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观察、选择、提炼
1.通过学习,能够在平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并学会观察生活的一般方法与手段。
2.通过学习,学会表现生活、提炼主题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
3.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能落实“写具体”的原则,养成质朴的文风。
[专题扫描]
生活、感知、创作是作文一般要经历的阶段。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它蕴藏着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但这种宝藏却不会主动地进入写作者的视野,更不会自动地源源不断地流泻于写作者创造的笔端。它需要写作者首先要具备敏感的触觉,即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敏锐感知能力,并通过独到细致的观察体验,发现和积累有意义的素材,然后再通过深入全面的思考,从中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题材,并捕捉、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至此才算真正地进入到文章写作的最后阶段,即恰当的创造性表达阶段。而这其间的诸多要素,便构成了写作者无比丰富的感知活动。它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需要一颗慧心;不仅要注意现象和结果,更要注重原因和本质,故整个专题以“借我一双慧眼”名之。它是文章创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对文章的质量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本专题试图引导大家在平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并学会选择题材、表现生活、提炼主题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努力落实“写具体”的原则,努力养成质朴的文风。
本专题内容由四个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走进现场”部分针对许多同学在写作中所存在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和“好风景永远在远方”的模糊认识,引导大家通过对朱自清的《白马湖》和丰子恺的《吃瓜子》这两个景物和人物描写片段的研读、赏析和讨论,明确观察在素材收集和形象描绘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板块“活动体验”部分通过对三个文章片段和一篇学生习作的研讨体验,引导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选择材料和提炼主题的一般方法与原则:一、选准观察的角度;二、用“心眼”去观察;三、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四、“已有的真事”与“会有的实情”。
第三板块“写作实践”部分,通过四个训练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观察选材和提炼的能力。
第四板块“资料链接”部分通过引用鲁迅先生《答北斗杂志社问》有关写作论述和老舍《从记事练起天天练认真练》片段材料,强调了留心观察,多看、多记、多想对于提高选择、提炼和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
14
1.朱自清的《白马湖》写了白马湖哪些时令的景色?丰子恺的《吃瓜子》从哪些方面写“吃瓜子”的特点?这两篇文章在观察上有什么共同点?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朱自清笔下的白马湖,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晴天的小桃与杨柳摇曳多姿,色彩绚丽;雨中的菜花也鲜艳无比,一欲争春。夏天的景色别有风味,村庄狗吠,大有世外桃源之感;萤火点点,仿佛又让人回到童年;疟蚊乱飞,让人感到美中不足。
(2)丰子恺抓住了不同身份的人吃瓜子的“小事情”“小动作”,从而将“闲散的少爷们”“女人们、小姐们”的动作、神情描摹得细致传神。
(3)两段文字在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上抓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可以说是作者在观察上的共同点:一是其观察全面细致,朱自清对白马湖的观察,既在不同距离间,又在不同角度下,更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中;二是捕捉特点进行观察,丰子恺的《吃瓜子》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写出各种人物的不同吃法,以表现其动作、神情的各不相同。
2.《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作者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选取了两个观察角度。从“有了这许多树”至“含蓄而有风度”,是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从“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了远远的山下,为仰望远观。
(2)启示:从多个观察角度去描写事物。
3.贾平凹《静虚村记》,对你观察描写生活有怎样的启发?
