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选修《写作》讲义及模块综合检测(共13套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选修《写作》讲义及模块综合检测(共13套苏教版)》 共有 1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 ‎1.学习本专题,树立审题立意意识,在写作前,能做到理解作文的意图,了解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 ‎2.学会在审题过程中积极思考,对文章主旨和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基本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 ‎3.通过学习,能根据作文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定写作文体。‎ ‎[专题扫描]‎ 无论做任何工作,首先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在写作中,审题和立意,解决的就是明确目标和任务问题,是整个写作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步骤。走好这关键的前两步,是使写作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本专题就以写作中这最关键的两个步骤为中心,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探讨和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提升大家审题立意的能力,提高同学们高屋建瓴、洞悉事物内涵和本质的水平,从而保障写作活动的最大成功。‎ 人们常常混淆审题和立意的界限,将它们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因此在具体展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作一简略的界定和区分:‎ 审,就是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的意思;审题,就是在动笔作文之前,先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它是动笔作文之前的最关键的步骤,是保证合理选材、正确构思的前提(也可以说是构思的开端),是防止作文离题、偏题、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的一项重要措施。‎ 意,就是文章的主题(中心)、意图、写作目的;立意,就是指对作文命题审读之后,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明确写作目的、意图。它解决的是“为什么写”的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好比没有灵魂的人,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主题又像是文章的统帅,没有统帅的军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缺少主题,就事记事,再好的材料也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废料”;主题不明确或不深刻,写出的文章就称不上是好文章。因此,我们在认真审题的同时,还必须要下大功夫学习立意。‎ 本专题内容由四个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走进现场”部分通过对一则作文审题材料的展示分析以及一位同学根据这则材料所写文章前两段的展示,引导我们加深对审题立意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板块“活动体验”部分通过对两则作文审题材料的研讨和对三篇范文的赏读及审题、立意、构思的研讨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审题立意和构思的一些方法和要求:一、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二、推敲琢磨关键语句;三、亏他想得出;四、写出一个“我”来。‎ 第三板块“写作实践”通过三道写作题,训练学生对话题、命题作文等形式的审题立意的能力。‎ 21‎ 第四板块“资料链接”部分分别引用了唐代杜牧的《答庄充书》、清人金圣叹的《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周振甫《文章例话·立意》和蔺羡璧《文章学》中的有关文章立意的文字,分别印证了立意在文章创作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以及科学立意的方法途径。‎ ‎[对应学生用书P17] ‎ ‎  ‎ ‎1.请仔细阅读“走进现场”的材料,说说材料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通过这则材料对你的审题有什么启示。‎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启示:审题时需要整体把握。‎ ‎2.“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中的两则材料,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理解,请谈谈你的正反两方面理解。这对你审题立意有什么启发?‎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正面理解:该消防队功绩卓著,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该警察保国安民,忠于职守,日夜操劳。反面理解:该市的消防工作有待提高,老是发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事故;该市的社会治安很成问题,偷盗犯罪猖獗。‎ ‎(2)启发:对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种理性的解读,才可能抓住本质。‎ ‎3.《劝学》中的话,为什么用在人的培养上就“可怕”了呢?这一问题与“审题立意”有什么关联?‎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因为如果人性也像木材“以为轮”一样被弯曲,不再挺直,那就不是对人的培养,而是对人的摧残了。在老师看来“人的培养”比“谈学习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老师是担心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人性被扭曲。‎ ‎(2)在“审题立意”时对同一句话要反复推敲其意义,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观点和感性认识。‎ ‎4.《在路上》的构思立意对你的写作立意有何借鉴之处?‎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作者别出心裁,他赋予“在路上”以“生命意义”与“成长过程”这样的内涵,使一粒玉米种子的成长有了特殊含义。借鉴:立意新颖而奇妙,富有想象力!‎ ‎(2)作者以“我”(玉米)的眼光看农人。借鉴:独辟蹊径,选择全新的角度。‎ ‎5.从审题立意的角度点评《寻觅》和《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这两篇文章。‎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同一个话题,面对同样的题目和材料,各个人审视的角度、层次会有不同,立意构思就会有不同,这两篇文章就是这样的。《寻觅》用散文的笔法,把以“真理为友”形象化,以“寻觅灯光”为象征,着重描述自己追寻真理的执著过程。《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则用理性分析的眼光分析阐明观点,议论的中心是“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 ‎[对应学生用书P18] ‎ 符合题意 深刻 有创新 考点要求 ‎“符合题意”,属于作文基础等级;“深刻、有创意”,属于作文发展等级。