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________的流行语入围“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________,其原因________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A.家喻户晓 相沿成俗 传播 不啻
B.耳熟能详 约定俗成 蹿红 无非
C.口授心传 习以为常 传扬 大概
D.通俗易懂 司空见惯 蹿升 也许
解析:选B “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通俗易懂”指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传播”指广泛散布;“蹿红”指迅速走红;“传扬”指(事情、名声等)传播;“蹿升”指急速上升。“不啻”指不止、不只;“无非”指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大概”指不很准确的估计;“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根据整个语段的语境来看,B项的一组词语使用最恰当。
2.根据课文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联:忆峥嵘岁月,意气少年,昔日同来指点;(《沁园春·长沙》)
下联:问寥廓霜天,苍茫大地,今朝谁主沉浮。
B.上联:赤胆忠心,挽狂澜于既倒;(《烛之武退秦师》)
下联:雄才伟略,扶大厦以将倾。
C.上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弃;(《荆轲刺秦王》)
下联:心存燕国,寒风易水古今流。
D.上联:处世应当留美德;(《鸿门宴》)
下联:虚名不可学霸王。
解析:选D D项,下联“虚名”与上联“处世”不能对应,一为名词性短语,一为动词性短语。可改为“为人不可重虚名”。
24
3.下面四句话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加点的词运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感谢他人帮助:“承蒙你的鼎力相助,我不胜感激!”
D.请求作家修改作品:“请您拜读拙作,多提宝贵意见!”
解析:选C A项,“忝列”,谦辞,表示自己位列其中辱没他人,心中有愧。此处误做敬辞。应该用“名列”。B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是敬辞。此处误做谦辞。应该用“愧领”。D项,“拜读”是敬辞,表示恭敬地读别人的文章,此处误做谦辞。应该用“指正”。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把序号填入横线处(3分)( )
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变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①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
②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
③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
④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
⑤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A.③④⑤②① B.④⑤③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④⑤②①③
解析:选A ③④均讲的是古典与现实的融合,而且是由实到虚的升华;④⑤是化虚为实,而且是诗意的生发;②①是感知与感受的关系。
5.观察丰子恺漫画《跌一交(旧同“跤”),且坐坐》,回答问题。(3分)
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生活中遇到挫折后,应该从容淡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君星标墓志铭
(清) 袁 枚
余尝铭弈国手范西坪之墓矣,今又得一人于吴江梨里,曰徐君星标,名璇。生有心计,以羸废书,性独好弈。父培云,故国手也,四方弈者,争来相角。星标衣文葆①,梳双丫髻,哑哑然旁立谛视,竟日不去,亦不言。父奇之,微哂而已。
居亡何,有西江棋客来,值培云外出,乃抱星标膝上,戏曰:“若能代而翁与我弈乎?”应声曰:“唯。”客怜其幼,问让子若干。星标跪而请曰:“儿主人也,客远来,愿让客先。”客笑而从之。甫数着,觉有异势不能休,攒眉苦思裁下一子。星标随手支应,即往阶下抛堶②嬉戏。客惧损名,佯作便旋③状遁去。当是时,星标年裁十有一。其布局审势虽本家法,而常出意外之奇。或敌人坚壁高垒,万无破法。星标强投数子于闲处,若惹人姗笑④者。俄而近联远映,若火生积薪中,燎原莫遏;又如降兵内应,伏甲四起。观者且惊且喜,且叫绝,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古称人能数遍天星,则尽知棋势,星标其庶乎?
