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1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1套)》 共有 2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第 9 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苏 (《孟子》)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 21 课;◎语文八上第 22 课;◎苏教九下第 19 课。 原文呈现 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 教参段层   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 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 其所不能。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 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 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被任用为相,孙叔敖 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 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 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 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 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 这些)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 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①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 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 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 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 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 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 个人的想法,只有)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 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 在国内 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 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 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 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②段:孟子提出“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把 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 到了。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 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 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 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1)善用排比。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气势铺排,据此事实得出结论,令人信服。(2)正反- 2 - 对比。分别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作对比,得出论点。 【文章解构】 个人 举例论证:举六个人的例子(出身贫贱,历经磨难,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正面)道理论证:论证“生于忧患” 客观:苦、劳、饿、空乏、行拂乱 对比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心忍性,曾 生于 论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益其所不能 忧患 国家 入:无法家拂士 死于 (反面) 出: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安乐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 同“_____ ”,意思为:_____ 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 同“_____ ”,意思为:_____ 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 同“_____ ”,意思为:_____ ____ 2. 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___ ____     今义:士兵 (2)所以动心忍性- 3 - 古义:_____ 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_____ ____ 今义:进入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 ____ 今义:出去 3.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 原意为:错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2)动词的被动用法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原意为:选拔、任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劳其筋骨 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②饿其体肤 原意为:饥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③空乏其身 原意为:缺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④所以动心忍性 原意为:震撼,惊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原意为:坚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 4. 一词多义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 ____- 4 -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 ____ 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_____ ____ ④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_____ ____ ⑤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_____ ____ 5. 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_____ ____ (2)百里奚举于市 市:_____ ____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_____ ____ 任:_____ ____ 是:_____ ____ (4)必先苦其心志 苦:_____ ____ (5)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 ____ 乱:_____ ____ (6)曾益其所不能 益:_____ ____ 能:_____ ____ (7)人恒过 恒:_____ ____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____ ____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 ____ 喻:_____ ____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_____ ____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_____ ____ 生:_____ ____ 患:_____ ____ 安:_____ ____ - 5 - ①必先苦其心志南宁 2012 ②曾益其所不能来宾 2012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来宾 2012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南宁 2012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乐:_____ ____ 6. 文言虚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 ____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 ____ _____ ____ (3)其 _____ ____ _____ ____ (4)所以动心忍性            _____ ____ _____ ____ (5)而 _____ ____ _____ ____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 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 ◆内容理解 1. 第②段先提出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 6 - “死于安乐”,最后得出了本文的论点。 (  ) 2.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环境的磨炼的主观因素,以及思想斗争的折磨的客观因素。 (  ) 3. 本文开篇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 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  ) 4. 结尾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 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  ) ◆写作特色 5.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铺排。如第①段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 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  ) 金题演练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C. 空乏其身         空谷传响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 劳其筋骨           吾视其辙乱 B. 