‎ 考点诠释 ‎1.“符合题意”,就是作文符合文体所要求的题材、内容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语言运用、文章格调等。作文符合题意,关键是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2.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能力层级为E级。‎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人们接触每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因此,面对作文材料或命题,不要就事论事,变成对材料的表层意思阐释。下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透视出材料命题深层的主题内涵,提炼中心,不可草率下笔。‎ 21‎ ‎“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回味的余地。‎ ‎3.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能力层级为E级。‎ ‎“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高考作文“基础等级”在立意方面的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在“发展等级”中又提出了见解新颖的要求。‎ ‎“材料新鲜”,是指在选材时,除了要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主要从思维的方式和结果来说。鼓励大家在推理和想象上有超常之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家的创造性热情和兴趣。鼓励大家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 ‎“有个性色彩”,对高中生来说,写作一般还谈不上风格,但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个性,就会有特色,就会有创新。个性主要体现在立意角度、结构安排、材料选用、语言特点等多个方面。‎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选材)‎ 21‎ ‎  1.传承习惯,遵守规则,反对破坏规则。‎ ‎  规则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种竞赛中都有基本的规则,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规则:遵守交通规则,出行才能更安全,破坏交通规则,安全事故连连;遵守活动规则,活动能够顺利结束,破坏活动规则,所有活动都无法顺利开展。‎ ‎  2.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双赢。‎ ‎  恶性竞争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良性竞争则往往会带来彼此双赢,雪花啤酒和燕京啤酒在北京的恶性竞争相互破坏了彼此的形象,最后给其他品牌在北京发展创造了机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互相竞争中相互寻找各自的客户,最终成就了世界第一、第二的饮品公司。转换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方式,让竞争者学会在竞争中互相合作,取得双赢。‎ ‎  3.打破规则,创新制度。‎ ‎  当活动的开展违背了设计者的本意,脱离了活动的初衷,或者限制了后来者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打破规则,重新设计制度,让活动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优酷和土豆两家视频互联网公司由恶性竞争转为良性合作,极大地开拓了整体市场。‎ ‎[例文]‎ 牵牛花的自述 ‎(新课标全国卷优秀作文)‎ 我是一株牵牛花。‎ 昨夜,那场雨涮涮,涮涮,涮涮涮……如今还响在我的耳畔,冷冷地,冷冷地滴落在我的灵魂里。‎ 它促人猛醒,让我反思,使我明白了合作双赢的意义。‎ 唉,我还能清晰地记得:‎ 两年前的春天,在一个偏僻的花园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赤橙黄绿青蓝紫,群芳争妍,百鸟啼鸣——‎ 这是我,一株小牵牛花来到世间见到的美丽,听到的歌声。‎ 然而,鲜花虽艳,她却弱小;鸟儿虽美,她却飞翔。‎ 都不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苍天安排,我必须与一个立足安稳的事物相依为命。噢,大千世界,物各有主。这不,就在我的眼前,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小天地,还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这或许是天造地设的安排,或许是主人煞费苦心的创意—— ‎ 残墙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好的,我生命的合作伙伴,就是你啦!我高兴地向残墙致意,他对我报以微笑,宽厚地接纳了我。‎ 我探探脑袋,看看他高大的身躯,揉了揉蒙眬的睡眼,沿着他的腿脚拼命攀登,经历了春风夏雨。我终于爬上了残墙的顶端。我开始欢笑着在他身上绽放花蕾。‎ 21‎ 那可是真的美呀!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亮光。人们远远地望来,满眼浅紫,像一个紫色的瀑布从上流下。‎ 是我,成就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那一天,一位戴着眼镜的小伙,用那种怜香惜玉的眼神看着我,啧啧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然后,却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丑啦!”‎ 骄傲的我,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间坠入了幽暗的峡谷。伤心之余,我俯视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相差甚远。我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娇艳的风景已黯然失色——‎ 伤心的我松开了原本紧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那远处美好的风景——‎ 然而,事与愿违。‎ 就在昨天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 那场雨,涮涮,涮涮,涮涮涮……‎ 风雨里,没有他的支撑。我缓缓地躺在这泥水里,片片花瓣飘零满地。昔日的繁华已逝,昔日的荣耀不在,只留下狼藉和伤心!‎ 想当初,青紫繁华,现如今,花叶坠地——这次地,怎一个“悔”字了得。‎ 如果,我那善良的主人,如能帮我再次与墙携手,我定会——风雨中相互扶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晴日里,一展昔日那美丽的容颜!‎ ‎[成功理由]‎ ‎(1)主题明确,立意深刻。考生在考场上写叙事类的文章,最忌中心不明,让老师摸不着头脑。聪明的考生在开头、结尾等关键处,借助人物之口,巧妙地暗示文章中心——风雨中相互扶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 ‎(2)寓言形式,文体创新。看倦了众口一词的议论说理,猛然间发现了寓言故事这片新绿,确能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动作细节,相映成趣。‎ ‎(3)描述生动,语言形象。考生采用拟人化手法,让一株躺卧在泥水里的牵牛花自叙身世,并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给文章增添了几多形象色彩。‎ 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过程的展示。这一步,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是决定性的一步。