据倒数第五、四、三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从白杨树外在的形态发现树根所蕴含的精神品 质,结合关键语句,由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六、 1.“我”与哥哥去野地里割青草,并吃力地背回家;“我”砍红荆条时误伤了脚;“我”与哥哥捡到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 枝,高兴地拖了回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第② 段写“我”与哥哥去野地里割青草,并吃力地背回家;第③段写“我”砍红荆条时误伤了脚;第④段写“我”与哥哥捡到 几根被风吹断的大树枝,高兴地拖了回家。 2.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跑”“蹲”“背”这一系列动词,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母亲看到 “我 ”的脚被砍伤时的焦急和 心疼,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的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画 线句运用“跑”“蹲”“背”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的脚被砍伤时的焦急和心疼,表达了 母亲对“我”的爱。30 3.“温暖 ”的意思是“使感到暖和”。这里是说母亲把父亲割回来的柴草上长的小野豆磨面蒸成喷香的小窝头,给“我 们”带来了幸福感。“温暖”一词流露出作者对柴草的感激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 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温暖”的意思是“使感到暖 和”。分析句意可知,母亲把柴草上长的小野豆磨面蒸成喷香的小窝头,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温暖”一词表达 了作者对柴草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也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4.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 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柴草有关。④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柴草的敬畏及对逝去的美好时 光的怀念。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 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以“敬畏柴草”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敬畏柴草”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柴草有关;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感 激之情、对柴草的敬畏及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七、 1.“我”看到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敦实、细腻后,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文章第④段“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 的物质”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前一部分的内容是①~③段,写“我”看到了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敦实、细腻。 2.神奇、有生命、永远年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事物特点。根据文章第⑤⑥段可总结出旧土神奇、有生命的特点,第⑦⑧⑨段写出了旧土永 远年轻、生机勃勃的特点。 3.示例一: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历经千年的土地充满生机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 赞美之情。 示例二:用叠词“湿润润”“油黑黑”,富有韵味,朗朗上口。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题可从修辞方法赏析:首先要点明修辞方法,然后从比喻的角度来分析小麦与土地的关 系,并加以评价。也可以从语言的运用赏析:运用叠词及叠词的表达作用赏析。 4.文章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文章先写“我”担心老得发黄的旧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 所以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后看见父亲拆墙并用陈旧的泥土盖房,非常生气、埋怨。由此可看出“我” 对旧土的不喜爱,甚至有点儿厌恶。当“我”看到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稳稳当当(敦实、细腻),房子结结实实后, 便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我”对旧土有了从外到内的认识,情感 由此升华,所以文末直抒对旧土的膜拜、敬仰之情。31 八、 1.①韬光养晦、随遇而安;②固守天道;③一切顺其自然,一切皆然而然;④不招摇,不炫耀,悄无声息地生长;⑤不轻言放 弃;⑥不急不躁,不温不火;⑦不计前嫌,也不计后仇;⑧懂得感恩,懂得奉献。(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即可。此题完全可以提取关键句子作答。如“一切顺其自然,一切皆然而然,从不招摇,从不炫耀”,“草从不 与人争天夺地,但是对共有的家园,也不轻言放弃”等。 2.示例:①草在哪儿一站,哪儿就是一个绿色的图腾。人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地忙于追求,鞋磨损了,却不一定有脚印;② 村民可以随意让一片地闲置,可是青草不会让这片地失去生机;③草的话语,我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草会倾听,特别 是人被草掩埋之后。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结果,要找到人与草的对比结果在文章中的位置。如第十段、第十四段。 3.示例:明写现实中,很多人忙而无获,碌碌无为一辈子,不像草,在哪儿一站,哪儿就是一个绿色的图腾,它的足迹是明 朗的;暗写草的生命力旺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内涵的理解。此句的意思是写现实中很多人忙碌而无获,用来和草的精神对比,突 出草“在哪儿一站,哪儿就是一个绿色的图腾”,这是写草的生命力旺盛,要读懂上下文。 4.“心思”是指感恩与奉献;“信念”就是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第十八段“草把一切都埋在大地的深处,把心思和信念都托付给大地收藏”中, 这里的“心思”指的是感恩与奉献,而草的“信念”就是生长。一定要读懂语句。 九、 1.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藏在泥土里的被翻出的生物东张西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藏在泥 土里的被翻出生物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方法的能力。