余按六朝人主好弈,有围棋大小中正之官,有以弈得太守者。使星标生其间,当如何荣宠!而竟没没然抱技以终。然则天下事有遇有不遇,类皆如弈耶?呜呼,悕矣!星标有子达源,能诗能书,偏不能棋,星标亦不教也。
铭曰:天之所相,其生不偶。以故生七日,而超其母。吁嗟!徐君世罕有。能向弈秋借其手,坐隐一枰消永昼。天年终时六十九,我为之铭葬高阜。棋之艺一日不绝,君之名一日不朽。
(有删改)
[注] ①文葆:绣花的襁褓,这里指儿童穿的绣花衣。②抛堶:一种抛掷砖块的游戏。③便旋:小便。④姗笑:讥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羸废书 废:放弃
B.其布局审势虽本家法 本:本来的
C.余按六朝人主好弈 按:考察、研究
D.而竟没没然抱技以终 竟:最终
解析:选B B项,“本”在这里是动词,是“依据”的意思。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客怜其幼
24
B.其布局审势虽本家法
C.星标其庶乎
D.天之所相,其生不偶
解析:选C A、B、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C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推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星标衣文葆,梳双丫髻,哑哑然旁立谛视,竟日不去,亦不言。(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近联远映,若火生积薪中,燎原莫遏;又如降兵内应,伏甲四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关键词“衣”“谛”“竟日”各1分,大意1分。(2)句,关键词“俄而”“遏”“伏甲”各1分,大意1分。
参考答案:(1)星标穿着绣花衣,梳着两个丫髻,默默地站在旁边仔细观看,一整天都不离开,也不说话。
(2)不一会儿棋势远近呼应,像火生于一堆木柴之中,变成了不可遏止的燎原大火;又像投降的士兵做了内应,一时间伏兵四起。
9.在西江棋客的故事里,文章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徐星标棋艺高超的?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面描写:(语言)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棋客的邀请,并以自己是主人为理由让客人先走棋。(动作)星标下棋时镇定自若,随手便下,下完便去玩耍。(2分)
24
侧面描写:通过写西江棋客的神态、动作来表现星标技艺高超。西江棋客才下几步就被困住,“攒眉苦思”,后害怕损害自己的名声,假装上厕所偷偷跑掉了。(2分)
参考译文:
我曾为下棋的国手范西坪作了墓志铭,如今在吴江梨里又得到一人,叫作徐星标,徐君名璇。他生来就有心计,因为身体孱弱而放弃读书,生性只是喜爱下棋。他的父亲培云过去也是下棋的国手,四面八方懂得下棋的人争着前来与其一比高下。星标穿着绣花衣,梳着两个丫髻,默默地站在旁边仔细观看,一整天都不离开,也不说话。他父亲感到惊异,但也只是微笑了一下而已。
没过多久,有西江棋客来,正巧碰到培云外出,于是客人把星标抱在膝上,开玩笑说:“你能代你父亲和我下棋吗?”星标回答:“行。”客人念他年纪小,问他要让他多少子。星标跪着对客人说:“我是主人,你是远来的客人,愿让你先走。”客人笑着听从了。才下几着,觉得有股不平常的棋势难以阻挡,皱着眉头苦苦思索后才下一子。星标随手应招,又马上到台阶下面玩抛砖游戏去了。客人害怕坏了自己的名声,假装要小便的样子偷偷逃走了。当时,星标才十一岁。他下棋的布局和审度棋势虽然是出于家传,但常有出其不意的妙招。有时对手严密防守,绝没有破它的办法,星标就故意在闲处硬下几子,像惹别人取笑似的。不一会儿棋势远近呼应,像火生于一堆木柴之中,变成了不可遏止的燎原大火;又像投降的士兵做了内应,一时间伏兵四起。看的人又吃惊又高兴,连连叫绝,却始终不能看透这样下的原因。古人说能数遍天上的星星,那么就能完全了解棋势,星标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我考察到六朝时皇帝喜爱下棋,有围棋大小中正之官,有靠下棋得到太守一职的。假如星标生在那时,将会多么荣耀得志!他却最终默默无闻身怀绝技而死去。这样说来,天下的事有际遇好和际遇不好之分,都像这下棋一样吧?哎,真可悲啊!星标有儿子名达源,能作诗,能写文章,偏偏不会下棋,星标也不教他。
墓志铭道:上天帮助,出世不凡。因此骡子生下七天,体力超过其母。唉!徐星标这样的人天下少有。他能向弈秋借鉴高超的棋艺,埋头下一盘棋消磨长昼。逝世的时候六十九岁,葬在高丘,我为他作墓志铭。天下棋艺一日不绝,徐君的高名一日不朽。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
2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
(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
(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防民之口,________________。(《国语·周语上》)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______,无欲则刚。(林则徐)
答案:(1)在水之湄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位卑则足羞 (4)庄生晓梦迷蝴蝶 (5)舞幽壑之潜蛟
(6)舞榭歌台 (7)甚于防川 (8)壁立千仞
五、现代文阅读(38分)
2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槐 花
阿 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照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后,当派出所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讲汉话,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的。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的牙齿是假的。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24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张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闻着那好闻的松脂香气,他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儿。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冲着他喊:“老头,嗨!”