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这个基点定得好,写作起来,就会思路顺畅,一气呵成;定偏了,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不入法眼,白费工夫。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 21‎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可以叫做“戴着镣铐跳舞”。有限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可以用来规范立意和选材的大致范围,从而激活我们的写作动机和愿望,并迅速进入构思状态;不加限制,则又给我们以独出心裁、自由发挥的广大空间,为丰富文章内容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两个方面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闭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为了便于掌握审题立意技巧,编者从命题形式加以指导。‎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命题作文常见的审题技法 ‎1.文体辨别法。根据题目辨明文体,是审题首先要解决的。有些题目从表述形式和内容上,可以一目了然辨识出属于某一文体。如《我的母亲》《生动的一课》,只能写记叙文;《谈谈文明礼貌》《荣辱辩》,只能写议论文;《给校长的一封信》,只能写成书信体裁。有些题目则可选用不同表达方式,写成不同文体的文章。如《季节》《难题》,写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均无不可。遇到此类题目,如果没有文体限定要求,就可以根据自己写作的文体优势或材料的掌握,去决定选用的文体。‎ ‎2.题眼破解法。题眼是文章所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是确定中心思想的主要依据。找题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题目是一个单句,题眼常在谓语部分。如《这世界需要你》,“需要”是题眼,为什么“需要”,怎样“需要”,应是写作重点。(2)题目是一个短语,“题眼”要么是中心词,要么是表示修饰限制的那个词。如《回到原点》,“原点”是题眼,应围绕“原点”立意;如《北京的符号》,“符号”应该是题眼,写作时必须围绕“符号”选材。(3)题目只是一个词,题眼往往就是本身涵义或它的象征意义,如《早》《愿景》《季节》《肩膀》等,作文的重点就该揭示概念的内涵或描绘事物的特征,或由此展开适当的联想,以揭示中心。‎ ‎3.联想象征法。有的题目具有象征意义,必须用象征的手法。如《这世界需要你》就允许这个“你”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由于题目又给出了“无形”的条件,这就从“无形”的层面上给考生提供了想象的巨大空间,你可以局限在具体的生活中去作文,也可以脱离具体的生活去想象。‎ ‎(二)命题作文立意 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做到立意明确、正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做到立意深刻和新颖。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逆向思维,开拓新意。如由“班门弄斧”想到应“弄斧必到班门”,由“忠言逆耳”想到应“让忠言顺耳”,等等。逆向思维往往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新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2.纵向开掘,探究新意。比如“打假”,是从商品领域开始的,但若把眼光放开一些,就会发现众多领域都有“假”可打、有“假”该打,于是,《校园也要打假》《科技领域莫忘打假》的文章也就产生了。‎ 21‎ ‎3.多向思维,悟出新意。如邯郸学步者,历来是反面的教材,这是从“学步不成反失其本”这个“结果”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他的学习热情看,不是也可受到尊敬吗?效颦的东施是人们讥笑的对象,这是从“模仿不成反显更丑”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东施的爱美之心和勇于学习的角度看,不是也很可爱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偏要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半命题的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补前半题:如《__________我的梦想》;‎ ‎(2)补后半题:如《告别______________》;‎ ‎(3)补中间部分:如《给__________的一封信》。‎ ‎2.要补好文题 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题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正确而新颖的立意决定着文章的成败。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 补写文题的原则:‎ ‎(1)易于写作。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 ‎(3)内容健康。如《_______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4)不能过大。像《走近____________》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话题作文的“四审”‎ ‎1.审材料,领悟命题意图。‎ 如:每到“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周,人们纷纷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向往已久而又难得一见的海滨、山林、水乡、牧场……而那些长期生活在景区的人们,根本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连的景致,格外羡慕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 其实,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1‎ 材料中的这句话“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极为关键,它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审题立意之门,引导我们找准命题者的命题所在。结合材料开头的叙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发现身边的“风景”呢?是熟悉,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麻木。‎ ‎2.审提示语,明确思维方向。如“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这一提示语指明对“风景”一词意义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它的表面含义上。‎ ‎3.审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话题又对材料的内涵加以揭示。在审话题时,要辨清话题的形式。即话题是独词式的,如“门”“谈”“翅膀”,还是短语或单句形式的,如“生存的智慧”“战胜诱惑”。‎ ‎4.审要求,这里指的是显性要求,比如文体、字数等要求。‎ ‎(二)立意“三法”‎ 审题立意,二者是密切相连的,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先审题后立意。审好了题,立意需要一定的方法:‎ ‎1.化大为小。有些话题作文,话题的范围很大,就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 ‎2.以小见大。如:‎ 一只孤独的鸟飞过一棵孤独的树,鸟和树都看出了彼此深切的孤独。鸟很想常居于此,并以自己温暖的歌声抚慰树之孤独,又怕树嘲笑自己的丑陋,于是犹豫起来。