所以动心忍性         不以己悲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欣然规往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7 - A. 第①段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概括得出“受‘大任’者,都要经历磨难,从而锻炼意志, 增加才干”的观点。 B. 第②段紧承第①段提出的观点作对应分析,针对性极强,如“人恒过,然后能改”就是对应“行拂 乱其所为”说的。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几句话以本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阐释安逸享 乐足以使国家灭亡的道理。 D. 本文写人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着眼于“死于安乐”,最后自然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文言文阅读。(10 分)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 百里奚举于市         门庭若市 C.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其中往来种作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中通外直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于我如浮云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余虽愚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得之则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8 - A. 文章第①段列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炼之后, 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 文章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句式灵活, 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有警诫意义,即有忧患意识才能使人锐意进取、立于不败之地;贪图享 乐则让人萎靡甚至衰亡。 D. 文章采用类比推理,在列举个人事例后,紧跟着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论述严密、 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虚词样板文 用法 1:介词,对,对于 1.于我如浮云(《论语》) 2.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用法 2: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1.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法 3:介词,到 于:①介词,对,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③介词,到;④介词,在;⑤介词,从、自;⑥ 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⑦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⑧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 “对”;⑨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⑩连词,“于”“是”一起,表示承接。- 9 - 1.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出师表》) 用法 4:介词,在 (一)表处所 1.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 祗(只)苏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4. 多会于此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6.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 (二)构成介宾短语 1.山门圮于河/求二语、苏无“二”字石兽于水中/湮于沙上 /当求之于上流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果得于 数里外(《河中石兽》) 2.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4.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5.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三)其他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用法 5:介词,从、自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10 - 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用法 6: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用法 7: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法 8: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 欲有求于我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法 9: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1.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2.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用法 10:连词,“于”“是”一起,表示承接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11 第 9 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知识梳理 一、1. (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语:阻塞,不顺畅) (3)拂 弼 辅 佐(语:辅弼,辅佐) 2. (1)狱官 (2)通过这些(语:用这些来……;苏:用这些办法) (3)指在国内(语、苏: 在里面,指国内)  (4)指在国外(语、苏:在外面,指国外) 3. (1)犯错误(语: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苏: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 (2) 被选拔、被任用(苏:被举用,被选拔) (3)①使……劳累 ②使……饥饿 ③使…… 缺乏 ④使……震撼,使……惊动(语:惊动,震撼)  使……坚忍(语:坚忍) 4. ①兴起,指被任用(语:起) ②显露、流露 ③出发 ④头发 ⑤开放  5. (1)田间水沟(苏:田间小沟) (2)集市(语:市场;苏: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3)所 以 责任,使命(语:担子,责任) 代词,这样的 (4)使……痛苦 (5)违背[语:违 背,阻挠;苏:违背(意愿)] 扰乱 (6)增加 才干(7)常常 (8)奋起。这里指有所作 为 (9)征验、表现(语:表现) 了解、明白 (10)匹敌、相当 (11)知道,了解 生 存 祸患 安逸 享乐,快乐 6.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3)①代词,他的 ②代 词,他 (4)介词,用(5)①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②连词,表顺承,相当 于“就,才” ③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6)连词,表假设,如果 二、1.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 可以使人死亡。 三、1. ×【解析】文章第②段先从个人角度和国家角度进行正反论证,最后得出观点,句 中“先提出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理解有误。 2. × 【解析】“艰苦环境的磨炼”是客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是主观因素。 3. √ 4. √ 5. √ 金题演练12 一、1. (2 分)B 【解析】A 项中“发”,前者意思是“兴起,指被任用”;后者意思是“(花) 开放”。B 项中“任”意思都是“责任、使命”。C 项中“空”,前者意思是“使……贫穷”;后者 意思是“空旷的”。D 项中“过”,前者意思是“犯错误”;后者意思是“过于,太”。 2. (2 分)A 【解析】A 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他们的”。B 项中“以”,前者 用在“所”后,表手段,可不译;后者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C 项中“而” 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译为 “就,才”;后者表转折,译为“但是”。D 项中“然”, 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那样”;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3. (2 分)C 【解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几句话是一种假 设,不是历史事实。C 项中“这几句话以本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理解有误。 4. (1)(2 分)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2分)(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 地位相当的国 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二、1. (2 分)B 【解析】A 项中“举”,前者意思是“选拔、任用”;后者意思是“推举”。B 项中“市” 意思都是“集市”。C 项中“作”,前者意思是“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后者意思是“劳 作”。D 项中“外”,前者意思是“外面、外部”;后者意思是“外表”。 2. (2 分)B 【解析】A 项中“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对于”。B 项中 “故”都是连词,均译为“因此,所以”。C 项中“则”都是连词,前者表假设,译为“如 果”;后者表顺承,译为 “就”。 D 项中“也”都是句末语气词,前者表陈述语气;后 者表判断语气。 3. (2 分)D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 先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之上,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因此,D 项中“列举个人事例后,紧跟着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有误。 4. (1)(2 分)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 (2)(2 分)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