[互动交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本文作者在观察生活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不仅注意到具体的景物、人物或事件的发展,还渲染了这个特定场合中的气氛和情调,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极有韵味。所以在观察描写生活时让景、事为情感服务,用“心眼”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为情而设景,因情而论事,缘情而写物。
14
4.鲁田的《木屐》选择了几件关于爸爸穿木屐的事情?对你写作时选择素材有什么启示?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作者选择了三件关于爸爸穿木屐的事情:第一件是爸爸穿着木屐在雨中背着我艰难行走,“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第二件是长大一些后,不肯再让爸爸背,但“我执拗不住”,“路上,
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第三件是“我”想达到要一双雨靴的目的,将木屐“藏在山洞里,谎称丢了”,爸爸却连夜做了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2)启示:几件事看起来各不相干,作者之所以要写这几件事情,实际上是要借这几件事来表现父子情深的主题。这几件事情都与木屐有关,因此木屐成了作者叙事的线索,更是作者感情的一个凝结点。所以写作时要围绕主题选择提炼素材。
5.编者选择《“爱”在心头口难开》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互动交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写文章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材料真实,令人信服,才能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文章才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材料虚假失真,就会引出错误或者片面的观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但这不等于说写文章只能写生活中“已有的真事”,而是只要写出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即可。
[对应学生用书P10]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考点要求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属于作文基础等级。
考点诠释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即“言之有物”,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组织并运用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等于要巧妇去为无米之炊,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不成文章。
14
具体说来,要求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充实与否,跟作者占有材料的情况有关,跟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关。材料翔实,作者的认识又比较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内容充实。反之,则文章内容必定贫乏、空洞。“内容”最普遍的问题是单薄,能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中心”是“中心思想”的简称,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在写作过程中,各种思想材料必须内聚成一个表达核心,才能进行具体的构思,这个表达核心就是“中心”。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正确、准确也是对中心的要求。“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不偏不倚,重点准确、突出。
本专题训练的“观察、选择、提炼”的能力就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保证。
[例文一]
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
(新课标全国卷满分作文)
在“山羊过独木桥”的团体比赛中,双方相遇时,总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好让自己通过。然而,眼前的一幕让我们震撼了:在2014年预赛中,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在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对此,我举双手赞成。这种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的举动,既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是人人相处融洽的润滑剂。生活处处有小事,人与人交流,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都是生活中的一抹阳光,于人于己,都或多或少会带去一份快乐,一份安心。韩愈在《龙说》中曰:“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如果说我们是龙的话,那么云就是那文明的一言一行。我们事事文明礼貌,如同龙腾云驾雾,能大展宏图,在世间左右逢源,受人敬重,改变命运自然不在话下。
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是温暖人心的最佳力量。成都的胡君、谢小君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带着幼女,去边远山区当乡村教师,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14
让不能上学的孩子,享受上学的权利。他们不畏艰辛,用自己的良苦用心,温暖了乡村孩子的心。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筑起了爱的长城,同时也温暖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心。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也是给自己多一份安心与快乐。大家应有同感吧,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意,无论何时,都会给别人送去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给别人微笑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回报,正所谓“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样我们不是倍感心花怒放吗?
让阳光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成功理由]
本文有以下亮点:
★1.材料丰富,构思新异。本文的中心论点很突出, “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也是给自己多一份安心与快乐”,文章紧紧地围绕中心论点选材和论证。丰富的选材和独特的构思得益于考生平时的积淀和应考的灵感,厚积薄发。
2.行文首尾圆合。作者开篇引用材料提出观点后,主体部分分别从“给生活多一抹阳光,是人人相处融洽的润滑剂”和“给生活多添一抹阳光,是温暖人心的最佳力量”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又以“让阳光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例文二]
自由——戴着镣铐舞蹈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曾经的我,仰起头看到在蓝天高飞的小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飞鸟展翅翱翔;曾经的我,俯下身看到在水中嬉戏的小鱼,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游鱼自由摇曳。长大后,我明白我不会变成飞鸟和游鱼,不过我可以借助飞机飞上蓝天,我可以借助轮船畅游大海。
我知道,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自由就是戴着镣铐舞蹈。
我们必须穿越沙漠,不过,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 “自由选择”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穿越”。人生处处如此,自由没有绝对,而是有所限制的。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曾败于吴王夫差,被迫投降称臣,并到吴国侍奉夫差。他忍辱负重,被放归返国后,卧薪尝胆,并重用范蠡、文种等大臣,励精图治,逐渐使越国国力得到恢复,民心大振。最后,他大败吴国,终成一代霸主。正是由于之前的困境,勾践才得以奋发图强,成就霸业,收获自由,走上人生的巅峰。
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水手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遭遇海难,风暴将船只打翻,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下来,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等待救援无望后,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自力更生,顽强生存,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在岛上度过了漫长的28年。生存环境的限制,让鲁滨逊失去了自由,面临着困境。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从这点来说,他又是自由的。
14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有些人的抱怨:束缚太多,限制太多,自由太少。的确,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规范之中,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社会规章制度,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离开了这个规范,每个人为所欲为,寻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学生不上学,工人不上班,那么社会机制还如何正常运转?可想而知,其结果不仅会限制他人的自由,连自己想要的自由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水中镜月。
无须被所谓的绝对自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擦亮眼睛,其实自由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戴着镣铐自由地舞蹈吧!舞出个性,舞出精彩!