鸟没有开口。‎ 树更想留鸟久栖,并以自己广博的胸怀包容鸟之孤独,又怕鸟鄙夷自己的矮弱,于是犹豫起来。树也未开口。‎ 沉默。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终于,孤独的鸟飞离了孤独的树,孤独的树也没有挽留孤独的鸟。‎ 因为没有勇气“交流”,鸟和树都没有摆脱心灵的孤独。‎ 请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个话题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就“交流”而谈,立意应扩大出去,可以运用“以小见大”法,从以下方面选择立意角度:(1)从“交流”是什么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从材料中“鸟”与“树”缺乏情感的交流联想到知识、物资、技术、经验等的“交流”,从而确立一个角度成文,主要阐述“交流”是什么的问题。(2)从“交流”的意义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将行文重点放在为什么要“交流”上,如可以摆脱孤独、获得真情、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等。(3)从“交流”的方式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从要“交流”,也要讲究“交流”的方式等方面行文。“交流”要积极,“交流”要主动,“交流”要坦诚,“交流”也要看对象,也要讲分寸等。‎ 21‎ ‎3.虚实互化。有的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据“实”写来,就事论事,不但思路拓展不开,而且立意层次较低。但是,在立意时,如果能化实为虚,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中心,就可以迅速地打开思路。‎ 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根据材料的种类,可从以下方面掌握。‎ ‎(一)叙事类材料 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如:‎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年轻人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木炭很快被一抢而空。年轻人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年轻人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2)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从沉香的角度立意: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地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二)寓言故事类材料 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如:‎ 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有这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妙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妙的歌,曲终而命绝。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疼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声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从鸟这方面立意:(1)超脱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2)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3)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从材料的议论部分立意:(1)最美好的东西需要用疼痛的巨创来换取;(2)以生命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 ‎(三)议论性材料 21‎ 要找出中心论点。如:‎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只蜜蜂与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它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子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但它可以奠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时候,你却能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丝不苟,丁是丁,卯是卯,恪尽职守,而不随大流,这就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跟着感觉走,追求所谓的潇洒,你却能守住寂寞,认认真真做点事,这就是一种明智;当别人对整个世界愤愤不平,满腹牢骚喋喋不休时,你却能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一番事业,这又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当你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你的人生也许就会揭开新的一页。‎ 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摆正自己在学习、班级及家庭中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去掉自卑,培养自尊自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四)“多材料”类 这类材料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照找出几则材料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五)“诗歌类”材料 要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品味诗歌的寓意,可以从诗歌题目入手去理解,最关键之处是准确把握诗歌材料的主旨,然后根据材料主旨选择一个角度作文。‎ ‎[对应学生用书P22] ‎ ‎ [考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宝光寺有一尊大肚弥勒佛,旁边有一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无所不容。‎ 要求:这副对联表现出某种处世态度,请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也可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下面的文章即是上面文题的一篇习作,此文在立意深度、论证方式方法和行文思路方面存在不足,请对照“升格作文”,体悟在立意、论证方法、行文思路上的技巧。‎ 失误例文 升格作文 21‎ 拥有宽容 ‎(文章的题目拟得有点平庸、一般化,不够新颖、生动。)‎ ‎①人的一生曲折多样,色彩斑斓,在人的生命旅途中,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一颗宽容的心,就像天空一样高远,就像大海一样深邃,它超脱于凡尘俗世的琐碎计较,情系于朗朗乾坤的潇洒悠然。‎ ‎(开篇点题明旨,且能运用比喻和整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宽容是一种至上的品德。学会宽容,我们的周围便会多一份阳光的照耀,少一种阴暗的色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都不能强求十全十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物都不可“春色占尽”。