当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的时候,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了。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2.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目要求说明谢拉班对小家伙怀有父亲般慈爱的原因,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谢拉班的角度,他来到城市,却不能适应城市生活,与儿子一家有隔阂,汉语说得不好,不能与人交流,内心极度空虚寂寞。二是小家伙的角度,小家伙会说家乡话,对他很热情,每次都捎来谢拉班喜欢的东西。
参考答案:①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②与儿子一家有隔阂;③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④小家伙经常捎来他喜欢的东西。(4分。每点1分)
1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应先分析其表现手法,然后写出句子的内容,最后分析句子传达的情感。第(1)句把“顶尖”比喻成杯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谢拉班对往事回忆。第(2)句中的“馍馍”具有了人的特点,“眉开眼笑,香气四溢”表现了二人相处时的温馨快乐氛围。
参考答案:(1)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2分。每点1分)
(2)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2分。每点1分)
14.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重要细节对情节展开的作用的能力。考生答题时需先找出文中描写槐花花香的地方。第1段写槐花花香是为了引出下文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等情节;第9段“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引出下文做槐花馍馍的情节;第10段“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为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做铺垫。
参考答案:①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②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③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6分。每点2分)
15.作品中的插叙部分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中使用插叙的段落为第3、5、6、7、9段。第3段中“妻子死后……成了车场的守夜人”和第6、7段对在儿子家的往事回忆,补充了小说情节,介绍了谢拉班从家乡到城市的来龙去脉;第3段中“树林里、田野里……夜风吹动”,第6段中“墙上挂着……野鸡翎子”和第5、9段中关于小家伙的描述,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表现了城乡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对老人心灵产生的深刻影响;插叙的手法也给读者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参考答案: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到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车场守夜人;③插叙谢拉班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产生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6分。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任答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8分)
谈 动 情
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
24
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16.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分析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该段中的重要句子,这里所说的重要句子就是能表达观点的、议论性的句子,而并非叙述举例的句子。该段有两句话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该段的第一句,后面举郭沫若的例子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展开的;二是末尾一句,上面的论述就推出了这句话。综合看这两句话,加以整合,观点就清晰了。至于举例子的作用,我们可联想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好处,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①写诗动情在先或下笔后逐渐动情都值得肯定,不必强求一律;②事例生动具体、典型,说服力强;③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论证更加严密。(6分。每点2分)
17.第四段画线句中“诗境”的内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理清第四段的层次。我们注意到第四段第一句中有“首先”二字,有“首先”就意味着有“然后”,意味着作者是按照层层递进的顺序写下来的。所以我们可顺着往下文寻找。但实际上我们并未能找到“接着”或者“然后”之类的字眼,因为作者写作并不一定很机械地将这些字眼都写出来。然而,成熟的写作者其思路顺序仍然是清晰明了的,所以没有关系,我们对后文进行审慎分析,就会发现其层次、顺序。再加以浓缩、概括,就得出答案了。该题分值6分,也可暗示我们,可以分三点来作答。
参考答案:①写诗时超脱现实,如入无人之境。②展开想象和联想,人事景物可触可感。③忘却世间俗务,进入梦一般美丽境界。(6分。每点2分)
24
18.作者为什么说“情是诗之魂”“情永远是诗之魂”?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题同上一题一样,仍然涉及对文章思路的把握,不同的是,上一题考查的是对第四段的局部内容的分析,而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整体结构的把握,并且涉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是诗之魂”这句话揭示了“情”对于诗歌的无可代替的重要性,全文强调的就是这个观点。我们要仔细阅读原文,在其中寻找体现“情”对于诗歌的重要性的关键句,将这些关键句进行归纳整理。
参考答案:①由感而情,由情而诗,没有情就没有诗。②诗歌靠情感打动感染读者,作者用自己的火去点燃读者的火。③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动情才是新诗的根本。(6分。每点2分)
六、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立意。从材料整体角度出发,可作如下立意:①“杂念”不除,天地虽大,无可遁逃;或被喧嚣的世界裹挟,心灵难以真正宁静;或更重要的是宁静内心的回归,而非仅仅外部环境的回归。②自然不是逃避心灵喧嚣的圣地,心远地自偏;或自然不是治疗心灵狂躁的万能药。③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或过程(结果)与初衷的背离。④科技(或具体地说“现代的网络社交方式”)已经对人类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或如何既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社交模式,又保持一种警惕和审视。
以上为整体把握材料后较好的立意角度。我们也可以从材料的自然语意层次角度立意。本段材料可以划分为四个语意层,分别对应的立意可以是:
(1)攀登雪峰,逃离城市。①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栖居地;②“逃离”只是一个借口。
(2)一路攀登,一路直播。①分享美,是一种快乐;②审美不只是一种形式,更要全身心地融入;③一旦沦为喧嚣生活的奴隶,心灵便难以得到安宁。
(3)置身山顶,风光无限。①美常存于“高处”;②登高方能见美。
24
(4)不去赏景,低头看手机。①精神不解放,灵魂难自由;②没有获得宁静的能力,也会错失宁静的生活。
模块综合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啪啪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________触目皆是________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________。
A.又因 石破天惊 冷峻
B.只要 惊天动地 严峻
C.既然 触目惊心 冷酷
D.一旦 天翻地覆 严酷
解析:选A 第一空,此复句为因果关系。第二空,“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与“触目”重复。“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也形容闹得很凶。因此,此空填“石破天惊”合适。第三空,“冷峻”既有冷酷严峻之意,又有沉着严肃之意。“严峻”,严厉、严肃,严重。“冷酷”,表示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概念,意即冷淡苛刻,残酷无情,毫无同情心。“严酷”,严厉、严格,残酷或冷酷。此空应用“冷峻”。