[成功理由]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但同时我们又生活在各种限制中,是不自由的。本文的考生给我们阐释了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由,并形象地说成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很有个性。文章的亮点具体如下:
★1.材料丰富,融汇古今。考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不仅运用了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事例,还借用了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在海岛顽强生存的故事,同时还联系实际,从反面入手,证明没有绝对的自由,材料十分丰富。
2.观点明确,说服力强。文章题目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释了自由,开头部分又明确提出观点——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自由就是戴着镣铐舞蹈。之后又运用素材,联系实际印证观点,说服力强。
3.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本文开头整散句结合,从自己的经历入手,自然引出观点。之后分析作文材料,印证人生中的自由都是限制下的自由。同时还采用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最后再次强调观点,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观察的方法
1.多角度观察。观察事物,首先要解决观察点问题。观察点即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与所取的角度。位置有远近高低,角度有俯仰正反,既考虑位置又考虑角度,就产生出更多的角度来,对于这一点,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分割观察。把整体事物分割开来,一部分一部分观察,这就是分割观察。比如,一个剧场,我们可以把它分割为舞台和观众席,舞台又可分为前台和后台,这是空间分割,还可以作种类分割,分割之后还要注意合成。分割,是为了观察的具体细致;合成,才能保证表象的完整。
3.跟踪观察。跟踪观察并不要求观察者对观察对象如影随形,而只是强调观察的连续性。比如,一种动物的习性,昼夜表现不一,四季各不相同。为了弄清这种动物的习性,自然需要跟踪式的连续观察。
14
4.比较观察。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才能鲜明地显示出来。比较可分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观察对象自身不同阶段的反映、表现的比较。横比是不同观察对象在同一时期或同一环境下的相互比较。
(二)做到有感情地观察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观察生活呢?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以奏效的,更是难以持久的。我们要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须着眼于激发我们爱生活的热情,培养我们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柳青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物时所用词句的分量的密切关系。当你缺少这种热情的时候,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许观察不到多少东西,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深刻,并非本质,在写作时也不免嗟叹创作的困难。”这些话讲得极为精辟。观察当然需要讲究方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
伸出你敏感的触角,用“心眼”去观察和体验,你会发现,生活中每一丝微波涟漪、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中都有可能蕴藏着令人刻骨铭心的真情与感动……
二、如何选择材料
通过对课本中鲁田散文《木屐》的选材、提炼的研讨和感知,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在写作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并最终写成一篇成功的文章,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要围绕主题选材。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就要服从于和服务于主题和灵魂。与主题无关,或不能够帮助主题思想展开的,即使你十分爱它,也必须忍痛割爱,否则,主题思想不易突出,写出来的作品就会臃肿、拖沓,像一个虚胖的患者,看上去令人不舒服;要不然,也是内容重复,头绪纷繁,像一堆没有理过的乱麻。“乱麻只能做素材,不能算作加工过的艺术品。”(《创作漫谈》)
具体说来,在选择材料上,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则取;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则舍。在处理材料时,与主题关系大的,就详写;与主题关系小的,就略写。
2.选择最典型的材料,即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文章总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材料越典型,越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越具有代表性,越能有力地表现主题。选材要精练典型,就必须“以一当十”,而不是“以十当一”。如果材料庞杂,把典型的、不典型的混在一起,反而冲淡了主题,不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