宽容地对待世事人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 ‎(此段可增加有典型性的事例以拓展议论的深度和广度,以证明宽容这种品德的至关重要。)‎ ‎③宽容可提升人生的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的博大在使人类感到敬畏的同时,也在启迪着人类:凡事不过是大海一浪,过分计较只能害了自己,苦了别人。学会淡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懂得高远,坐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洒脱,这才是面对生活风风雨雨和世间酸甜苦辣所该具有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来源于宽容之心。‎ ‎(结尾句可修改为反问句,以增强语气。)‎ ‎④鲁迅说:“宽容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渡尽劫难之后,直面人生刀光剑影的浪漫悠然。”‎ 人生主色调 ‎①人的一生曲折多样,色彩斑斓,在人生的这块调色板上,我想,宽容应该是主色调。一颗宽容的心,就像天空一样高远,就像大海一样深邃,它超脱于凡尘俗世的琐碎计较,情系于朗朗乾坤的潇洒悠然。‎ ‎②宽容是一种至上的品德。学会宽容,我们的周围便会多一份阳光的照耀,少一种阴暗的色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都不能强求十全十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物都不可“春色占尽”。宽容地对待世事人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唐太宗如不虚纳“政敌”魏征,何有“贞观之治”的清明?周总理如没有至高至上的大度,又怎能开辟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的新纪元?‎ ‎③宽容可提升人生的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的博大在使人类感到敬畏的同时,也在启迪着人类:凡事不过是大海一浪,过分计较只能害了自己,苦了别人。学会淡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懂得高远,坐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洒脱,这才是面对生活风风雨雨和世间酸甜苦辣所该具有的境界。而这,又怎能离得了一颗宽容之心?‎ ‎④宽容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渡尽劫难之后,直面人生刀光剑影的浪漫悠然(鲁迅)。人生路上多坎坷,亦多艰难,不要为一时的失意而耿耿于怀,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不要为眼前的险阻而苦恼烦闷,胸纳万般波折,淡然处之,尽付一笑,才能每天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自信百倍的心情。宽容是带来自信的“笑傲江湖”。‎ ‎⑤宽容是烘焙感情的暖炉。当你的朋友因弄坏你一支笔而心中不安时,你的一个宽容的微笑便会融化他心中的冰河,因为朋友的情谊远远高于一支笔的价值,‎ 21‎ ‎(鲁迅语单独成段,与上下文不够和谐,应作修改。)‎ ‎⑤宽容是冬日的暖炉。当你的朋友因弄坏你一支笔而心中不安时,你的一个微笑便会融化他心中的冰河,朋友的快乐远远高于一支笔的价值,它也会让你立刻忘掉那支笔,心中所感的只有友情的温暖。学会宽容,在冰封雪冻的时节,彼此感受春的温馨。‎ ‎(此段也应添加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使对分论点的剖析变得形象、深刻、全面。)‎ ‎⑥宽容,一把解读人生的钥匙。社会不能没有宽容,一个人不能缺少宽容。很难想象,没有宽容的社会将是怎样的纷争不断、充满血腥!没有宽容之心的人将是怎样的充满嫉妒、自私冷酷!‎ ‎⑦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他必然是一个心存博爱的人,心怀大度的人,他知道放纵与姑息决不是宽容,他完全有能力掌握宽容与放纵的尺度。‎ ‎  ⑧“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无所不容。”这是神的境界,神是人类假想出来的,它反映的却是人类的一种至高至美的追求。泰戈尔说:“爱是宽容的别名。”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我们说:“宽容造就了美德。”宽容使我们的感情不再尖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协调。‎ ‎ ⑨宽容,对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重要,对我们的人生是那么关键,我们怎能不拥有它呢?让我们都懂得宽容,并拥有宽容吧!‎ 它也会让你立刻忘掉那支笔,心中所感的只有友情的温暖。当你虽已倾尽全力,可仍没有赢得好的成绩而满脸羞愧地面对老师时,老师的一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学生”定会消释你满怀的不安,因为这时的你更需要的是安慰与鼓励,老师的宽容会让你顷刻化解刚才的失败,充溢心中的唯有关怀与理解。蔺相如宽容廉颇,留下了“刎颈之交”的美名;诸葛亮宽容孟获,换来了南夷的长期归从。学会宽容,在冰封雪冻的时节,彼此感受春的温馨。‎ ‎⑥宽容,一把解读人生的钥匙。社会不能没有宽容,一个人不能缺少宽容。很难想象,没有宽容的社会将是怎样的纷争不断、充满血腥!没有宽容之心的人将是怎样的充满嫉妒、自私冷酷!‎ ‎⑦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他必然是一个心存博爱的人,他怀有“弥勒佛”般的慈爱之心,如阳光一样无所回报地把温暖普照大地;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他必定是个大度的人,他“宰相肚里能撑船”,能承受世事的不平,不计社会的回报;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他决不是放纵、姑息自己与别人,他完全有能力掌握宽容与放纵的尺度。‎ ‎  ⑧“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无所不容。”这是神的境界,神是人类假想出来的,它反映的却是人类的一种至高至美的追求。泰戈尔说:“爱是宽容的别名。”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我们说:“宽容造就了美德。”宽容使我们的感情不再尖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协调。世界因宽容而和平美满!‎ ‎ ⑨懂得宽容,拥有宽容,试着把宽容作为人生的主色调,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原本是一种至真至美的风景。‎ ‎ ‎ 21‎ ‎(结尾显得直白和空泛,既不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又不能给读者以鼓舞,需润色。)‎ ‎[病文诊断] 这篇作文写出了由所给话题引发出来的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紧扣了话题要求,文章写得中心明确,语言流畅,感情也比较充沛,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不过,细读全文,还有如下不足:首先,文章的题目拟得有点平庸、一般化,不够新颖、生动。其次,文章的结尾也不是很好。“豹尾”是我们写作文追求的高境界,文章的结尾或含蓄或直显,都应做到“有力”才行,而本文的结尾显得直白和空泛,既不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又不能给读者以鼓舞,需润色。‎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有些议论没有展开,可以从道理上和事实上再进一步加以阐述,使中心不仅仅停留在明确的层面上,而要使其上升到深刻透彻的高度。‎ ‎[对症下药] 将标题“拥有宽容”改为“人生主色调”,不但含有人生应“拥有宽容”之意,而且还暗含着“宽容”在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况且运用比喻,显得形象新颖。