2.下列诗句与“一溪梅月临池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满湖荷花映香人 B.两岸梧桐入夜寒
C.满园玫瑰扑鼻香 D.三更时分惊梦醒
解析:选B A项,“湖”与“溪”语意重复,且对仗不工整;C项,对仗工整但境界不高,没有深意;D项,平仄不合,意境不符。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辩论会结束后,冠军队队长找到老师,激动地说:“多蒙鼎力相助,不胜感谢!”
B.这本《求医不如求自己》是您家母拜托我在北京买的,请您交给她老人家好吗?
C.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
D.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
24
解析:选A A项,“鼎力”是敬辞,大力的意思,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符合句意。B项,“家母”是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不能跟“您”组合使用。C项,“令尊”是尊称对方的父亲,谦称自己的父亲时应说“家父”。D项,“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句中说“我自会斧正”不妥。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⑤①③②④ B.⑤①④③②
C.④⑤③①② D.④①③⑤②
解析:选D 与首句时间状语衔接最紧密的是④,先写“山脚下”的“烟幕”,再写“缭绕”,后写“香味”“弥漫”。顺序是由视觉到嗅觉。
5.根据下面“网络自制剧观看情况”调查表,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是否观看过网络自制剧
看过
没看过
年龄段
90.90%
9.10%
90后
80后
63.00%
30.90%
(网络自制剧存在的问题)
笑点或者桥段低级
题材扎堆、审美疲劳
制作粗糙
34.30%
30.50%
28.60%
要想进一步促进网络自制剧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填补网络自制剧的部分收视空白。(1分)提高网络自制剧的作品质量,选材可以更多样化,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2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 元 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置
24
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不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有删改)
[注] 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 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 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 市:购买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 毁:指责
解析:选B B项,听:治理。
7.下列“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悉以米盐醯酱之具置于担
B.卒事悬于门
C.然亦惑于众口
D.胥吏辈始皆难于公
解析:选C A、B、D三项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可译作“在”。C项中的“于”字,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作“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4
(1)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地位低微的官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得分点:“眇小”“牒按”“竦”各1分,句意1分)
(2)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只要是自己不对的,)他没有不立刻改变自己意见的。(得分点:“然”“决”“换”各1分,句意1分)
9.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句含意的能力。先解释“心知其不然”的原因是作者了解崔公,再解释“亦惑于众口”的原因是“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另外他们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参考答案:“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4分)
参考译文:
崔公名倰
24
,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放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夫,把米盐酱醋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里中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崔公遍告街坊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都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里也是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里所记录的情况,于是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而少交纳赋税)了,这一年内,崔公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治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地位低微的官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和柴薪木炭粮食草料等物产,京城所需用的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仇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偏狭,喜欢评论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口一词迷惑,最终未能坚持为他争辩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没有(像这个府尹)这么治理东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量正强,名望权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崔公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互了解友好交往很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己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手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只要是自己不对的,)他没有不立刻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华贵的宫殿。
(1)有人认为词中“故人”是指宋代诗人林逋,请说说这一推断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词中多处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②林逋这两句诗在宋代影响深远,无人能及;③“梅”“林逋”已成为隐逸的象征,契合词人此时的心境。(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可。答“拟人”“渲染烘托”亦可给分)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2分)
(3)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词人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词人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词人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未能结合词句作答,酌情扣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4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4)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6)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大直若屈,________________,大辩若讷。(《老子》)
(8)________________,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
答案:(1)浑欲不胜簪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君子不齿 (4)水落而石出者 (5)驾一叶之扁舟 (6)寻常巷陌 (7)大巧若拙 (8)失之东隅