14
3.选择新鲜、生动的材料。从阅读心理来看,读者阅读文章具有选择性,新、奇、美的内容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材料新鲜、生动,才能表现新鲜活泼的思想,但新鲜并不仅指从未有过的事物。有的事物常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若能从中发现某种新意,则仍具有新鲜感。
4.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虚假是写作的大敌。唯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获得读者的信任;唯有获得读者的信任,才谈得上感染读者。唯有材料真实,主题才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虚假,只能丧失读者,毁掉作品,丢掉作者的信誉。
三、加工提炼的方法
1.学会聚焦。所谓聚焦,就是将笔力集中到一点,使材料集中、主旨明确。它的运思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要明确写作重点。面对作文题,储存在脑海里的材料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了,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这时,就要使宽泛趋向集中,集中到那些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的同类材料上。如有一篇题为“校园生活谈”的文章,作者将自己对丰富的校园生活的思考集中到一个侧面:一些中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鄙弃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就写作重点反映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形成了文章的主题。《校园生活谈》的主旨是:我们要抓住人类文化共同的精髓,不论它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2.深入挖掘。如何使文章的主旨有深度呢?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就是要深入挖掘人物、事件、景物所蕴涵的社会含义和时代特征。就议论文而言,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事论理。一篇题为“道德教育与法制”的文章,就两个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款为自己进行投机交易一事发表议论。作者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如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交易所管理不严等;而是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道德教育的苍白和法制的不健全,从而呼吁“要抓好道德教育和法制这两头”。这种分析对读者的启示是深刻的。
3.探求新意。要使文章主旨有新意,就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多向立意,然后对多个立意进行筛选:哪些立意是人们常说的道理,应放弃;哪些立意是人们不曾想到的或谈论较少的道理,可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
[对应学生用书P12]
下面“失误例文”是一位同学写的关于自己小学同学的一篇文章,但文中有的地方观察得不够仔细,没有写出自己童年时代的真实感受。请结合“升格作文”,理解如何观察选材。
失误例文
升格作文
我的同桌
记得上
我的同桌
14
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小胖子,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规定,周一至周四吃普通饭菜,而周五吃包子或饺子之类的。每天吃饭菜也腻了,换换面食也挺不错。可我唯一不懂的是,包子为什么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乐趣!
周五要吃饭了,大家都整齐地排着队等待着值日队长喊名领饭。我的同桌站得比任何同学都规范。不久,他的名字被喊到,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一个箭步冲到一大锅包子前,恭恭敬敬地把饭盒递给打饭的阿姨。阿姨把饭盒给他的时候,他说了声: “谢谢!”又以“凌波微步”之势转移到座位上品尝美味的包子。
其实吃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吃不仅可以长身体,也可以补充营养。可班中的一些行为真是让我哭笑不得!男生不光在游戏中比拼,吃饭也要赛一赛。周五吃包子,看谁吃得多,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我的同桌自然不会被落下,他在别人面前为了逞威风,一下子吃了8个包子,最后撑得他去了医务室,医务室的阿姨看到后,真是哭笑不得。
他不仅能吃,而且还是个抄作业行家。美术课上,他绝不放过每一次抄画的机会。老师让构思,他可不想,而是寻思着怎样才能抄到我的画。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把画折了一半,用手挡起来。嘿嘿,这下看他怎么抄!他坐在那里骚动不安,一会儿想强攻,一会儿又嬉皮笑脸,拉着我的衣服说:“大姐,求求你,给我看看吧。”最后我于心不忍,还是给他copy了一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小胖子,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规定,周一至周四吃普通饭菜,而周五吃包子或饺子之类的。每天吃饭菜也腻了,换换面食也挺不错。可我唯一不懂的是,包子为什么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乐趣!