这一改动,使文章的“眼睛”顿然生色。结尾经过改动,也比原文含蓄得多,意蕴也更丰富了。作者运用了比喻,把“宽容”对人生的重要性形象地表示了出来:人生中拥有了宽容,生命将是一种“至真至美的风景”。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升格文加强了道理和事实的论述。第②段在原文的基础上列举了两个人所共知、颇有力度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宽容这种品德的至关重要。第④⑤段补充了理论与事实论述,对分论点的剖析变得形象、深刻、全面。第⑧段扩展了论述,使内容进一步明晰化,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怎样才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总之,这几部分的补充论述,使文章内容丰富了,立意深刻了。‎ 再有,升格文在语言的表述上使用了比喻、引用、对偶等修辞手法,大量整句、短句交替出现,注重遣词造句的精练性,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对应学生用书P23] ‎ 21‎ 实践一:‎ ‎1.材料 本题的审题材料引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国老将廉颇送赵王与蔺相如赴渑池会时的一段。文段寥寥数语便刻画了赵国老将廉颇在赵王无奈赴会、吉凶未卜的险恶形势下,对赵王此行后的周密打算与安排。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赵王的忠心耿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以及对斗争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粗中有细、深谋远虑的一面。也正是由于他的军事斗争准备,再加上这一系列周密的安排,才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赵王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斗争。同时,他这种忠心耿耿的性格和勇于顾全大局的品质也决定了他今后知错能改的性格,为他后来的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这一段短短的文字,虽然字数有限,但却内涵多多,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是因为大家都熟知廉颇作为一武将的身份及其粗鲁、狭隘、暴躁、忠勇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了。因此,我们在就这则材料写读后感时,只有独具慧眼,能对常人最容易忽略之处报以必要的关注,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得这寻常中的奇崛,发掘出其丰富的内涵。‎ ‎2.话题 本训练题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凡是一般人容易想到的立意,话题材料中均已提到并已给我们列出;凡是一般人想不到的立意,材料中也痕迹全无。要想超越平凡,拒绝平庸,写出不同于常人而又仅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我们只有独辟蹊径,另寻他途;否则,我们唯有缴械投降,自甘平庸,在平常的立意中任选一种。而题目又要求写出审题过程,目的也就是要训练大家的创造性审题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审题,又应该怎样进行创造性审题,从而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创见性的立意呢?‎ 一般说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细研材料,审题要准。‎ 细致研读材料,先要分析材料涉及的所有人、事、物、景,分析这几个方面印证的同方向的内容,再分析引题部分的内容,最后根据话题确定文章立意。‎ 就本训练题目而言,研读这个作文题时要注意这样几个要点:‎ 21‎ ‎①分析材料中出现的所有人物、态度、结果。这是个诗歌型、引导型、启发式话题作文材料,涉及的人物类型中,明确定性、定位的有两类四种:一类讲态度,分畏惧寂寞的人和享受寂寞的人两种;一类讲结果,分在寂寞中孤独的人和在寂寞中大彻大悟的人两种。从对待寂寞的态度的角度看:畏惧寂寞是一种缺乏自主自立意识和喜欢热闹、追逐浮华的表现,享受寂寞则是一种自主自立、自信自持而又执著于人生内省的智者的表现。从寂寞对人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看:喜欢热闹、追逐浮华、缺乏自主自立意识者因百无聊赖、对寂寞无所适从而走向孤独;自信、自立、内省者因不畏寂寞、善于利用寂寞,在寂寞中潜心地探寻思索而大彻大悟。‎ ‎②分析不同人物之间表达意义的同一方向。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寂寞的利害功过,我们不能用一种机械的观点去评价和判定,因为它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也正是这种不同,体现了材料的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寂寞的独特体验和认知,寂寞也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意义。‎ ‎③分析引题部分的内容。引题部分从两两对举中引发出命题人的叩问:你有过寂寞的体验吗?你对寂寞有独特的认识吗?也就是要求写作者在文章中抒写出“自己”而不是别人对寂寞的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④分析话题的内涵及其体现的意义。对于话题作文的话题,单概念型的首先要分清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多概念型的要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句子或语段型的要分清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重心。本题为单概念型话题作文,所以首先要分清概念的内涵。其次,还要分清概念的意义,话题“寂寞”,如果不联系材料、引题内容,只从话题本身分析,体现的意义就是让你去叙写一件(或多件)令人感到寂寞的事情,抒发一种寂寞的感受,表达一种对寂寞的见解和认识——当然这种种事情、感受、见解和认识,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2)激发灵感,立意求新。‎ 本训练题的话题材料主要展示了人们对“寂寞”的感受、态度以及“寂寞”对人们的影响。‎ 立意上,要顺着材料、话题指示的方向朝更深、更远处思考。其实可以顺着这个角度继续思考,如有的人战胜了“寂寞”,在“寂寞”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思考,从而大彻大悟;还可以继续思考,表现或赞美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他们是时代的开拓者、民族的脊梁;或者表现那些在特殊岗位上,耐得住寂寞,不为名不为利,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或叙写一段自己在寂寞中由畏惧到坚强的经历,抒写自己对寂寞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实践二:‎ 话题作文、半话题作文,因为命题本身首先就规定和限制了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象、范围甚至是文章的主题、文体,所以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和构思难度相对就较大,而创造性立意构思难度自然会更大。而本题组的目的便是训练我们在命题条件下多角度审题、多角度立意和多角度构思的能力。试简析如下:‎ ‎1.一棵树 该命题以“一棵树”为题目,规定了写作的对象。至于是一棵什么树——一棵枣树、一棵松树,还是一棵杨树,并未加以限定,从而给我们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21‎ 其次,从文体和立意上来说,应该说,该题目几乎对一切文体都适用。