五、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20分)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很平坦,像一张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你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公元73年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也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
24
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向城堡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鸽子的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准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只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有两个妇女和五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在集体殉难中得以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的人们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被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新兵入伍宣誓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⑪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了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⑫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12.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赏析该句,首先要确定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本句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表现马萨达首领话语中“宁愿为自由而死,也不愿做奴隶而生”的慷慨激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斗志,这种精神在作者看来,可以撼动天地星辰。
24
参考答案:该句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萨达首领话语中的坚定、悲壮与宁死不屈。(2分)
13.请结合前后文,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段景物描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马萨达人集体就义后清晨的景象,明白这点,可方便理清写景的内容及理解景物背后的内涵。本段景物描写分为两层:具有一种惊魂动魄之美的日出,日出的光芒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俯冲到了马萨达山下。这些描写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其作用就是烘托与赞美马萨达人的英勇无畏与慷慨赴死的悲壮。
参考答案:用晨曦中的一抹猩红渲染勇士们殉难时的悲壮苍凉氛围,(2分)借死海日出的惊心动魄的美赞美勇士们的大无畏精神。(2分)
14.文中讲“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请分析其深刻寓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再”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再”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从深层来看,“再”表达的是一种誓死卫国的决心。
参考答案: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表达对过去沦陷的悲痛,(3分)表现了以色列人民誓死保卫马萨达、保卫国土的决心。(3分)
15.综合全文,请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这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作者登临古地,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思考:从历史来看,作者回忆了马萨达人反抗罗马人的集体就义的场景,意在告诉读者,追求自由之心千年来一向如此,并进一步反思战争与杀戮带来的可怕后果,告诫人们珍惜和平;从现实来看,作者联系自己环游世界后的感触,思考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彼此的利益关系。这些都是作者的思考,答题时可以重点思考最后四段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从古至今,人类反抗压迫和保卫自己家园的斗争精神不灭,追求自由之心不改。②战争与杀戮的结果是生灵涂炭、尊严尽失、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③地球的资源与空间有限,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平衡点,停止争夺,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和平。④相信人类会意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8分)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丁梅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24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8月4日,有删改)
16.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根据文中第一段的内容设问,文中第二、三、四段都是《易经》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的具体解说,答题时要抓住每段开头总括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易经》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美学基础。(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该段主要论述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该段的内部结构层次很清晰,先总说《易经》为隐喻象征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再说“象”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最后结合具体例子指出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的影响。
24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然后从原因角度解说《易经》关于“象”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最后具体指出《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18.运用文本中的理论,说说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能确定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运用该美学思想进行具体分析。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有曲直、长短、粗细、断续等变化;书法讲究笔锋,笔锋有藏露、平侧等变化,从而体现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参考答案:书法艺术体现了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并且无论是单个字的框架结构,还是很多字组合在一起的作品,都讲究布局的和谐。(6分)
六、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最近,社会上突然多了许多汉字英雄,他们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发出“救救孩子,解放汉字”的呼唤。央视隆重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民关注;全国各地、各单位相继举行“汉字书写大赛”活动,热闹非凡。在这样的呼唤与喧嚣中,“汉字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态势。
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审题时,要注意核心词语“汉字英雄”“救救孩子,解放汉字”“呼唤”“喧嚣”等。材料有关当下最热闹的、全民性的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并未表明鲜明的态度。考生可对中国人写汉字的状况、全民性地举行汉字书写比赛以及各种相关比赛状况等发表议论。由这个材料得出的立意可以是多角度的;或肯定比赛意义,或否定大张旗鼓;或从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谈,或从社会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谈,也可发表中庸的议论。考生还可以记叙相关的人和事,或者以散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情感。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