周五要吃饭了,大家都挺直了胸脯等待着值日队长喊名领饭。我的同桌笔直地“屹立”在自己的位子上,看样子他的胸要比头突出很多。不久,他的名字被喊到,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已使劲推开我的椅子让我给他让道。他飞奔出去,还没洗手,就像箭一样拿了餐具挤进人群中。我看得目瞪口呆,因为这样滑稽的举动我从来没做过。他熟练地往盘子里扒拉了三个包子,又以“凌波微步”之势转移到座位上品尝美味的包子。
其实吃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吃不仅可以长身体,也可以补充营养。可班中的一些行为真是让我哭笑不得!男生不光在游戏中比拼,吃饭也要赛一赛。周五吃包子,看谁吃得多,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我的同桌自然不会被落下,他在别人面前为了逞威风,一下子吃了8个包子。开始的时候吃完一个,他还得意洋洋地拍拍自己的肚子。结果吃到最后,他不停打嗝,撑得哇哇大哭,竟被老师送到了医务室。医务室的阿姨看到后,真是哭笑不得。从此他被我抓住了把柄,每当他惹恼我的时候,我就揭他疮疤。
他不仅能吃,而且还是个抄作业行家。美术课上,他绝不放过每一次抄画的机会。老师让构思,他可不想,而是寻思着怎样才能抄到我的画。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把画折了一半,用手挡起来。嘿嘿,这下看他怎么抄!渐渐地,我身旁没了动静。我扭头一看,没有看见我的同桌,正琢磨着他人呢,一低头,他居然在我胳膊下偷看我的画。他发现我在看着他,立刻愁眉苦脸地说:“大姐,我的笔掉了,你帮我捡一下吧!”
14
有时,我们也会发生纠纷,他打我一下,我踢他一下。最后一生气,便在对方的本上乱画。我最讨厌的就是他兴奋的时候,只要一高兴,便拿我出气。比如说上次,听到要春游的消息,他高兴地几乎跳起来,嘴里“乌拉乌拉”乱叫,所有的兴奋要发泄完的时候,他竟对我的头拍了一巴掌。有时我真想痛打他一顿解解气,为此,我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根“超级无敌大头针”,只要他一打我,我便抽出这根针,刺向他。每当这时,他往日的威风便减掉了一半。他这人也不珍惜别人的东西,用我的涂改液在本子上瞎涂瞎抹,这时候,我下课就会叫来几个好朋友,把他的涂改液全部用光!
他在生活中就像是我的朋友,时时刻刻让我开心,他也是我最恨的敌人,让我咬牙切齿、痛恨不已……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陪我走过小学生涯的朋友。
有时,我们也会发生纠纷,他打我一下,我踢他一下。最后一生气,便在对方的本上乱画。我最讨厌的就是他兴奋的时候,只要一高兴,准拿我出气。比如说上次,他听到要春游的消息,激动得直拽我衣服,拍我的头。有时我真想痛打他一顿解解气,为此,我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根“超级无敌大头针”,只要他一打我,我便抽出这根针,刺向他,他就会罢兵而去。每当这时,他往日的威风便减掉了一半。他这人也不珍惜别人的东西,用我的涂改液在本子上瞎涂瞎抹,这时候,我下课就会叫来几个好朋友,把他的涂改液全部用光!