例如,可以以某一棵树为“物线”,串起一个与该树有关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借以表达某一主题,或抒发某种感情;可以以某一棵树为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和抒情载体,写一篇散文,通过对这棵树的形象塑造、描绘及其曲折经历的叙写,赞美某类人物,弘扬某种精神,抒发某种感受,表现某种情怀,或寄寓某种哲理;甚至可以以“一棵树”为题,写一篇介绍一棵树的生长经过与科学知识的科普性说明文……‎ ‎2.没有意义的一天 从文体上来说,该题目更适于写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散文、戏剧……)。与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没有新闻”而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名篇一样,它与常规性的训练题目“有意义的一天”相反,偏偏要反映那么一个“没有意义的一天”——这本身就耐人寻味:为什么没意义?怎样没意义?这种“没意义”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这一命题对创新性思维的关注和要求。‎ 具体说来,在立意和构思上,本文可借鉴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名作的“印象式报道”的写法,通过对作者本人和周围人们某一天的见闻、行动和感受的描写,表达人们对诸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深恶痛绝和激愤。也可以通过作者对自己某一天的行为的悔悟与反思,表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或做法的哲理思考,如:空想不如实干,行胜于言等。‎ ‎3.幸福的高中时代 该命题适于写成记叙或抒情类文体。紧扣文题题眼“幸福”二字,可通过对高中生活中的几个生活场景或几个典型事件的记叙和描绘,表达自己对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的喜爱之情和珍惜时光、奋发向上的豪情。也可写成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高中生活中点点滴滴美好幸福生活的回忆,表达对自己人生中这一最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和眷恋。‎ ‎4.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本命题题目中带有一议论文的标志性字眼“评”字,因此该命题只能写成议论文。‎ 在立意和构思上,可以从正面理解并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数理化作为基础学科,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掌握了这几门基础学科,便具备了应对一切自然科学的资本。也可以着重从批驳的角度分析其谬误——作为基础学科的数理化虽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它毕竟不能代替其他所有科学,尤其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仅靠几门学科就可闯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可以二者兼顾,辩证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一方面,它强调了数、理、化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及其重要作用,有其合理之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仅靠数、理、化便可应对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践三:‎ 21‎ ‎“千古文章意为高”,作文应在立意上有所突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要想在立意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在克服消极思维定式、活跃文思上下功夫。因为消极思维定式是一种保守、僵化的思维方式,它限制人的思维活力,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囿于这种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乏个性,写人则千人一面,议论则人云亦云。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产生新意与活力的关键在于“变”。“变”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活跃文思。赵立的这篇《生活的浪花》便是这样一篇立意构思独到的习作。‎ 本实践题的目的便是引导同学们通过对学生习作的研读、探究,领会并学习立意创新、构思创新的方法。‎ 一般说来,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一般同学的立意往往是直接抒写或正面论证正视并勇敢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的重要性,往往将困难和挫折比作高山深壑、急流险滩。这类立意虽然没有错误,但未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赵立同学的文章则通过“由顺转逆”并战胜逆境的曲折经历和感受,揭示了勇敢对于战胜逆境和挫折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些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比作“生活中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可谓自出机杼、翻新出奇、立意高远、充满豪气,给人如同清风扑面的感觉,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片段写作 ‎1.请对题目《世界因你而精彩》进行审题立意。‎ ‎[参考示例] 本作文题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你”“精彩”,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中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从以上几个立意来看,文章的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上。这就是作文审题的“明确重心法”。‎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做题。‎ 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也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搓揉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请以“让心灵在____________中憩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请先写出你的审题立意,并采用“抽象事物补题法”将题目补充完整。‎ ‎[参考示例]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文题“让心灵在____________中憩息”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意义。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明确设定“心灵”与“憩息”的含义,并准确把握“憩息”的条件。题目:《让心灵在宽容(友爱)中憩息》。‎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21‎ 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静是一种品德,是三省吾身后的人生独悟;静,是一种修为,是潮起潮落后的生活本真;静是一种享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默契下的和谐安详。