句中作者把“藏在泥土里的被翻出的生物”比喻为“新生的婴儿”,运 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藏在泥土里的被翻出的生物东张西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藏在泥土里的被 翻出生物的喜爱之情。 2.加点的“虔诚”原意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文中指“我”老家的人们对人的骨殖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表达“我” 老家的人们对祖先、对生命、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回答此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先解释词语“虔诚”的原意,第二 步结合上下文内容,回答在本句中的意思,第三步回答“虔诚”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3.选文运用的主要 写作手法为直抒胸臆。选文第④段中“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事实上,他们敬畏骨殖就是 敬畏祖先,就是敬畏人的生命,就是敬畏土地”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运用直抒胸臆表现真情实感,使读者 感觉亲切自然,感同身受,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32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文主要写作 手法为直抒胸臆。 4.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回答此题一定要紧扣题干中“结合选文内容”的要求来理解作者的情 感,第④段中“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和“事实上,他们敬畏骨殖就是敬畏祖先,就是敬畏人的生命,就是敬畏 土地”,可知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5.示例: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土地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土地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 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土地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肖子孙。我们不过是土地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土 地的恩惠,“敬畏土地,爱我家园”,才不会愧对祖先,贻害子孙。(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拓展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回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结合选文内容,更要注意与现 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紧扣“谈谈从中受到的启示”这一中心要求,另外语言要简洁、得体。 十、 1.①乡村的大树给“我”以归宿感。②乡村的植物顺应自然、相互依存,为人类奉献自我。③村里人的生活有自己的规 则,有规律而又自然天成。④村庄的道路各具形态,问路会得到热情的帮助。⑤村庄的热情和宁静可以让人卸下精神负 载。⑥整个村庄是一个整体,相互了解而又祸福与共。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这需要通读全文内容,然后对逐段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文章首段点明村庄的 自然属性,接着在 2~7 段分别叙述乡村给人带来的特别记忆,文末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进行总结,条理清晰,只要按照分值 写出即可。 2.(1)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土地孕育出村庄的美好,而村庄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雏形,是城市发 展的基础。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作答时,应先回答该句使用 到的修辞方法。该句将“土地”比作“子宫”,是比喻的修辞方法,接着分析其表达效果,“子宫”一词表明村庄的自然 属性,“祖先”表明城市发展根植于村庄。 (2)“不该有的精神负载”指生活中关于名利的纷争。在淳朴自然的乡村里,这样的纷争变得毫无意义,因而能够摆脱烦 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题干已经给出解题方向——从“不该有”切入,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一点,即乡村是 自然的。因此“不该有”是指在生活基本要求满足之外的欲望。所以,这里的“卸掉”应该指摆脱欲望纷扰。 3.①看到乡村,有“归宿感”,充满怀念与热爱。②对于乡村的消亡,执着地记录下“乡村的记忆”,充满惋惜和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这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然后结合关键词语和句子对作者情感进行把握。回答时联 系文本内容“你循着这大树来,看到这大树,你就有归宿感,难免会激动起来”“它们的名字对于人类,都叫奉献”“你33 会像婴儿一样安详睡去,很多不该有的精神负载都在这里卸掉”“为此,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用粗陋的文字,记录一点将不 再可能出现的景象物件,留作记忆吧”可以提取出热爱、无奈等情感关键词。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为乡村留下记忆”这一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引起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作用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结构上,此段为文章结尾段,应是对上文 的总结。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答。文章首段点明村庄的来历,结尾写出村庄的“生生灭灭也是自然存在的”,因此 结尾段在结构上呼应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十一、 1.(1)“我”疑似宋人赵卞的那一张古琴还在嘈嘈切切地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代廉吏心中的梦境 (2)看着园中的那些梅 (3)听水淋淋的音乐 (4)“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 [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题目有四个小题,依次按照时间设题,找到相关段落,不难得出答案。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瓦片上的雨声”比喻成“陆放翁的声声叹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陆放翁当年对自己人生 的遗恨与悲歌,表达了作者对陆游的一腔爱国热情的赞美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而陆游的一首词中就出现“错, 错,错”,深深寄托了对自己当年感情选择的悔恨。这样,答案就不难得出。 3.