他在生活中就像是我的朋友,时时刻刻让我开心,他也是我最恨的敌人,让我咬牙切齿、痛恨不已……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陪我走过小学生涯的朋友。
[对应学生用书P13]
实践一: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便是用心观察。用心观察和记录生活,是我们获取大量的第一手创作资料的前提条件。为此,教材设计本训练题目,意在通过这一训练,引导同学们努力形成全面、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综合运用多种观察方法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选定一个特定的观察对象,可以是一棵花、一棵草、一棵树,也可以是一种蔬菜或农作物。
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捕捉该植物的特征,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观察该植物的外形和习性特征。习性可查资料。
14
再次,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一般包括多角度观察(远近高低、俯仰正反)、分割观察(分剧场观察、分镜头观察)、跟踪观察(昼夜、四季、阴晴)和比较观察(纵比、横比)等几种。本题目因为是要求以周记的形式写一篇对一种植物的生长记录,因而更适合采用多角度观察(远近高低、俯仰正反)、跟踪观察(昼夜、阴晴)和比较观察(纵比)这几种观察方法。
最后,在观察中还要注意加强情感体验,即观察之外还要注重感悟,悟到这种植物给人的启示,如白杨之向上、小草之坚韧、梅花之傲雪等,写出这一点很重要。
实践二:
很多同学写游记,往往只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而不太注意对景物神韵和内涵的思考和挖掘,所以往往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调和干瘪。其实,“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果我们能注意用“心眼”去观察和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景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些看似寻常的景物中都蕴涵着不同寻常的经历,都可触发不同寻常的情思,尤其是名胜古迹,更是拥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抓住景物的特征,融入主观的感悟,缝合山水人事、诗文掌故、神话传说……将会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大文章的含量,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为此,教材设计本训练题目,意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用“心眼”去观察和发现景物特征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要特别注意捕捉景物的特征,行文时注意选择恰当的写景顺序,并注意挖掘景物的思想和人文内涵,写出景物的神韵(对与名胜古迹有关的史料史实,可查资料)。写出景物的神韵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文章就成说明文了。
实践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说拥有材料的重要性。然而一旦拥有了粮米,占有了材料,是否就意味着创作的最后成功、佳作的最终出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拥有材料还只是创作的第一步,而要想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作品,还需要作者对材料准确把握和运用。而这种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即选材组材的能力,正是展现创作者功底与魅力的地方。为此,教材特设计本题目,意在通过对两篇学生习作中选材问题的探讨,引导同学们深入把握和领会选材、组材的要求和要领。
两位同学有关“家”的同题材习作中,第一篇中对“我”放学回到家门口时的心理和行动描写、妈妈和弟弟妹妹的不同反应及表现等材料运用较好,因为这几处材料具体、真实、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弟弟妹妹以及“我”在此时此刻各不相同而又“不约而同”的心理特征,而前半部分中“我”对住校后的孤独、苦闷和思乡情状的感受以及后文介绍的第二天母亲默默地为“我”添菜的事均需加工。因为这些内容平铺直叙,描写不具体,可通过具体的描绘,使其更加形象、典型。
第二篇中对于村口遥望的母亲、家门迎“我”的父亲以及离家时父母和弟弟对“我”的关照等情景的描绘比较好,而对夜晚的欢聚则描述得比较粗糙。此部分内容可通过生动的描绘,渲染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表现出家人关系的融洽。
14
实践四:
本题意在训练观察、思考、选材和提炼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对选定的写作对象(同学或亲友)进行细致全面地观察,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在观察和记录的同时,还要经常想一想,哪些值得写,哪些不值得写;哪些是表象,哪些是本质;哪些是物质的,哪些是精神的。
在成文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之外,在选材上还要注意,既要写物质的,又要写精神的;既要写顺境的,也要写逆境的;既要写忧,也要写乐;既要写别人,也要写自己;既要有点,又要有面,并注意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样内容才会丰富,主题才会深刻,形象才会丰满。
片段写作
1.请每一位同学选择班级里的任何一位伙伴作为对象,画一幅肖像画。(用外貌描写的手法,用第三人称“他”,150字左右)
[参考例文]
刘鹏是我的同学,他的脸形很像瓜子,他有浓黑的眉毛,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高高的鼻子以及小小的嘴巴。他生气的时候很像一头凶猛的牛。谁到他旁边他就打谁。他的个子不高,笑的时候,左摆右摆地很像在跳舞。他整天在人家后面跳出来,他总是认为自己跑得很快。这就是我的同学刘鹏。
2.根据你平时对考试前、后情景的观察,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参考例文]
时间如流水,一转眼,我和同学们已经在考场上了。
瞧瞧,同学们一个个都在紧张地复习着,好像没有一点信心。再来瞧瞧我,除了草纸与笔袋还有什么?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生命中又一次极其平常的考试罢了。我可不像你们,好像只有抓紧考前几分钟那么短暂的时间来复习就可以考好了似的,不,决不!只有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绩。
当第一科考完时,我想去问同学们抓紧学习那几分钟的效果怎样,可他们不是继续复习,就是准备第一个冲进厕所(还不是因为考前只想着复习忘了上厕所的缘故吧),总之没有任何人搭理我。这时突然有人拍拍我的肩,好像很急促。我转过身,原来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想不可能没有人理睬我!谁知她竟没有了往日的笑容,原来是找我对答案。我说:“考试其实……”
没等我说完,她就生气了:“你这人怎么这么磨叽,问你道题这么费劲!”“这不是问问题,明明是对答案嘛!”我用可爱的语调回答着,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她,可她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14
“唉,因为考试,同学们好像都变了个人似的!”