‎ 请以“静”为话题,先写出审题,然后运用“化大为小”法立意。‎ ‎[参考示例] 审题:这个材料,主要起什么作用?限制性在哪?提示我们写作的几个角度?静是一种品德,静是一种修为,静是一种享受。可以找一个自己熟悉、有话可说的角度去写。以“静”为话题作文,相当宽泛,给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立意:围绕“静”,可以“化大为小”组成一些词语:“安静、冷静、宁静、寂静、平静、幽静。”写作时就可以围绕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展开。组词后如果还过于宽泛笼统,再“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组词之后再结合现实,把短语扩展成句子。如“宁静”:大自然的宁静、心灵的宁静、宁静也是一种美、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等等。‎ 限时成篇(请在60分钟内完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4年2月13日,在京打工的18岁姑娘石芳丽骑电动车经过燕郊一个路口时,将76岁老人韩健撞倒致其昏迷。石芳丽立即送老人就医,并辞去工作,打算陪护老人。老人被她的行为感动,放弃了索赔,还让家人帮助石芳丽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消息传到石芳丽老家,很快,当地政府决定树石芳丽为典型,不仅召开专题会议做出向石芳丽学习的决定,要求掀起学习石芳丽的热潮,而且县长带队专程从广西飞到河北,前往燕郊看望石芳丽,代表政府向石家发放了慰问金。‎ 对当地政府的做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以议论为主,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 梳理材料中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地方。撞人不跑,是起码的道德底线与法制要求。石芳丽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负起了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撞人后不跑”也成了政府大力宣扬和“弘扬”的正能量,在某些官员的心目中“正能量”的标准似乎也太低了点。同时,是不是也等于在暗示:当今社会,“撞人后不跑”很稀缺,“撞人后逃逸”很常见?现在的某些官员为何非常热衷于树立“典型”?有的可能是为了弘扬正气、引领“时代新风尚”;但也不排除有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政绩需要——我的“治下”出了先进人物,说明我领导有方。把先进人物树为榜样号召其他人学习,或许也并不为错,“见贤思齐”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但如果榜样过多过滥,反倒可能产生反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弘扬社会良心值得称道;(2)小题大做,捧不出正面典型;(3)坚守做人底线,无需过分拔高;(4)不正常的多了,正常的就成了典型。审题时要注意,命题的关键——对当地政府的做法,你有怎样的看法。‎ ‎[优秀范文]‎ 政府需要多做一点 21‎ ‎2014年2月,打工姑娘石芳丽扶起被自己撞倒的老人并辞去工作照料老人的事迹传到其老家后,被当地政府大肆宣扬,并大张旗鼓地掀起了学习石芳丽的热潮。这则新闻不仅显露出社会道德底线不断下滑,更暴露出我们的政府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责任缺失及收效甚微的现状。‎ 近些年来,扶起倒地老人却被控告、送孕妇回家被杀害、幼童被碾压路人视而不见……种种恶劣事件导致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越发严重。于是石芳丽本着良心与责任感扶起自己撞倒的老人,居然成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事迹,居然成了当地政府宣扬的正能量范本。政府鼓励乐于助人、勇于承担的出发点本无可非议,然而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未免显得过度了。‎ 绝大多数人,其道德取向往往受社会风气、外界事物的影响,于是朱赤墨黑,兰香鲍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不只是鼓励助人为乐、勇于承担的优良传统,而更应该多做一点重建信任的举措,不断用尖刀深刻解剖社会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毒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而我们的政府,常常为经济利益所绑架。长期以来,经济利益作为显性的价值,被拿来作为政绩展示。建设社会公德短期内看不到显著的“实际”效果,收获不了沉甸甸的GDP,不能作为地方政绩的展示板,一些地方官员也就没有十足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喊得震天响,但收效甚微的原因。‎ 在一个“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转型阶段,在一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政府将面对更为深刻的价值选择,应该时时自我考问:政府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政府?究竟应该怎样为人民服务?去掉利益的枷锁,松绑功利的束缚,摆脱短期的“成效”,放眼长远的发展,这样的为人民服务,可称纯粹。汲汲于短期见效的政绩,钻营于不可持续的GDP,计较于表面功夫的“形象”,随上层而俯仰,视权贵而转移,即便是自视高明,也终究会一败涂地,丧失民意。‎ 经济发展了,并不见得能带来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日益下滑的道德底线面前,GDP只是浮云。政府要做到“为人民服务”,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尤其领导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为人民服务”根本不是我们特别的要求,每个国家的公务员本就都有这样的担当。试问,哪个国家的公务员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其区别只在话语表述不同罢了。‎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品行操守,是一种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促进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趋向和谐。建设社会公德,培育良好风尚,政府需要多做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石芳丽老家县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做法显得“夸张”过度,但他们是在弘扬正能量,积极推进道德责任感的培育,为建设社会诚信出力。由此,我支持他们。‎ ‎[名师点评] ‎ 21‎ 这篇作文可以称为一篇时评,是针对材料中的时事进行评论,符合题目要求,也是典型的议论文。作为中学生,有这样的见识与眼界,的确难能可贵。文章开篇指出这个事件暴露出的问题;第二段初步表达对当地政府做法的态度;第三至六段指出我们政府过去注重经济建设,而在建设社会诚信、培育社会公德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并提出建议,政府应该多做一点;经过上文一番分析思考,末尾一段回到材料,进一步表达对当地政府做法的态度——支持。全文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紧扣材料,思考深入,的确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21‎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