首先,“我”在罨画池观景时,被其浓缩的精致美景所陶醉,说明罨画池之景的影响力之大,同时因被其景吸引而逗留 在望月楼,遇上下雨,“雨景”又成了罨画池的另一风景图,更加突出它的迷蒙美;其次,写罨画池之景有引出下文之意, 为下文做铺垫;第三,由“雨景”引出“我”的情思,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突出文章的主旨。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赏析能力。赏析写法,可以从内容、结构、感情来进行。 4.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抒发了自己在听雨时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听雨后的一种满足感,起到了收束全篇,突出文章 主旨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赏析能力。在这里,很容易看出最后一段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作用自然是抒发作者的 感情,突出文章主题。 十二、 1.七岁的“我”冒险在悬崖边顽皮蹦跳,母亲沉静相望。 成年后“我”写作《钟鼓楼》的前后,母亲沉静陪伴(微笑、讲述、嘱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三件事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①②③段记叙的是第一个片段,母亲不动声色, 沉静地望着身处危境中的“我”;第④段为第二个片段,记叙的是“我”写作《钟鼓楼》时母亲沉静相伴和获奖后沉静 嘱咐的细节。34 2.(1)符合七岁儿童冒险的天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我”故意让母亲看见“我”身处险境而着急的调皮心理。 (2)写出母亲看到“我”身处险境沉静观察而又异常紧张但故作镇定的心理。 [解析] 人物外在言行都是内在心理的折射,此题考查的就是根据具体语境,体味言行背后人物的心理,解答的关键在于 吃透语境,准确地把握人物。当时作为孩子的“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做出“蹦蹦跳跳”的危险举动,完全出于想让 母亲为“我”这种冒险行为而着急的调皮心理;面对“我”极其危险的举动,作为慈爱的母亲,看在眼里,心里何等担忧、 紧张,可想而知,但又怕惊动“我”而出意外,所以又故作镇静,当时只能“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 3.连用三个“没有”,“更”“也”层层递进,写出“我”对母亲当时异乎寻常表现的极度惊异,突出了母亲的冷静、沉 着、智慧,表现了母亲对孩子宽容博大的爱。 [解析] 本题属于对词语品读能力的考查。从词语本身意思或意味入手,结合文句,深入理解相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效 果。作为一个沉着、冷静、智慧的母亲,面对身处险境的“我”,虽很担心,但生怕惊动“我”而使“我”出意外,所以 她表现出来的是 异常沉静,并没有做出任何可能惊动“我”的干预行为。连用三个“没有”,“更”“也”层层递进,就 是要突出母亲的沉着、冷静、智慧,当然也很好地写出了母亲的异常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极度惊异的感受。 4.教子有方、智慧,比如当“我”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母亲并未祝贺,教会“我”更智慧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从容沉静,例 如面对“我”在悬崖边的蹦跳顽皮,母亲沉静相望。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的职业,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去分析概括。如抓住母 亲的行为:“我”在悬崖边蹦跳顽皮,母亲沉静相望,可以归纳出母亲从容、镇定与智慧等。解答可采用“从……中可以 看出她是一个……的人” 或“……,如……”的句式答题。 5.①母亲的沉静中包含对孩子强烈的爱;②作者在母亲仙去十二年,懂得母亲的爱后,觉得母爱是伟大的、深沉的。 [解析] 本题其实是对题旨内涵的理解。根据作者所记述的有关母亲沉静的三个片段,不难看出,“沉静”的背后是母爱 的智慧,是母亲对孩子真正的爱,因“沉静”中融入了深沉、伟大的母爱,而显得神圣。 十三、 1. 母亲位置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总是睡在炕梢 风,没黑没白,无休无止,从窗隙往屋子里挤,砸出满屋酷寒 靠窗的位置 那是屋子里最冷的地方 又一次睡到了炕梢 她希望孩子能多晒太阳,多吸收“营养”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及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时,要依据已知情节所在的段落区域,推断待填情节所属段 落,然后用关键词概括。 2.(1)描写出母亲在睡梦中滚落到地上摔疼后强忍痛苦,不愿惊扰丈夫和孩子的情状,刻画出母亲对于家人的关爱与呵 护。 (2)将母亲比作母猫,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母亲不忘关心照顾丈夫和孩子,写出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尽职尽责。35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和句子的赏析。第(1)题是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对词语的含义和 用法特点进行解说;分析词语表现了描述对象的什么特点;体会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析词语在表现文章中心 方面的作用,最后合并分析结果。第(2)题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这是最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一定明确各种修辞方 法及其作用。赏析时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描述对象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内容上:对于儿子来说那缕阳光微不足道,但在生命弥留之际的母亲本能地把阳光让给儿子,将深沉厚重的母爱刻画 到极致,讴歌了伟大无私的母爱。结构上:深化了文章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回答内容方面的作用,先写出手法,然后分析此 手法在表现段中陈述对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人物情感、体现文中主旨等方面起什么作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要 将下列专业术语具体化。开头段的作用:交代写作背景或缘由;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点题;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反衬、铺垫。结尾段的作用:深化主题、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4.同:都运用了动作描写,都写出了人物活动时的不容易(本文中的母亲造屋,链接材料中的父亲买橘)。异:本文中描写 母亲造屋时的辛劳,表现出母亲为了家庭和孩子无私奉献的品质。链接材料讴歌父亲车站买橘子时的困难,表现出父亲 对儿子的关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接着筛 选文章信息,对句子进行分析;最后点出表达效果并指出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本题主要涉及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 表现人物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