我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着下一科的考试。
限时成篇(请在60分钟内完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的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七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以便与身边七只鸥鸟的飞行保持一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具有现实意义的材料作文题,当今的很多学生崇尚个性意识,漠视团队精神,而这种现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此题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让考生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文可作。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讴歌团结协作。团结协作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都至关重要;协作是成功的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必须, 是世界发展的大势;分则两害,合则两利。
(2)抨击个人主义。抨击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纯粹的个人主义会引发许多弊端,比如道德沦丧、亲情疏离等。考生还可以写记叙文,关注生活事件,记录精彩的生活故事,刻画真实的人物形象,凸显团结协作的人物品质。
[优秀范文]
两个人的三国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朝代更替之必然,于是才有三国之兴、三国之亡。斯言不谬,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三国存亡大势所趋的宏观形势下,一些微观细节成了历史嬗变进程的催化剂。拨开历史的云雾,探寻历史的真相,我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分崩主要源于同一阵营中的两个关键人物。
诸葛亮·联吴抗曹
“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举杯邀月论天下。蜗居南阳荒村之时,诸葛亮年尚不至而立却沉稳睿智,足不出户却心怀天下,面对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皇叔,他侃侃而谈,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14
“隆中对”对连连败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而言,可谓拨云雾见青天。诸葛亮首先以极高的战略眼光系统地分析了当时形势,“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而刘备要“兴汉室”“信大义于天下”的对手是曹操,现在虽不能与之抗衡,却是争夺天下的最终对手。那么,联合孙权就是不容忽视的策略手段:“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正是在诸葛孔明的精心运作下,联吴抗曹的最高战略得以确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虽偶有摩擦,但大势不变,最终赤壁之战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关云长·败走麦城
千里单骑,过关斩将,不可否认,关羽勇冠三军,是不可多得的战将,更是忠义孜孜不倦的践行者,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位合格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原本在团结协作的土壤上长出的绚丽之花在刚愎自用的关羽摧折下“雨打风吹去”。
为了夯实合作的根基,孙权派人到荆州为子求亲,要把关云长的女儿娶过来。堂堂一国之主求亲,本就是孙权高看了关羽,但关老爷却不赏脸,吼了一声“虎女安配犬子”,把媒人赶走了。孙权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如此一来,恼羞成怒的东吴岂能善罢甘休?结果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狭隘兄弟之情冲昏头脑的刘备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在错误的战略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最后,火烧连营,多年的合作根基付之一炬。至此,三国鼎立的蜜月期已经度完,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各个被击破,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归根结底,关羽傲慢的个性和短视的战略直接破坏了联盟,葬送了蜀吴。
一言以蔽之,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三国纷争,两人功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往事不可谏,但愿来者犹可追。
[名师点评] 本文立意卓尔不群,是篇光彩夺目、鹤立鸡群的上佳作品。考生大胆启用了两位典型的人物——诸葛亮和关云长,通过对他们两人悬殊的战略眼光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建构和瓦解,以此来证明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主旨。文章并列呈现“诸葛亮·联吴抗曹”和“关云长·败走麦城”两个人物事例,小标题凝练,照应题目,有纲举目张之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